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劍 上博簡《容成氏》的拼合與編連問題

2023-01-27 15:48:06 字數 6281 閱讀 3482

陳劍《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的《容成氏》篇,內容非常重要,竹簡儲存狀況也比較良好。但原書的整理在竹簡拼合與編連方面存在問題,致使不少本來文意清楚的地方變得含混不清,全文的敍事脈絡也變得很混亂。我們經過反覆的調整與排比,找到了更為合理的、可能是最接近於竹簡原貌的編排方案。

先說竹簡的拼合問題。全篇原共編為53號,其中第35號是由上下兩段殘簡「遙綴」而成的,即整理者認為是一簡之折,但不能緊接,中間還有一小段殘缺。實際上,這兩段殘簡無論是從編繩位置看,還是從內容看,都不可能屬於同一簡。

本篇竹簡共有上中下三道編繩,上下兩道分別位於簡首和簡尾的首字、末字的上下方。簡35上段簡首殘缺,第一道編繩痕跡已不存。中間一道編繩痕跡位於「□王天下十又六年而桀作」的「作」字下,從第12頁的小圖版可以清楚地看出,按整理者的編排,則這道編繩痕跡的位置太靠上,跟同篇其他簡完全不能相合。

如果將其下移與其他簡的中間一道編繩對齊,則其下端與35簡下段將有一大段重合的部分。由此看來,簡35上段與下段決不可能屬於同一簡。它們應該分別編號重新排列,下面我們把此簡的上段和下段分別編為「35a」和「35b」。

我們把全篇竹簡重新編連後的簡序為:1~3,35b,4~7+43,9~11+13~14+8+12+23+15+24~30+16~21+30~32+22+33~34+35a+38~41+36~37+42+44~53。下面就按這個順序抄出釋文,並以注釋的形式對調整的理由、調整後有關部分的大意等作簡單說明。

釋文盡量使用通行字,難以隸定的字、原簡上尚殘存點畫但無法發布的字用□代替。同時,本文主要討論簡序問題,文中對很多字詞的意見還只是初步性的。有不少字詞的理解雖然還存在問題,但一般不影響簡序的排列,對這類問題暫時不多作討論。

[尊]盧氏、赫胥氏、喬結氏、倉頡氏、軒轅氏、神農氏、椲丨氏、壚畢(增從辵)氏之有天下也,皆不授其子而授賢。其德酋清,而上愛【1】下,而一其志,而寢其兵,而官其材。於是乎喑聾執燭,冒(增從木)工鼓瑟,跛躃守門,侏儒為矢,長者□宅,僂者數,癭【2】者煮鹽,厇者漁澤,□棄不□。

凡民俾者,教而誨之,飲而食之,思役百官而月請之。故當是時也,無並【3】[i]

□氏之有天下,厚愛而薄斂焉,身力以勞百姓【35b】[ii]

□於是乎不賞不罰,不刑不殺,邦無飢(?)人,道路無殤【4】死者。上下貴賤,各得其所(?

)。四海之外賓,四海之內貞(廷?)。

禽獸朝,魚鼈獻,有無通。匡天下之政十有九年而王天下,三十有七【5】年而歿(?)終。

[iii]昔堯處於丹府與藋陵之間,堯賤貤而時=賓(?),不勸而民力,不刑殺而無盜賊,甚緩而民服。於是乎方【6】百里之中,率天下之人就,奉而立之,以為天子。

於是乎方圓千里,於是乎持(?)板正立,四向和,懷以來天下之民。【7】其政治而不賞,官而不爵,無勵於民,而治亂不□。

故曰:賢及□ 【43】[iv]

是以視賢,履地戴天,篤義與信。會在天地之間,而包在四海之內,畢能其事,而立為天子。堯乃為之教曰:

「自【9】內(納?)焉,餘穴窺焉,以求賢者而讓焉。」堯以天下讓於賢者,天下之賢者莫之能受也。

萬邦之君皆以其邦讓於賢【10】 □□□賢者,而賢者莫之能受也。[v]於是乎天下之人,以【11】堯為善興賢,而卒立之。[vi]昔舜耕於歷丘,[vii]陶於河濱,漁於雷澤,孝養父母,以善其親,乃及邦子。

堯聞之【13】而美其行。堯於是乎為車十又五乘,以三從舜於畎畝之中。舜於是乎始免執幵耨鍤,謁(?

)而坐之子。堯南面,舜北面,舜【14】於是乎始語堯天地人民之道。[viii]與之言政,悅簡以行;與之言樂,悅和以長;與之言禮,悅敀而不逆。

堯乃悅。堯【8】 [堯乃老,視不明,]聽不聰。[ix]堯有子九人,不以其子為後,見舜之賢也,而欲以為後。

【12】[舜乃五讓以天下之賢者,不得已,然後敢受之。]舜聽政三年,[x]山陵不疏,水潦不湝(?),乃立禹以為司工。

禹既已【23】受命,[xi]乃卉服箁箬,帽芙□□足□ 【15】 面□□□,不生之毛,□濏湝流,禹親執畚(?)耜,以陂明都之澤,決九河【24】之阻,於是乎夾州、徐州始可處。禹通淮與沂,東注之海,於是乎競州、莒州始可處也。

禹乃通蔞與易,東注之【25】海,於是乎蓏州始可處也。禹乃通三江五湖,東注之海,於是乎荊州、揚州始可處也。禹乃通伊、洛,並瀍、澗,東【26】注之河,於是乎豫州始可處也。

禹乃通涇與渭,北注之河,於是乎虘州始可處也。禹乃從漢以南為名谷五百,從【27】漢以北為名谷五百。天下之民居奠,乃□食,乃立后稷以為 。

后稷既已受命,乃食於野,宿於野,復穀豢土,五年乃【28】穰。民有餘食,無求不得,民乃賽,驕態始作,乃立臯陶以為李。臯陶既已受命,乃辨陰陽之氣,而聽其訟獄,三【29】年而天下之人無訟獄者,天下大和均。

舜乃慾會天地之氣而聽用之,乃立貭以為樂正。貭既受命,作為六律六【30】 〈郘—呂〉,[xii]辨為五音,以定男女之聲。當是時也,癘疫不至,妖祥不行,禍災去亡,禽獸肥大,草木晉長。

昔者天地之佐舜而【16】佑善,如是狀也。[xiii]舜乃老,視不明,聽不聰。舜有子七人,不以其子為後,見禹之賢也,而欲以為後。

禹乃五讓以天下之賢【17】者,不得已,然後敢受之。禹聽政三年,不製革,不刃金,不略矢,田無蔡,宅不空,關市無賦。禹乃因山陵平隰之可邦邑【18】者而繁實之,乃因邇以知遠,去苛而行簡,因民之慾,會天地之利,夫是以□者悅治(怡?

),而遠者自至。四海之內及,【19】四海之外皆請貢。禹然後始為之號旗,以辨其左右,思民毋惑。

東方之旗以日,西方之旗以月,南方之旗以蛇,【20】中正之旗以熊,北方之旗以鳥。禹然後始行以儉:衣不鮮美,食不重味,朝不車逆,舂不毇公尺,饗(?

)不折骨。制【21】孝辰,[xiv]方為三俈,救聲之紀:東方為三俈,西方為三俈,南方為三俈,北方為三俈,以躗於溪谷,濟於廣川,高山公升,蓁林【31】入,焉以行政。

[xv]於是乎治爵而行祿,以襄於來(?),亦=迵=,曰德速蓑 【32】表皮尃。禹乃建鼓於廷,以為民之有謁[xvi]告者鼓(?

)焉。撞鼓,禹必速出,冬不敢以寒辭,夏不敢以暑辭。身言【22】 □淵所曰聖人,其生賜養也,其死賜葬,去苛慝,是以為名。

禹有子五人,不以其子為後,見【33】臯陶之賢也,而欲以為後。臯陶乃五讓以天下之賢者,遂稱疾不出而死。禹於是乎讓益,啟於是乎攻益自取。

【34】 [啟]王天下十又六年〈世〉而桀作。[xvii]桀不述其先王之道,自為[ 為][xviii] 【35a】不量其力之不足,起師以伐岷山氏,取其兩女琰、琬,□北去其邦,□為桐宮,築為璇室,飾為瑤台,立為玉門。其驕【38】泰如是狀。

湯聞之,於是乎慎戒徵賢,德惠而不 , 三十仁而能之。如是而不可,然後從而攻之,昇自戎遂,入自北【39】門,立於中□。桀乃逃之鬲山氏,湯又從而攻之,降自鳴條之遂,以伐高神之門。

桀乃逃之南巢氏,湯又從而攻之,【40】遂逃去,之蒼梧之野。湯於是乎徵九州之師,以四海之內,於是乎天下之兵大起,於是乎亡宗戮族殘群焉服。【41】當是時,強弱不治(?

)諹,眾寡不聽訟,天地四時之事不修。湯乃尃為徵籍,以徵關市。民乃宜怨,虐疾始生,於是【36】乎有喑、聾、跛、□、癭、□、僂始起。

湯乃謀戒求賢,乃立伊尹以為佐。伊尹既已受命,乃執兵欽(禁)暴,[xix]羕得於民,遂迷而【37】 賊盜,夫是以得眾而王天下。[xx]湯王天下三十又一世而紂作。

紂不述其先王之道,自為 (改?)為,於【42】是乎[xxi]作為九成之台,寘盂炭其下,加圜木於其上,思民道之,能遂者遂,不能遂者,內(墜)而死,不從命者,從而桎梏之。於是【44】乎作為金桎三千。

既為金桎,又為酒池,厚樂於酒,溥夜以為淫,不聽其邦之政。於是乎九邦叛之,豐、鎬、舟、□、於、鹿、【45】耆、崇、密須氏。文王聞之,曰:

「雖君無道,臣敢勿事乎?雖父無道,子敢勿事乎?孰天子而可反?

」紂聞之,乃出文王於【46】夏颱之下而問焉,曰:「九邦者其可來乎?」文王曰:

「可。」文王於是乎素端□裳以行九邦,七邦來服,豐、鎬不服。文王乃起師以向【47】豐、鎬,三鼓而進之,三鼓而退之,曰:

「吾所知多廌,一人為無道,百姓其何罪?」豐、鎬之民聞之,乃降文王。文王持故時而教民【48】時,高下肥毳之利盡知之,知天之道,知地之利,思民不疾。

昔者文王之佐紂也,如是狀也。文王崩,武王即位。武王【49】曰:

「成德者,吾敓而代之。其次,吾伐而代之。今紂為無道,昏者百姓,至約諸侯,天將誅焉。

吾勴天威之。」武王於【50】是乎作為革車千乘,帶甲萬人,戊午之日,涉於孟津,至於共、縢之間,三軍大犯。武王乃出革車五百乘,帶甲三千,【51】以小會諸侯之師於牧之野。

紂不知其未有成政,而得失行於民之辰(朕?)也,或亦起師以逆之。武王於是乎素冠冕,以告【52】閔於天,曰:

「紂為無道,昏者百姓,至約諸侯,絕種侮姓,土玉水酒,天將誅焉,吾勴天威之。」武王素甲以陳于殷郊,而殷【53正】

容成氏【53背】

這樣重新編排之後,全文的敍事脈絡非常清晰,可以大致概括如下:堯以前古帝王政事—→堯由賤而為天子—→舜賢,堯讓舜—→舜時政事,包括司工禹治水、農官后稷治農事、理官臯陶治獄訟、樂正質作樂等—→舜讓禹—→禹時政事及製作—→禹讓臯陶、益,啟攻益得帝位傳至桀—→桀驕泰—→湯攻桀,天下亂—→伊尹為湯之佐,天下得治,湯終王天下—→湯傳至紂,紂德昏亂—→九邦叛、文王佐紂之事—→武王即位、伐紂。

《容成氏》裡需要深入研究的問題還非常之多,希望我們對竹簡的重新編連能為進一步的研究提供乙個比較可靠的基礎。

本文寫作過程中,與董珊討論,獲益甚多,謹誌謝忱

[i] 以上三簡原書亦連讀,系講述「堯」之前的上古帝王。

[ii] 「 □氏之有天下」,「氏」前一字圖版上已看不清楚,原釋為「湯」,不可信。「 □氏之有天下」與簡1「[尊]盧氏……壚畢(從辵)氏之有天下也」相類,而與後文內容不諧,故提前至此。但它上與第3簡、下與第4簡是否緊接都不能肯定,有可能連讀,也有可能中間尚有缺簡,暫時分開釋寫。

殘去的「□□氏」或是在「堯」之前的上古帝王的最後乙個,其後的帝王即是堯。

[iii] 以上講堯以前的古帝王,下面開始講堯。

[iv] 此簡跟下面一簡可能緊接,也可能中間尚有缺簡。

[v] 簡10與簡11從內容看中間不容有缺簡,故連讀。

[vi] 上文簡6、7言「方百里之中」的人民立堯以為天子,接下來講堯德及於天下,天下之人立之為天子,又言堯欲讓賢而不得,於是「天下之人,以堯為善興賢,而卒立之」。「卒立之」即最終還是立之為天子、(在他讓位之前)始終以之為天子。雖然簡7、簡9、簡12三次講到堯為天子,但是其意思是一層層遞進的,並不能證明以上這些竹簡不能放在一起。

[vii] 「昔」與「舜」之間空有乙個字的位置,疑此處本當有「者」字。

[viii] 原以簡7、簡8相次,則簡8開頭的「於是乎始語堯天地人民之道」,主語不明。下文雲「與之言禮,悅敀而不逆」,上博簡《子羔》篇第5簡正面雲「堯之取舜也,從諸艸茅之中,與之言禮,悅尃 」,「 悅尃」即此處簡文的「悅敀」,也可證明我們此處編連的正確性。

[ix] 「堯乃老,視不明」參照後文簡17「舜乃老,視不明,聽不聰」補。第12簡上端殘去約20字,補出「堯乃老,視不明」6字後,還有約14字的位置容納簡8末尾「堯」字下要接的簡文。因此簡8與簡12之間從內容看不大可能還有缺簡,故連讀。

[x] 「堯有子九人,不以其子為後,見舜之賢也,而欲以為後。舜乃五讓以天下之賢者,不得已,然後敢受之。舜聽政三年」,與後文簡17、18「舜有子七人,不以其子為後,見禹之賢也,而欲以為後。

禹乃五讓以天下之賢者,不得已,然後敢受之。禹聽政三年」類同。 簡33、34「禹有子五人,不以其子為後,見臯陶之賢也,而欲以為後。

臯陶乃五讓以天下之賢者,遂稱疾不出而死」,亦可參考。此簡上半殘,補出「舜乃五讓以天下之賢者,不得已,然後敢受之」共18字,參考相鄰的整簡如第21簡,其上半適可容納18字。

[xi] 「乃立禹以為司工。禹既已受命」,與後文簡28「乃立后稷以為 。后稷既已受命」、簡29「乃立臯陶以為李。

臯陶既已受命」、簡30「乃立貭以為樂正。貭既受命」、簡37「乃立伊尹以為佐。伊尹既已受命」類同,從而知簡23與簡15之必連。

以下講大禹受命治水之事。

[xii] 顯然是「郘」的誤字,「郘」讀為「呂」。「六律六呂」即十二律呂,下文又言「五音」,「作為六律六呂」與「辨為五音」句式整齊。古書以「六律」與「五聲」或「五音」並舉習見。

[xiii] 「昔者天地之佐舜而佑善,如是狀也」,類似的說法又見後文簡38、39「(桀)其驕泰如是狀」、簡49「昔者文王之佐紂也,如是狀也」。

[xiv] 「制孝辰」及下文「方為三俈,救聲之紀:東方為三俈,西方為三俈,南方為三俈,北方為三俈」其義待考。「辰」原作「唇」,應即「辰」之繁體,與嘴唇之唇無關。

此字左邊筆劃有殘缺,對比第52簡「唇(辰)」字自明,原釋「君」恐誤。「救」原誤釋為左從「尋」。

[xv] 「高山公升,蓁林入,焉以行政」即「公升高山,入蓁林,焉以行政」。

[xvi] 「謁」原作從言去聲,原注釋以為「訟」之異體字。

[xviii] 「桀不述其先王之道,自為」與後文第42簡「紂不述其先王之道,自為 (改?)為」類同,故補「 為」二字。

[xix] 「欽」下一字當釋為從「病旁」從「暴」,「欽」及此字連讀為「禁暴」,是董珊的意見。

[xx] 從簡40以後至此處,大意是說湯雖然攻滅夏桀,但隨後天下大亂,且湯行政事不善,故尚未得以王天下。湯乃立賢人伊尹以為佐,天下遂得治,湯終於得眾而王天下。

[xxi] 42和44簡相連處的「於是乎」,是它們應連讀的確證。以下從44到53簡,跟原書順序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