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重建所應採取的基本態度

2023-01-16 07:21:04 字數 2362 閱讀 3804

人文重建所應採取的基本態度: 「比慢」

林毓生我們目前的情況,如果是像以上分析的那樣:內在失去了傳統的權威,而外在又加上了許多「形式主義的謬誤」-了解西洋常常是斷章取義,常常是一廂情願的「亂」解釋。那麼,應該用甚麼辦法來應付我們的問題呢?

這就是現在我所要講的最後一部分。

第一是態度的問題,即我們應該用甚麼心情來承擔我們的苦難,來想辦法解決我們的危機,來往前走,更上一層樓-不再在原地轉圈子。首先我們必須有一種歷史感。我們的文化綿延

四、五千年,是世界上唯一繼續不斷綿延的古老的文化。但在今天這個古老文化的基本結構已經崩潰的情況之下(基本結構的崩潰並不蘊涵其中每個因素都已死滅),短期之內我們不可能徹底地解決我們的問題。如果我們為了中國文化危機的解決真的能夠攜手並進,共同奮鬥,那麼,在經過長時間的努力以後也許有獲得比較令人滿意的答案的希望。

因為維繫我們這麼大的乙個數千年的文化傳統的基本結構崩潰以後,從歷史的觀點來看,不可能在幾代的時間之內就能夠解決了這個空前的危機。我們的問題,絕不是某人寫了幾首詩,某人寫了幾篇文章,或某人寫了幾本書就能解決的。在這種情況之下,我們應該抱持甚麼態度才能面對我們的問題呢?

如以形式主義的觀點來看我們的問題,很容易產生下面這個看法:現在問題實在太大了,我們得趕快的努力,我們要加油,要快一點。我覺得這個態度雖然其心可嘉,可是並不管用。

從康梁時代到現在,我們已經著急了近一百年,然而,這種迫不及待的心情卻沒有給我們帶來許多重大問題的深遠有效的答案。中國近代知識分子在每個時代所說的、所寫的、所悲歌慷慨地申訴與控訴的,大多只是反映了他們的苦雖而已。至於這些苦難究竟應該如何得到實質的解決,他們卻沒能提出有系統的、深切的答案。

(當然,更有不少玩物喪志,自我陶醉的聲音,這不是我現在所關心的問題。我現在所關心的是真正誠心努力的成績為什麼這麼有限。)我覺得與其在平原上繞圈子繞上幾十年,最後發現自己疲憊不堪,卻並無進境,不如採另外乙個態度:

對我們的問題先採取乙個歷史的觀點來觀察,從這個觀點來看我們的問題,我們知道我們的問題非常之嚴重,我們的責任非常之龐大,我們不能喊口號,我們不能自我陶醉於「量」的頁獻,我們必須做「質」的突破。

當我們深切地知道我們的問題的嚴重性與龐大性以後,我們知道我們無法一下子就能真正解決中國文化的危機。個人能力有限,我們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不如立志深下功夫,做一點實質的工作。在這種情況之下,我們要發揮我以前曾經提到過的「比慢精神」。

(比慢並非比懶,這一點要先弄清楚。)你寫書用了五年,我要與你「比慢」,我要用八年的時間去寫一本書,這樣才有達到「質」的突破的可能。否則仍然是在原地繞圈子,並無進步可言。

我們要做最深切、最根本的努力,要下決心,要有志氣,不要不爭氣,不要沒出息,要以最大的決心來跟別人比「慢」。我所說的這種「比慢精神」,做為乙個口號來講是很容易講的,但實際上並不容易做到。為什麼呢?

因為我們的確著急,的確急得不得了,你要我「比慢」,但我比不了,因為實在沒有這個本領。

那麼究竟怎麼做才能「比慢」呢?我的答案是:當你很努力、很努力工作以後,真正得到了一點實質成果的時候,你才真正能夠「比慢」。

當你經過多少煎熬,多少困難-想問題老是想不通,今天覺得想通了,寫得很得意,覺得簡直是神來之筆。第二天再看時,卻發現仍是根本不通;當你有這樣苦思的經驗,當你在這樣的煎熬、這樣的自我批評、這樣堅強的精神支援之下得到一點實質成績的時候,得到乙個突破性的學術理論的時候,你會發現,的確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穫:你的努力並沒有白費,這種切實的成就感,會使你的心情變得不像別人那樣著急了,你真實地感受到只有在不棲棲遑遑的心情下才能為中國文化做一點事,今後當然要本著原來的態度繼續努力,以求獲得更多一點成績。

同時,這種成就感自然會使你產生一種真正虛心的態度:你知道你的能力的確有限,你花了那麼多歲月與那麼大的力氣,才獲得這麼一點點成績,中國文化的問題這麼多,你實在沒有本領樣樣都管,你只能腳踏實地,用適合你的速度,走你所能走的路。換句話說,「比慢精神」是成就感與真正的虛心辯證地交融以後所得到的一種精神。

心靈中沒有這種辯證經驗的人,「比慢精神」很難不變成乙個口號;相反地,有這種精神,自然會超越中國知識分子所常犯的一些情緒不穩定的毛病:過分自謙、甚至自卑,耍不然則是心浮氣燥、狂妄自大。

近年來,我之所以一有機會就提倡「比慢精神」,原因之一是我深感我們文化的危機是無法用「才子」式的辦法來解決的。我們的問題是:老老少少的「才子」太多,現在更有文化明星的加入,這些人的言論與著作,實際上,除了反映了我們的文化危機以外,只是自欺欺人而已。

對於這些「才子」而言,假若我們對他們還抱有一點希望,不認為他們將來的一切活動均無意義;那麼我們除了要求他們要把持知識與文化的良心以外,還要給他們再教育。要使他們的意識中能夠產生極為需要的歷史感。當他們深切感到他們過去自鳴得意、沾沾自喜的作品,實際上不過是中國文化危機的反映的時候,他們就不會那麼容易得意與自喜了,寫作時便可能斟酌起來。

一旦他們比較能夠採用斟酌的態度,他們便會發現他們所要寫的題材,實際上是非常艱難的,這樣慢下來,經過長時間的努力,獲得了一些真正的成就以後,他們的成就感會導使他們進入「比慢」的途徑以謀求更大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