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天命

2022-12-13 02:21:04 字數 3528 閱讀 3771

孔子學識淵博,閱歷豐富,天下皆知。《莊子·秋水》裡河伯因「少仲尼之聞」而羞愧,還有辨「陳候矢」「防風氏骨」,都可見孔子學識為當世翹楚。而孔子的淵博,並不是晚年才突然淵博,而是積累的深厚。

孔子也說自己四十不惑,也就是四十歲的時候,在知識上基本沒有什麼不知道的東西了,不會有什麼疑惑。而閱歷上,孔子說自己「吾少賤,故多能鄙事」,年輕時閱歷也是非一般人可比。那麼孔子都要到五十歲才能學懂《易經》,普通人豈不是一輩子都不要碰《易經》了?

後世在易學研究上,少年有成的也不少,他們都比孔子聰明嗎?閱歷都比孔子豐富嗎?

顯然要閱歷豐富了才能讀《易經》的理解是錯誤的。孔子的真實想法並不是想晚點學《易》,而是想早點學《易》,所以才會感嘆要是時光能倒流幾年,讓我早些認識到《易經》,那麼就不會有大過了。

那麼孔子是什麼時候開始學《易經》呢,應該是五十多歲吧。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孔子不是說「假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嗎?五十加數年,不就是五十幾麼?當然,這是開個玩笑。

孔子「五十知天命」。天命,正是人道之極而天道之初。

孔子學《易經》,大概是在五十五歲左右。

要猜測一下孔子學《易》的年齡,還得從他的那兩個卦著手。

《周易.幹鑿度》:仲尼,魯人。

生不知《易》本,偶筮其命,得《旅》,請益於商瞿氏。曰:「子有聖智而無位。

」孔子泣而曰:「天也命也!鳳鳥不來,河無圖至。

嗚呼!天命之也。」嘆訖而後息志,停讀《禮》,止史削。

五十究《易》,作「十翼」,明也,明易幾教。若曰:「終日而作,思之於古聖,頤師於姬昌法旦。

」作九問、十惡,七正、八嘆,上下繫辭,大道、大數,**、大義。

這一段文字,明確講了孔子「生不知《易》本」,也就是早年的時候不懂易理。又明確講了孔子「五十究《易》」,也就是孔子在五十歲這個年齡段,開始研究《易經》。

而更為重要的是,孔子卜這一卦的時間。按傳統說法,是在周遊列國以前,因為被魯君貶斥,身若飄蓬,才「偶噬其命」。這樣解釋才最為合理,孔子以前在實現自己大同理想的道路上,可以一往無前,在齊在魯都很拼。

在出仕齊國的時候被晏嬰排擠,就可以看出孔子在國際上的名聲,而乙個三十來歲政治主張就如此明確的人,對於自己的「命」會迷茫嗎?在齊國不受重用,但好吃好喝待著,而孔子卻回魯國去求政,從這裡也可以看出孔子是不迷茫的,一心想的就是要實現大同的理想,「朝聞道,夕可死焉」。

只有在自己按照大同之道執政,兢兢業業恢弘周公禮樂卻遭逢大敗時,孔子才體驗到了一生中從未有過的迷茫。孔子52歲被提公升為大司寇,攝魯國相事,也算最高行政長官了,55歲被驅逐,正好三年。而孔子自己在魯國當官期間曾經說過「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孔子殺少正卯、隳三都,就可以看出孔子也是被用了的,而且有相當大的權力。但是孔子並沒有做到「三年有成」,這時候的孔子,不僅是對自己命運的疑惑,更重要的是對自己所堅信的「禮樂教化」產生了疑惑。雖然孔子政績斐然,但是其他國家,比如晏嬰等同樣政績斐然。

而且自己如果是「三年有成」了,為何還會被驅逐?有成了還是改變不了現實的黑暗嗎?那麼禮樂的有成,又有何用?

這個時候,孔子的理性認識已經無法幫助他看清自己的疑惑了。自己對知識、政道的不惑,也不能幫助他掃除心中的迷茫,因為現在他心中的疑惑,是對於「天命」的疑惑。所以孔子得到旅卦後,大呼「天也命也」,翻譯過來就是「這就是天啊,這就是命啊」!

但是天和命到底是什麼,現在的孔子,還不知道。

我把《論語》裡出現的天和命字都統計了一下,天字出現37處,其中20處講的是天下,與天命思想無關,其中17個處共14句與天命有關。一一枚舉出來,就可以看出《論語》中有多處講到「命」或「天命」,大約都是孔子晚年的徹悟。(《居夷浮海欲何往——試論孔子晚年的出世思想》吳有祥趙欽泉2000 04)

五十而知天命

獲罪於天,無所禱也

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

子見南子,子路不說。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

唯天為大,唯堯則之

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子疾病,子路使門人為臣。病間,曰:「久矣哉,由之行詐也。無臣而為有臣。吾誰欺?欺天乎?

生死有命富貴在天

不怨天,不尤人

知我者其天乎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顏淵死。子曰:『噫!天喪予!天喪予!

現在來統計一下這些話都是孔子什麼時候說的,第一句是孔子七十歲以後,去世前不久所說。第二句是孔子周遊列國時在衛國所說,第四句同樣。第五句是周遊列國時困於宋所說,第七句是困於匡所說。

第八句第十四句,晚年所說。而第三句、十句,十一句、十四句都是對子貢所說,子貢小孔子31歲,25歲跟隨孔子,所以孔子說這些話的時候都是56歲以後,即周遊列國以後的話。第九句是子夏所說,而第六句第十二句,無法考證。

從這個時間統計上就可以看出,孔子說天命之天,一共十三句,十一句都是得到旅卦以後,其中八句應該是周遊列國所說,三句晚年所說,而無法確證的兩句,也是晚年所說的可能性更大。

現在我們可以看出,孔子為何要說「加我數年」。如果在50歲的時候學易,正好是執政的時候,這時候要是知道了天命,或許會過得更自在吧。

至於其中命字的出現,與天命有關的,都是晚年的話。

我們再看看孔子的第二卦賁卦。

《孔子家語》:子常自筮其卦,得《賁》焉,愀然有不平之狀.子張進曰:「師聞卜者得《賁》卦,吉也,而夫子之色有不平,何也?

」孔子對曰:「以其離耶!在《周易》,山下有火謂之《賁》,《離》上《艮》下,《離》為火《艮》為山非正色之卦也。

夫質也黑白宜正焉,今得《賁》,非吾兆也。賁飾,吾聞丹漆不文,白玉不雕,何也?質有餘不受飾故也。

」孔子最開始卜了卦也不知如何解卦,還需要去詢問商瞿氏,現在已經洞徹卦象,見子張所不見,將卦象玩味至深,測鬼神之不測,也可見孔子如今對易理的掌握,已了然於胸了,可以見旅卦在前而賁卦在後。而更能說明問題的則是子張的年齡,子張小孔子四十八歲,如果這是孔子年輕求官的時候,子張他媽都還是少女呢。子張能「進曰」,起碼年齡也得十幾歲,孔子這時也是六七十了。

而且子張出身低微,不會有什麼家學,都是跟孔子學的,更可以見孔子晚年學易。

再來看看孔子晚年的幾個事。齊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則吾不能,以季孟之間待之。」曰:「吾老矣,不能用也。」孔子行。

再回首孔子三十歲到齊國求官的時候,那種慷慨激昂,那種一往無前的樣子沒有了,而是用行舍藏,不像以前都要被齊國士大夫**了,才倉皇離開。此時的孔子與天道渾然一體,知進知退,渾然自得,連大同、禮樂,也不執著於心了。這就是孔子所知的天命,才能到了六十耳順,即順應天命,七十就與天命一體,天人合一,隨心所欲不踰矩了。

齊人歸女樂,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

又反觀一下孔子當年,要魯國出兵攻打篡齊的田常,明知國君不堪,還知不可為而為之。如今卻能淡然處之,知道天命如此,自己與天地一體,與天地叄,不以人助天也。

以易而入道知天命的孔子,晚年真正達到「善易不佔」。

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無恆,不可以作巫醫。'善夫!」「不恆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佔而已矣。」

此時的夫子,雖說「不佔而已矣」。實際上已經將易理天命融於生活,「不恆其德,或承之羞」,即是恒卦的爻辭,既然知道人須有恆,還能做到「恆其德」,還何必再佔呢?易以道陰陽,既然已經天人合一,何必又再需要《易》來道呢?

這就是夫子學《易》的經歷吧,生活就是《易》。

不違天,也不執著,自在就是《易》。

《天命新娘》讀後感

這是乙個淒美的故事,儘管結局是你意想不到的好,只是,這中間,卻是心酸的過往。記得我剛剛開始看古代言情的時候,似乎那時候的自己很是喜歡看宮鬥,覺得女主角在宮鬥裡獨當一面 堅強倔強,那麼神采飛揚地掌握了整個故事的過程,很是享受,只是現在,卻莫名地生出了許多的厭煩,硬是勉強自己去看,可是才看了那麼幾萬字便...

孔子的經典名言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選自於 論語.里仁 解讀 有道德的人,他的心裡只知道事事有個仁義 而沒道德的人,他的心裡只知道事事有個財利。引申為 做人要學會先義而後利。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 選自於 論語.述而 解讀 品行端正的人,心胸守著正理,坦蕩寬舒 品行不端的人,心懷鬼胎,一天到晚感到不安。引申為 ...

孔子的挫折教育

乾貨 快來學習!像孔子那樣教孩子擁有高逆商 無論我們變得多麼高明,挫折始終是我們生命的一部分。就在前不久的6月23日,重慶一18歲花季少女因高考失利投河輕生。做為家長,需要反思這樣乙個重要的問題 如何培養孩子的在挫折面前的抗打擊能力?美國心理學家保羅斯托茨認為,逆商越高,抗打擊能力越高。他甚至斷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