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閩粵贛地區虎災考述

2023-01-13 23:30:02 字數 4684 閱讀 6893

本文著重**了明清時期閩粵贛三省虎災的成因、危害及其分布和演變趨勢。指出這一時期三省虎患之所以空前絕後.主要原因就是隨著大量人口不斷向山區進逼和新作物的引進推廣而出現的山區開墾規模的擴大.其對山林資源的嚴重破壞,激化了虎與人之間的矛盾:要麼虎吃人,要麼人殺虎。

其後,山區開發已達極限。老虎不斷為民捕殺,乃至造成華南虎瀕於絕種的境地,虎患隨之減少。

虎是兇猛而又危險的獸類動物,人稱獸中之王。中國境內的虎災至少開始於春秋戰國時代,據《虎薈》記載,秦昭襄王時「白虎為害,自秦蜀巴漢患之??虎歷四郡,害幹二百人」q)。

這之後文獻中雖也提及歷朝均偶有虎災之記載,如明代王樨登《虎苑》卷上記載,漢代「宋均為九江太守,郡多虎患」②。乾隆時龔煒《巢林筆談》卷2記載:「後漢童恢為不其(今山東境內)令,邑有虎患」,清人褚人獲在《堅瓠集六集》卷2中記載,南宋嘉定中(1208--1224)「察院羅相上言:

越州多虎,乞行下措置,多方捕殺」,又載,南宋保祜二年(1254)「江東多虎,有司行袷口之典」。這些記載涉及的虎患不僅範圍小,而且出現的頻率也低,完全沒有明清虎患對人類構成的威脅嚴重。明清閩粵贛地區社會經濟發展迅速,但眾多史料卻記錄了這一地區不斷發生恐怖的虎災事件。

所謂虎災主要指虎與人類的對抗性矛盾。對此問題,史學界一直沒有給予關注,筆者羅列一些資料,對明清閩粵贛地區的虎災進行考述。目的是拋磚引玉。

一、福建

明代馮夢龍編著的《醒世恆言》第5卷《大樹坡義虎送親》(又名《虎媒記》、《虎報恩:》)即以福建為背景。大意為唐天寶年間,福建漳浦縣勤自勵在大樹坡釋放乙隻落入獵人陷阱的黃斑老虎。

後勤自勵應募從軍,十年未有音訊,其未婚妻林氏被迫改嫁。娶親路上,乙隻

黃斑吊睛白額虎將轎中林氏銜走,恰巧遇勤自勵路過,林勤終結百年之好。**家雖託言唐代,但明清時期福建發生的嚴重虎災,應是其

虛構故事的重要素材**。學者已公認,明清時期的**基本上都具有濃厚的現實主義寫實色彩。另據《昭代叢書》戊集《談虎》載,明

清之際漳浦縣所屬的漳州府「有虎獰甚,食人畜無算。太守必欲殪之,集兵士丁壯千人,持械以往,虎負隅眈眈,無敢近者」。從地方官

派千名丁壯捕虎的情形及老虎吃人畜無算來判斷,漳州的虎災確實非同一般。

福建的虎災在元代已時有發生,據乾隆《福建通志》卷65《雜記附祥異》載,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連江縣「有虎入城」。有虎入城,即使不傷害人畜,也會引起居民的極大恐慌。明代福建的虎災次數迅速上公升,史料記載頗多。

萬曆《福寧州志》卷10《雜紀志》記載,位於閩東北山區與浙江交界的福寧州,洪武二年(1369)出現虎災,以致路無行人,「虎縱橫村落,傷人不可勝數,能踰垣入室齧人,道路人跡幾絕」。這次虎災在康熙《福建通志》卷63《雜記》也有記載,認為是由於「溫州叛賊葉丁香寇州,屠戮甚慘??虎縱橫村落,傷人畜無紀,有杜門者,虎踰垣壞壁而入齧之。

道絕人行」。這反映了明初福建社會的不穩定性。直到嘉靖十五年(1536)仍有老虎往來州城南門,「知縣程世鵬牒告城隍」,才驅趕走虎。

州屬壽寧縣的虎患也十分猖獗,崇禎《壽寧縣志》捲下《虎暴》記載時任知縣馮夢龍驅虎一事,壽寧縣發生的「虎暴」,不僅「傷人至百餘」,而且「虎夜入咬豬犬去」。知縣採取當時流行的向城隍祈禱驅虎辦法,卻不能奏效,即「禱於城隍不能止」。此馮夢龍即是《醒世恆言》的作者,以此來看,他**中的虎患,卻是其生活中的真實反映。

位於閩北的建寧府。地接江西、浙江兩省,明清時代也是老虎肆虐的重災區,萬曆《建陽縣志》卷8《叢談志》記載,萬曆十八年(1590)「虎出四境為害」。康熙《福建通志》卷63《雜記》記載,順治十五年(1658)建寧府「近郊多虎,樵蘇絕跡。

崇安縣虎入北門」。《昭代叢書》戊集《談虎》記載,該府建安人民在山中墾殖往往以高樹為屋來防虎,「建安山中種粟人,皆構棚高樹防虎」。這些記載雖較籠統,但能在地方文獻**現,足以說明其嚴重性。

坐落在福建中部地帶的永春州與延平府的虎災更令人驚愕不已。乾隆《永春州志》卷34《祥異》載,洪武二十年(1387)該州境的德化縣「虎四出,白晝噬人,或夜入人家闔門俱盡」。康熙《福建通志》卷63《雜記》記載,嘉靖七年(1512)延平府「將樂多虎,縣簿洪俊教民設夾捕之」,三十四年(1555)「將樂虎傷人」,順治七年「將樂各鄉虎食人,經四五年其害不息」。

可見,從明初到清初這一地區的虎災一直斷斷續續地發生著。

康熙《福建通志》卷63《雜記》記載,明清時期該省的福州、泉州、興化等府均出現程度不等的虎患。洪武二十五年(1392)泉州府「德化裡虎為災,群虎四出,有白晝噬人於牖下者,民緣是死亡,轉徙相續,戶口耗,田野荒」。這次虎災直接導致了地方社會戶口銳減,經濟衰落。

興化府的莆田縣,天順三年(1459)「北山虎食人,山中數月絕人跡」,此次虎災在乾隆《福建通志》卷65《雜記附祥異》中記載更為詳細:「莆田北山諸村落虎為害,傷人畜以數百計,白晝數十人同行,亦有被傷者,山中數月絕人跡。」數十人同行也能被虎傷害,看來虎的數量也不會少。

萬曆三十九年(1611)福州府「羅源縣群虎為虐,知縣陳良諫禱於神,率民擒獲其四,害遂息」;康熙二十年(1681)至二十一年「德化附郭虎白晝四出,不匝月連噬百餘人」。這些應該都是「群虎」所為。

清初順治至康熙年間,為了對付台灣鄭氏政權,清**野蠻地進行遷海行動,人為地製造無人區,福建虎災在清初達到高潮。據時人

餘揚《莆變紀事》記載,順治、康熙年間福建莆田經歷了各種天災人禍,虎患只是一例。他說「自截界後,禽獸迫人。守備錢龍言:巡界

出外,見猛虎

五、六隻銜尾而行,與兵馬隔山相望,了無顧懼。又有十餘人出界,數虎尾之。諸人浮水避小島山,虎亦乘潮渡而吃之,僅一人歸。

又出界者無房屋可居,多借草處糞窖中,覆石以避患。虎每髮石以腳摟出而吃之。此猶日在荒郊而肆虐也。

癸卯(1663),壽鄉有朱姓者,上元夜虎闖門而入,斃其夫婦。是歲除夕,埔頭一子入店買物,方及門,虎曳其足而去。塘頭一人在門外燈火辭年,長庚一人從鄰舍回家,俱被吃去。

人煙稠密處而暮夜深入如此,若單居野外,則不可勝計矣。」③虎的為所欲為,讓人防不勝防,也無力抵禦。數十兵士都對付不了老虎,一般百姓則可想而知了。

乾隆年間福建人陳鴻、陳邦賢所著《清初莆變小乘》記載清初福建莆田的社會情況,內載康熙九年(1670)首次展界,遷民回故土,「白沙眾人逐虎。長基有一家,俱持素。午候,虎奔入其家。

咬死男婦四人,被咬未死共十四人。」④這或許暗示前條資料是由於遷海而造**煙稀少,所以老虎猖狂一時。

總之,明清時期,福建的福州、漳州、泉州、建寧、延平、興化、福寧等府州均出現過程度不等的虎災,給民眾生活帶來災難性後

果。二、廣東

明末清初屈大均在《廣東新語》卷2l《獸語》中介紹廣東各地動物凡24條,首即為虎。他說:「高、雷、廉三郡多虎。

商旅遇之,輒垢罵以奪虎氣,斥之為大蟲」;又日「從化山中多虎」;博羅「羅浮有啞虎」。作者大致勾勒了虎在廣東的活動地點,但談不上是虎災。

其實,明清時期廣東的虎災也是較嚴重的。虎以山為生存據點,所以,廣東與江西毗連的山區府州縣,自然少不了虎災,史稱之為「虎暴」。康熙《新修翁源縣志》卷1《方域志》載:

嘉靖十四年(1535)「下鄉虎暴」,嘉靖三十年(1551)「虎暴」。光緒《嘉應州志》卷30《災祥》引錄乾隆《嘉應州志》載,雍正

六、七年(1728--1729)「虎患甚熾,平遠、鎮平連界地方傷人尤多」。從「虎暴」、「虎患」等字眼來看,老虎為害給人的記憶是十分可怕的。

與福建交界的潮州府,也是虎災不斷。**《潮州志·叢談志·南澳虎》記載:正德十四年(1519)「有二虎各負一子,由澳渡海入饒平東界之長美村,經所城入山,害人畜甚眾」;乾隆十一年(1746)「有虎渡海之澳,縱橫往來,食牛羊犬豕,不傷人」;甚至到光緒四年(1878)冬仍有虎在深澳大石牌「傷害人畜頗多」。

另據雍正《揭陽縣志》卷4《祥異》載,順治十六年(1659)「鄉村患虎,九都之虎無處無之。至有白日

三、五行走,人畜均受其患。山村日未夕即閉門,每多至十餘隻」。康熙二年(1663)「埔邊寨有虎六隻來此,民擊斃其三」。康熙二十年(168 1)「自春末至夏仲夜間,虎多

二、三成群入城」。揭陽虎災是成群老虎在鄉村公開活動。清人羊朱翁《耳郵》卷1載,廣東潮州鄉間多種柿,「有某甲以此為業」,一日在山中遇虎,甲鳴金集丁壯數十人,荷挺逐虎,「虎屹然立,眾莫敢近」。

明清時期經濟發達的珠江三角洲地區也頻繁出現虎災。乾隆(jil頁德縣志》卷16《祥異》載:天順八年(1464)「虎害,時有虎在倫教村傷人」。

正德三年(1508)「虎害,時小灣堡有虎傷人」。隆慶五年(1571)「虎害,是年龍山堡有虎為窖」。天啟七年(1627)「小灣有虎傷人」。

順治十四年(1657)十月「龍山有虎傷人」。可見,明清時期順德縣境內多個地方都發生過虎災。嘉慶《三水縣志》卷13《編年附祥異》載,崇禎七年(1634)春「虎至城東大望山」。

道光慵訥居士《颶聞錄》卷1《布客》記載,從化縣地僻山深,因山中有虎且不時食人,以致「行旅戒途」。康熙《新會縣志》卷3《事紀》載:嘉靖十年(1531)冬「廣海有虎暴,知縣張文風募人搏之。

」又載康熙十一年(1672)夏「廓外有虎暴,知縣王家啟為文驅之。時廓外諸山多猛虎,一月之內食樵薪者四人,乃為文祭告山川城隍」。這兩次虎災都引起了地方**的高度重視,知縣親自為文驅虎並招募鄉人趕虎。

粵西地區的地形以山區為主,虎災也十分嚴重,光緒《高州府志:》卷7《物產》記載,「虎,郡東西北近山處甚多」。是書卷48《紀

述》引《吳川志》載萬曆十三年(1585)「吳川上郭虎暴」。順治十三年(1656)「虎蹂北郊。虎至北門,白晝噬人,守道李皓禱廟作驅虎文以攘之」。

又引乾隆《高州府志》雲雍正.=年(1724)「夏,虎暴。六月茂名鐵爐山多虎,傷往來行人及牛羊,知縣吳睿英親往驅之,虎益橫,一月內殺附近居民男女三十七口,至八月,鄉民極力捕之始息」。另據明末清初吳川人陳舜系《亂離見聞錄》捲下記載,康熙十二年(1673)五月「虎至院村石橋,屈遊擊斃之,傷二人。

」⑨欽廉地區是清初遷海的終點站,展界後,虎災一直較為頻繁,**《欽縣志》卷首《編年大事記》轉引雍正《欽州志》載,「康熙八年春夏虎暴;二十四年虎暴」;又轉引乾隆《廉州府志》載「康熙十年欽州虎蹂近郊,白晝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