我是誰為了誰依靠誰發言稿

2021-03-04 04:52:21 字數 1624 閱讀 8654

曾幾何時,有許多初步教壇的教師也有過成就名師的夢想,也有過與學生促膝長談的耐心……。可是,不經意間,內在的惰性消磨了曾經的夢想,生活的瑣屑吞噬了自己的鬥志,自己與學生的距離越來越遠,以至於真的把自己當成了「老教師」,即所謂的「老師」。慶幸的是,這次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一定會喚醒沉睡的部分老師,也讓我重新對自己的教育人生進行了靜靜思考——為了誰?

依靠誰?我是誰?

思考一:為了誰?——我們的工作不僅影響乙個孩子,還影響著幾個家庭。

選擇了教師作為自己的終身職業,就等於選擇了崇高,選擇了艱辛,同時也就選擇了責任。我們的一切工作是為了誰?答案只有乙個:

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這就是教師的工作,這就是教師的職責。從心裡熱愛學生,像愛自己的孩子一樣愛學生,寬容學生,寬容學生的每乙個錯誤。

因為愛會產生智慧型,愛與智慧型會改變人生。

思考二:依靠誰?——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始終堅持群眾路線。

人民群眾是我們的力量源泉和執政之基。我們黨之所以能夠用「小公尺加」打敗「武裝到牙齒」的蔣家王朝,重要秘訣就就在於我們黨生存發展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元帥曾形象地說:

淮海戰役的勝利,是群眾用獨輪車推出來的。群眾是我們黨取得革命勝利的力量之源,也是我們進行現代化建設的力量之基。在教育事業中,弄清了「依靠誰」,我們才能找到工作的方向。

我們要堅持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汲取群眾智慧型,從領導、同事、家長、朋友、學生中獲取動力,獲取智慧型。

思考三:我是誰?——視群眾為親人把群眾當主人,始終擺正同人民群眾的關係。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學生就是我們工作和服務的物件。我們大多數老師還是班主任。教師在學生學習成長過程中起到引領、指導、監督的作用。

工作中我們應該耐心細緻地解答學生所提出的問題,將學生視為親人,把學生當作主人,以學生為主體。明確「我是誰」這個問題對於我們每個教師來說非常重要。只有弄清「我是誰」,才能更好地認清自己、定位自己、擺正自己,從而更好為學生授業解惑,摸準前進的目標和方向,成為一名真正的教育工作者。

教師,不可能很輕鬆,乙個很輕鬆的教師,不可能成為優秀的教師,因為沒有人可以隨隨便便成功;教師,不可能很富裕,乙個很富裕的教師,不可能是乙個高尚的教師,因為教書育人是一項長久艱辛、講究奉獻的事業;如果教師把輕鬆和富有作為幸福追求,那麼肯定永遠都不幸福。什麼是教師的幸福?有人會說,教師的幸福應該是沒有夜以繼日的作業批改,沒有嘔心瀝血的教案準備,沒有沒完沒了的瑣事糾纏和教學改革。

是一日三餐?是買什麼車?買什麼房?

都不是。

其實,作為一名教師,我覺得幸福很簡單――它就在課堂上學生的求知眼神裡;就在學生刨根問底解決疑惑的喜悅裡;就在實習中學生熟練操作、按時完成每次課題的過程中,在自己指導下學生完成的每乙個合格工件中;就在活動中學生成長的心靈裡;就在**中學生發展的智慧型裡;就在學生成功路上沉甸甸的收穫裡。就是學生畢業多年後還能認同你;就是學生熱愛、崇拜你,家長信任、感激你,同事敬重、佩服你,領導欣賞、肯定你,社會認可、讚賞你。而一次乏味的講課導致學生的昏昏欲睡,一次考試的某個學生的不及格,一次因自己的教育不到位而讓學生犯錯的失落……這些都會讓教師寢食不安。

可以說每一位合格的教師都是活在學生的喜怒哀樂之中。乙個教師的幸福,就在於你可以自信地說,自己曾經對許多人的一生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你可以自豪地想,自己對得起教育的責任和使命;你可以滿足地認為,所有的付出無愧於學生的信任、家長的目光。

「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發言稿

八五五學校周忠光

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發言稿

通渭縣西關小學何淑慧 各位領導,老師 大家晚上好!我發言的題目是 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 如何理解和落實 為了誰 依靠誰 我是誰 這三個問題,是我們人民教師幹好教育事業的根本依據,它能讓我們轉變思想,擺正位置,想學生所想,急學生所急,更好的為學生服務,為教育事業貢獻力量。一 為了誰 對我們教師來說,為...

為了誰 依靠誰 我是誰發言稿

為了誰 依靠誰 我是誰 發言稿 正確理解黨的群眾路線,是我們解決 為了誰 依靠誰 我是誰 問題之關鍵所在,是我們的工作獲得最廣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眾基礎和力量的源泉。一切從實際出發,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不斷密切黨同人民的血肉聯絡 這一路線是我們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

「我是誰,為了誰,依靠誰」三誰發言稿

一 我是誰 我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我是一名中國共產黨員,我是一名人民教師。明確 我是誰 這個問題對於我們每個教師來說非常重要。只有弄清 我是誰 才能更好地認清自己 定位自己 只有把學生 家長 學校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智慧型的增長和本領的增強深深扎根於我們日常的教學創造性實踐之中,才能更好地改變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