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基礎知識

2021-03-04 04:46:02 字數 5051 閱讀 6660

中醫學認為人體是乙個臟腑經絡為核心的有機整體,各臟腑組織之間是互相聯絡、互相影響、互相促進的;人體與自然界是密切相關的,是對立統一的整體。

一、樸素的整體觀

(1)人體是有機的整體人體的各個部分是有機聯絡的,這種聯絡是以五臟為中心,通過經絡的溝通和聯絡,將人體各臟腑、孔竅以及皮毛、筋肉、骨骼等組織緊密地聯結成乙個統一的整體。如心合小腸,主血脈,開竅於舌;肺合大腸,主氣,開竅於鼻;脾合胃,主肌肉、四肢,開竅於口;肝合膽,主筋,開竅於目;腎合膀胱,主骨,開竅於耳等。這種整體性,表現在生理、病理以及診斷**等方面,臨床上就是根據這種聯絡和影響來指導辨證論治。

(2)人和自然的關係《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認為「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人生活在大自然中,晝夜陰陽的消長,一年四季的氣候變化,不同地域的地理環境、居住條件、生活習慣等,都直接影響人的生理活動。在一般情況下,人能適應自然界有規律的變化。

《靈樞.五癃津液別篇》說:「天暑衣厚則腠理開,故汗出……天寒則腠理閉,氣溼不行,水下留於膀胱,則為溺與氣」,所以《靈樞.邪客篇》說:「人與天地相應」。

一旦氣候環境條件的變化,超過人體的適應能力,或者由於人體的調節機能失常,不能對外界變化作出適應的反應時,就會發生疾病。

二、辨證論治

運用望、聞、問、切的診斷方法,收集病人的症狀、體徵以及病史有關情況,進行分析、綜合、辨明病理變化的性質和部位,判斷為何種性質的「證候」,這個過程就是「辯證」。「論治」,就是在辨證基礎上,根據正邪情況而確立的**法則。因此辨證是**的前提和依據,論治是**疾病的手段和方法,亦為辨證的目的,又是對辨證正確與否的檢驗。

「證」與「症」的概念不同。「症」是症狀,如頭痛、惡寒、咳嗽、胸痛等;「證」是證候,是疾病發展過程中某一階段的各種症狀的概括,包括病變部位、原因和性質,以及致**素與抗病能力相互鬥爭情況等,它深刻、全面、正確地的映了疾病的本質。

辨證論治不同於「對症**」,以及現代醫學所說的「辨病**」。疾病的不同階段可出現不同的證候,不同的疾病,也可在其發展過程中出現同樣的證候。因此同一疾病的不同證候,則**方法有異,如水腫(腎炎)患者,初期發熱、惡寒、浮腫、小便不利等為「風水證」,治宜宣肺發汗,利水退腫;後期見腰痠、肢冷、畏寒、面白、浮腫等為「腎陽虛衰證」,治當溫腎扶陽。

不同的疾病只要證候相同,便可以採用相同的治法,如脫肛、胃下垂、子宮脫垂等病,均屬中氣下陷所致,皆可用益氣昇陽的方法**,這就是中醫學常說的「同病異治」、「異病同治」。

以上兩個特點是中醫學所獨有的。隨著中醫學的不斷發展,其內容也將會不斷地完善和提高,在防治疾病的實踐中發揮出更大的作用。

陰陽五行學說是我國古代樸素的辨證唯物的哲學思想。因此,古代醫學家借用陰陽五行學說來解釋人體生理、病理的各種現象,並用以指導總結醫學知識和臨床經驗,這就逐漸形成了以陰陽五行學說為基礎的祖國醫學理論體系。

陰陽學說

一、陰陽學說的基本概念

陰陽學說,認為宇宙間任何事物都具有既對立又統一的陰陽兩個方面,經常不斷地運動和相互作用。這種運動和相互作用,是一切事物運動變化的根源。古人把這種不斷運動變化,叫做「生化不息」。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陰陽者天地之道也(對立統一的存在,是一切事物的根本法則),萬物之綱紀(一切事物都不能違背這個法則而存在),在變化之父母(事物的變化是由事物本身陰陽兩個方面,不斷運動和相互作用形成的),生殺之本始(事物的生成和毀滅都是來自於這個根本法則),神明之府也(這就是自然一切奧妙的所在),故治病必求於本(所以要想治好病,就必須從這個根本問題-陰陽上求得解決)」。闡明了宇宙間一切事物的生長、發展和消亡,都是事物陰陽兩個方面不斷運動和相互作用的結果。

因而,陰陽學說也就成為認識和掌握自然界規律的一種思想方法。醫學屬於自然科學範圍,認為人體生理活動,疾病的發生發展,也超越不出陰陽這個道理。因此,我們想要掌握疾病的發展過程,探求疾病的本質,從而獲得滿意療效,就必須探求人體的陰陽變化情況。

陰陽的含意及普遍性:古代思想家認為,宇宙間一切事物都是由互相對立又互相依存的兩個方面構成的。這兩個方面就稱為陰陽。

一般來說,陽代表事物具有動的、活躍的、剛強的等屬性的一方面,例如,動、剛強、活躍、興奮、積極、光亮、無形的、機能的、上公升的、外露的、輕的、熱的、增長、生命活動等。陰代表事物的具有靜的、不活躍、柔和的、等屬性的另一方面,例如,靜、柔和、不活躍、抑制、消極、晦暗、有形的、物質的、下降的、在內的、重的、冷的、減少、肉體等。

當兩件事物發生一定聯絡時,可以把它們分為陰陽。例如,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火為陽、水為陰、男為陽、女為陰;白天為陽,黑夜為陰……。

若是以乙個動物為例,則它的肉體為陰,生命活動為陽;它內在的臟腑為陰,外露的皮毛為陽;它向下的腹為陰、向上背為陽……。

由以上例子說明,陰陽是指宇宙間萬事萬物,最基本的也是最高度的區別和概括。

二、陰陽變化的規律

陰和陽之間,並不是孤立和靜止不變的,而是存在著相對,依存、消長、轉化的關係。現分述如下:

(一)陰陽的相對性:陰陽是說明事物的兩種屬性,是代表矛盾對立、統一的兩個方面。是自然界相互聯絡的事物和現象對立雙方的概括。

如天為陽、地為陰;白天為陽、黑夜為陰;上為陽、下為陰;熱為陽、寒為陰;陽電與陰電等。諸如此類,說明了不論任何事物,都是對立存在宇宙間的,但是,事物的陰陽屬性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必須根據互相比較的條件而定。就人體而言體表為陽,內臟為陰;就內臟而言,六腑屬陽,五臟為陰;就五臟而言,心肺在上屬陽、肝腎在下屬陰;就腎而言,腎所藏之「精」為陰,腎的「命門之火」屬陽。

由此可見,事物的陰陽屬性是相對的。

(二)陰陽的互根:古代醫學家稱為「陰陽互根」。中醫學有「陽根於陰,陰根於陽,」,「孤陰不生,獨陽不長」和「無陽則陰無以生,無陰則陽無以化」等論點。

意思是說,陽依附於陰,陰依附於陽,在它們之間,存在著相互資生、相互依存的關係――即任何陽的一面或陰的一面,都不能離開另一面而單獨存在。以自然界來說,外為陽、內為陰;上為陽,下為陰,白天為陽、黑夜為陰。如果沒有上、外、白天,也就無法說明下、內、黑夜。

以人體生理來說,機能活動屬陽,營養物質(津液、精血等)屬陰。各種營養物質是機能活動的物質基礎,有了足夠的營養物質,機能活動就表現得旺盛。從另一方面來說,營養物質的**,又是依靠內臟的功能活動而吸取的。

以上說明二者是相互依傍、存亡與共的,如果沒有陰,也就談不上有陽。如果單獨的有陰無陽,或者有陽無陰,則勢必如《內經》所說:「孤陽不生,獨陰不長」,則一切都歸於靜止寂滅了。

(三)陰陽的消長:指陰陽雙方在對立互根的基礎上是在永恆地運動變化著,不斷出現「陰消陽長」與「陽消陰長」的現象,這是一切事物運動發展和變化的過程。例如:

四季氣候變化,從冬至春至夏,由寒逐漸變熱,是乙個「陰消陽長」的過程;由夏至秋至冬,由熱逐漸變寒,又是乙個「陽消陰長」的過程。由於四季氣候陰陽消長,所以才有寒熱溫涼的變化。萬物才能生長收藏。

如果氣候失去了常度,出現了反常變化,就會產生災害。

臨床上常常以陰陽偏盛偏衰(即陰陽消長)來說明臨床的不同證候。例如,寒屬陰、陰盛則見寒證,如受冷後出現的胃寒腹痛、腹瀉等;熱屬陽、陽盛則見熱證,如一般的急性肺炎、有高熱口渴、**紅等急性熱病症狀。有些虛弱的病症,其發病機制不是因為陰或陽的偏盛,而是因為偏虛。

如果某臟腑的陰偏虛,稱為「陰虛」,此為陰消,「陽」相對的突出,因為熱屬陽,故陰虛見熱證。這種現象稱為「虛熱」。如果某臟腑的陽偏虛,此為陽消,稱為「陽虛」,此時「陰」相對突出,因寒屬陰,故陽虛見寒證,這種現象稱為「虛寒」。

在正常情況下,陰陽常處於相對平衡的,如果「消長」關係超出一定的限制,不能保持相對的平衡時,便將出現陰陽某一方面的偏盛偏衰,導致疾病的發生。

(四)陰陽的轉化:指同一體的陰陽,在一定的條件下,當其發展到一定的階段,其雙方可以各自向其相反方面轉化,陰可以轉為陽,陽可以轉為陰,稱之為「陰陽轉化」。

如果說「陰陽消長」是乙個量變過程的話,則轉化便是乙個質變的過程。《素問》所謂「重陰必陽,重陽必陰」、「寒極生熱」,「熱極生寒」。寒「極」時,便有可能向熱的方向轉化,熱「極」時,便有可能向寒的方向轉化。

如某些急性熱病,由於邪熱極重,大量耗傷機體正氣,在持續高熱的情況下,可以突然出現體溫下降,四肢厥冷,脈微欲絕等一派陰寒危象,這種病症變化,即屬由陽轉陰。若搶救及時,處理得當,使正氣恢復,四肢轉溫,色脈轉和,陽氣恢復,為由陰轉陽,病情好轉。此外,臨床上常見的各種由實轉虛,由虛轉實、由表入裡、由里出表等病證變化,也是陰陽轉化的例證。

三、陰陽在醫學中的應用

(一)陰陽與人體解剖部位的關係:根據上述之外為陽、內為陰;上為陽,下為陰;背為陽,腹為陰的規律,則人之皮毛在外為陽,臟腑在內為陰;頭在上為陽,足在下為陰。

(二)陰陽與人體生理的關係:人體的健康與否,決定於陰陽的是否調和,如《內經》所說:「陰平陽秘,精神乃治」。

人體攝取飲食後,經過脾、胃的腐熟運化,將營養物質運送至全身各處,使肉體增長強壯、使生命活動力旺盛。食物消化後有形的廢料,由前後二陰排出。人體之陰陽若是保持在平衡的情況下,人體就健康。

(三)陰陽與人體病理的關係:人體陰陽失去平衡後,就會表現出各種症狀來,古人對症狀的分類,也是用陰陽來代表和說明的。陽證,一般表現的症狀是:

發熱、口渴、脈數(快)等,這類症狀,古人又稱為熱(即陽)證。陰證,一般表現的症狀是:不發熱,口不渴、手足冷、脈遲(慢)等,這類症狀,古人又稱為寒(即陰)證。

這就是《內經》所說的:「陽勝則熱,陰勝則寒」。

另陰陽偏衰,是指陰或陽低於正常水平的失調,其一方低於正常水平,而另一方保持正常水平,或雙方都不同程度的低於正常水平,故出現虛證。陰不足,陽正常則陰虛生內熱;陽不足,陰正常則陽虛生外寒;陰陽雙方都不同程度的不足,則虛寒、虛熱並見或陰陽兩虛。這就是「內經」所說的「陰虛生內熱,陽虛生外寒」、「陰陽兩虛」證。

(四)陰陽在診斷上的應用:陰陽是診斷的總綱。疾病雖然很多,但其屬性不外陰陽兩類,如從疾病發展部位來看,不在表(陽),就在裡(陰)。

從疾病性質來看:熱證(陽),寒證(陰),從疾病發展趨勢來自看:實證(陽)虛證(陰)。

總之,陰陽可以概括疾病的屬性。

(五)陰陽在**上的應用:中藥種類甚多,但就其效能不外陰陽兩類,從藥性來看:寒、熱、溫、涼、溫熱屬陽,寒涼屬陰。

從**上總原則是「調整陰陽,以平為期」,這就是**的基本出發點。針對陰陽盛衰,採取補其不足,瀉其有餘,使陰陽偏盛偏衰的異常現象得到糾正,恢復其相對平衡狀態。中醫常用「寒者熱之,熱者寒之,實者瀉之,虛者補之」的**原則,促使失調的陰陽重新恢復到相對的平衡。

臨床上借藥性之偏,來糾正人體陰陽之偏,使達到「陰平陽秘,精神乃治」。臨床具體用法:①陽虛和陰勝則寒,治法:

寒者熱之(用熱藥);②陰虛和陽勝則熱,治法:熱者寒之(用寒藥);③正氣不足,治法:虛者補之;④邪氣偏勝,治法:

實者瀉之;⑤陰不足、陽偏亢,治法:滋陰潛陽;⑥陰陽兩者均不足,治法:滋陰助陽(陰陽雙補)。

中醫理論中醫基礎知識 調整陰陽

1.損其有餘 損其有餘,適應於陰邪或陽邪過盛有餘的病證,臨床即可採用 損其有餘 的方法治之。如陽熱亢盛的實熱證,應 治熱以寒 即用 熱者寒之 的方法,以清瀉其陽熱 陰寒內盛的實寒證,則應 治寒以熱 即用 寒者熱之 的方法,以溫散其陰寒。在陰陽偏盛的病變中,一方的偏盛,可導致另一方的不足,陰寒偏盛易於...

中醫理論中醫基礎知識五臟之肺

肺居於胸腔,左右各一,其位最高,覆蓋著五臟六腑,因此有 華蓋 之稱。因肺葉嬌嫩,不耐寒熱,易受邪侵,故又有 嬌臟 之稱。肺在五行中屬金,與大腸相表裡。1.肺的主要生理功能 1 主氣 司呼吸 肺主氣,是指肺有主持人體之氣的功能。包括主呼吸之氣和主一身之氣兩個方面。1 主呼吸之氣 是指肺是體內外氣體交換...

中醫理論中醫基礎知識 太過不及與平氣

太過不及。太過,即運氣盛而有餘 不及,即運氣衰而不足。甲 丙 戊 庚 壬為五陽幹。凡陽幹之年,均屬運氣有餘,為太過 乙 丁 己 辛 癸為五陰乾。凡陰乾之年,均屬運氣不足,為不及。如,甲己同為土運,凡逢六甲年,即甲子 甲戌 甲申 甲午 甲辰 甲寅均為土運太過 凡逢六己年,即己巳 己卯 己丑 己亥 己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