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建築之前和現代建築之後

2022-12-12 21:36:05 字數 4642 閱讀 5201

劉叢紅\文

從本世紀50年代末開始,西方建築界不斷湧現各種各樣的思潮和流派,或修正現代建築或對其發起猛烈的批判,據此,有些理論權威認為建築發展進入了現代建築之後的某個新時代。可是,這個時期的許多建築現象和建築思想,卻同現代建築之前十分相像。當我們把19世紀和20世紀之交的那段"現代建築之前"和2023年代開始的"現代建築之後",這兩段歷史程序加以比較時,我們發現許多或許並非偶然的巧合。

通過這個比較,會對處在對世紀和對世紀之交的中國建築的發展,特別是對外國建築經驗的引進,具有清醒的估計。

19世紀下半葉到20世紀之初,西方的建築領域出現了以古典復興、浪漫主義、折衷主義為代表的各種復古思潮,最終形成建築創作"風格化"的格局。這段時間同時也是新建築的探索階段,在工業化條件下,探求新建築的工藝美術運動、新藝術運動、德意志製造聯盟以及風格派、構成派等相繼誕生。大約在2023年代,西方建築進入了修正現代建築運動的階段,其主要特徵之一是再次出現復古傾向,如詹式後現代、新古典主義;這一階段的另一主要特徵則是新條件下的探索,出現了解構或反構成派、晚期現代派、白色派、灰色派等等,使人目不暇接。

這不禁使人聯想起產生於本世紀初的種種現代藝術流派,立體主義、表現主義、未來主義、構成主義以及夢幻、達達、超現實主義等等。它們"在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等學科最新發展的啟發下,開發藝術創作中過去不曾觸及過的那些領域。如探求時代的新審美、藝術門類之間的滲透、藝術跨學科的滲透、各藝術門類對自身'純藝術'的探索、理性地追求藝術的形式科學、非理性地追求藝術的內在表現、夢幻及超現實狀態,非藝術或反藝術的探索。

"它們是現代建築運動前期多元現象的背景,為那時的建築探索活動提供了理論甚至手法,不僅如此,現代建築之後,各種流派的主張、觀念與它們之間仍有廣泛的聯絡,這些現代藝術彷彿經過半個世紀的冬眠而再次復甦。

相隔半個多世紀的兩次多元現象必然引發建築理論界的深入思考,c.詹克斯在《architecture today》中寫到"2023年代的建築學已經變得跟2023年代和2023年代一樣活躍,那時曾有過一場風格之爭,或如2023年代時存在的古典與現代的對抗,s.e.拉斯姆森認為:"乙個遵循嚴格精確原則的建築時期之後,往往緊跟著乙個偏離公認準則的建築時期"。諸如此類的主張,表明現代建築運動前後的兩次多元現象理應受到相當關注。

現代建築運動前後不僅都出現了多元的思潮與流派,而且兩次"多元"之間存在著相似的思想和方法。

主張"建築是現代技術與傳統式房子組合"的後現代建築師在向現代建築質疑的同時採取了回溯歷史的方法,與工藝美術運動中w.莫里斯的作法(他指出工業化條件下藝術品風格化的問題,但卻向後看,主張復活中世紀手工藝)如出一轍。對比一下p.韋伯為w.莫里斯設計的紅屋與c.莫爾及合夥人設計的伯克利加大商學院,就可以看到這種傾向。而主張"建築師必須為不同的'文化口味',為關於美好生活的不同觀點而設計"一的後現代建築師則"不可避免地引出折衷主義的風格,這樣的手法使人不禁想起盛行於19世紀末到2o世紀初以滿足口味為目的的"集仿主義"與老學院派的風格化。

晚期現代派認為結構與構造就是裝飾,"它把建築現代運動的觀念及形式推向極端,誇張建築物的結構與技術形象,力求使建築物具有娛樂感或者審美的愉悅",使真實構件成為裝飾,以此修正國際風格的冷漠與簡單。正是在這一點上,它與新藝術運動的作法相似,也是不觸動建築的要害,作表面化妝。然而"這種改革只侷限於藝術形式與裝飾手法,終不過是在形式上反對傳統形式而已"。

於晚期現代派而言,"傳統形式'則指國際風格。上一世紀末的新藝術運動中就有v.奧太等建築師"使用自然材料,讓所有的接合點暴露在外,使之具有裝飾價值",正如晚期現代派的作品,香港匯豐銀行或蓬皮杜藝術中心等,忠實地暴露結構,使建築物等同於一般藝術品。

一般所謂的解構或者p.詹森所稱的"反構成"主義建築,可以說是對構成主義建築設計的敘舊和再發現。它們共同具備的特點是有著強烈的鬥爭性和不穩定性的形式感。f.蓋裡、r.庫哈斯、z.哈迪德、b.屈公尺等人的作品在形式風格上也確與構成主義有某些近似。

p.詹森所選的反構成主義建築,是在新的條件下,對早期構成主義建築設計基本藝術特徵的再發現,好像是在完成早期構成主義建築設計的未竟事業,……它從構成主義脫胎,也對它形成了一種激烈的背離。可見,反構成主義建築與前蘇聯早期構成主義的姻緣關係。

凡此種種表明:現代建築運動前後的兩次多元現象之間,存在思想、觀念、甚至方法上的相通之處,換而言之,2023年代的建築思潮與流派,在建構各自的理論體系時,傳承了歷史上的某些因素。

現代建築之前的"多元"始於產業革命後,工業化迅速發展之際。當時新興的資產階級借用古代的外衣來表現自己。對古代建築形式的熱衷引發了建築史學和考古學的發展,形成古典主義與浪漫主義之爭,上演了種種風格的劇目。

老學院派的建築師將各種風格加工成套子,使折衷主義和風格化盛行於建築設計中。它們貌似繼承傳統卻背離傳統精神。為了回歸優秀傳統,現代建築運動的先驅們發起了探求新建築的運動,形成本世紀初的第一次多元格局,以對抗折衷主義和風格化,堅持歐洲建築傳統的真善美理想。

本世紀中葉西方建築界出現的第二次多元思潮,產生於工業社會向後工業社會過渡時期。"自從本世紀50年代下半葉,當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由恢復創傷以至進入繁榮期後,現代派就暴露了它的不足與片面性。它的偏重生產、忽視人情、強調普遍性、忽略個性、重物質不重精神,以及在創造大型公共建築形象中缺乏多樣性等等,使人越來越不能滿足。

"儘管現代建築運動中始終存在重情與重理兩條線索,但是本世紀上半葉的社會要求以及機械化的科學和文化觀念,最終導致了國際風格的主流地位,在一定程度上,重蹈了風格化的覆轍。於是,2023年代以後,再次出現各種建築思潮與流派,修正現代建築運動,探索後工業社會建築發展的道路。

綜上所述,現代建築運動前後的兩次多元探索,儘管形式本身不同,起因都是針對已經趨於僵化的風格。

從科學發展史的角度看,現代建築運動前後的兩次多元過程恰恰都發生在科學變革的臨界點上。

「從18世紀70年代到19世紀70年代,前後的一百年左右的時間是科學發展史上一次質的轉變。這不但表現在一系列關於自然界發展變化的規律的發現,而且表現在科學的自然觀的誕生。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科學技術大變革,正是在這個堅實的基礎上發生的。

""19世紀20世紀初,電取代了蒸汽, 由此開闢了人類歷史上電氣化的文明時代。它所創造的社會生產力是蒸汽時代所望塵莫及的。"現代建築運動前期的多元探索正是基於這樣的背景。

本世紀中葉興起的包括資訊理論、控制論等在內的系統科學,"弘揚整體論、系統論、倡導橫向的跨學科研究,探索遠離平衡態的、非線性的、不可逆的、自組織的客觀過程,創造處理複雜性、不確定性、演化傳性的新方法,這是科學重新定向的偉大變革。"這場變革動搖了牛頓經典力學的統治地位,打破了機械論、決定論的世界圖景。因此,建築界出現多元的建築思潮,修正以機械論為主導思想的現代建築運動也是大勢所趨。

現代建築運動前的多元過程伴隨著電力革命,其後的第二次多元現象與資訊革命同步而行,根據物質第一性原理,我們有理由認為建築思潮多元化的深層根基是科學革命,科學技術的發展方向對建築程序必然起到重要的制約作用。

在分析了以上"巧合"的基礎上,我們大概可以得到如下啟示:

系統論認為:系統在某種有序定態下緩慢演化,不可避免地要出現某些差異、衝突、不適應,一旦到達某個臨界點附近,就發展成危及原有結構的巨漲落,導致原結構失穩。原結構的失穩是系統發生相變、出現新結構的先決條件。

系統演化的一般圖示為:穩定的原結構--原結構失穩--穩定的新結構。原結構失穩的表徵即渾飩現象。

著名科學家錢學森認為,"乙個系統在某乙個層次上運動的渾沌性,可能是高一層次上規則運動的基礎。渾沌是實現不同層次之間過渡的機制。"現代建築運動前期的多元探索,作為新背景下否定傳統的古典建築體系的失穩狀態,同時也是更高層次--現代建築理論體系的基礎。

因此,可以認為西方當代建築界的渾沌現象,是現代建築系統(作為穩定的原結構)向高一層次的穩定的新結構過渡的機制。換而言之,西方當代建築中的多元現象表明其正處於整合階段。

認識到西方當代建築處於整合階段這一事實,對於我國的建築發展,特別在如何吸收和引進外來理論和方法上,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毫無疑問,改革開放後,中國建築界面臨著西方各種思潮的全面衝擊,要恰當地借鑑各種先鋒理論和手法,首先必須看到這些流派本身並不穩定,尚處於演化之中。從動態的先鋒理論中汲取營養,不言而喻,具有更大的難度,因此不能僅從表面現象入手,只視其理論是否完善、形式是否完美而決定取捨,而是應當從社會進步的角度,結合科學、技術、文化的發展方向,吸收各流派理論中的進步核心,儘管這些進步因素也許恰恰存在於迄今為止尚不完備的流派中。

前蘇聯著名建築理論家m.r.金茲堡在20年**下的一段話,至今發人深省。"有可能從進化的意義上判斷風格的價值的大小,根據就是他們所含的有利於新生的質素的多少,這是創造新事物的潛力,這種評價並不總是跟乙個藝術品的形式因素的質量一致。

當代西方建築中的先鋒理論,不論其進步性如何,獨創性觀點和主張顯而易見。從前面的比較中,我們已經得到結論:2023年以來的先鋒理論傳承了歷史因素,具有歷史的延續性。

在延續性與獨創性的關係上有這樣的論述:延續性規律節約藝術家的創造發明能力和機智,鞏固他的經驗和技巧,而獨立性規律構成一種動力,給創造性以健康的、青春的液汁,給它以強有力的現代性,沒有這現代性,藝術就不成其為藝術。如果沒有延續性,每個文化的演進都將是長不大的,也許永遠達不到成熟的頂點。

如果沒有獨立性,文化將墜入一種永恆的衰老狀態,沒有盡頭的絕望的萎縮狀態。

延續性與獨立性相結合建構理論體系的方法,幾乎見於一切領域。比如在西方形式美學的發展中,德國古典美學創始人康德提出的"先驗形式"包含了對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的折衷與綜合;黑格爾建構的客觀唯心主義美學體系則承襲了古羅馬的二元論,是賀拉斯"合理"與"合式"的繼承和發展。

這種理論建構方法啟示我們,建築理論需要延續性,一邊倒的建築理論永遠不可能成為具有建設性的能有效指導實踐的成熟理論。在借鑑外來建築思潮的時候,僅吸取其新穎的獨創性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在已往的理論成果、自身條件和、外來的進步因素之間架起橋梁,建立屬於自己的具有延續性與獨創性的建築理論。只有這樣的理論才能卓有成效地指導實踐,才能避免理論與實踐的脫節狀況。

走進現代建築

走近現代建築 導學案 學習目標 感受現代建築的造型 功能及新材料 新工藝。重點難點 重點 了解現代經典建築的造型特點和藝術特色。難點 理解建築與科技的聯絡。預習提示 1 欣賞課文 說說自己的感受或收穫。2 在課文中找一座你喜歡的建築,說說它最美的地方。學習過程 一環節 欣賞美 8分鐘 第1步 欣賞課...

怎樣做好地域建築的現代化和現代建築的地域化

一 地域建築及現狀 地域 是文化形成的地理背景,地域文化是在一定的地域環境中與環境相融合,具有地域烙印的獨特文化,是不同地域的人們在日常生產生活中不斷創造出來的。歌德說 建築是石頭的書 可見,建築是對文化的表達,最初的建築是人們為了適應自然環境變化而創造的乙個場所,由於全球自然環境的多樣性,及不同的...

現代建築流派 高技派詳解

亦稱 重技派 20世紀50年代後期起的 建築造型 風格上注意表現 高度工業技術 的設計傾向。高技派理論上極力宣揚機器美學和新技術的美感,它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1 提倡採用最新的材料 高強鋼 硬鋁 塑料和各種化學製品來製造體量輕 用料少,能夠快速與靈活裝配的建築 強調系統設計 systematic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