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都市圈城市化發展與土地利用變化的相

2023-01-22 17:27:05 字數 4644 閱讀 3580

楊慶媛高群董世琳魯春陽王兆林

摘要:在城市化的程序中,必然伴隨著土地利用結構的變化。為了分析他們之間的內在規律,該文以重慶市都市圈為研究物件,採用相關分析和增量分析的方法,**重慶市都市圈城市化發展與土地利用變化的相關性。

研究結果表明:城市化與土地利用變化呈現高度的相關性,城市化與農用地中的耕地、園地、其他農用地的相關係數分別為-0.912、0.

945、-0.922;與建設用地中的居民點及工礦用地、交通用地的相關係數分別為0.967和0.

945;與未利用地的相關係數為-0.962。城市化水平每增加乙個百分點,耕地、其他農用地和未利用地分別減少4201.

27hm2、1772.56hm2、226.65hm2,而園地、居民點及工礦、交通運輸用地分別增加757.

86hm2、1852.46hm2、323.75hm2。

關鍵詞:城市化;土地利用變化;相關分析;重慶市都市圈

城市化作為人類社會生產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與工業化、現代化密切相關,是社會進步的標誌,而土地是城市化發展過程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是城市化發展的載體。我國目前正處於城市化加速發展的階段,城市化發展必然引起區域土地利用結構的變化,由此引發的土地利用衝突和人地矛盾也會更加尖銳。如果對城市發展以外延擴充套件為主的勢頭不加以遏制,必將影響我國經濟社會乃至整個民族的可持續發展。

目前,國內關於城市化與土地利用變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土地利用變化驅動力和土地利用變化建模研究上[1,2],為進一步研究城市化程序中土地利用問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本文通過對重慶市都市圈城市化發展與土地利用變化的定性分析和定量研究,揭示兩者之間的相關關係,以促進城市化與土地利用變化的協調發展,為充分發揮都市圈在重慶市「一小時經濟圈」的城市核心區戰略地位提供決策參考。

「城市化」作為乙個現代概念,起源於18世紀後半期歐洲的工業革命。二戰以後,伴隨著發展中國家的興起,城市化成為眾多學術領域以及專家學者的研究熱點。但是到目前為止,不僅國內學者表述不一,國外學術界也是眾說紛紜。

出於不同的研究角度、目的和方法,城市化的定義有多種描述。其中最具代表性有以下幾種:從人口遷移意義上定義,如christopher wilson在其主編的《人口學詞典》中認為「人口城市化即指居住在城市地區的人口比重上公升的現象」[3];從地域空間上定義,顧朝林認為:

城市化是由於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而引起的居民聚落和經濟布局的空間區位再分布,並呈現日益集中化的過程[4];從經濟結構轉換意義上定義,周一星認為:城市是人類從事非農業生產活動的中心,城市化是指不同等級地區的經濟結構轉換過程,即農業活動向非農業活動的轉換[5];從居民生活方式概念上定義,劉傳江等認為:城市化是乙個城市生活方式的發展過程,它意味著人們不斷被吸引到城市中,並被納入城市的生活組織中去,而且還意味著隨著城市的發展而出現的城市生活方式的不斷強化[6]。

通過總結歸納,本文認為:城市化就是農村人口向城市轉移和集聚的過程,伴隨著第一產業從業人員向第

二、三產業轉移的過程。

城市化水平是乙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標誌,也是衡量乙個國家或地區社會組織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標誌。城市化水平測度的方法通常有單一指標法和綜合指標法[7]。單一指標法是通過某一最具本質意義的、且便於統計的指標來描述城市的城市化水平。

目前,主要採用的指標有:城市人口比重指標、非農人口比重指標或非農產業產值比重指標等。因其指標的單一性,故通常會存在一定的偏差,難以全面考察城市化的程序。

綜合指標法是選用與城市化相關的多項指標,依據特定的規律,以其綜合值來衡量城市化水平。本文綜合採用非農人口比重指標和非農產業產值比重指標,這兩個指標在統計年鑑中可以方便得到,而且避免了採用單一指標可能存在的偏差。運用特爾菲法分別賦予兩個指標的權重為0.

8和0.2,進行加權平均,計算重慶市都市圈的城市化水平。

重慶市都市發達經濟圈(簡稱「都市圈」)是重慶市三大經濟區之

一、重慶市「一小時經濟圈」主要組成部分、重慶市區域經濟 「增長極」。包括渝中區、大渡口區、江北區、沙坪壩區、九龍坡區、南岸區、巴南區、北碚區、渝北區9個行政區域。地域上位於重慶市西南面,長江自西向東、嘉陵江自北向南流經本區,都市圈的範圍由兩江交匯處向外擴充套件。

都市圈幅員面積5479.3km2,佔重慶市土地總面積的6.6%。

根據重慶市2023年統計資料,2023年末都市圈總人口567.17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344.70萬人,佔總人口的60.

76%;gdp總量達104.2億元,佔重慶市gdp總量的39.09%,二、三次產業gdp分別佔重慶市

二、三次產業gdp總量的45.12%、42.68%,皆位居三大經濟區之首。都市圈人均國內生產總值16703元。第三產業發達, 對周邊地區具有較強的輻射能力。

特別是重慶直轄以來,都市圈城市化水平及城市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持續上公升,都市圈歷年的城市化水平見表1。

表1 重慶市都市圈城市化水平發展歷程

都市圈總人口從2023年的520.85萬人,增加到2023年的567.17萬人,淨增加46.

32萬人;非農業人口從2023年的269.31萬人增加到2023年的344.7萬人,淨增加75.

39萬人。城市化水平由60.02%上公升到67.

55%,年均增加0.94個百分點。採用同樣的方法計算同期全國城市化水平,結果顯示:

全國城市化率年均增加1.23 個百分點,反映了重慶都市圈城市化水平每年增長幅度低於全國平均水平。

從都市圈的產業結構和城市化對比分析,2023年,第一產業的比重只有5.33%,非農產業的產值比重超過90%,幾乎超出城市化率25個百分點,這是由於重慶本身是乙個工業城市,大型的工業企業產值較大,造成了農業產值的比例較低。

都市圈內各行政區域的城市化發展歷程見表2。

表2 重慶市都市圈各區域(1998-2023年)城市化發展歷程

單位:%

從表2可以看出,都市圈內各區域城市化水平差異較大。城市化水平最低的是巴南區,僅為39.14%,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區域是渝中區,城市化率已經達到100%。

世界百年城市化程序表明,城市化率在30%以前為初期階段,這一時期,城市化發展較為緩慢,農業在社會經濟中佔主導地位;當城市化率處於30%-70%時,為城市化的中期階段,城市化處於加速發展時期,農村人口大量湧入城市,工業在經濟中佔主導地位;當城市化率超過70%為城市化的後期階段,也有些學者稱之為終極階段,城市化速度減慢,第三產業在區域經濟和社會生活中佔主導地位。

根據以上分析,可以分為兩大類:巴南區、渝北區、北碚區處於城市化中期階段,為城市化加速發展時期;九龍坡區、沙坪壩區、大渡口區、南岸區、江北區、渝中區處於城市化後期階段,城市化發展速度減慢(圖1)。

圖1 重慶市都市圈各區域城市化率差異分析

從城市化水平分析,可以將都市圈內劃分為三類:巴南區、渝北區、北碚區為一類,這三個區域處於都市圈的邊緣,城市化率相對較低,是經濟快速發展區;沙坪壩區、江北區、南岸區、大渡口區為一類,區位條件優越,是都市圈的經濟核心區,重慶北部新城建設的重點區域,為經濟發達區域;渝中區為一類,該區位於都市圈的中心,屬於城市建設完成區。

在城市化程序中,國內外在土地利用方面有乙個共同的現象,那就是城市化程序總伴隨著土地利用的變化,各種型別土地佔土地總面積的比重在城市化率增長的同時不斷發生變化。從土地資源配置的角度分析,土地利用數量結構主要是指不同用途下土地資源的數量構成及其比例[8]。城市化程序中土地利用數量結構的變化不僅表現為總體用地結構的變化——農用地減少、建設用地增加、未利用地減少,還表現為農用地內部、建設用地內部各地類數量的變化。

1998 -2023年年都市圈土地利用變化見表3。

表3 重慶市都市圈土地利用數量變化表

從表3可以得知,8年來,都市圈耕地減少最多,共減少31635.59hm2,其次是其他農用地,減少13347.39 hm2。

建設用地中,居民點及工礦用地面積增加13948.99 hm2,其中城鎮建設用地增加佔66.46%。

可見,隨著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耕地面積的減少和建設用地的增加成為必然趨勢。

都市圈各區域的土地利用變化比較見圖2。

圖2 重慶市都市圈各區域(1998 -2023年)土地利用變化率

從圖2可以看出,都市圈內各區域土地利用變化差異較大。以耕地和建設用地為例,南岸區的耕地減少幅度最大,土地利用變化率為-27.19%,渝北區最小(渝中區除外,沒有農用地),為-4.

88%。建設用地增加幅度最大的江北區,增長率達43.85%,都市圈的建設用地增長率為23.

39%,江北區高出都市圈20.46個百分點,建設用地增長率最小的是巴南區,僅為5.01%,不及都市圈建設用地增長率的1/4。

為了更詳細的反映都市圈土地利用變化的時空特徵,魯春陽等採用土地利用變化的動態度、土地利用的區域差異與相對變化率、土地利用程度、土地利用的空間變化等數學模型對都市圈的土地利用變化進行深入研究。研究結果顯示:都市圈土地利用程度在逐步提高。

土地利用變化特快,年均變化達到率3.02%,其中園地和交通運輸用地的變化速度最大,年變化率分別達到5.46%、11.

04%。耕地由於總量較大,土地利用變化的部分所佔的比例較小,所以年變化率僅有1.76%。

都市圈內土地相對變化率存在明顯的區域差異,其中農用地相對變化率以大渡口區、南岸區、江北區最為明顯,分別為3.38、3.44、3.

69,巴南區最小,僅0.19;建設用地變化最大的是江北區,相對變化率為1.87,最小的是巴南區,僅0.

23;未利用地相對變化率九龍坡區最大,達5.53,巴南區最小,為0.29[9]。

從城市內部用地結構分析,重慶市都市圈的用地結構不盡合理,表現為各類用地比例失調、空間布局不合理等問題。2023年重慶市都市圈居住用地佔32.24%,工業用地佔18.

95%,公共設施用地佔13.97%,綠地佔9.67%,道路廣場用地佔8.

22 %,對外交通用地佔 6.05%,倉儲用地佔4.20 %,特殊用地佔3.

50%,市政設施用地佔3.20%。

城市發展與城市化 1

農業生產與地理環境複習學案 考綱 1 農業區位因素,主要農業地域型別的特點及其形成條件 2.2 農業生產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學習目標 1.理解影響農業的區位因素及其發展變化 3.能夠結合材料對農業進行區位選擇及對農業區位進行分析。4.理解說明農業生產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教學重難點 分析農業區位因...

重慶市都市區城市建設專案配套綠地管理技術規定

第一條為了推進重慶市都市區山水園林城市建設,進一步規範城市建設專案配套綠地的規劃建設管理,根據 重慶市城市園林綠化條例 下簡稱 條例 制訂本規定。第二條本規定所稱的城市建設專案配套綠地是指城市工業 民用 商業 市政 公共設施等建設工程的新建 擴建和改建專案依法按規定建設的綠地。第三條凡在本市都市區城...

城市規劃師《規劃原理》 經濟發展與城市化 1

城市規劃師 規劃原理 經濟發展與城市化 1 城市經濟社會發展與城市化 大綱要求 1 掌握城市化的含義 2 熟悉城市化程序與經濟發展的關係 3 熟悉城市化程序與社會發展的關係 一 城市化的基本概念 掌握 1 城市化含義 城市化是18世紀產業革命以後社會發展的世界性現象,世界各國先後開始從以農業為主的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