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前後期詞的對照

2021-03-04 04:35:08 字數 5525 閱讀 8760

李清照平生詞作的風格,隨著生活環境的變化,可以分為前後兩期,以靖康之難(欽宗靖康二年,1127)為分界線,這時候她44歲,開始流離逃亡的生活,承受深沉的國難家愁,多年收藏的古物典籍、碑帖字畫,在戰亂中散失。不久(南宋高宗建炎三年,46歲)丈夫趙明誠病逝,她懷著孤寂悲哀的心情,輾轉漂泊,嘗盡了流離之苦,不勝故國之思,加上疾病纏身,冤獄纏訟,以乙個弱女子,承擔了人生重重的苦難,遍嚐到人世的種種辛酸,在歷盡顛沛愁苦之中,她將深切的哀吟化為淒美的詞章,留給後人永恆的追念。

一、李清照前期詞的風格及特點:以清新,秀麗、婉轉的格調抒寫真摯情。

回顧李清照的一生,前期生活舒適,家庭幸福,所以前期作品大多都寫一些閒適之情、愛戀之情,山水美景及思念丈夫的離情別緒。格調清新、嫵媚秀麗、細膩婉轉,詞作以樸實無華,清麗靈秀的詞句,寫得清新活潑,極富有生活情趣。描繪出了她活潑的少女情懷,溫馨的初戀生活,以歡樂為基調。

如「蹴罷鞦韆,起來慵整纖纖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

見有人來,襪劃金鉤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

李清照的《點絳唇》描寫的是乙個天真爛漫而又情竇初開的貴族少女形象。表現了詞人李清照對愛情的強烈追求和對自由的渴望。

詞的上闋描繪了乙個身軀嬌小、額間鬢角還掛著汗珠、輕衣透出香汗剛下鞦韆的如花少女天真活潑、累態可掬的嬌美形象。「蹴」本意為踩、踏,「賦罷鞦韆」,就是剛蕩完鞦韆。「慵」,懶、困倦意,「慵整」,懶得收拾。

剛蕩完鞦韆,兩隻手又是土又是泥,而懶得去洗一洗,就這麼悠哉、怡然地在花園中遊逛。這種不拘小節的舉動,只有天真爛漫、未被禮法束縛的少女才做得出。這裡對人物的描畫是多麼真切、自然,又是多麼細膩、生動啊。

「露濃花瘦」,打鞦韆時已玩到了忘乎所以,等歇下來,才感覺到花園裡是這麼美:正是早春天氣,遠遠近近、高高低低、形形色色的蓊卉正含苞待放;仔細看,朵朵嬌豔的花蕾上還凝聚著顆顆圓滾滾的露珠,在清晨的陽光下晶瑩閃爍,幻出迷人的色彩。這樣的景,襯托出主人公欣喜、興奮的心情,流露出詞人對大自然的讚嘆。

「花瘦」,即含苞未放之花,它又暗示了主人公的少女身份。這一句既寫景又喻人,雙關用得妥貼、自然、巧妙。「薄汗輕衣透」,主人公出汗,說明打鞦韆時的投入,以致汗出,而且不覺。

這又純然是乙個少女所為。主人公畢竟是官宦人家女子,因而只是「薄汗」,而非「汗滴禾下土」之農夫汗。這裡的描畫十分細緻,且恰到好處。

「輕衣透」緊承「露濃」,「露濃」表明天氣尚嫌涼。主人公玩的時候全然不覺,歇下來,加之出了汗,才覺涼意襲人,故而有「輕衣透」之感。

下闋詞人轉過筆鋒,使靜謐的詞境風吹浪起,寫少女忽然發現有人來了,她自然而然地、匆匆忙忙地連鞋子也顧不上穿,光著襪子,害羞地朝屋裡跑去,頭上的金釵也滑落了。這也就活脫脫刻畫出乙個大戶人家少女形象的另一面來:在封建禮教束縛下不得不遵守所謂「禮」的心理與行動。

但她害羞地跑到門邊,卻沒有照常理立刻躲進屋裡去,而是「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倚門」,在於以門為掩護,似露不露,「猶抱琵琶半遮面」,這才好回首一看;看,又不敢正眼看,還要裝作賞花聞香,而眼中餘光卻早落在那人身上。「倚」、「回」、「嗅」三個動作,就像電影中的特寫鏡頭一樣,不僅如畫般折攝出主人公的動作、神情、姿態,而且準確地描繪出主人公既愛戀又羞澀、既欣喜又緊張、既興奮又恐懼的微妙心理活動。

把乙個情竇初開,又受著封建禮法約束的少女的複雜情感,十分清楚而委婉、真切而自然、細膩而生動地展現在讀者面前。

如早年寫的《如夢令》一詞: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鴛。

作者以白描的手法,不事渲染地記敘了一次非常愉快的郊遊,姑娘們因為「沉醉忘路」而「誤入藕花深處」,這一誤,卻「誤」出了乙個美妙的藝術境界:「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沉寂的蓮花池因為這一群誤入者一下子沸騰起來,從姑娘們的驚呼聲,划漿聲和水鳥驚起拍翅聲中,我們親切地感受到了詞人那種從心中迸發出的,不可名狀的歡快之情。

在這首小詞中,作者運用淺淡自然、樸實無華的語言,寫得清新活潑,極富有生活情趣。似乎信手拈來,毫無雕啄,只寥寥數筆便勾勒出一幅生機盎然的荷湖日暮歸舟圖,清秀淡雅,靜中有動,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產生了強烈的藝術魅力,令人神思飛揚。創造了乙個耐人尋味的優美意境,同時,我們又可看到一位無拘無束、天真爛漫、率真灑脫的少女。

又如《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捲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這是一首小令,寫的是春夜裡大自然經歷了一場風吹雨打,詞人預感到庭園中的花木必然是綠葉繁茂,花事凋零了,清晨她急切地向「捲簾人」詢問室外的變化,粗心的「捲簾人」卻答之以「海棠依舊」。對此,詞人禁不住連用兩個「知否」與乙個「應是」來糾正其觀察的粗疏與回答的錯誤。「綠肥紅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對春天將逝的惋惜之情,並反映悠閒風雅的生活情調,體現出作者對大自然、對春天的熱愛,其想象別緻入微,用字清新靈活,尤其「綠肥紅瘦」四字,意象優美。

徽宗靖國元年(2023年),18歲的李清照與21歲的趙明誠結為伉儷,開始了人生旅途上最美好、最值得回味的一段歲月。愛情是人生最美好的一章,夫婿趙明誠是一位翩翩少年,兩人又是文學知己,情投意合。趙明誠的父親也在朝為官,兩家門當戶對。

更難得的是他們二人除一般文人詩詞琴棋的雅興外,還有更相投的事業結合點——金石研究。在不准自由戀愛,要靠媒妁之言、父母之意的封建時代,他倆能有這樣的愛情結局,真是天賜良緣。甜美的愛情使得新婚燕爾的李清照文思泉湧,一首首佳作紛至沓來,她在詞作中大膽表露自己的情感,表達了乙個新婚女子特有的真摯纏綿的柔情。

請看這首《減字木蘭花》:

賣花擔上,買得一枝春欲放。淚染輕勻,猶帶彤霞曉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雲鬢斜簪,徒要教郎比並看。

寫她愛春愛美,用「春欲放」寫含苞欲放的花,好像整個春天就在這朵花上,即將向人間開放,意象極為生動!這是一枝具有真實生命的花朵,它會隨著和煦的春風、溫暖的陽光而開放,也會隨著季節的轉移而凋零,那紅色晚霞般的花瓣上,點綴著露珠的痕跡,作者把它想象成傷春的人臉龐上殘留的淚點,於是,花瓣與人面,淚點與露痕,已分辨不清彼此了。這是多麼微妙的心理,是何等細膩的聯想!

下片人花相比,又生怕「郎」說她不美,最後,將那鮮花斜插在髮簪,讓「郎」比比,到底哪個更美?「怕郎猜道」,用「怕」字,含有幾許酸意,但卻是酸中有甜,因而刻意修飾,好教郎君比比,是否人比花朵更嬌美?這簡直就是一串絕美的戲劇性鏡頭。

作者以活潑、清淅、淺俗的話言表現了乙個**嬌羞動人的姿容,反映了新婚初期閒適、幸福的生活,既是對丈夫的撒嬌,從中也透出她對自己美麗的自信。

又如《醉花陰》「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銷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銷魂,簾捲西風,人比黃花瘦。」

李清照與趙明誠夫妻感情篤深,常投詩報詞。一年重陽,李清照便作了這首著名的《醉花陰》,寄給在外作官的丈夫,表現詞人在重陽佳節獨守空閨,思念丈夫的孤寂愁緒。據說清趙明誠想勝過妻子,廢寢忘食,苦心經營三晝夜,逼出五十首詞,請朋友陸德夫評鑑,德夫指出其中三句最佳:

「莫道不銷魂,簾捲西風,人比黃花瘦。」這一事實充分說明了文學是最真實的一種藝術,絲毫都勉強不得。明誠創作的技巧,也許不在清照之下,但他作詞的目的是有心與妻子一比高下,出於一種遊戲心理,當然不能與清照真情流露的作品相比。

上片由白天寫到夜晚,愁苦孤獨之情充滿其中。窗外陰沉暗淡,室內香菸繚繞,「永」、「銷」二字透露出獨處香閨、度日如年的心境。次日為九九重陽,又逢佳節倍思親之際,離思轉深,以故香帳憑枕,夜深難寐。

「涼初透」,兼寫秋節蕭瑟與心境淒冷。下片則倒敘黃昏時獨自飲酒的淒苦,末尾三句設想奇妙,比喻精彩,末句「人比黃花瘦」,更成為千古絕唱。李清照以其自然細膩的文筆、婉約優美的文風、清新精巧的遣詞,在詞壇一枝獨秀。

輕下筆,將女性脈脈柔情點染到極致,濃蘸墨,將女性的纖纖柔弱刻畫入微。

而《一剪梅·紅藕香殘》寫於李清照初婚不久,趙明誠即離家遠行之後。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紅藕香殘玉簟秋」,起首便奠定了全詞淒清深沉的基調,秋風蕭瑟,荷花殘敗,為濃郁的離愁平添了幾分淒清。為了排遣自己孤獨寂寞的愁懷,詞人「輕解羅裳,獨上蘭舟」,然而獨自出遊卻更加引起對遠方丈夫的思念,因而希望在灑滿清亮月光的西樓收到大雁捎來的丈夫的書信。上片以景為主,沒有明寫相思之意,但從「紅藕相殘」的秋景中,隱約透露出作者愁悶的心情:

送別了丈夫,不免有些失落感,舉目所見,不管是白雲、飛雁、明月,還是落花流水,時時處處,皆與丈夫聯絡起來,這種感情既執著,又纏綿,擺脫不開,擱置不下。不寫愁而愁自見,不言情而情無限,委婉曲折,淒楚動人。下片側重寫相思之苦的無可排遣。

詞人將自己的相思之情融入了飄零的落花,悠悠的流水中,設想丈夫在思念自己。相思之情、思念之情是人類最普遍的情感之一,它「剪不斷,理還亂」,一旦萌發,難於消失,夫妻雙方都為相思所愁苦,因而有了「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暗示夫妻倆的相愛之深。它可以從外在情態的「眉頭」上消失,卻又不自禁地鑽入「心頭」。

由表及裡地刻畫出思婦憂鬱的神情意態,表露出詞人思念之深。李清照對這種感情作了獨特、深細的體察和把握,從中可見李清照既有一般女子溫柔、善良、細膩的特點,也有作為文化女性多愁善感的一面。

總之,李清照在四十五歲以前,她沉浸在愛情和事業的幸福之中,因此在她的作品中所描寫的是乙個天真爛漫而又多愁善感的知識女性。

二、李清照晚期詞的內容及風格特點。

1、以悽愴深沉,蒼涼悲楚的風格多寫是離別之情、相思之情、懷舊之情,以愁苦為基調

靖康元年(2023年),金兵南侵,次年復來,擄去趙佶父子,趙構出逃商邱,組成南宋政權,偏安江左,不思收復失地,過著醉生夢死的生活,令人失望。時代的巨變打破了李清照閒適恬靜的生活。

而值此家國危難之時,李清照在輾轉逃亡中,經營半生的藝術成果,在青州陷落和幾度江南兵亂中被焚遺搶劫殆盡;建炎三年(2023年),其夫趙明誠在建康突然病逝,在家亡國破之際,她流徙飄萍,而今孑然一身,孀寡無依,打擊之重是不言自明的。此後,李清照命蹇多乖,流離奔波,歷盡艱辛,才到了杭州,誰想,竟又遭惡人中傷,嘗盡了人間的苦辛,心靈上經受了極大的創痛。這時期的詞,大多悽愴。

如: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這首詞是宋高宗紹興五年(1135)春天在金華寫的。時值金兵進犯,她避難到金華,她那時已是51歲。「風住塵香花已盡」寫景,此景非常景。

狂風掃百花,塵中有余香,一副悽慘衰敗之景。王國維雲「一切景語皆情語」,其此刻什麼樣的心境已可見一斑。「日晚倦梳頭」主人公出現在大家面前,太陽已經高掛天上,慵懶無聊蓬頭亂髮的中年婦女,何事憂傷?

「物是人非事事休」,直抒胸臆,這是「欲語淚先流」的原因。國破家亡,面對種種不幸,主人公無助無望,發出「事事休」的悲嘆。進而未語淚先流,委婉含蓄。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換頭一轉,但筆斷意未斷,如此濃愁何不借春光美景來驅散。「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筆鋒又轉,恐怕雙溪春光明媚,撐船泛遊也難遣自己的情愁。乙個物化的 「愁」字,變精神為物質,並賦予它重量,使人感覺更強烈。

詞上片景中有情,緣情布景。藉景象描述,表現悲戚心情,一副慘景、一種悲情起句;緣何悲,愁何狀接承;下片換頭一轉,筆斷「經」未斷,欲借景驅愁,末兩句又一轉「愁」情濃郁無法驅散。波瀾跌宕,吞吞吐吐,通過神奇的藝術構思把自己淒楚的心情,深沉的愁怨,婉約蘊藉,跌宕曲折的表現了出來。

整首詞表現的感情是強烈而真摯的,它抒寫的是「愁情」,但詞人把無形的愁和有形的小舟聯絡起來,使愁變成了具體生動的藝術形象,這愁也就具有了可感性。因為詞人從心理上感到它愁苦壓人,也就感到愁有了重量,好像有千斤之重,重到船都載不動了。這個「愁」字是「詞眼」,有了「眼」,詞的「神」就出來了。

全詞寫的這個「愁」不是個人之愁,而是千千萬萬人之愁,是國家之愁和時代之愁。這首詞真實地抒寫了詞人的身世之感,反映了國家的淪亡、家庭的毀滅給詞人帶來的痛苦。

李清照詞中的愁

y 愁腸千結話李詞 李清照詞中的愁 陸立玉 連雲港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小教部,江蘇連雲港222006 摘要 本文剖析了李清照詞中的愁情,並追溯了形成這種愁情的時代 社會原因,從而對李詞的思想 藝術作乙個客觀的評 價。關鍵詞 李清照 愁 委婉含蓄 中圖分類號 i207123 文獻標識碼 a 唐詩 宋詞是我...

數位化影樓的前後期運作流程

2 數碼化妝 傳統攝影模式下,由於膠片的寬容度較高,對化妝的要求相對不是很苛刻。妝麵粉底不勻時,前期的拍照過程中可以通過過度 2 3檔來彌補不足。雖說這樣一來效果一般,但畢竟不會造成過多客怨。數碼攝影就完全不同了。由於數位相機對物體的表現非常寫實,致使妝面上的稍許差池都會在影像中清晰地體現,因此必須...

透過李清照的酒詞觀其人生狀態的轉變

摘要 李清照作為一位大家閨秀,從她的詞作中卻顯露出對酒意象的偏愛,文章主要根據李清照的人生際遇,將她的人生狀態分為三個時期,結合各個時期不同風格的酒詞展開分析,從而對其各個時期的狀態有乙個更立體的認知。關鍵詞 李清照 酒 愁 詞 目錄一 引言 1 二 第一時期 趙明誠出仕前 1 三 第二時期 趙明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