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農業的號角已經吹響

2023-01-07 13:06:05 字數 4753 閱讀 5417

一種比傳統農業效益提高數倍的系統農業

1、大農業概念及其內涵與外延

大農業是通過對傳統農業的系統重塑,並運用共生原理,使農業的發展服從社會、經濟、生態協調發展的原則,使現在發展與未來發展統籌兼顧,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農業新形式。

大農業重視傳統農業所忽視的白色農業、海洋農業,以微生物、低等動物和低等植物的系統組裝為突破口。一方面,微生物以及生活在低等動物消化系統裡並與低等動物共生的微生物生態系統單元,被鏈結到大農業生態迴圈系統中來,它們能轉化高等動物難以消化的有機廢棄物為新型蛋白質資源;能富集稀缺的礦物質資源;能擴大農業清潔能源產業;能生產出化學工業難以實現的複雜化工產品和醫藥原料等;另一方面,低等植物立體受光,對光源全波段開發利用,因而有較高的光合效率,還有一部分低等植物與固氮菌共生聯合,促進氮迴圈向蛋白質含量提高的方向發展,有利於秸稈轉化。利用高等生物和低等生物構建親緣關係遠的生物轉化鏈,形成強大的組合優勢,其情形就如同雜交優勢——「生態工程雜交」利用的是系統工程來構建「工程共生」,以「外共生體系」來取得光靠育種雜交所達不到的更高共生境界。

共生生態工程可創造出單位面積產量提高1~5倍的增產能力是常態。利用智慧型生態光源技術和其他生態工程技術的綜合,我們在小面積實驗中創造出幾百倍的增產效果的「青島模式」。

農業發展到系統農業階段,大農業的技術形態就是以微生物、低等動植物的種養技術為先導,運用現代生物科技、複雜巨系統工程和迴圈經濟模式,來改造和創新傳統農業為系統農業;形成種、養、加一體化的、廢棄物排放最小化的和汙染物排放最小化的新形生態農業;將農業融入整個社會、多種產業共生體(如廉租房工程與「青島模式」結合的產業共生體「愛心和諧家園」系統工程)共存的大融合和大迴圈的大生態經濟。

在大農業迴圈經濟產業鏈當中,使資源體系中產出經濟產品的每乙個環節所輔產的非經濟產品均成為下乙個環節的可利用資源。形成範圍大小不同、層次高低不同的迴圈利用途徑,在最大限度內獲取符合人類利益的經濟產品;同時,排除廢棄物所導致的環境汙染。從生物資源、生產環境、微小生物、產業結構「精細化」和技術整合的多角度出發,實現區城經濟的產出效益最大化與汙染最小化的目標。

從節能、經濟、安全、市場、生態、產業、資源高效利用等綜合角度來說:大農業是按照生態學規律和原理,對傳統陸地農業、海洋農業、微生物與低等動植物和資訊空間進行有效組合與放大的科學的生態系統,其主要特徵是用創新理論、創新模式、創新結構、創新技術、創新產業和開闢新型產業鏈對生態農業進行革命性調整。

大農業對傳統農業的系統改造,是錢學森院士提出的第六次產業革命的主題。但革命不會在大農業體系的內部發動起來,而是從與大農業密切關聯的產業關聯部位,從市場關注的熱點處引發,從城市與農村、工業與農業的結合部引起大規模的結構性運動。一旦缺口打破,大農業革命將勢不可擋。

這就是說,當我們談大農業時,我們還必須考慮與大農業產業密切關聯的關聯產業,以及大農業產業的延伸部分都是我們研究的範圍。這包括大農業與人類安居工程相結合,創造乙個生態、環保、和諧的安居環境這類農業與其他產業聯合的生態綜合型產業模式。

大農業迴圈經濟同以往的任何生態經濟或者迴圈經濟都有本質上的區別:其一是「大」,大到最大關聯所包容,構成乙個大系統,是複雜巨系統上的迴圈;其二是主觀精神物件化與非物件化的迴圈也納入這個大迴圈體系中,即以共生資本為核心驅動,為操作平台,帶動社會、經濟、生態文明的各子系統的迴圈,使整體上的迴圈與區域性上的迴圈協同驅動,在人與自然的複雜巨系統中跨層次、跨部類構建,從巨集觀到微觀從微觀到巨集觀協同推進、整體聯動的大迴圈運作;其三是共生構建,實現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相互轉化,實現創意產業經濟的公司營運,三效轉化(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形成產值,推進工業社會向後工業社會的系統改造,確立農業對後工業社會的經濟支撐的基礎地位;其四是對傳統產業體系進行整合模組化的系統改造,也就是對***總書記提出的五個統籌——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社會系統工程創造技術實現途徑和運作模式,使各方面的發展相適應,各個發展環節相協調。

傳統概念中的生態農業和迴圈經濟都是小迴圈經濟。小迴圈經濟改變不了大格局。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瓶頸,不僅在微環境上,而且更關鍵的環節還在大迴圈上。

用以往的小迴圈經濟的思路不能從根本上改變我國農業對工業的相對劣勢,同時對工業的發展又形成約束。農村人口的貧困,有效需求嚴重不足,供給擴大而不能同等比例地啟動內需;外需雖然擴大,但賺錢效應不大,拼資源拼環保成為一種沒有選擇的選擇。這種內外交困的局面,主要表現為大格局鎖定了小格局,微迴圈死鎖,必須啟動大迴圈經濟來解開目前的經濟瓶頸和巨集觀摯肘危機。

2、創新與超越:大農業實踐的技術創新

大農業迴圈經濟理論對傳統農業技術的超越,一方面表現在對原有技術的系統整合上,運用大系統工程,使原有農業生產技術都被組裝到乙個整合模組化的系統組織上,從節能、經濟、生態、迴圈、系統安全、市場、產業、資源高效利用等多角度全方位的價值理念出發進行綜合創新。大農業創新工程是按照生態學規律和原理,並運用生物工程技術、資訊空間模式以及創意產業手段,對傳統農業、海洋農業以及微生物和低等生物進行有效組合和產業鏈再造,它是創新理論、創新技術、創新模式、創新結構、創新產業在大農業生態迴圈經濟體系中的全面應用,使原來技術的單個意義不變,但在整體中的意義發生了質的昇華。

大農業工程創新的三個核心體現在:

(1)體現戰略理論指導、產業政策把握和社會關係管理。

(2)體現新型模式設計、企業品牌規劃、整合各類資源。

(3)體現核心技術研發、生產流程設計、產品標準制定等。

除了對原有技術進行系統整合創新外,還在單項技術上進行了創意和創新。為實現系統整合,對原來缺少的一些單項技術先進了研發,補充了原有技術體系的不足。從巨集觀到微觀,以及在巨集、微觀的不同層面和層面間都有技術關鍵點,在這些技術關鍵點上也都有重大的科技創新,主要表現在:

(1)將大農業產業發展的偉大實踐當作一項發動第六次產業革命的全域性性社會系統工程來抓,當作全球經濟從工業時代到後工業時代的系統轉型的重大歷史使命來將其付諸實踐,具有戰略高度和巨集觀上統攬全域性的意義,是一種極有價值的戰略創意。

(2)大農業孵化器是第六次產業革命的發動機,是農業企業的「保育醫院」和「**中心」、農業企業家學校和農業新技術示範基地,是農產業公司上市的促進機構。這種致力於產業體系構建的平台機制的建設,為**與市場的合作、農業企業與金融公司的合作、農業企業與科研機構的合作、農業產業與網路、**、農業事業機構合作提供了系統平台。這種系統創新產生了農業發展的新路徑,使農業企業家的培養與農業企業家的創業過程一體化,因而繞過了企業創生時的原始資本積累困境,由此催生出一大批農業企業,因而具有快速擴張的能力,是企業形成機制的創新與超越。

(3)共生構建層層深入,由簡單形式的農業經濟走向農業經濟的社會系統整合模組化農業經濟。大農業組織體系以企業孵化器為核心模組,將與農業關聯的社會、經濟、生態、文化意識形態因素整合到乙個大農業孵化器的系統平台之中,具有從整體入手協調區域性,從區域性布點,運籌大格局的全域控制的優勢。共生構建符合理性經濟人原則,通過整合模組化,使不同規模、不同利益側重點和不同系統功能的經濟利益主體實現利益關係的系統整合。

共生資本的介入,在不同經濟利益主體的利益關係協調方面,構建了有效的實現機制,使社會利益關係向著區域性與整體和諧的方向發展。

(4)打破傳統農業對自然條件強烈的依賴性,開闢自然資源綜合利用的新途徑和新方法。

在太陽光能利用上創造了智慧型生態光源系統。該系統採用可控led光源,改變了生物利用太陽光的純生物學過程機制,在生物進行光合作用的過程中,引進了人工智慧和最優化技術,使生物利用太陽光的效率提高100倍以上。同時led光源與太陽能電池能量對接,並與風能、海洋能、空氣能、生物質能等廉價清潔能源結合,改變了地球生態系統光能利用的大格局。

生物資源多樣化以及共生系統工程構建在農業生產中應用上的創新與發展。將低等動物、微生物和與低等動物共生的微生物生態系統鏈結到生態迴圈系統中來,把傳統微生物資源利用的單一模式變為復合模式和系統模式,從而轉化高等動物難以消化的有機廢棄物和農業生產的下腳料;低等植物立體受光,對光源全波段開發利用,有較高的光合效率和促進氮迴圈向蛋白質含量提高的方向發展;利用高等生物和低等生物構建親緣關係遠的生物轉化鏈,形成強大的組合優勢,構建「工程共生」,以「體外共生」來取得光靠雜交育種所達不到的共生新境界,同時也為發展海水農業,發展海洋特種養殖降低成本創造了條件。

生物與大氣環境的生態關係引入了人工智慧。構建人工智慧和自動控制的溫、溼環境最優化系統,能使生物生長發育環境始終保持最佳狀況,擺脫了傳統農業「靠天吃飯」的自然條件約束,走向人工可控的農業環境的新境界。

利用養殖業吸收氧氣放出二氧化碳,而種植業利用二氧化碳放出氧氣的迴圈,和熱幫浦技術控制溫、溼條件,構建種植業與養殖業工程共生系統,優化了生物的大氣環境,同時由於物質能量交流在系統內迴圈來解決,可最大限度減少空氣對流造成環境溫、溼條件的調節所消耗的能量和水分,極大地降低了能源和農業用水,降低生產成本。

多項技術的綜合作用降低了人工最優化生態環境控制的成本,節約用水和實現水在農業中的迴圈利用,這為發展特別惡劣環境下的人工智慧生態農業提供了可行性,為開展沙漠農業、高原農業、太空農業、極地農業提供了可能性。

空間利用上從一層空間發展到多層空間,為都市農業的發展提供了可能,也增強了城市的造血功能。

大農業創新工程,為打破傳統的城鄉格局、工農業對立、解決城市居民住房難的問題提供了新途徑和新方法。利用大農業的理論、思想與方法,我們研製出實現城鄉統籌的建設模式、廉租房與大農業結合的產業共生體「愛心和諧家園」模式等。

3、大農業理論的形成與發展

我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院士將迄今為止人類社會的產業革命劃分為五次,第一次是原始農業革命,第二次是手工業革命,第三次是大工業革命,第四次是商品國際化革命,第五次是現在尚在進行的資訊革命。錢學森認為大農業理論一旦付諸實踐,將是第六次產業革命的開始,並明確提出「21世紀30年代,人類社會將進入第六次產業革命,即現代生物科學技術革命,主戰場在大農業」。中國太平洋學會執行會長張海峰先生在2023年至2023年期間在與錢學森的通訊中就「大農業革命」思想進行了商榷與**。

此後多年來,他一直致力於**如何將「大農業」理論思想落實到改造我國「三農」問題的產業實踐中來。特別是近十年來,他嘔心瀝血全身心地投入到大農業事業中,吸引了一大批專家、學者和產業界人士進行大農業的理論探索、技術研究和產業實踐。

聯想確定農業業務舵手加速布局大農業

發布時間 2011 10 12 9 29 25 加入我的書籤 關閉視窗 昨日,聯想集團發表宣告稱,集團高階副總裁 新興市場總裁陳紹鵬將離開聯想集團,加入聯想控股,領導其旗下一項新的核心新業務現代農業。分析人士認為,這意味著聯想正式確立農業業務領軍人,其對大農業的布局步伐將加快,投資力度也將進一步加大...

大農業要走高階特色之路

高階特色農業是指以提高農業效益和農業可持續發展為主要目標,憑藉具有區域特色的農業資源優勢和獨特的農產品加工技術手段,開發出具有高科技含量,能夠滿足高檔化消費,可以獲得高效益回報,在高階市場銷售的產品份額較大,位於農業價值鏈頂層的優質 生態 綠色 安全農業。特色是高階農業的核心要素,高階是特色農業的頂...

在改革開放的號角下

積極參與環境綜合整治大力提公升城市形象 青神人民乘著改革開放的春風,正經歷著30多年來翻天覆地的巨變。當這座美麗的小城市沉靜在夜幕的寧靜中時,您可曾經留意過她日新月異的變化?一座座花園式標準住宅小區拔地而起 不久前還是荒蕪貧瘠的土地,如今工業園區正勃然興起 不久前還是溝壑縱橫的荒地,如今一座風景秀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