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期末古詩文默寫訓練

2023-01-04 23:15:05 字數 1977 閱讀 4654

人教版八年級上冊語文古詩文默寫訓練

班級姓名

一、《桃花源記》

1.描繪桃花林中草美花繁的語句是

2.描寫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環境的句子

3.描寫桃花源社會環境安寧,人民安居樂業、和平幸福的句子

4.本文的哪兩件事能說明桃花源是虛構的理想社會?

(1(2

5.最能體現桃花源人熱情好客、民風淳樸的句子有:

(1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

(26.桃花源人與世隔絕的原因:

7.一些出自本文的成語沿用至今,請寫出來

二、《短文兩篇》

(一)《陋室銘》

1.文中的主旨句

2.描寫自然環境的句子

3.表現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

4.從正面表現作者情趣高雅句子

5.從反面寫詩人情趣高雅的句子

6.運用模擬表明作者志趣抱負句:

7.文中與「時人莫小池中水,淺處無妨有臥龍」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二)《愛蓮說》

三、《愛蓮說》

1.集中表現蓮高潔品格的主旨句

2.描寫蓮的生長環境的句子

描寫蓮的體態、香氣的句子

描寫蓮的清高風度(總概蓮的品格)的句子

3.描寫蓮的形象,先用襯筆。其中

是一般映襯,

和是重點映襯。重點映襯物件中,菊是牡丹是

4.表現主人不受世俗羈絆,對世俗生活厭棄的句子是

5.第一段中,作者描寫了「蓮」美好的形象,是從的和等方面,將蓮人格化,把它作為一種高貴品質的象徵,讚美她是「花中君子」。

第二段中,作者把菊喻作用它的蕊寒香冷表現人的把牡丹喻作 ,用它的濃麗妖豔表現人的把蓮作 ,用它的纖塵不染表現人的這些比喻運用得巧妙而貼切。

6. 你還知道有哪些關於蓮的古詩文嗎?寫幾句出來:

7. 作者在文中為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托物言志,用「蓮」來自比,又用「菊」和「牡丹」來襯托。聯絡你自己的志趣和追求,寫出你最愛的一種花,並用一句話來概括喜愛的理由。

最喜愛的花喜愛的原因

三、《核舟記》

1.閉之,則右刻左刻石青糝之。

2.描寫東坡外貌的句子

3.描寫佛印外表神情的句子是

神情與蘇、黃不屬。

4.描寫左邊舟子神情的句子是若聽茶聲然。

四、《大道之行也》

1. 全文綱領性句子是:大道之行也

2. 闡述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徵句是:

①人人都能受到全社會的關愛:故人不獨親其親

矜、寡、孤、獨 、廢疾者皆有所養。

②人人都能安居樂業

③貨盡其用,人盡其力

3. 3全文總結性句子是是謂大同。

4. 出自本文的兩個成語是

五、《古詩三首》

《望嶽》

1.借齊魯大地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參天聳立形象的語句:

2.虛實結合,表現泰山秀美、高大的語句:

3.表現泰山高峻、幽深得目光難及盡頭的語句

4.既是攀登泰山極頂的誓言,又是攀登人生頂峰的誓言(表現作者志向高遠、堅定)的語句是:

《春望》

1.表現長安春日滿目凄涼、傳達出詩人憂國傷時之情的語句

2.詩人感時傷別、見明麗之景誘發內心傷感(或運用擬人抒發傷感之情)的語句是:

3.寫戰火連綿,久盼家音,抒發千古以來戰爭中人們共同感受的名句:

4.詩人刻畫自身形象,抒發憂國念家悲愁的語句是

《石壕吏》

1.表明捕吏兇暴,老婦淒苦的語句

2.表明老婦家遇不幸,親子戰死,揭露戰爭罪惡的語句

3.老婦口述存者與亡者的情況,暗含淒苦無奈的語句

4.表明家無壯男,淒婉可憐的語句

5.表明戰爭給家庭帶來的不幸與窮困潦倒的語句

6.寫老婦為保家庭,自請應役的語句是:

7.暗示老婦人被抓走的語句

六、《三峽》

1.分別寫出《三峽》中描寫春、夏、秋、最具有特色的句子。春冬良多趣味。夏秋

2.《三峽》中與李白《朝發白帝城》有異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不以疾也。

古詩文默寫

11 驛外斷橋邊更著風和雨。無意苦爭春只有香如故。12關山度若飛寒光照鐵衣。13童稚攜壺漿,相隨餉田去 足蒸暑土氣但惜夏日長。題目作者 14夢回吹角連營五十弦翻塞外聲。馬作的盧飛快了卻君王天下事可憐白發生。題目作者 15 征蓬出漢塞長河落日圓。題目作者 16芳草萋萋鸚鵡洲 煙波江上使人愁。題目作者 ...

八下古詩文默寫

1.反映陶淵明優游自在的隱居生活的名句是飲酒 其五 2.表明作者本想說明白,卻又不可言傳的詩句是飲酒 其五 3.表現詩人不怕困難,充滿信心,有遠大抱負和堅定信念的名句是行路難 其一 4.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中表現詩人憂國憂民 推己及人博大寬廣胸襟的詩句是 5.表現杜甫捨己為人,至死不悔的決心的兩句詩茅...

2019新人教版七上期末古詩文默寫練習

七年級 上 詩文背誦默寫 一 古詩文默寫 1 子曰不亦說乎?不亦樂乎不亦君子乎?2 論語十二章 中告訴我們做人要不斷反省其中就有這麼一則 吾日三省吾身 3 學習要經常鞏固,才能有所長進,子曰可以為師矣。4 論語十二章 中強調我們學習過程中要學與思結合 5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五十知天命,不踰矩。6 子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