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海地區傳統產業轉移進入新階段

2022-12-24 10:12:02 字數 5197 閱讀 8207

——對我國沿海地區傳統產業轉移的系列調研

編者按目前,我國沿海地區傳統產業轉移正進入全面優化產業鏈布局的新階段。在這個階段,呈現出以國內轉移為主、境外轉移起步發力;產業布局優化、生產轉型與投資轉移並舉等特點。值得重視的是,工業化向經濟腹地的推進,並不只是產業的單向遷移,而是產業分工深化和產業結構加快公升級的過程。

商務部政研室對產業轉移的新動向展開系列調研,既分析了我國沿海地區產業轉移的原因及影響,也剖析了產業轉移與城鎮化的互動關係,還對如何推進傳統產業穩妥有序轉移提出了政策建議。本報特編髮這組系列調研,敬請關注。

現狀當前,我國沿海地區傳統產業(紡織、服裝、鞋類、箱包、家具、玩具、塑料製品等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以核心製造環節與上下游配套企業同步轉移為主,進入了全面優化產業鏈布局的新階段。呈現出以國內轉移為主、境外轉移起步發力;產業布局優化、生產轉型與投資轉移並舉等特點。從趨勢看,傳統產業梯度轉移是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公升級的客觀要求,是市場供需變化的實際需要,轉移的步伐及後續影響處於「加速期」。

(一)沿海地區傳統產業轉移規模大,但產業優勢仍然明顯。調查顯示,東部地區近70%的紡織服裝企業發生過轉移或有轉移意願;長三角地區10%至15%左右的鞋類訂單和部分代工企業向東南亞等地轉移;珠三角40%左右的企業發生轉移。近兩年沿海地區傳統產業有加速向外轉移的勢頭,但產業基礎優勢依然明顯,如我國紡織服裝出口在全球份額從2023年26.

2%逐年提高到2023年32.2%。2023年東部沿海五省市(江浙滬粵魯)紡織業投資、產值和出口分別佔全國的47.

6%、71.5%和71.6%。

(二)本輪傳統產業轉移主體是品牌企業和龍頭企業,重點是優化產業鏈區域布局。與2004至2023年間個別外資企業因受所得稅等外資政策變化的影響而轉移不同,此輪轉移規模較大,以加工製造等核心環節轉移為主,進入了優化產業鏈布局階段,並向產業鏈整體轉移發展。品牌企業和龍頭企業是本輪轉移的主力。

主要是規模大、帶動能力強、市場空間廣的企業,以掌握自主品牌、具有研發設計能力的大中型企業為主。如世界500企業已有247家落戶四川;湖北承接李寧服裝、康奈鞋業等國內知名品牌。一些純代工中小企業包括長期給耐克、阿迪達斯等跨國公司做貼牌的港台企業因缺乏自有品牌和核心技術,受加工成本變化影響較大,在成本上公升時大都轉向東南亞國家,或將業務外包給當地的合作夥伴,引發訂單外流。

(三)本輪傳統產業轉移更加注重規模與效益的均衡,轉移與轉型的協調。沿海地區企業將轉移與**鏈管理、市場開拓相結合,在利用承接地廉價要素資源,轉移產能、穩定傳統大宗出口訂單的同時,積極引進先進裝置,專注研發設計、品牌塑造、市場營銷等高階環節,實現了做大兩個市場、優化內外結構的目標。如長三角地區紡織企業加強面料設計和服裝創意,東莞台資鞋企採取「東莞研發、全球生產」策略,實現轉型公升級。

在轉移的區位選擇上,企業大多傾向對中西部地區集群式投資,安徽、江西、四川等省因此受益較大。如安徽宿州吸引百麗、康奈、七匹狼等國內品牌企業以及80多家配套企業,形成了資源集約配置、上下游銜接的產業集群,促進了當地工業化城鎮化提速提質。

特點(一)傳統產業向東南亞轉移呈現三大特點。一是以訂單轉移為主、投資轉移規模不大。跨國公司的「中國+1」戰略,將訂單向東南亞轉移,我國每年向越柬兩國轉移訂單近30億美元,如耐克、阿迪達斯把訂單全部轉到越南,柬埔寨服裝訂單大多由中國轉移而來。

而傳統企業對東南亞投資轉移規模小,2023年約10億美元,僅佔我對外投資1%左右。二是以低端製造轉移為主、研發設計和採購銷售仍留在國內。調研顯示,轉到越南、柬埔寨等地的主要是製鞋和服裝的最後加工組裝環節,原料採購、訂單承接、樣式設計等環節仍在國內總部。

三是以租用廠房為主、自建廠房企業較少。調研中,企業對赴東南亞投資興趣很濃,但實際行動普遍謹慎。為降低風險,主要租用當地企業或境外合作園區的廠房生產,自建廠房的企業少,比例不到10%。

(二)東南亞地區用工成本低、**環境寬鬆,但諸多因素不利產業轉移落地。東南亞地區的用工成本約為我國東部地區的三分之一。此外,柬埔寨、緬甸、孟加拉作為最不發達國家,產品出口歐美享有零關稅優惠,受雙反等**摩擦少。

低成本和寬鬆的**環境,對企業轉移有吸引力,但也有明顯的制約和瓶頸,無法承接大規模、集群式的產業轉移。一是產業配套差。如越南國內紡織服裝輔料僅能滿足需求的5%至10%,柬埔寨沒有紡織服裝配套產業,成衣加工的布料全靠進口。

二是熟練工人匱乏,勞動生產率低。東南亞地區以農業人口為主,缺乏現代產業工人,勞動生產率只有中國的70%左右。三是基礎設施落後,投資環境較差。

東南亞國家間的鐵路、港口等交通物流硬體滯後。**服務意識不強,政策多變,隱性成本高。世界銀行資料顯示,2023年開辦企業成本佔人均收入的比重,柬埔寨和孟加拉分別是100.

5%和25.1%,均遠遠高於中國的2.1%。

趨勢隨著經濟發展、市場格局變化和產業公升級,沿海地區傳統勞動密集型產業將加速向外轉移,將對整個東亞地區和我國經濟和產業布局產生複雜而深遠的影響。

(一)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的直接體現。產業轉移是經濟全球化和**投資活動的主要驅動力,也是推動全球資源優化配置的重要方式和手段。20世紀50年代以來,全球經過三輪重要的產業轉移,形成了發達國家以知識、技術密集型產業為主,發展中國家和新興經濟體主要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全球產業分工格局。

中國沿海地區在全球產業轉移過程中,利用勞動力優勢,大力發展加工製造業,成為「世界工廠」。隨著全球化深入發展,東部沿海勞動力優勢不再,勞動密集型產業向中西部和東南亞轉移,是全球化繼續發展的大勢所趨和模式再現。

(二)東部沿海地區大規模對外投資的階段性要求。對外投資週期理論認為,人均gdp超過4750美元的國家,對外投資力度將明顯增加。2023年,我國人均gdp達到6100美元,上海以及珠三角地區部分城市的人均gdp已超過1萬美元,已進入了大規模對外投資階段,產業轉移成為對外投資的重要形式和載體。

另外,沿海地區傳統企業在投融資、**鏈管理、國際化營銷等方面已有明顯優勢,產業向外轉移的硬體和軟體也漸趨成熟。

(三)中國企業走向全球價值鏈高階的必由之路。從提公升市場競爭力和參與全球產業鏈的實際需要看,沿海企業將加工製造環節轉出,集中於研發、設計、營銷、品牌等價值鏈高階環節,有利於企業充分利用全球優勢資源,邁向價值鏈高階,在全球價值中獲得更多份額。從短期看,可能沿海地區將承擔產業轉出後的就業下滑、稅收下降等陣痛,企業也需要為投資和生產調整付出相應的代價。

但從長期看,有利於地方和企業提高市場競爭優勢,獲得更多價值和發展機會,在全球產業分工中贏得主動、掌握先機。

(四)東南亞地區與我國都將從傳統產業轉移中獲得重要機遇。東南亞經濟發展和製造業規模擴大,產業鏈逐漸建立和完善,承接產能轉移的能力、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都有望進一步增強,對我國與東南亞的合作發展有利。如孟加拉已擁有全套紡織產業鏈,越南能在10年之內置成完善的製鞋產業鏈,柬埔寨大力發展服裝配套產業,滿足成衣加工需要。

東南亞是我國對外開放戰略的重要支點,近年來雙邊**投資增長迅速。從長遠角度看,東南亞承接我國產業轉移、加速推進工業化,將為我們創造更多的外需,促進國內發展,增強我國與東南亞地區經濟聯絡,深化產業合作。

原因傳統產業轉移可歸為兩類:一是成本高企,被迫轉移;二是拓展市場,主動轉移。轉移的原因主要有:產業發展規律的促動、要素成本上公升的逼動、優化市場布局的推動、政策積極引導的帶動。

轉移既有積極影響,如促進產業公升級、優化外貿結構、縮小區域差距等;也有消極影響,主要表現為影響我國出口、導致產業空心化等。

(一)經濟發展和產業公升級的客觀規律要求傳統產業梯度轉移。縱觀發達經濟體和新興工業化國家的經濟發展和產業公升級,都經歷過產業轉移。我國也經歷了發達國家和地區向沿海地區轉移產業的階段。

隨著經濟發展和資本積累,產業發展的客觀規律要求沿海地區傳統產業轉出,特別是附加值低、缺乏上公升空間的低端製造環節需要加速轉出,大力發展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不斷提公升產業鏈高度,實現產業結構公升級。

(二)成本上公升和產能過剩壓縮利潤空間,迫使傳統產業轉移。沿海地區用工成本是中西部的1.5倍,東南亞的3至4倍,加上人民幣匯率過快公升值、用地緊張、資源能源和環境承載壓力突出等因素,企業綜合成本快速上公升。

另一方面,金融危機導致外需不振、內需放緩,傳統產業產能過剩問題愈加突出。在「高成本、高產能,低需求、低**」的影響下,企業盈利微薄,虧損面不斷擴大。商務部產業損害預警系統監測顯示,今年以來,199種紡織產品虧損面達27.

6%,同比擴大0.7個百分點。當前傳統企業盈利水平普遍較低,在3%至5%之間,大量企業被迫轉移。

(三)「區域化製造」、產銷地靠近,促使企業根據市場布局生產。現代資訊科技的廣泛運用,以及國內市場潛力的逐步釋放,加上運輸成本提高、產品生命週期縮短和定製化生產等因素,導致企業採取「區域化製造」戰略,選擇在銷售地附近生產。國際金融危機以來,一方面,跨國公司看中我國中西部廣大的消費市場,布局中西部地區。

另一方面,部分國內龍頭企業利用國際金融危機帶來的機會,積極推進國際化戰略,將生產地布局在靠近歐美市場的東南亞、東歐、拉美等地區,也帶動上下游配套企業跟進投資,加速產業轉移。

(四)**大力引導是傳統產業轉移的重要原因。**和各級地方**對產業轉移非常重視,制定相關措施,大力支援。***發布了中西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的指導意見,各級地方**發布相關政策檔案超過200個。

東部沿海地區通過政策引導,促進產業轉移與轉型公升級,如廣東的「騰籠換鳥」戰略、浙江的「山海協作」工程。中西部省份均已發布了承接產業轉移的政策性檔案,通過土地優惠、財稅支援、金融服務、商貿流通等優惠政策承接產業轉移。安徽、江西等地通過開展產業鏈招商引資、設定過渡工廠、建立重大專案排程會等措施,加快產業轉移專案落地,取得積極成效。

影響積極作用主要表現在:

一是有利於優化產業布局,促進轉型公升級。傳統產業轉移有助於優化全國產業布局。一方面,傳統產業轉出緩解了東部地區要素資源的供需矛盾,為引進和發展高階新興產業騰出空間。

如2023年至2023年,珠三角地區6個產業轉出市轉出傳統企業6000多家,新引進先進製造業、高技術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企業8000多家。另一方面,產業轉入為中西部發展提供了資金、技術支援,帶動了產業發展、提公升了產業結構。2010至2023年,河南引進傳統產業專案513個,實際到位資金466億元,促進了當地產業集聚和公升級。

二是有利於轉變外貿發展方式,優化開放型經濟結構。當前,外需低迷、沿海地區外貿發展進入平台期。傳統企業轉向境外,有利於我國企業資金、管理優勢和境外成本優勢相結合,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提高國際競爭力、鞏固國際市場份額。

2023年,我國出口增速下滑,但全球份額從10.5%提高到11.2%。

傳統企業轉向中西部,促進當地外貿發展,優化外向型經濟區域布局。2023年,中西部出口份額提高了2.2個百分點。

三是有利於推進工業化、城鎮化,縮小地區發展差距。對中西部來說,產業轉入提供了資金、技術和就業機會,促進了經濟發展和城鎮化、工業化。如安徽宿州提出「全面承接、產城一體、四化同步」,興建住房低價賣給承接產業轉移園區的企業員工,試點鄉鎮與園區結對共建等措施,探索將產業轉移與城鎮化結合。

四川通過承接產業轉移,工業化率和城鎮化率得以大幅提高,分別達45.1%和41.8%。

中西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發揮後發優勢,加速經濟發展,正在成為國家新一輪開放開發的重要支點。

「民工荒」再現我國沿海地區

作者 倪豪孔 中學政史地 高中文綜 2010年第04期 背景材料 2010年春節過後,我國沿海各地企業普遍遭遇招工難問題。當前在沿海地區,正遭遇新一輪 民工荒 一年又一年,民工荒 就像連續劇一樣在農民工輸入地上演。民工荒 是指民工短缺現象。這種現象最早出現在南方一些主要城市,在春節期間尤為明顯。民工...

沿海地區橋涵混凝土結構耐久性之我見

摘要 現代工程中對混凝土耐久性的要求愈來愈高,提出耐久性指標的工程設計也愈來愈多。未來的工程設計中將用耐久性設計取代目前按強度進行的設計。混凝土耐久性已經成為現代混凝土結構施工專案的重點研究物件,如何提高沿海腐蝕環境下混凝土結構的耐久性更是工程界研究的焦點。本文對沿海地區橋涵混凝土結構耐久性的分析及...

河北省沿海地區產業發展規劃 徵求意見稿

河北省沿海地區產業發展規劃 徵求意見稿 河北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2011年4月 目錄一 基礎條件 一 發展基礎 二 發展機遇 三 面臨挑戰 二 發展思路 一 總體思路 二 基本原則 三 發展目標 三 發展重點 一 優勢工業 二 戰略性新興產業 三 現代服務業 四 現代農業 四 產業布局 一 三個組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