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希臘化哲學時期的兩種主要幸福觀

2023-02-15 23:15:02 字數 809 閱讀 1088

作者:王舒悅

**:《青年與社會》2023年第16期

摘要:從古至今,人們從未停止過追求幸福生活的腳步,對於何為幸福,如何追求幸福生活,從這一時期哲學家們的思想中,我們可以得到一定的啟示。

關鍵詞:希臘化哲學時期;幸福觀;快樂主義;德性主義

自亞里斯多德之後,希臘哲學結束了「體系化時期」,邁入其「倫理學時期」和「宗教時期」。在這一時期,哲學家們開始更轉向於對世俗與個人生活的研究,而不再把興趣投向世界本原等這類巨集大的主題,使得抽象的哲學更具體化、實用化、平民化,更能直白地體現出哲學是一門指導人們生活得更好的藝術。

幸福觀是指人們對幸福問題的總的看法和基本觀點。在這一時期,不同哲學家所持的幸福觀可以主要分為兩大派別:一是伊壁鳩魯學派的快樂主義,二是斯多亞學派的德性主義。

從古至今,人們從未停止過追求幸福生活的腳步,對於何為幸福,如何追求幸福生活,從希臘化哲學時期的哲學家們的思想中,我們可以得到一定的啟示。

一、伊壁鳩魯學派——快樂主義

(一)伊壁鳩魯快樂主義的解釋

伊壁鳩魯將由慾望滿足所得的快樂分為三類:第一類是自然且必需的,第二類是自然的但卻不是必需的,第三類是既不是自然也不是必需的。判斷慾望是否是必需的,就要求人們明智和審慎,要看他們是否符合快樂的標準,這種慾望與需求的滿足即是動態快樂,這種快樂是短暫的。

伊壁鳩魯認為,快樂是生活的目的,是最高的善。他認為快樂與幸福在本質上是一致的,是擁有身心的共同自由,而身體是革命的本錢,也是幸福的首要條件;另一方面,精神上的快樂高於物質上的快樂,這即是靜態快樂,需要擺脫內心的恐懼,控制內心的慾望,保持內心的寧靜。他著重表達了對懼怕死亡和厭世主義的批判,認為有智慧型的人,既不會厭惡在世生存,也不會恐懼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