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開放式個性化辦學

2022-12-19 01:06:02 字數 5673 閱讀 2983

東北師大附小開放式學校的探索

王廷波/脫中菲/卜慶剛/文

摘自:《中國教育報》

開放式學校教育的基本理念主要體現為五個「開啟」,即:開啟時間的牆壁,實行彈性化時間制度;開啟空間的牆壁,實現空間的開放性;開啟學科間的牆壁,促進課程的綜合化;開啟人員間的牆壁,促進教學的合作性;開啟學校和社群之間的牆壁,建立學習化社群。

從7年前接過東北師大附小校長工作的那一刻起,熊梅便秉承東北師大附小五十多年積澱下來的優良傳統,立足21世紀國際基礎教育改革及發展趨勢,明確提出了「開放式.個性化」辦學理念,歷經7年的不懈探索,為我國基礎教育學校改革提供了可借鑑的新經驗。

開啟時間的牆壁

促進時間分配制度的彈性化和科學化

傳統學校的時間分配制度是小學每節課40分鐘,學校的日課表、周課表、年課表整齊劃一,缺乏靈活性,這種固定化的時間分配制度難以適應學生、學科、學習活動的規律和特點,存在著較多的弊端。為了適應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學科、學習方式的特點,東北師大附小從2023年起實施了彈性化時間分配制度,以更加科學、合理地安排學校教育教學時間,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促進學生身心健康,不斷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和效率。

東北師大附小在彈性化時間制度改革上,主要進行了如下幾方面的嘗試和探索:

實施四學期制,縮短學期週數。學校考慮到東北地域氣候四季分明的特點,結合學校的實際,在遵循和落實國家課程計畫時間要求的前提下,將每學年的兩學期制改革為四學期,縮短了寒假的週數,增加了春假和秋假(各一周左右時間)。由傳統的「二.

二」學期制(兩個學期兩個假期)轉變為「四.四」學期制(四個學期四個假期)。學校充分利用春、秋假期相對比較集中的時間和較好的季節,開展豐富多彩的綜合實踐活動,同時也使學生得到了較好的休息與調整,為下乙個週期的學習提供了旺盛的精力。

實踐證明,四個學期制度的改革,比較科學、合理地處理了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與其他學科課程之間的關係,也得到了廣大師生和家長的歡迎和支援。

實行長短課時制,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一是為適應學生身心發展規律,考慮到低年級的晨讀、休息、就餐、遊戲等學習活動的特點,低年級實施30分鐘課時制,以保證幼小銜接和提高學生學習的質量和效果。二是為適應晨讀學習特點,實施15分鐘小課時制,每天15分鐘的晨讀時間,各年級開展「經典誦讀」校本課程;每天中午15分鐘的午讀時間,各年級開展英語「每日讀」校本課程。

三是為適應學科規律和學習特點,部分課程和學科分別實施60分鐘、80分鐘的大單元課時制,以滿足體驗、**、實驗等

學習方式的需要。學校在科學、綜合課程、綜合實踐活動等實踐性課程比較強的領域倡導和推行的大課時制,有效地提高了教學的質量和效果。四是利用和整合校內外、課內外時間,實施校本課程和綜合實踐活動。

幾年的實踐證明,這種彈性化的時間分配制度遵循了兒童身心發展規律、學科規律、學習規律,因而有效地提高了教學的質量和效果。

開啟空間的牆壁

促進育人環境的開放性、人性化和多功能性

教育環境作為潛在課程越來越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開放式學校教育最初也是從改變教育環境出發,通過開啟教室與走廊空間的牆壁,以滿足多樣化學習、活動、休息和娛樂的需要,使學校不僅成為學習的校園,同時成為生活的樂園,成為促進師生之間、家長與學生之間友好交往的精神家園。

2023年9月和2023年9月,東北師大附小按照開放式學校教育的辦學理念,分別在本校和分校新建了面積為2.7萬㎡和9000㎡的教學樓,每個教室的面積為90㎡,開放式走廊寬8公尺,每個班級所佔的開放式走廊為80㎡,每個班級平均占地面積為200㎡,學生人均占地約4㎡。在新的教學樓裡,還設有14個面積分別為90~590㎡的專業教室和多功能教室,為學生進行**、美術、科學、社會科學的學習提供了專業化、多功能的學習環境。

開放式教學樓充分體現了開放式學校「走廊擴充套件式」的格局與空間特點,使教學樓的各樓層具有不同的主題學習資源,為學生提供擺放學習用具、材料和作業的空間。通過開啟牆壁、具備多種功能,形成了「趣、雅、活、美」的開放空間環境特色。

開啟空間的牆壁,還突出體現在開啟學校與社會之間的牆壁,使學生走出課堂,走出校園,走向自然、走向社會,廣泛而深入地開展綜合實踐活動。幾年來,學校圍繞著綜合實踐活動,引導和組織學生到南湖公園、動植物園、淨月潭、部隊、敬老院等場所,開展豐富多彩的綜合實踐活動,使學生在體驗自然、體驗社會、體驗人間、體驗生產中增強了社會責任感,提高了綜合實踐能力。

開啟學科的牆壁

促進課程的綜合化、教學的個別化和個性化

開放式學校教育的理念和價值追求在於「以人為本」,尊重人的天性、個性和差異性,為學生的發展提供適宜的、優質的課程與教學。近幾年來,東北師大附小在熊梅的帶領下,踐行「開放式.個性化」的辦學理念,圍繞著校本課程開發,積極倡導課程的綜合化改革,實施教學的個別化、個性化。

開啟學科的牆壁,促進課程的綜合化,其目的在於適應小學兒童身心發展未分化的規律和特點,使學生獲得全人的教育素養。在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十五」規劃重點課題《綜合實踐活動與小學生自己概念形成實驗研究》的統領下,學校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劃分為主題學習和綜合活動兩大類。主題學習以「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我」為線索,按照低、中、高三個年段確定了「珍重生命」、「熱愛家鄉」、「關愛

自己」等三個主題。通過緊密聯絡學生生活實際,以**性學習的方式,培養學生綜合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學校在綜合實踐活動的價值意義、內涵特點、理論基礎、內容領域、實施策略、管理機制和評價方式等方面,進行了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踐探索,2023年結集出版了《綜合實踐活動開發與設計》一書。

在促進學科課程的綜合化方面,東北師大附小探索出了4種課程整合與合作教學模式,即同學科同年級課程整合與合作教學、同學科異年級課程整合與合作教學、異學科同年級課程整合與合作教學、異學科異年級課程整合與合作教學,從而有效地促進了課程內容與時間的優化重組,促進了學生的合作學習,提高了教學質量與效益,減輕了學生學習的負擔。

為適應學生發展的共同性與差異性特點,學校積極倡導和構建了和諧課堂教學模式,即「井然有序、充滿活力;積極主動、優質高效;民主公平、尊重差異;參與合作、共同發展」。同時,積極倡導教學的個別化、個性化,以適應和滿足學生差異性發展的特點,消除以往同步教學所帶來的整齊劃一的弊端,而代之以非同步教學以適應學生個別化、個性化的發展。同時,各學科根據學科的品性和特點,努力探索各學科教學的規律和特點,有效地促進了學生個性品質的和諧發展。

如學校在道德學科性質和培養目標上,一方面研究和探索了小學生道德性發展的目標內容體系和階段特點,另一方面,努力研究和探索了道德學科「心靈對話」的課堂教學模式,即「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問題意識-引導矛盾衝突,促發心靈對話-作出價值判斷,引導道德實踐」,使教師進一步把握了道德教學的規律和特點,從而進一步提高了學生道德判斷能力,激發了道德實踐的慾望。

開啟人員間的牆壁

促進組織文化的自主性、開放性和合作性

開啟人員間的牆壁,一方面在於力圖改變傳統的教師組織文化的個體的、個別化特點,而倡導教師組織文化的合作性,以促進教師之間通過相互交流、對話,共享教育智慧型,共同獲得發展;另一方面在於打破班級、年級界限,促進學生之間的人際交流、對話與互助,以促進學生社會性的發展。

東北師大附小的教師組織文化主要體現在合作的教師研修組織文化上,將傳統的教師個人化的知識轉化為共享的動態知識,使教師之間走向開放與合作。為此,學校在研修的內容上凸顯前瞻性,在研修的形式上體現合作性與自主性,在研修成果的推廣上追求精品意識與學術品質,逐步打造了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具有國際視野和鮮明個性風格的研究型教師團隊。

在研修的內容上,學校始終堅持以先進的辦學理念和國內外的教育前沿問題,充實、豐富教師的教育教學思想;學校對教學課題研究的推動確保了教師研修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同時依託高校雄厚的學術資源,努力提高研修的層次。

在研修的形式上,學校努力為教師創設自主、合作的專業發展環境,使研修真正成為教師自主、自為、自律的專業研究與涵養品行的過程,不斷提公升學校的辦學實力和品位。學校定期開展教師「專業發展

日」活動,組織全校教師進行自主、合作的研修。每週定期開展學科組集體備課,使研修成為教師工作的常態。學校不斷賦權增能,擴大學科管理許可權,大力開展學科層面的教師研修。

學校逐漸形成了兩類合作團隊,一是具有相同學科背景的研修團隊---學科委員會,二是具有相同研究興趣的研修團隊---學校青年**專案課題組。這兩種不同取向的研修團隊,極大地激發了教師自主、合作研修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在堅持自主研修的同時,學校努力打造研修共同體,為教師的合作研修提供廣闊的平台。學校先後與中國教育學會、**教科所以及省市的多個學術團體和機構建立了長期的合作夥伴關係,形成了開放的研修協作體。2023年9月,學校正式掛牌成為國家基礎教育實驗中心的首個小學教育研究基地。

在研修成果的推廣上,東北師大附小十分重視提公升、總結教師的研修成果,並為教師研修成果的發表與推廣開闢展示的平台。從2023年開始,學校確立了教育研究發表會制度,將教師在研修中生成的教育智慧型和成果與國內外同行分享。目前,學校已成功舉辦了三屆教育研究發表會,借助這一重要載體,結集出版了50多項研究成果。

開啟學校與社會的牆壁

促進學校、家庭、社會教育的一體化

學校、家庭與社群是教育的共同體。學校具有養成個體基本知性和集體生活能力的功能,家庭具有促進個體形成基本生活習慣的功能,社群具有形成個體的感性、體驗和實踐能力的功能,三者相互促進、補充。因此,開放式學校教育致力於促進學校、家庭與社群之間的開放性、合作性,以此有效地促進學生個性的和諧發展。

東北師大附小的教育教學定期向家長和社會同行開放。學校每學期設立家長開放日,把家長請到學校,進行全年級、全學科的教學開放,便於家長真實、全面地了解學校的教育教學,提高家長對於學校教育的信任度和滿意度,並將家長開放日制度化、規範化。學校每學期舉辦的大型教育教學研討活動都邀請家長、同行參與聽課,互相交流,分享經驗。

同時,學校的教育設施、裝置向社群開放。在節假日,學校將體育館、操場向社群開放,一方面提高了基礎設施、裝置的利用效率,另一方面,有助於進一步豐富社群業餘文化生活。同時,學校的教師在社群中承擔了一定的教育、培訓工作。

學校教師在自願的前提下,參與社群的圖書館、博物館的培訓與講解工作,充分發揮了教師的人力資源優勢,擴充套件了學校的教育功能。學校的對外開放,不僅僅體現在學校要在社群中承擔一定的教育職能,發揮教育作用,更主要的在於通過社群、家庭對學校的支援與幫助,凝聚家庭、學校、社群的教育合力,實現和諧共建。學校在家長參與學校管理、家長志願者等方面進行了深入探索,以取得家庭對學校的支援配合。

學校成立了家長委員會,以加強學校和家庭之間的有機聯絡,積極聽取家長對學校工作的意見和建議,促進學校的改革與發展。特別是學校在進行相關決策的過程中,都會傾聽家長委員會代表的意見,吸納家長代表參與學校決策。學校的大型活動都邀請家長以志願者的身份參與,便於家校溝通,增進了解,形成合

力。在此基礎上,學校逐步將學習活動延伸至社群,充分挖掘社群教育教學資源。學校在農村、部隊設立了教育實踐基地,定期組織學生參觀、訪問;利用社群周邊的公園、超市、工廠等教育資源開展綜合實踐活動。

靠共同願景凝聚人心

建設適應開放式學校環境的文化

學校文化是以學校價值觀為核心的各種觀念、制度、行為等要素的集合體。加強學校文化建設,是提公升學校辦學品質和學校核心競爭力的戰略性、智慧型性選擇。

在東北師大附小開放式辦學實踐過程中,熊梅認識到,學校組織文化的建設對於學校的變革具有重要的作用,幾年來,為實現「開放式.個性化」的辦學理念和特色,熊梅引領學校重點加強了觀念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質文化的建設。

在學校精神文化建設方面,熊梅提出了「追求卓越,盡善盡美」的工作理念和「誠實做人,踏實做事」的校訓,激勵全校教職員工立志高遠、自強不息,不當教書匠,要做教育家,要胸懷教育理想和信念,要具有銳意創新、求真求是、持之以恆的科學精神,不斷探索教育教學規律,使學習和研究成為每個人的工作習慣。要求教師要具有志趣高雅、開放和諧的人文情懷。

在制度文化建設方面,東北師大附小積極倡導學術引領、科研強校,推行自下而上的自主自治管理。學校通過建立學科委員會制度,已經形成了「自主自律,民主和諧」的管理機制,各學科委員會負責學科發展目標的制訂、學科隊伍建設、教育教學改革等問題,有效地促進了學校各學科均衡、優質、創新和持續的發展,尤其是在彰顯學校辦學理念和辦學特色上發揮了優勢。

開放式學校教育在我國才剛剛起步,這是一塊尚待深入實踐和探索的土壤。

開放式辦學規劃

延慶縣八達嶺中心小學 開放式 辦學三年規劃及 年度專案實施方案 開放式 辦學自從建立以來,一直以其旺盛的生命力感召著教育界。為貫徹落實 延慶縣教委關於深化 開放式 辦學加強與域外優質教育深度合作的指導意見 促進學校各方面工作可持續發展,特制訂開放式辦學三年規劃。一 現狀分析 2008年起我校以 請進...

個性化導學構式個人總結

通過將近乙個學期的摸索與實踐,我收穫了很多,同時我也充分認識到了老師的責任不在於教,而在於教學生學。如今通過學習上級的指導意見以及其它優秀老師的指導,在吸收了洋思中學和杜 口中學的教學模式,我也形成了自己的教學模式。我的教學過程是這樣設計的 1 在授新課之前,使學生明確本次課程的學習目標,使學生有目...

起航學校個性化輔導方案 李寧熙

一 學生基本資訊 姓名 李寧熙學校 岷陽中學 年級 八年級補習科目 數學 學生基本情況介紹 性格活潑開朗,有自信,喜歡語文,理解力有待加強,數學例題不能舉一反三,主要問題是做題粗心急躁。二 初步教學研究 一 教學目標 a 培養學生對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 b 使學生掌握基礎知識,樹立自信 c 通過輔導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