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古青原臺

2023-01-17 19:27:02 字數 4618 閱讀 3617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古青原臺,亦稱鐘樓,民間稱鐘鼓樓,坐落在吉安市白鷺洲公園東南角,沿江路旁,與白鷺洲上的古建築雲章閣、風月樓隔江相望,為吉安古城標誌性建築之一。公元2023年10月至2023年7月,經原吉安市**批准,省文物局同意,吉安博物館對其進行了全面維修。為了更好地保護利用它,現將文獻記載和維修發現情況整理發表,以饗讀者。

一、史料拾粹

古青原臺,北宋政和年間(公元1111—2023年),吉州太守程**,址在今道署坪,面江負崗,崇九尺,圍八丈,塊石壘築,中間夯土為臺。東西座向,循級登台,時為青原山山神祭祀臺,行春秋兩祭。

南宋紹興間(公元1131一2023年),知軍鄭作肅與尚書劉才邵登台祭祀,於台作詩唱和,盛讚廬陵山川秀美,五穀豐登。隨後,鄭作肅準鄉紳請,於台建樓以儲祭器,並將二人唱和詩句刻於柱,供遊人吟賞,一時遊客以登臨青原台為快,使其成為登臨吟頌之所。不久,被南宋大詩人陸游稱之為「詩僧」的釋如譬登台,吟《青原臺詩·為錢大任宣教作》,詩云:

五馬胄中足邱壑,小豐決遣有餘樂。

似言新廣青原臺,不減騰王舊江閣。

騰王閣下當年路,靜中杯袍時來去。

聞說青原比像間,表裡江山使知處。

使車特此攜佳賓,與人同樂不同群。

倚欄自得新詩句,矯首常懷古道人。

青原親見曹溪祖,渠有兒孫住山斧。

問君何處見青原,杳杳飛鴻掠雲去。

該詩不僅把青原臺與騰王閣相媲美,其「新廣」句,說明詩作於建樓後不久,「常懷西道人」句間接記述了道人於台作祭的史實,「倚欄」句揩明青原台有護欄。

紹興末年,巫相劉沆之孫、御前侍制劉亻間(xian)亦作《古青原臺》詩:

青台百尺枕蕪城,

傑構層軒入紫清。

坐嘯風雲生畫棟,

劇談河漢瀉朱甍。

山圍蘭芳青螺遠,

江帶蘋洲白練橫,

掛席會凌南鬥志,

羽人遼海看騎鯨。

該詩為擂寫青原臺建築最具體、最詳細的詩,不僅描寫了「傑構層軒」,雕樑「畫棟」,屋面為紅色(朱甍),而且通過「枕蕪城」,「青螺遠」和「江帶蘋洲由練橫」句,具體描寫了青原「負崗面江」的地埋位置。

明宣德年間,宣德大銅鐘面市。民間有晨昏報時需要,建鐘樓成為時尚,遂拆除青原台上原有樓閣,並根據鐘的形狀,建三層圓形樓,懸大銅鐘於上,以司晨昏,其建築稱鍾摟,老百姓習慣性稱鐘鼓樓。其實,該樓僅為鐘樓,並不存在鼓。

按照古城建置,鼓設於城門上的譙摟,而且報時以鍾為主,鼓為之輔。鐘聲傳於遠,鼓聲噪於近,並非清晨敲鐘報時,晚間擊鼓報時,所謂「晨鐘暮鼓」一詞,屬鐘鼓報時效果產生的習慣用語,正是這種效益和習慣,民間把鐘樓稱之為鐘鼓樓,並不能表明該樓具備敲鐘擊鼓兩項功能。以鐘鼓報時,源於佛教的晨修、晚課召集令,該令也決非晚間不敲鐘。

唐代詩人張繼《楓橋夜泊》詩「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就是夜有鐘聲的證明。

清代前期,鐘樓有過多次修葺。康熙初年,知府郭景昌修一次,雍正元年(公元723年),王若鏊再修時,在三樓「刻二石於中,肖『呂』、『魁星』二像」,二樓列八塊石碑於牆壁,刻宋至明代郡內狀元、解元及理學、忠節、名臣姓名,以為後瞻。

乾隆三十二年丁亥(公元2023年),廬陵紳士以鐘樓逼近縣學(址在今市委後院東隅),鐘聲擾學,請求將鐘樓東移。知府李源做諒縣學之苦,加上鐘樓建久,多有頹廢,另建實有必要,因此准請,將鐘樓東移數十步,命府學訓導、縣學教諭共同負責,地方紳土踴躍輸捐,歷時半年,次年仲夏竣之,知府李源為民請,撰寫了重修鐘樓記,與樂捐者姓名一道分刻二石,嵌於牆壁,於是青原臺從原址移到了現址,並由原來的三層鐘樓削為二層。

嘉慶年間(公元1796—2023年)青原臺曾作多次維修,咸豐六年(公元1856),太平天**首領陳友諒率部佔據白鷺洲攻打吉安城,知府何昇栻下令取下鐘樓上的宣德大銅鐘,熔鐘鑄炮御太平軍進攻,明宣德鐘毀於戰火。同冶八年(公元2023年),改懸鍾報時,光緒二年(公元2023年),邑人劉梅重再次維修,鐘樓改縣銅鐘,並請江西省最後一位狀元,白鷺洲書院山長劉繹為其題額,額曰:「古青原臺」。

以歷史悠久的青原臺而冠樓名。

**十五年(2023年),本邑義士康桂林對鐘樓作了修葺,解放以後,也有兩次大的維修。

第一次是公元2023年。由於長久戰亂,鐘樓破敗嚴重,同時受歷史條件限制,茶色琉璃瓦無處生產,只好就近花湖南購綠色琉璃瓦撤換,古建築所需的裝飾構件,如吻、翹角、博古等更無處購買,工匠們集思廣益,請鐵匠打成鳳、鳥、魚的鐵骨架,以桐油調合的水泥石灰沙漿,表面再飾以碎玻璃為亮片,固定在相應部位為裝飾構件。與此同時,拆除了殘存的紅石欄杆,改砌高117厘公尺,寬42厘公尺磚體圍護欄杆,粉以膠泥,這就形成了改建後的青原臺原貌。

第二次維修在公元2023年。這次維修主要是翻修琉璃瓦,用鐵柱加固二樓斜挑穿方,粉刷牆面,油漆木構件等,並未觸及主體建築構件。

此外,青原臺還有兩次大的變化。是在「文革」時的破「四舊」行動中,砸碎了清光緒年間懸於樓的銅鐘,並以碎銅換取銅鑼等響器,二是公元2023年修建沿江路肘,拆毀了東向靠沿江路一側的台階,唯留公園內的兩向階梯登台,成為獨階形式。

二、主要維修內容

古青原臺是原縣級吉安市人民**公元2023年公布的第一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公元2023年申報省級文保單位,今年8月,省**公布為第四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針對其文保單位級別高,歷史久遠,損毀情況較嚴重的情況,繼修工作採取了十分審慎的態度。維修前查閱了有關史料,作了深入的摸底工作,經過反覆醞釀,並多方徵求意見,9月底形成維修方案,11月初經城市建設規劃委員會專家組論證,11月中旬開始動工維修,今年7月通過驗收。

維修方案根據文物保**的規定,提出了「修舊如舊,不改變原貌」,盡可能採用傳統建築材料和維修工藝,力爭最長保護時效的維修要求,同時對一些已改變原有建築風貌的部位,提出了「復其舊貌」的要求。主要維修內容有:

1、恢復茶色琉璃瓦,寶葫蘆頂,博古、三層重簷翹角。這樣決定有三個原因:一是北宋紹興末年,劉亻間詩「劇談河漢瀉朱甍」證明原樓為紅色琉璃瓦;二是參與2023年維修的魏師傅證明綠瓦是迫不得已才更換上去的;三是鐘樓掩映於綠樹叢蔭中,綠色琉璃瓦無法顯現、突出,尤其在遠處更難達到醒目的視覺效果。

2、拆除磚砌台基欄杆,恢復石料欄杆。儲存依據亦有三:一是釋如璧詩『倚欄自得新詩句』最早明確記載具有欄可倚,二是類似的古建築均設石料欄杆,三是魏師傅證實1959維修時確實拆除了殘留的紅石欄杆。

但我們維修石欄杆選料時,根據紅石粗鬆,易風化的毛病,突破舊規,換最長時效要求,選擇了603花崗石,在製作工藝和樣式上則選擇了宋代俊俏挺拔的風格,不使用現代的拋光打磨技術,以彌補古樸、典雅的直觀效果。

3、定製並鋪設仿宋方形地磚。古青原臺台基及鐘樓地面,原鋪設的地磚破損十分嚴重,以致在前兩次維修時鋪以水泥地面。為「復其舊貌」,以白鷺洲書院留存的宋式方磚為樣,遍訪周邊磚瓦窯,並請幾個青磚窯試燒,但無一家能燒製,不得不縮小尺寸,改30厘公尺邊長為20厘公尺才得以製成,井採用傳統工藝幹漿灌縫鋪設法,其效果基本達到方案要求。

4、廢除欄板條粉刷,恢復木質倒板。欄板條粉飾倒板,是近幾十年的流行工藝,現代與古建風格十分不洽。此次維修時全面拆除吊筋欄板條,恢復了木倒披,井鋪設了迴廊間的木摟板。

5、拆除原台階,改設八字形台階。公元2023年沿江路修建時,就因東向台階在規劃線內而被拆除,按原樣恢復台階已無可能,若改設南北台階又違背其基本建築格局,因而根據實地情況,參照眾多古建築台階設定方法及樣式,修建了東西向對稱的八字形登台階梯,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6、增刻、安置簡介碎,懸明宣德大銅鐘。簡介碑選用傳統的青石板料,嵌於臨沿江路的東面台階,醒目、自然。碑文簡略介紹了青原臺的歷史和原始功能,告以「今修葺樓台石欄,復其舊貌,懸明宣宗皇帝賜於本邑廣福寺的大銅鐘,以饗觀瞻」的維修宗旨,更使鐘樓名實相符。

7、更換腐朽梁柱,修復登樓石料階梯,重置舊式雙開大門。

8、按「修舊如舊」的古建維修原則,採用傳統的桐油油漆工芝,油漆整座建築的木構件。

三、維修發現及思考

在古青原臺維修過程中,除一般性發現外,還發現了一些反映該建築本質的,歷史的結構演變的遺存。

1、建築形式證明了青原臺的原始功能用途。

鐘樓一樓有內外兩道牆體,在東面內外牆上方,均有左右對稱,用石料鑿成的直徑56厘公尺的圓形窗孔,似一副面孔上的兩隻眼睛。剷除粉刷層後發現,其磚砌體與外方內圓的圓形窗孔砌造吻合,並非為採光通風而破牆開窗,而是本身具有的建築形式。這種建築形式通常見於土地廟、龍王廟、山神廟的正面牆體,是為該類建築的典型特徵。

雖然西面外牆亦有一圓形花格窗,直徑有86厘公尺,但內牆不見此窗,且圓徑與牆體結合部斷磚顯現,窗體亦為水淚澆鑄,顯然為現代破牆開窗行為。

鐘樓的內外牆上,開有東西走向的四道門,東面內外門高度一致,外門略寬於內門16厘公尺,均設石門礅、石門框、石門臼,磚牆與門礅、門框砌造吻合,但內外牆磚體砌造方法、磚形及粘合劑卻迥然不同。西面兩道門則均無門礅石,內門設有豎石條,無頂框石條,連應為石料裝飾件也用木構件替代,外門框則完全為木門框。兩牆的牆體與門框結合不洽,斷磚清晰,填充明顯,外門兩側各32厘公尺、離地面160厘公尺處,有126厘公尺高的直砌斷面,其內空空間與南北牆上的漏孔花格窗幾近一致。

由上述現象不難看出:鐘樓正面(東面)牆體無重大改變,保留了山神廟的基本形式,西面牆體本無門窗,亦符合山神廟單向進出的傳統形式。說明鐘樓移建時,承襲了建台時的原始形式,從而印證了青原臺的原始功能,也印證了史料間接記載的祭祀活動確實存在。

2、請乾隆三十二年移建現址時,鐘樓為兩層建築,同治七年恢復三層建築。

首先,我們在清理台基地面的水泥粉刷層後發現,現存台基外牆與鐘樓外牆間,離鐘樓外牆116厘公尺處,有一圈用黃泥石灰漿為粘合劑的磚砌牆體,開始以為是加固台基的二道牆,但揭開西面登基台階後發現,位於台基外牆以外26厘公尺,接近地表處,有兩級儲存完好以紅條石砌築的台階,這一現象使我們與二道牆聯絡起來,經過探挖,進而發現二道牆在台階處並連線,在相距161厘公尺處呈直角內拐,向鐘樓外牆延伸,並且穿過外牆,牆體直接砌在地表以下。按殘存的兩級紅條石台階的高度、寬度與離二道牆的距離推算,正好是原設的第

二、第三步台階。

2023年青泉社群黨建工作基礎臺帳

湖南省長沙市寧鄉縣大成橋鎮青泉社群 黨建工作基礎臺帳 中共青泉社群黨總支編 2012年1月1日 青泉社群黨建工作情況 青泉社群 青泉社群黨建工作 青泉社群 兩委 班子成員 青泉社群成立於2010年5月,轄區面積8平方公里,現有21個居民小區,居民住宅樓1280棟,住戶1130戶,常住人口42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