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專業期中考試試題

2022-12-28 07:06:02 字數 2000 閱讀 2573

姓名: 學號:

一、選擇題(本大題15個小題,每小題2分,共30分。)

1、某一複雜直流電路中,有2個節點、3條支路,支路電流法解題時,可列出獨立的節點電流方程個數為

a、1 b、2 c、3 d、4

2、電流的形成是指( )

a.自由電子的定向移動 b.正向電荷的定向移動

c.電荷的自由移動d.電荷的定向移動

3、有兩個電阻r1和 r2,且r1:r2=1:2,將它們併聯在電路中,則兩個電阻上的電壓之比為( )

a、 1:1 b、 1:2 c、 2:1 d、 3:2

4、 某導體兩端的電壓為10v,通過的電流為0.5a,當電壓變為20v時,導體的電阻為

a.10b.20c.30d.40ω

5、電路中,三條或三條以上支路匯聚的點叫( )

a、參考點 b、零電位點  c、接地點 d、節點

6、如圖所示,高內阻電壓表的讀數為19v,則電源e為( )

a.12vb.19vc.11vd.16v

7.如圖所示電路的等效電阻rab為( )

a.5b.4c.3d.0ω

8.電路如圖所示,內阻1kω,滿偏電流為100a的表頭,改為1ma的電流錶,則r1的值為( )

a.100/9b.90c.99d.1000/9ω

9.如圖所示,當電路中的r1減小時,a、b兩點間的電壓將( )

a.不變b.增大 c.減小 d.無法確定

10.如圖所示,r1r2r3消耗功率之比為1:2:3,則r1:r2:r3為( )

a 1:2:3 b 1:: c 3:2:1 d::1

11、有一五色環電阻,各色環的顏色依次為棕、紫、黃、金、棕,其電阻值和允許偏差為( )

a. 174ω±1% b. 17.4ω ±10% c. 17.4ω±1% d. 174ω±10%

12、n型半導體中 (  )

a.電子和空穴同時參與導電

b.只有空穴參與導電

c自由電子是少數載流子空穴是多數載流子

d.只有電子參與導電

13、pn結與二極體的關係,錯誤的是

a pn結是二極體的主要組成部分

b pn結就是乙個二極體

c 二極體是乙個pn結加封裝組成

d 都有單相導電性

14、矽二極體的正極電位是—5v,負極電位是—5.3v,則該二極體的工作狀態是 ( )

a導通b截止 c擊穿 d飽和

15、用萬用表判斷二極體的好壞,如果兩次測量的阻值相差很大,說明二極體( )

a. 效能良好 b. 已被擊穿 c. 內部斷路 d. 效能欠佳

二、簡答題(8分)

如圖2—1所示是三相非同步電動機正轉控制電路,根據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1)fu的名稱是什麼?其作用如何?

(2)fr的整定電流應等於電動機額定電流的多少倍?

其作用如何?

(3)km觸點在電路中起什麼作用?

(4)如何停止電動機的運轉?

三、綜合應用題(12分)

工業生產實踐中,許多生產機械往往要求運動部件能正反兩個方向運動,從而實現可逆執行。

在實際應用中,通過電動機的正反轉控制就可以實現工作要求。根據所學知識完成下列問題:

(1) 將電動機正反轉控制的原理圖(圖5一 1 )分別補畫完整(要求具有過載保護、短路保護和接觸器聯鎖)。

(2) 電動機過載保護功能是通過哪個元件實現的?

(3) 在不通電狀態下,萬用表的紅黑錶筆接在控制電路電源線兩端,按下 sb1按鈕,萬用表讀數約為 1 .8kω ,萬用表測出的阻值是哪個元件的阻值?若按下 sb1 按鈕,萬用表讀數為0ω ,電路連線是否正常?

(4) 測量完畢,電路接線正常,合上電源開關 qs ,按下 sb1按鈕,電動機正轉執行,若要讓電動機反轉,此時應如何操作?

期中考試試題

1 關於溫度 熱量和內能,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 物體的溫度越高,所含熱量越多 b 溫度高的物體,內能一定大 c 物體吸收熱量,溫度一定公升高 d 溫度相同的兩物體間不會發生熱傳遞 2.已知c鋁 c銅,質量相等的鋁球和銅球,吸收相同的熱量後,將它們相互接觸,則 a.熱量由鋁球傳給銅球b.熱量由銅球傳給...

期中考試試題

2013 2014學年度上學期期中考試 高一年級期中考試數學試題 命題人 高一數學備課組審題人 高一數學備課組 第 卷 選擇題共50分 1 選擇題 本大題共10小題,每小題5分,共50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選出符合題目要求的一項。1 若集合,則 a b c d 2 若不等式的解集為,則實數的...

教育概論期中考試試題

教育概論期中考試試題 第一章第一節 一 填空題 1.學校教育是由和承擔,有的,有的,有的,有的,以影響入學者的身心發展為直接目標的社會活動 2.從最廣泛的意義說來,教育就是的過程,就是的過程。3.凡是的活動,都是教育。二 選擇題 1.關於中國第一部教育學專著,人們一般認為是 a.孟子 b.中庸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