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今文學」囹圄中走出來的詩學奇葩

2023-02-01 10:24:02 字數 1274 閱讀 2899

作者:王成

**:《東疆學刊》2023年第01期

[摘要]晚清學術思潮發生了裂變,「今文學」興起,並且深刻地影響了詩學領域。晚清具有「今文學」底蘊的詩人在詩學領域進行了頗富創造性的努力與開拓,從而形成了一條一以貫之的詩學演變路徑,即與「今文學」的價值體系對詩學的蔓延、滲透、規約等過程相始終的「今文學」詩學話語發展向度。以「今文學」視角切入到晚清詩學的演變,不僅可以為其「外在化」的**補充「內在化」的思考,而且有望走出經學的陰影,還原晚清詩學演變的真實面貌和歷史現狀。

[關鍵詞]今文學;晚清詩學;演變;外在化;反思[中圖分類號]1207.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007(2012)01—0029-08長期以來,關於晚清詩學之於傳統詩學而出現的新質,我們往往習慣將其歸結為「外在化」的激發或者西方映象的東方投射。如晚清「詩界革命」,不少學者僅僅將它看作是「在歐洲資產階級思想、精神的刺激下,認識到了中國傳統詩歌非有詩界革命,詩運殆將絕的緊迫情況」而生髮的。事實上,以龔自珍、魏源、王闓運、維新派等「今文學」家為代表的詩人,仍然是以傳統「依經立義」的思維模式建構起了各自的「今文學」詩學話語體系,並且在一定時空和限度之內,以「今文學」作為詩學發展與轉換的內在動力與理論源泉。

「外在化」是晚清詩學演變的傳統看法與定位,這裡既有時代背景的影響,更有思維定勢的烙印。我們以「今文學」視角切人到晚清詩學的演變,不僅可以為晚清詩學演變「外在化」的**補上「內在化」的思考,而且還能走出經學的陰影,還原晚清詩學演變的真實面貌和歷史現狀。

一、晚清「今文學」家的詩學努力與突破

「今文學」的概念出自梁啟超的《清代學術概論》,指稱從晚清樸學思潮中**與演變出來的一種經學形態。就清代「今文學」興起的實際學術理路與客觀情況來看,學者們大多認同「晚清的今文學者,多半歸『宗』於莊存與」的看法。晚清「今文學」發展的第乙個階段就是常州學派的崛起,它標誌著晚清學術思潮的一變及「今文學」的興起。

「今文學」發展的第二個階段,是龔自珍、魏源的「今文學」思想,所謂「今文學之健者,必推龔、魏」。龔自珍、魏源對晚清「今文學」的再造,使其與社會現實和政治的聯絡更為緊密,在文化學術界造成了較大的影響,「故後之治今文學者。喜以經術作政論,則龔、魏之遺風也。

」鴉片戰爭後的晚清「今文學」進入到第三個發展階段,皮賜瑞、廖平是這一時期的代表。皮賜瑞精研群經,力圖通達古今之變,主張經世致用和變法;而廖平愈變愈暗的「今文學」理論,則似乎暗示了晚清學術思潮的潛在演變,即「今文學」思潮需要予以變化和改造,才能在獲得新的活力與激情後得到進一步的發展。以康有為為中心的維新派接過了晚清「今文學」思想發展的大旗,以傳統的形式裝載新的內容,最終導致了「今文學」從多彩走向了異端,從而構成了晚清「今文學」發展的第四個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