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層板的製備方法

2022-12-15 22:36:03 字數 5427 閱讀 6695

薄層板的製備及應用中的問題

(1)配製優質cmc溶液。取50g縮甲基纖維素鈉,在攪拌下加入到5000ml水中,強力搖勻,放置備用。使用時,用300目絲網過濾,所得濾液即為鋪製薄層板的優質cmc溶液。

(由於cmc在水中溶解速度很慢,放置兩周或更長的時間,才可以溶解比較完全。可以採用一次性配製較多的溶液,留待以後多次使用。儘管放置較長時間,cmc膠粒也無法完全溶解解,所以採用300目絲網過濾除去膠團,而得到非常均勻澄清溶液。

由於gf254矽膠為260~280目,所以300目絲網過濾後濾液中存在的較小的cmc膠粒,對於所鋪薄層板的平整度不會造成任何影響。檢測cmc溶液是否均勻澄清,可以取一塊乾淨的玻璃板,在其表面傾倒少許cmc溶液,傾斜玻璃板使cmc溶液流動展開。從側面觀察溶液表面,如果液面平整光潔,則說明此cmc溶液中不含較大膠粒。

)(2)取適量gf254型矽膠(薄層色譜專用矽膠),與適量優質cmc混合均勻,不斷攪拌,靜置,再攪拌,反覆進行此操作,使所有矽膠完全潤濕,最後用超聲波處理幾分鐘,充分排出溶液中的氣泡,即可用於鋪板。

(3)將製作薄層板的玻璃片清洗乾淨並烘乾,排布於水平桌面上,桌面上事先塗佈少量的水以固定玻璃片,再將適量已配好的矽膠與cmc的混合液小心傾倒於玻璃片上,用玻璃棒使之盡量塗敷均勻,然後用玻璃棒按所需矽膠層的厚度將矽膠刮平,自然晾乾。

(4)水分蒸發完畢後,即得表面非常平整光潔的薄層板,小心地將薄層板從桌面上取下,輕輕抹平邊緣,然後在110℃下烘烤30min,置於乾燥器中待用。用本方法所鋪製的薄層色譜板分離效果極佳,對於多組份系統的監測非常有效,與商品化的薄層板具有同樣的分離效果。尤其是鋪製的製備薄層色譜板(preparativethinlayerchromatograph)對於製備少量樣品非常有效。

第一條裡面是5克cmc !一般是用0.5%的cmc水溶液!矽膠與cmc水溶液的比例是1比3!

關於配製cmc-na:

先將稱好的cmc-na加入所需水量的8/10,讓其充分溶漲後,再加熱煮沸,然後將剩餘水慢慢加入.這樣在煮沸過程中不易形

成顆粒,煮沸時間短.溶液的濃度0.3-0.

7%比較合適,實際操作中0.4%~0.5%最為實用,濃度高了將來顯色時如果有加熱過程稍不小心板子容易發黑,濃度低了鋪出來的板子不結實,輕輕一碰就掉渣,不好儲存,而且點樣時會很緊張,容易出洞.

0.5%cmc-na與水溶漲至充分,攪拌溶漲,如果不好溶漲,可在溶漲前加幾滴乙醇,比較好溶,但是盡量不加,因為加入乙醇後使cmc-na的粘合性降低。需注意:

1)cmc-na溶液煮了以後不能再用冷水兌,否則,幾天以後就會變綠,起黴。注意放置時間太長的cmc-na溶液可能會發黃,而且可能有黴菌出現,絕對不能再使用。

2)如果有抽濾裝置可以直接把cmc-na溶液濾過,就可以不必等它沉澱再取上清液了(還有兩個好處一是節省cmc-na溶液,二是抽濾過的cmc-na溶液的時候不必擔心會把下層的不溶物倒出來了!)。有個辦法過濾cmc-na溶液,就是在布氏漏斗上平鋪薄薄的一層脫脂棉,用蒸餾水潤濕脫脂棉,啟動真空幫浦,抽緊後就可以放心大膽的倒cmc-na溶液了,保證濾過的溶液澄清透明,而且長時間放置不沉澱。

3)cmc-na是一種高分子材料,而高分子材料的溶解必然都會有乙個溶漲、溶解的過程,所以配製的時候,應該將稱好的cmc-na少量的撒在水的表面,讓其自然沉降,注意要散開平鋪,這樣能夠充分浸潤,使其溶脹,之後可以置於水浴鍋內加熱溶解,當然如果不是很急著用的話也完全可以,直接用水泡著放

那,估計十天半月的也可以用了.

在cmc-na的溶解過程中,也可以使用可進行加熱操作的磁力攪拌器,大概攪拌5小時,應該可得到滿意的效果。而且這樣就可以使cmc-na溶解,並且溶液更澄清。cmc-na的處理也可進行離心,5000rpm離心20min。

倒出上清液,(非常清,也同時消除了過濾過程中可能發生的汙染。)更難能可貴的是,可以收集下面沒有充分溶解的cmc-na。繼續加到水中,還可以繼續配製。

關於薄層板的要求:

1.載板要求平滑清潔,沒有劃痕,在使用前可用洗滌液或肥皂水洗滌,再用水沖洗乾淨。

2.怎麼樣的玻璃算是乾淨:用洗潔精浸泡也好,用酸浸泡也好,當你覺得洗乾淨的時候,拿在手上立起來,如果發現水不是呈股流下,而是呈瀑布狀態流下,那麼說明你的玻璃板已經洗乾淨了。

其實真正洗乾淨的玻璃,很快就可以晾乾的。3.怎樣清洗用過後的薄層板:試著用了洗衣粉、洗潔精,反覆洗了數遍,仍然掛水珠。

鋪製薄層板要求玻璃板乾淨、整潔、不掛水珠的。建議用洗液泡,如果還解決不了那就只好放棄這塊玻璃板了,有說可以用鹽酸的。關於研磨及鋪板要求:

1.矽膠的研磨,當然是乙個方向了,可以適量的加入一定量的無水乙醇或丙酮來消泡,也可以適當攪拌後在乾淨容器內超

聲,效果都是不錯的。手工鋪矽膠的用量一般10*20的約3~4克,矽膠和cmc-na的用量一般是1:2.8~3,具體根據要鋪板子的厚度和cmc-na的濃度決定。

2.依據薄層板使用需要,將適量研好的吸附劑倒到薄層板上,先用小錘將吸附劑蕩勻,傾斜薄層板,使吸附劑流至薄層板一側,待吸附劑蓄積一定量後,再反向傾斜薄層板,使吸附劑回流然後是另外兩個方向,重複操作,後輕顛幾下薄層板即可。3.將載玻片置於平台上,用藥匙舀取糊狀矽膠,均勻地鋪在載玻片表面。

鋪板時,可以順著板中間倒,也可以順著某個邊緣倒,也可以用玻璃棒引著溶液平鋪在玻璃板上,倒時也要注意不要引入小氣泡。如有需要,可以雙手10個指頭托住玻璃板,有節奏的顛簸,使得糊狀矽膠分布勻稱。尤其是載板的四個角,容易高出玻璃板其他部位,所以要格外注意。

顛好的板,表面看上去要光滑平整,沒有氣孔。薄層板鋪好後一定要放置在平的臺面上,否則難保證板麵矽膠的厚度均勻。4.

鋪製好的薄層板先讓其稍乾後,即看不出有明顯的水印,放入烘箱內用50度以下的溫度鼓風乾燥30分鐘,再公升溫乾燥至幹,注意公升溫過快在使用的過程中有可能發生起層的現象不利於分離。關於裂板:

板子會裂口,一則可能是因為矽膠的比例太大,二則可能是板子要在常溫下晾乾後,才能在烘箱中活化。如果鋪完不久就

在較高溫度下,裂口的機率就比較高的。關於活化出現裂板、爆板的問題,我從沒有遇上過。活化我是這樣處理的,不要等到溫度達到100度,而是設好溫度後就將板子放在乾燥箱,然後再通電加熱,達到最高溫度後停留5分鐘左右即可。

這樣水分是慢慢由內而外散發,而不是由外向內散發,避免了表面成膜,裡面還在散發水氣,豈有不裂、不爆的道理!關於展開劑:

分離的樣品酸性比較大,一般在展開劑中加酸。加甲酸是因為該樣品是酸性的,加酸的量和該物質的酸性成正比關係,加水可能是因為樣品是苷類的用酸水做一下緩衝,目的就是讓斑點圓滑,不脫尾,展距良好。飽和非常重要,邊緣效應很嚴重的不妨用下端浸在展開劑中的濾紙上,貼在展開缸的內壁,這樣飽和效果會好一些。

1)在層析缸口塗適量凡士林,增加密封性;

2)以展開劑邊緣效應的大小,確定展開劑平衡時間的長短,一般平衡時間在30分鐘即可。

3)展開劑比如氯仿:甲醇:氨水(10:

1:0.6),有機溶劑的極性,甲醇》氯仿,因此在這個展開劑中,如果極性略大,可適當降低甲醇比例;如極性太小,可適當增大甲醇比例。

氯仿:甲醇:氨水10:

1:0.6和20:

2:1.2極性肯定是相同的。

另外還有乙個問題,這個展開劑中,甲醇用量較小,而甲醇又易揮發,容易產生邊緣效應,要特別注意展開劑的平衡和層析缸的

密封。不同的展開系統意思是其中至少應該有一種溶劑不同(最好是不同類組的溶劑),而不是比例不同。或者使用不同的固定相。關於點樣:

點樣管點樣時食指放在其上端,當點樣管的下端與矽膠板接觸的瞬間輕輕鬆動上端的食指,溶液自然從點樣管出來,迅速提起點樣管,就這樣反覆操作點出的斑點既小又均勻。但要提出樣品溶液不能太濃,濃度太大,點下的樣品不能被矽膠很好的吸收,不利於分離。

便宜的進樣器(大約10幾塊錢吧,10μl即可),可將針尖打磨圓滑,用銼一點一點銼,這樣點樣的時候樣品溶液不容易沿針尖上行(甲醇溶液都這樣),並且針尖不會刺破已經鋪好的薄層板。當然,點樣的時候手不能抖動。動作要輕,這些要領在於意會,逐漸鍛鍊。

要磨平微量進樣器的針尖,簡單的方法就是,在展開缸的蓋子上輕磨(當然是靠近中間部分),就很快能解決問題,且很平滑。關於展開:

tlc中樣品拖尾現象是什麼原因,該如何解決?tlc中樣品跑成幾乎為一條線,斑點沒有清晰的分離,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一般情況下該如何解決?

造成問題的原因基本相同:a、對於一些具有酸鹼性的化學成分,在溶液中部分電離,事實上展開時存在分子、離子兩種狀

態,以中性的有機試劑展開必然會出現兩種層析行為,造成脫尾甚至是一條線。b、展開劑選擇不當c、點樣量過大。樣品超載解決辦法:

a、在展開劑中加幾滴甲酸或冰醋酸;b、展開時以氨水飽和c、減少點樣量d、參考文獻,調整展開劑種模擬例。

二次展開是依據樣品定的,但肯定要在第一次展開後,將板晾乾或吹乾,再放入另一種展開劑中展開,有的樣品二次展開還要換展開方向,和原方向垂直。所以要以實際分離樣品需要而定。一般是因為樣品成分多,極性差別大。

關於顯色:

在工作中研究過用硫酸乙醇顯色作定量分析的品種,但凡加了cmc-na的板都易糊,尤其是溫度高於100度時,要嚴格控制加熱顯色的時間。後改用不加cmc-na輔的水板來作,就不會有烘糊現象,故也可推論cmc-na易於與硫酸起糊化反應。感覺輔水板關鍵是矽膠g與水的比例要達1:

3.5左右,而且研磨後要盡快塗佈,不然易於凝固而難於塗佈。但不加cmc-na輔的板又太軟,點樣時容易點出洞,有個好辦法是將cmc-na的濃度調至0.

1%,這樣就不易烘黑的。附:

1.吸附層析的基本原理是什麼?

吸附層析是將吸附劑塗佈於玻璃板或金屬板上成為一薄層(0.25~1mm),待分離的試液點在薄層的一端,離邊緣一定

距離處,然後在層析缸中用適宜的展開劑展開。由於吸附劑對不同物質具有不同的吸附能力,因此當展開劑流過時,不同物質就在吸附劑和展開劑之間發生連續不斷的吸附,解吸,再吸附,再解吸。吸附力強的物質相對地移動得慢些,吸附力較弱的物質則相對地移動得快些,這樣經適當時間後,試樣組分就彼此相互分離了。

2.薄層板的塗佈要求是什麼,為什麼要這樣做?

首先製備薄層板所用的玻璃板必須表面光滑,潔淨不帶油膩,並晾乾。然後在矽膠g中加入適量的蒸餾水研磨成均勻無氣泡的薄漿狀溶液,迅速倒在玻璃板上,隨即輕輕搖動玻板,把矽膠塗佈均勻,使它無氣泡,並保持在水平位置上陰乾,若塗佈不均勻或有氣泡,待乾燥後,就會產生高低不平,或在活化時氣泡破裂,形成小空洞,這樣都影響展開和分離。3.

薄層板為何要進行「活化」?

吸附劑的活性和含水量有密切關係,含水較多,吸附能力就大為減弱,因此通常總把吸附劑在一定溫度下烘一定時間,以驅除水分,增強吸附能力,改善薄層板的分離效果,即所謂的「活化」。

4.點樣的要求是什麼,為什麼要這樣做?

點樣時用玻璃毛細管吸取試液適量,垂直地輕微接觸薄層板表面(注意防止損壞矽膠層)。樣品溶液擴充套件開來的斑點直徑應小於5mm,二相鄰斑點中心間距應大於15mm。若斑點易擴散,

則可先點上少許試液,待斑點乾後,再點第二次,因為點樣斑點大,會引起分離後的斑點擴散,影響展開後的分離度。若二斑點中心間距太小,展開中可能產生相鄰斑點的相互重疊。點樣點的起始線應在距玻璃板底邊2cm處,防止因點樣太低而原點直接浸入展開劑中。

點樣斑點離板邊距離應大於1.5cm,否則會因邊緣溶劑的揮發,使斑點隨之偏離而產生邊緣效應。5.

層析缸為何要先用展開劑飽和?

若層析缸未先為展開劑飽和,則由於展開劑中各種溶劑的揮發度不同,在層析過程中,隨著展開劑的不斷揮發,會使缸內展開劑組成不斷改變,而使展開劑的極性發生改變,從而使各種組分的rf值發生改變,分離受到影響。

薄層板的製作

一 實驗目的 1 掌握薄層板的製作加工方法,做到能夠獨立完成該實驗 2 了解薄層色譜的分離原理,以及在刑事技術中的應用 二 實驗要求 1 嚴格按照實驗的要求認真準備實驗器材 2 在老師的指導下認真製作薄層色譜板,做到厚度均勻 三 實驗器材 薄層玻璃板 層析矽膠 蒸餾水 2 的羧甲基纖維素溶液 1 的...

薄層色譜方法總結

1.方法原理 1 流動相利用毛細管力帶著樣品穿過固定相。2 樣品與固定相的相互作用是指組份在移行過程中由於偶極 誘導 偶極相互作用,氫鍵和范德華力的作用而產生不同程度的延緩 吸附 分散 離子交換和絡合等分離機理。2.溶劑 使用的溶劑必須是 分析純 或 色譜純 溶劑組成採用體積量比 如正丁醇 冰乙酸 ...

奈米材料的製備方法

就熔點來說,奈米粉末中由於每一粒子組成原子少,表面原子處於不安定狀態,使其表面晶格震動的振幅較大,所以具有較高的表面能量,造成超微粒子特有的熱性質,也就是造成熔點下降,同時奈米粉末將比傳統粉末容易在較低溫度燒結,而成為良好的燒結促進材料。奈米粒子的粒徑 10奈米 100奈米 小於光波的長,因此將與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