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精髓之忠

2021-03-04 01:27:14 字數 2947 閱讀 7108

行「忠」之事需要經受沉痛考驗。

春秋時候,齊國有個權臣叫崔杼,他殺掉齊國國君莊公立景公為國君,這件事給史官知道了,史官就如實記載「崔杼殺莊公立景公」。於是崔杼把史官殺了,史官的弟弟來階梯哥哥的工作(在春秋時期史官的官位是世襲的),史官的弟弟也如實記載「崔杼殺莊公」,於是崔杼又把史官的弟弟殺了。史官最小的又來接替哥哥的工作,史官最小的弟弟也如實記載「崔杼殺莊公」,崔杼不敢再殺下去了,於是這一段歷史就留了下來。

為期八年的抗日戰爭,中國人用血肉築成的長城抵擋日本侵略者鐵蹄的蹂躪。戰場上,日本軍隊瘋狂的向國民革命軍陣地發來密集的子彈、炮彈。指揮官一聲令下,抗日士兵就要從戰壕中奮起,向敵方陣地衝鋒,前方一隊士兵從戰壕中爬起衝出去,跨出不到十公尺的距離,就全被日軍的槍炮射殺。

這時,指揮官很快組織第二次衝鋒。冒著隆隆的炮彈,密集的子彈,只要一站起來,衝出戰壕,就不可能回得來。然而,當指揮官再一聲令下,第二隊同樣從戰壕中衝出去,流血犧牲,義無反顧。

接下來指揮官又組織第三次、第四次衝鋒。

影片《雲水謠》中,上世紀四十年代,年輕俊朗的青年陳秋水因做家庭教師而來到王家,並與王家千金王碧雲一見鐘情,兩人很快墜入愛河並私訂終身。但適逢台灣局勢動盪,作為熱血青年的陳秋水為躲避政治**從台灣輾轉來到大陸,自此兩個相愛的戀人被無情的現實分隔兩岸,唯有堅守著「等待彼此」的誓言相互思念對方,開始了漫長的等待。王碧雲發誓要用一生為愛人守候。

六十年過去,王碧雲早已人老珠黃,兩鬢斑白,她仍在為那份愛情守望、找尋。最後終於得到陳秋水早已葬身高原冰雪之中的訊息。青春歲月的擦肩而過,六十年的雲水守望,譜成了一曲跨越半個世紀的愛情悲歌。

上述故事中,雖然都有盡忠之舉,但是無一不付出沉痛的代價:崔家三兄弟知道歷史事實,當他們如是記載之後,卻得罪了當朝貴權。但是他們不畏強權,寧肯身死,也要忠於「史官」這一職責,如實記載史實。

衝鋒隊的戰士們,為了身後那一片廣袤的土地以及那片土地上人們的和諧與安寧而衝鋒陷陣,不惜馬革裹屍,當他們不顧一切冒著敵人的槍彈衝鋒,拋頭顱灑熱血,他們絕對是為了捍衛軍人的榮譽,忠於軍人的職責———保家衛國。陳秋水和沈碧雲的愛情是沒有結果的,但是沈碧雲等了陳秋水一輩子,忠於愛情,幾乎讓沈碧雲傾盡一生。自古那些被貼上「忠」的標籤的「英雄」們有哪個是平坦度過其一生的。

儘管盡「忠」之事很難,但也要去做。擁有一顆「仁」心,按照自己的真實仁心行為處事,就不會患得患失,就會輕鬆愜意;就不會感到空虛和寂寞,就會感到踏實和滿足。

同時,以上「忠於職責」、「忠於祖國」、「忠於人民」、「忠於愛情」的事列也對「忠」的物件做了詮釋和補充:不光臣子對待君主需要「忠」,戀人之間同樣需要忠誠,不僅要忠誠待人,還要忠誠待物。

「忠」的思想和文化在幾千年的傳承和發展中,「忠」所連帶的封建糟粕也應運而生。

審配是袁紹手下的謀士,袁紹死後。他輔佐袁尚,袁尚在城外被曹操擊敗,當時袁尚只想著逃命放棄了鄴城,可是審配一直不放棄,因為他知道鄴城是袁家的首府,也是河北的門戶,命門,一旦放棄,袁家就徹底失敗了,所以他只帶領城中的殘兵守城,曹操大軍多次攻城都被他擊退,後來他的侄子審榮貪圖富貴,出賣了他,開打了城門,當時曹操極度欣賞他,說要給他很多賞賜,然後重用他,可是他就是不降,後來曹操要殺他的時候,他還說:「我的主公(袁紹)的墳墓在北方,我一定要向著北方死去!

」後來曹操同意了他。

審配就是愚忠,思想受封建糟粕禁錮的典型。袁紹的敗局已經是不可挽回的事實,而審配作為臣子,已經做到竭心盡力,他已經做到無愧於心。他完全可以走出過去,坦蕩的面向未來,為自己選擇更好的明天;完全可以在國家重歸一統和國泰民安等方面有所作為。

但他選擇了為先主殉葬的愚忠,可以說他的死意義並不大。而且袁紹本身就不是乙個聖明的君主(袁紹為了政治需要,另立皇帝),為這樣乙個君主殉葬更是不值。縱觀審配的一生,審配只是東漢末年一部分仕族階級不作為;空講「仁義、道德、忠誠」,其本身卻虛偽狡詐;唆使原本就不賢能的主公胡作非為,從而搞得國家四分五裂、民不聊生的乙個縮影。

當然,關於「忠」的封建糟粕的發展仕族階級只是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決定者為統治階層。統治階層出於統治需要,對儒家文化進行加工改造,使之成為奴役統治人民的思想工具。 從漢代獨尊儒術開始,到了明代「程朱理學」的盛行,由此帶來的封建禁錮已經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

單方面強調忠於君父,女子要遵從「三從四德」,單方面要求女子的貞操觀等。明代開始,「忠」就成了君主対臣下的無條件要求和臣下對君主的無條件服從;「忠」就讓女人徹底成為男人的附屬。不僅加強了王權的效力,也更突出男人在宗法社會中的主體地位,但是卻嚴重阻礙了社會的發展。

以上這些通通違背了先秦儒學的本意。儒家先賢孔子認為做子女的事奉父母,如果他們有什麼做得不對的地方,要委婉地勸諫,看見他們心裡不願聽從你的意見,還是要恭恭敬敬地勸說,而不要去故意違揹他們,一如既往地為父母擔憂操勞,不可怨恨。(《論語》4.

18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聯絡到宗法社會的國家與家庭之間的關係,乙個國家的君主在社會上的地位就相當於乙個家庭中父親在該家庭的地位。

從這裡可以推斷孔子認為在家怎樣侍奉父母,在外就應怎樣對待君主:對待君主還是應該有勸諫的態度,並不是一味的順從。只是孔子限於君主與父親之間有實質性(例如:

君主具有決定人們生死的權利,而作為父親卻不具有這般權利)的區別,而沒有明說。所以孔子不提倡無條件順從。

一種文化,一種思想,需要傳承也需要創新。孔子認為「君事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君事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所以讀者切不可斷章取義。(《論語》3.19定公問:

「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君臣相比,君屬於強勢,臣屬於弱勢,其關係由強勢君主導。君講禮,臣講忠,故君臣之道在於禮。君禮於臣,臣必忠;臣忠於君而君不禮,其忠必退。

忠不是毫無條件的。只是一味、片面的強調「臣事君以忠」是不正確的。一味的、片面的忠誠只會害人、害己。

從古代被挖心的比幹;崇禎皇帝下令凌遲處死,被剮了3543刀的袁崇煥。再到現在,被蔣介石秘密處決的楊虎城;被蔣家王朝扣押半個世紀的張學良······從《論語》一書中,我們可以看出孔子是擁護王權的,對政治也有一定程度的嚮往。當君主不再「事臣以禮」的時候,作為臣子,應該怎樣做?

孔子卻沒有講,《論語》也沒有講。

「忠」的文化和思想,要繼承和發揚;但是對於「忠」所附帶的封建糟粕,應該毫無保留的完全摒棄。

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摘抄

日本明治維新之後脫穎而出進入了現代化建設的階段,但是日本在現代化的程序中始終沒有拋棄自己的傳統文化。例如日本的三五七儀式規定,日本小孩在三歲 五歲 七歲的這一天必須穿上和服去神社拜祭,日本的國民無一例外,反覆進行,這樣在日本人心裡深深地留下他們民族的印跡。南韓的很多文化也 於中國,如南韓的端午祭和各...

我眼中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

目錄一 什麼是中國傳統文化?2 二 中國傳統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有什麼區別?3 三 我眼中的中國傳統文化精髓。3 四 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6 我眼中的中國傳統文化精髓 摘要 歷史長河中,中國傳統文化,歷史悠久 博大精深 源遠流長。只有把握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才能把握中國傳統文化的真貌。關鍵字 傳...

中國傳統文化

周易 與中國傳統文化 周易 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最古老 最重要典籍之一,是中國傳統觀念文化之源,它影響著古代各家各派思想文化的發展與精神方向,反映了中華文化的基本精神。清代學人編撰的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評價說 易 道廣大,無所不包,旁其天文 地理 樂律 兵法 韻學 算術以逮方外之爐火,皆可援 易 以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