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之後的資本主義世界

2023-01-19 02:27:02 字數 3255 閱讀 8123

1. 德國納粹黨上台的原因:

(1)現實原因:嚴重的經濟危機造成德國階級矛盾尖銳,社會動盪不安,魏瑪**無力挽救危局,統治階級傾向於建立乙個**政權,強化統治秩序。

(2)歷史原因:德國具有濃厚的封建殘餘,缺乏民主傳統,德國資產階級民主派的力量不夠強大,魏瑪共和國民主法制不健全,面對經濟危機軟弱無力。

(3)外因:凡爾賽和約對德國的制裁激發了德國的民族復仇情緒,加上納粹黨欺騙性的宣傳和蠱惑人心的說教,使得納粹黨獲得廣泛支援。

(4)希特拉加緊和資本家勾結,得到支援。

2. 30年代民族解放運動的特點:

20世紀30年代世界的主要危險是法西斯勢力的侵略擴張,所以,反對法西斯侵略,保衛民主和平,成為世界人民的首要任務,建立反法西斯的民族革命統一戰線是30年代反法西斯民族解放運動的新特點。

3. 英法執行綏靖政策的原因:

(1)英法的經濟和軍事地位因一戰而大大削弱。

(2)英國國內政治狀況複雜,一部分人因凡爾賽條約制裁德國而有負罪感。

(3)一戰顯示了現代化戰爭的殘酷性,興起了不惜代價避免戰爭的和平主義思潮。

(4)英法資產階級對社會主義蘇聯的本能仇恨,對弱小國家固有的蔑視。

(5)希特拉製造了一種只有共產國際和蘇聯才是德國敵人的假象。

4. 兩次世界大戰之間國際關係方面存在的基本矛盾、表現、變化及其結果:

(1)基本矛盾及其表現:

〖1〗社會主義國家與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如協約國對蘇俄的武裝干涉和封鎖。

〖2〗帝國主義戰勝國之間的矛盾,如英法美在巴黎和會上的爭鬥、美日在遠東太平洋地區的爭奪、美英日的海軍軍備競賽。

〖3〗戰勝國與戰敗國之間的矛盾,如巴黎和會上對戰敗國領土、殖民地的宰割以及索取賠款。

〖4〗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與帝國主義宗主國之間的矛盾,如亞非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漲。

〖5〗30年代反法西斯勢力與法西斯勢力之間的矛盾,如衣索匹亞、西班牙、中國等反法西斯的武裝鬥爭。

(2)主要矛盾的變化及其結果:

〖1〗戰後初期,國際關係的主要矛盾是帝國主義戰勝國之間的矛盾。它們企圖按照自己的意圖重新分割世界,竭力爭奪利益並削弱對方。經過巴黎和會與華盛頓會議的爭鬥,列強達成妥協,建立了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2〗30年代,國際關係的主要矛盾演變成反法西斯實力同法西斯勢力的矛盾。由於德以日法西斯侵略集團到處侵略擴張,遭到世界人民反對;也加深了它們與英法美等國的矛盾,而且英法美用綏靖政策來緩和這一矛盾的企圖破產。這一矛盾的發展,導致了二戰的爆發。

5. 羅斯福新政實施的歷史必然性:

(1)是資本主義發展的要求。資本主義經歷了長期的發展之後,由自由競爭發展到壟斷競爭,但都沒有從根本上消除生產的無**狀態,生產與銷售的矛盾常常引起經濟危機,給資本主義經濟造成嚴重破壞,資產階級千方百計尋求擺脫危機的出路,新政正是這種要求的反映。

(2)是由美國國情決定的。世界經濟霸主的地位與雄厚的經濟實力,使羅斯福**有能力干預國家經濟,如給農民大量的補貼,大規模興建公共工程。

(3)獨立戰爭以來形成的民主傳統位姓鄭的實施提供強有力的政治保證。

(4)借鑑當時社會主義國家蘇聯計畫經濟成功的經驗。

6. 各國擺脫危機的兩種不同方式及比較:

這次大危機資本主義社會的週期性生產過剩危機,其尤為嚴重的原因,一次程度上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資本主義世界潛在的經濟問題和自由放任政策發展相結合的產物。因此,各國為擺脫經濟危機,都加強了國家的干預政策。但干預的具體措施和特點卻有所不同。

(1)英法美:

這些國家資本主義制度相對完善,民主傳統強,經濟實力強大,為了擺脫經濟危機,採取了強化國家干預、兼顧自由競爭的經濟手段。

(2)德日:

由於資本主義制度不完善,封建殘餘多、軍國主義傳統影響較強。同時由於國情特點,兩國所受的打擊尤為嚴重,在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中,德國受到凡爾賽和約的制裁,日本受到華盛頓體系的壓制。因此,德國有復仇情緒,日本有不滿情緒。

為了對內鎮壓國內革命,對外轉嫁經濟危機並打破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抑制,有**傳統的德日兩國在壟斷資產階級的支援下,破壞了原來的制度,採取極權手段,建立了法西斯**。對內**、對外侵略,形成了歐亞戰爭策源地。

7.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內在矛盾:

(1)戰勝國與戰敗國之間的矛盾。

(2)戰勝國之間的矛盾:

〖1〗世界範圍內是英美的爭奪,主要表現在國聯控制權、經濟霸權、制海權等方面。

〖2〗在歐洲是法國同英美的對立,主要是英法矛盾,英國奉行大陸均勢政策,在對德制裁問題上制約法國。

〖3〗在亞太地區是日美英三國矛盾,日美之間的爭奪尤為劇烈。

這三對矛盾的實質都是爭奪霸權,集中表現在對國聯的控制權,對德國赫對《凡爾賽條約》的態度,對中國的侵略政策等三個問題上。這些矛盾鬥爭的突出結果是經過對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兩次調整,特別是經濟危機的影響,戰敗國與戰勝國之間的矛盾基本消除,法西斯與反法西斯的矛盾成為世界主要矛盾。其性質既有英法美與德日爭奪世界霸權的成分,也有維護還是破壞人類和平的成分。

這一對矛盾鬥爭的結果是反法西斯勢力的暫時失利。

8. 對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認識:

資本主義經濟危機是指資本主義經濟發展過程中週期性爆發的社會經濟大混亂,其基本特徵是生產過剩。資本主義經濟的生產過剩,只是相對過剩,相對於勞動人民的支付能力而言是過剩的。其原因是生產的社會化和生產資料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表現在個別企業生產的有組織性和和整個社會生產的無**狀態之間的矛盾,以及生產無限擴大的趨勢同勞動人民購買力相對萎縮之間的矛盾,危機是上述矛盾尖銳化的必然結果,其根源在於資本主義制度本身。

經濟危機的破壞性極強:大量商品積壓,企業倒閉,生產下降,失業人數急劇增加,整個社會生活陷入極端混亂和癱瘓狀態。

經濟危機的影響深遠,我們應該從多角度進行分析。首先經濟危機的發生是資本主義發展的結果。封建社會不存在經濟危機,工場手工業也是不存在經濟危機的,究其原因是因為生產力水平低下,經濟發展速度緩慢,產品甚至不能滿足市場需要,談不上出現生產的過剩。

只有在機器大工業出現後,資本主義資本矛盾日益暴露,才有可能發生經濟危機。其次,世界性經濟危機的發生,必須具備以下條件:

(1)參與國家市場競爭的國家已達到相當數量,並散布於世界各地。

(2)這些國家的工業生產已在國民經濟中佔據主導地位。

(3)這些國家的商品在國際商場上已占有一定份額並影響到殖民地和半殖民地。

(4)這些國家的對外**已對全國經濟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2023年世界性經濟危機的發生說明上述條件已經具備,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已經形成。在此,經濟危機影響到資本主義經濟政策的調整。2023年經濟危機發生後,自由主義思想不能挽救壟斷資本主義制度,迫使各國**和經濟學界轉而探索通過強化國家干預的途徑來挽救資本主義制度的危機。

西方各國的反危機措施,推動了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同時逐步的取代了不加干預的自由競爭資本主義模式,推動了資本主義內部機制的逐步調整。

資本主義世界

第二節血與火的征服與掠奪 一 教材分析 1 專題分析 本專題有兩個角度 從文明的角度來看 分散的文明 文明的鏈結 新航路的開闢 西方文明對東方文明的征服 殖民擴張和兩次工業革命 從市場的角度來看 資本主義市場的萌生 世界市場的出現 新航路的開闢 世界市場的拓展 殖民擴張和爭奪殖民霸權的鬥爭 世界市場...

資本主義世界體系

一 思想上 1 文藝復興 14 16世紀 2 思想啟蒙 18世紀末 二 政治上 資產階級性質的革命和改革 1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 1640 1688年 2 美國獨立戰爭 1775 1783年 3 法國大革命 1789 1794年 4 美國南北戰爭 1861 1865年 5 1861年改革 1861年 ...

資本主義的發展歷程

一 資本主義在歐洲興起 1 時間 14 16世紀 2 背景 a 歐洲資本主義工商業開始萌芽並發展。b 新航路的開闢,打破了世界各地區之間相互隔絕狀態,世界各族彼此聯絡,相互影響,促進了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c 文藝復興,這一場偉大思想運動,促進資本主義政治經濟的發展。3 表現 a 社會經濟方面 商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