劣幣驅逐良幣

2023-01-14 02:06:05 字數 2957 閱讀 4868

——與周其仁先生商榷

在周其仁先生部落格裡讀到《劣幣驅逐良幣不成立,優勝劣汰違背規律》,該文後來發表於2023年5月28日《經濟觀察報》,很有意思。對周先生的大名早有耳聞,也念過先生大作,他有乃師***先生之風,加之對「劣幣驅逐良幣」這個現象很有興趣,所以不敢錯過這篇新作。拜讀之後,我覺得有些話如鯁在喉,不吐不快。

葛氏定律(gresham』s law,有人譯為格雷欣法則,或格雷沙姆定律等),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劣幣驅逐良幣」定律。周先生以西方公案的方式介紹其來龍去脈,也就是先生說的「以訛傳訛」。十六世紀的英王伊莉莎白有位顧問,就是sir thomas gresham(葛氏),他發現市場上流通的貨幣,由於在流通中磨損而重量不足,人們便把「足金」儲存起來,熔化成金屬塊,甚至轉運出口,只把「不足」的拿到市場上使用。

這麼一種現象,在約三百年後,經由英國經濟學家麥克勞德(macleod) (《政治經濟學基礎》,2023年版),歸納為「劣幣驅逐良幣」(bad money drives good money out of circulation),並命之為「葛氏定律」,從而成為經濟學理論中的一大定律。

筆者要商榷的第一點是,「劣幣驅逐良幣」這個定律是不是「以訛傳訛」。我認為:一是葛氏自己從來沒有說過「劣幣驅逐良幣」;二是這一現象的發現權不在葛氏,之前早有人發現了,「劣幣」用於市、「良幣」被收藏的現象。

然這兩個原因都不能說明先生所說的「以訛傳訛」。第乙個原因,很簡單,我們舉個先生熟知的「科斯定理」為例,斯蒂格勒的命名是不是「以訛傳訛」?第二個原因更是和「以訛傳訛」無關,因為不管是「葛氏定律」還是「奧氏定律」,「張氏定律」還是「李氏定律」,所概括的「劣幣驅逐良幣」這一現象總是存在的,不知道是以「什麼訛」傳「什麼訛」。

其實這只是個小節問題,關鍵在於,先生要駁斥的是「劣幣驅逐良幣」這個定律,它不成立,因為優勝劣汰違背規律,這個才是根本要商榷的地方。而先生的「以訛傳訛」論意在駁斥葛氏定律,實際上風馬牛不相及,而且第二個原因也正說明了其現象的存在。在商榷該定律是否成立之前,我還想說,先生文章的開頭顯示出的某種意蘊,頗值得玩味。

先生說以訛傳訛的「劣幣驅逐良幣」「是西方歷史上的一段公案,可是在中國非常流行,大家不但耳熟能詳,而且常用來作為對可觀察事件的規律性總結」,在中國的情形說得沒錯。那麼在其他非西方國家呢?「我們不得而知。

去年到印度開會,問過接待人員,回應也是廣為人知」。周先生的意思是以訛傳訛的「劣幣驅逐良幣」在西方歷史上是公案,「可是」在非西方國家,至少在中國和印度是非常流行。讀後以「度君子之腹」來揣摩,先生的意思大概是人家西方都是公案,我們卻視為寶貝,是不是「崇洋媚外」?

個人鄙見,在馬克斯·韋伯的著作中,我讀到了這個定律,在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資訊經濟學家阿克羅夫的經典**裡運用了這個定律,哈耶克的論著中也作了闡述,在英語界,我用google網搜查到了十一萬七千篇「gresham's law」的網頁。這麼說是不是這個定律在西方也是「非常流行,大家不但耳熟能詳,而且常用來作為對可觀察事件的規律性總結」呢?儘管裡邊有反思和完善。

還是回到「葛氏定律」成立不成立上來。周先生說,「讓我們想象回到***貨幣時代,大家都拿銀子付賬。試想,要是不足分量的銀塊照樣被作為『正常的貨幣』使用,誰又會比別人笨?

」在某種意義上,就事論事,不無道理。「歐元之父」蒙代爾(robert mundell)在其2023年的著作uses and abuses of gresham』s law in the history of money對此問題以及其他有關問題都有精到的論述。在這裡,可以說周先生至少沒有考慮到,不僅「誰又會比別人笨?

」不成立,因為人們的智商是有差別的,而且還有資訊的不對稱問題。比如阿克羅夫的「檸檬市場」上,對舊車的資訊,車主和顧客所知是不對稱的。我們可以說「好」的舊車是「良幣」,「差」的舊車是「劣幣」。

按照阿克羅夫的推理,在市場上由於資訊的不對稱,造成買家出的**是同乙個價。比較的「好」車都退出了市場,最終市場上沒有舊車。也基於同乙個**的原因,蒙代爾認為,對「葛氏定律」可以接受的表達是:

「good money drives out bad if they exchange for the same price」。因為兩者交換**一樣才會發生這種「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寫到這裡,我們因此可以說周先生某種程度上是對的,但是作出「劣幣驅逐良幣不成立」的結論,是有些武斷了。

公平地說,周先生也沒有完全否定這個定律,因為結尾一段裡有這樣的話:「在一定的資訊和制度成本約束下,劣幣可能刺激劣幣,也能誘發出更多劣幣。但是,還等不到越來越多的劣幣把良幣驅逐乾淨,劣幣自己就不能維持」。

說得沒錯。只是,還是蒙代爾做得地道,找出了侷限條件,比如就提出了乙個分界點理論(the theory of the breaking point)的問題。這樣,在某個界點之前,「劣幣驅逐良幣」,過了之後,就不成立了,反而「良幣驅逐劣幣」。

因此,歷史上沒有出現周先生說的劣幣「把全世界人民壓得不能動彈」的情形。詳細的內容可以看蒙代爾的作品,這裡不贅述。

再一點要商榷的事情是關於理論和真實世界的問題。作為***先生的學生,周先生一定知道老師所說的,對複雜世界的簡化提煉出經濟理論,和在真實世界裡找侷限條件這兩件事情。徒弟操起刀來,就忘了師傅的真傳了。

阿克羅夫的「檸檬市場」開創了資訊經濟學,文中就用了「劣幣驅逐良幣」這個現象作為推理的起點,結果也是同周先生推理的一樣,市場上不會有舊車**,而真實世界卻是有大量舊車在**。因為理論是簡化了的幫助人們理解解釋世界的工具,而真實世界是複雜的系統。我們有信譽制度,有修車老闆可以幫買主檢查舊車狀況,買主也可能有一定的開車經驗,開起來感受舊車狀況等等。

加上這些,就可以解釋為什麼沒有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的極端,比如舊車市場沒有賣主的情況。

最後附帶提一點制度經濟學大講的制度問題。制度不同也會造成「劣幣驅逐良幣」現象。比如大學生找工作,如果以能力為用人標準,單位裡會出現「良幣驅逐劣幣」,否則以關係用人,可以斷言,至少部分「良幣」會被「劣幣」驅逐出去。

然後呢?如果有乙個世界市場,某地方被驅逐出的「良幣」便會流動到以能力為用人標準的地方,從而出現了「楚材晉用」、「孔雀東南飛」以及「出國潮」等。周先生可以從現實中找到好多事例來琢磨「劣幣驅逐良幣」是否成立,它的侷限條件及其後果,也可參考先賢如蒙代爾和阿克羅夫等的著作。

那樣,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才會看得更遠,見解更深刻。

書屋 2023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