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文帝

2022-12-30 20:33:04 字數 3009 閱讀 3034

1.易服裝:鮮卑貴族一律改穿漢裝。

2.講漢語:孝文帝宣布以漢語為「正音」, 稱鮮卑語為「北語」,要求朝臣「斷諸北語,一從正音」。

3.改漢姓:定門第等級。孝文帝下詔,將鮮卑人原有的姓氏改為漢姓。他還參照漢族門閥制度的做法,來確定鮮卑貴族的門第高下,並按照門第高低來選拔人才,任命官吏。

4.通婚姻:孝文帝提倡鮮卑人與漢人通婚,通過這種政治聯姻把兩族統治者的利益和命運緊密聯在一起,以鞏固統治。

5.改籍貫:凡已遷到洛陽的鮮卑人,一律以洛陽為原籍。

目的:進一步學習和採納漢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促進鮮卑族貴族積極接受漢族文化。作用:

促進了鮮卑人對漢族文化的認同,爭取到漢族地主的支援,有力地推動了政權向漢族王朝統治模式轉化。

後人在評價拓跋巨集的全盤漢化改革時,不外乎以下三種觀點:

一、褒揚肯定。認為他完成了北魏社會的封建化,推動了各民族的融合,促進了當時社會的穩定、經濟的繁榮與文化的進步。

應該說,孝文帝的全盤漢化順應了當時的歷史發展潮流,也是他不得不採取的改革方略。

二、褒貶兼而有之。在肯定拓跋巨集漢化改革的同時,認為他不該沒有選擇、不分青紅皂白、不論精華糟粕地對漢族文化一概吸收,比如門閥制度的建立就產生了極大的消極影響,它不僅使得鮮卑貴族日益腐化無能,還使得兵士地位下降、士氣低落、戰鬥力更低。而他於遷都洛陽不久,在準備不足、內部不穩的情況下就接連不斷發動了三次大規模征伐南齊的軍事行動,更有操之過急之嫌。

對外來文化的吸收,人們當然是想擇優從之,捨棄那些腐朽的部分。然而,哪是精華哪是糟粕,一下子確實難能分清。再則,文化往往是乙個整體,金玉與泥沙並存,難以「條塊」分割。

關於文化的揚棄這一古老的課題,不僅拓跋巨集,即使今人也難以拿出乙個完美的答案。

三、全盤否定。認為孝文帝的漢化是迂腐的儒化、消極的漢化,只學到了漢人的繁縟禮儀與腐朽的因子,丟掉了拓跋部勇武質樸之長,他的改革不僅沒有起到振興北魏之效,反而導致了民族的柔弱與國家的衰亡。

而六鎮起義的原因,就在於孝文帝改革的弊端。它割裂了中原鮮卑族和塞外鮮卑族的聯絡,中原鮮卑族主張平江南,塞外鮮卑族主張徵漠北,兩方隔閡越來越深,而六鎮如同唐末河朔三鎮出現獨立傾向,加之政治腐敗,導致六鎮起義,北魏衰亡。

有利於我國的民族大融合,有利於我國少數民族的經濟的發展,有利於我國少數民族從奴隸制向封建制的過渡,有利於我國民族的團結。

孝文帝的改革是北魏政治、經濟發展以及鮮卑族進一步封建化的必然結果。但從另一方面,孝文帝的改革也促進了北魏政治、經濟的發展,體現了民族融合的巨大作用。鮮卑族用武力征服了漢族及其他少數民族,但卻不得不被漢族較高的文化所征服, 並從中吸收了漢族文化精華,更加促進了自身的發展、鞏固了封建統治。

同時漢民族也從中吸收了鮮卑族文化中優秀的部分,使自己的發展更為完善。

孝文帝的改革體現了民族融合的巨大推動作用。整個中華民族的文明就是各個民族不斷交流、融合所產生的,中華民族是乙個大家庭,我們應該具有高度的民族凝聚力與民族情感,懂得民族間的尊重與友愛。然而孝文帝的改革也遇到了鮮卑舊貴族的強烈反對,在孝文帝的堅決鎮壓下才保證了漢化政策的推行,鞏固了改革的成果,由此也可見孝文帝改革的勇氣與決心以及**遠矚的改革眼光。

但是,在歷史上,一度因改革而強盛的北魏王朝,在孝文帝死後僅30餘年便迅速地分崩離析,走向滅亡了,這事實本身就很自然會引起歷史學者對孝文帝改革(尤其是他的漢化措施)的作用與意義進行深層次的思考,並形成不同的看法。因此,對孝文帝改革持否定態度者也不乏其人(儘管僅佔少數)。早在古代,批評孝文帝漢化政策的言論就多見於有關典籍,馬端臨、葉適、王夫之、趙翼等人均在自己的著作中斥責孝文帝遷都洛陽、推行漢化,是「好名慕古而不實見國家大計」(《習學記言序目》卷三十四),強調「國勢之衰,實始於此。

一傳而宣武,再傳而孝明,而鼎祚移矣」(《廿二史剳記》卷十四)。指出孝文帝是典型的虛偽之徒,「拓跋巨集之偽也,儒者之恥也。夫巨集之偽欺人而遂以自欺久矣」(《讀通鑑論》卷九)。

近些年來,對孝文帝漢化改革持否定意見的論著明顯增多。其主要觀點是:一是孝文帝改革的思想和內容是恢復禮樂,是「迂腐的儒化」,「消極的漢化」,學來的主要是漢文化的糟粕,漢人的繁縟腐朽。

二是孝文帝的改革不但沒有振興北魏,反而加速了北魏國家和拓跋民族的衰亡。認為孝文帝漢化改革,丟掉的是拓跋的長處──勇武質樸,削弱了北魏的軍事力量,這是孝文帝終不能強大魏國的重要原因。三是孝文帝推行的不加揚棄的全盤漢化,尤其是大定族姓,移植門閥士族制度,這使得尚無文化積澱的鮮卑拓跋貴族迅速腐化,這嚴重消蝕了北魏統治者的銳氣與活力,激化了社會矛盾與衝突,致使北魏統治迅速由盛轉衰,歸於滅亡。

總之,孝文帝的漢化改革不適合北魏國家的國情和族情,是北魏政治危機的開端,北方的革命性完全被南方的虛腐性所取代,其教訓是極其深刻的。

整合:1.北方社會經濟有了明顯發展:農業生產工具得到改進,興修水利、開墾荒地,糧食產量增多,畜牧業得到發展。手工業生產日益活躍,商業活動也日趨活躍。

2.政權封建化加速:遷都洛陽以後,鮮卑統治者接受了漢族先進文化制度,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權的封建化程序,對北魏社會政治生活乃至整個中國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3.促進了民族的交流和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不僅緩和了****,鞏固了封建統治,更促進了民族的大融合,為結束長期**局面,重新走向國家統一奠定了基礎。促進了民族大融合。

民族大融合的方式

①民族遷徙:

魏晉以來,匈奴、鮮卑、羯、氐、羌等族大批內遷,他們在北方各地和漢族人民雜居相處。

②聯合鬥爭:

西晉末年統治者對各族人民的殘酷剝削和壓迫,十六國時期的連年戰亂,北方經濟破壞嚴重,人民生活困苦,迫使各族人**合起來,共同鬥爭,從而使民族之間的聯絡更加密切。

③友好交往:

魏晉以來,我國北方出現過幾次統一局面,在和平的環境中,各族人民交往頻繁,使民族融合步伐加快,(即使在戰亂期間這種交往也始終沒有間斷)

改革的內容

遷都以前:進行政治經濟的改革

遷都洛陽:為接受漢族先進的文化,加強對中原地去的控制

遷都以後:改用漢語;穿戴漢服改漢族姓氏(如:拓跋—元) 鼓勵鮮卑貴族與漢族聯姻採用漢族的官制律令學習漢族的禮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國,提倡尊老養老

改革的目的

為了革除鮮卑舊俗吸收漢族的先進文化鞏固北魏的統治順應歷史的潮流

改革的作用

有利於北方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促進了各族社會的進步

加快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程序

鞏固了北魏的統治

專題三北魏孝文帝改革

知識目標 1 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2 歸納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內容。3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歷史作用。重點掌握 孝文帝改革的內容 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 一 改革的背景 1 北魏的崛起和統一黃河流域 2 北魏社會矛盾的激化 階級矛盾和 激化 原因 a.政治黑暗,租調徭役繁重 官吏沒有靠 搜刮維持...

3 2《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習題

一 選擇題 北魏孝文帝改革規定 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畝,婦人二十畝 老免及身沒則還田。男夫給二十畝,課種桑五十株 桑田皆為世業,身終不還。其民調,一夫一婦,帛一匹,粟二石 此外復有雜調。以下理解與材料相符的是 分配的土地全部歸農民所有 國家將土地按人頭平均分配 國家將土地分成小塊 給農民 耕種國...

課時作業5北魏孝文帝改革與民族融合

一 選擇題 1 以下因素對北魏的發展最為有利的是 a 北魏是源於我國東北的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 b 386年,拓跋部首領拓跋珪重建代國 c 398年,拓跋珪遷都平城 d 439年,北魏統治區域的變化 解析 解題的關鍵是理解d項的含義,它實際是指北魏統一黃河流域,這自然有利於北魏的長遠發展。答案 d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