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為《西方哲學史》是一部學術著作,但也是一部科普佳作。
我還記得在接觸哲學之前,“哲學”這個概念似乎與我的生活相距甚遠。通過高中政治課的學習,我發現“哲學是什麼”這個問題有無數的答案,我最贊成“哲學是智慧之學,是一種看待這個世界的角度,是一種思維方式”。
通過閱讀《西方哲學史》,我更加對此有所體會。古希臘著名哲人亞里士多德有許多論調在今人看來與事實不符,但在當時人們對這個世界認識有限的情況下,哲人們能積極去探索、辯論的濃厚學術風氣卻是令人欣慰的。況且亞里士多德犯下的錯誤並未影響其“哲學家”的名號,反而激勵更多哲學家去思考。
因而產生了分歧,一個新的思路產生了,一個新的“哲學體系”也就產生了。這也驗證了我的想法。當然也驗證了發展觀中的“一切事物都是在發展的”這一觀點。
在我看來,我們閱讀《西方哲學史》的目的,不在於揪住前人的小辮子不放,嘲笑他們犯下的看似愚蠢的錯誤,而在於從先賢的曲折之路中拾取遺漏的養分。例如德謨克利特的原子論,就與今天的原子論非常相似。但最吸引我的還是在他之前的芝諾。
在漫威大片《復仇者聯盟4》中,復仇者聯盟的成員們進入量子領域從而實現時空穿越,但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到,穿越的前提是鋼鐵俠的“莫比尤斯環”模型實驗成功了。實際上莫比尤斯環本身是一個悖論。一個環本該有兩個面,但莫比尤斯環永遠只有一個面,從外面進去的物體又將回到外面,這也是有關“變化”的一個悖論。
同樣的,芝諾提出了“運動不可能”悖論。最有趣的是“飛矢不動”——一支射向靶子的箭在任何既定的瞬間都在一個確定的空間位置上——也就是說,它是靜止的或者零運動的,但零的總和不可能產生運動。這涉及到物理學中的時間與空間觀念,與今天令人費解的量子力學有著共性,似乎我們也處在一個“莫比尤斯環”中,古人未能解決的難題被歷史長河洗刷沉底後,又被今人淘出思考,不禁令人感慨。
既然哲學教會我們思考,那亞里士多德肯定不僅有錯誤理論,一定也有正確的理論。原來,他在數學邏輯上有著突出貢獻。他指出定義必須用先存在於所定義事項的某種東西來表述,實際上就是講的是與定義有關的邏輯順序,即先有事物本身再有定義。
這種認識比19世紀的數學家們領先了千年。尤拉也曾說過“我決然不是先想到行列式的運算規則才提出行列式的”。
可見接觸哲學以後,我們思考問題變得客觀,因為一切事物本身存在著矛盾與統一,我們不能非黑即白,對與錯只是每個人各自的理解與看法。(吳佳毅)
西方哲學史讀書心得
讀書心得 西方哲學史 羅素在本書的緒論中提出 哲學,就我對這個詞的理解來說,乃是某種介乎神學和科學之間的東西。哲學,從遠古以來,就不僅是某些學派的問題,或少數學者之間的論爭問題,它乃是社會生活的一個重要部分。書的開始分別是美國版和英國版的序,由此也可以很明顯地看出這本書的價值。美國版的序更多 的似乎...
西方哲學史
一 概念 邏各斯 原義是話語,赫拉克利特用其專門表示說出來的道理,並且認為正確的道理表達真實的原則,用以說明事物的本原。其主觀意義是人所認識的道理,可理解為理性和理由。其客觀意義是是世界的本原,可被理解為原則和規律。是因火自身變化而造成事物之間轉化的原則。主觀的邏各斯是符合客觀邏各斯的思想和真理。用...
《西方哲學史》試題
2 在任何一個觀察過人類知識物件的人看來,顯然這些物件或者是實實在在由感官印入的觀念,或者是由於注意人心的各種情感和作用而感知的觀念,最後,或者是藉助於記憶和想象 即混合 分解或簡單地表象那些由上述方法而認識的原始觀念 而形成的觀念。藉著視覺,我可以有光和顏色及其不同程度與差異的觀念。藉著觸覺,我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