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文學學術筆記

2022-12-07 02:03:04 字數 5117 閱讀 8658

1、《藝文類聚》是現存較早、較完整的漢民族大型類書,唐高祖李淵下令編修,給事中歐陽詢主編,其他參與人員還有秘書丞令令狐德棻、侍中陳叔達、太子詹事裴矩、詹事府主簿趙弘智、齊王府文學袁朗等十餘人。歷時3年,武德七年(624年)成書。《藝文類聚》、《北堂書鈔》、《初學記》、《白氏六帖》合稱「唐代四大類書」。

此書分46部,每部又列子目727,全書約百餘萬言。 此書分類按目編次,故事在前,均注出處。所引詩文,均注時代。

作者於題目,並按不同的文體,用「詩」、「賦」、「贊」、「箴」等字標明類別。所引用的古籍,據北京大學研究所在2023年所作的統計,共為1431種,這些古籍大多散失,現存不足十分之一。因其所引者多為唐前古本,可用以互校今傳之本而有可能糾訂其誤謬。

遠在宋代,週必大、彭叔夏校《文苑英華》,就已利用本書。至清代的校勘、輯佚學者治理先秦、兩漢迄南北朝的古籍,就更廣泛地運用這部類書而能深切理解其價值。

《藝文類聚》和其他類書相比,此書在輯存文獻的方法上有乙個很大的特色,就是把"事"與"文"兩條龍並成了一條龍,變更了類書的常規體制,也即事與文兼。這樣做的最大好處,是大量儲存了自漢至隋的詞章名篇之功。

2、《初學記》,古代漢族綜合性類書。共三十卷,分二十三部,唐代徐堅撰。本書取材於群經諸子、歷代詩賦及唐初諸家作品,儲存了很多古代典籍的零篇單句。

此書的編撰原為唐玄宗諸子作文時檢查事類之用,故名《初學記》。

《初學記》共分二十四部,三百十三個子目,每個子目先分「敘事」,再「事對」,再是「賦」

《初學記》中華書局版封面[1]

「詩」、「頌」、「讃」、「箴」「銘」、「論」、「書」、「祭文」等各體詩文,大體同於其時盛行的《昭明文選》的分類,所引也多整段整篇。敘事部分談及唐代制度,有時可補兩《唐書》志的疏略。詩文部分有多有初唐君臣的唱和詩和詔冊制敕,唱和詩雖語多空泛,也不無史料可取,詔冊制數中不少是任職、封號的文書,可以得知某人履歷。

從歲時、居處、器物、服饌、果木等部的類目和內容,可以窺見其時社會生活,知悉名物品種。[2]

3、《郡齋讀書志》,南宋晁公武撰。該志是現存最早的、具有題要的私家藏書目錄,基本包括了南宋以前的各類重要著述。著錄圖書一千四百九十六部,除去重見者,實為一千四百九十二部。

(袁本著錄一千四百七十部,除去重見,為一千四百五十九部。)其中,尤以唐、宋(北宋和南宋初)書籍為完備,可補兩《唐志》和《宋史·藝文志》之缺。分類依當時通行之法,經、史、子、集四部之下設類,經部十類、史部十三類、子部十八類、集部四類,共四十五類。

(袁本《前志》分四十三類。)書首有總序,每部之前有大序稱「總論」,二十五個類目前有小序。

《郡齋讀書志》20卷,具有多方面的學術價值。首先,收入的圖書達1492部,基本上包括了宋代以前各類重要的典籍,尤以蒐羅唐代和北宋時期的典籍更為完備。這些典籍至今不少已亡佚和殘缺,後世可據書目的提要而窺其大略。

其次,體例有嚴謹的安排,全目分經、史、子、集四部,部下又分45小類;書有總序,部有大序,多數小類前有小序;每書有解題,從而形成了乙個嚴謹完備的體系。全書的大序、小序中,注意闡述各部各類的學術淵源和流變,發揮了古代目錄學「辨章學術,考鏡源流」的優良傳統。尤其是他對經學素有研究,因此在經部大序、小序中,敘先秦、兩漢、魏晉、中唐經學的演變和流弊富有獨特的見解。

第三,由於所錄各書為晁氏實藏,所以在提要中對典籍情況的介紹,鹹有憑據,自非其他叢抄舊錄的書目所能比擬。晁氏撰寫的提要不僅翔實有據,而且注重考訂,內容詳略得當。如在集部別集類《蔡邕集》的提要中說:

「凡文集其人正史有傳者,止掇論其文學之辭,及略載鄉里,所終爵位,或死非其理亦附見……若史逸其事者,則雜取它書詳載焉,庶後有考。」其介紹作者生平、成書原委、學術淵源及有關典章制度、軼聞掌故,皆能引用唐宋實錄、宋朝國史、登科記及有關史傳目錄,並詳加考證。這些材料許多今已失傳,因此晁氏所撰提要內容,很多具有較高史料價值。

第四,《郡齋讀書志》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具有提要內容的私藏書目,對於後世目錄學影響很大。比晁公武稍後的目錄學家陳振孫說:「其所發明,有足觀者。

」陳氏所作的《直齋書錄解題》就是效法《郡齋讀書志》撰成的,有不少內容引用了晁氏的書目提要。宋末學者王應麟的《困學紀聞》、《漢書藝文志考證》、《玉海》也大量徵引了《郡齋讀書志》。至於元代馬端臨的《文獻通考·經籍考》,則主要是以晁、陳二書目為藍本編纂的。

直至清代的目錄巨編《四庫全書總目》,仍採用《郡齋讀書志》的材料多達三百多條。由此可見《郡齋讀書志》在我國目錄學史上的重要地位。

4、《直齋書錄解題》,南宋陳振孫撰,漢族古代一部重要的私人藏書目錄。陳振孫平生好藏書,累積藏書 5萬餘卷,他將對典籍整理研究的心得,按晁公武《郡齋讀書志》的形式,歷20年撰成私家藏書目錄《直齋書錄解題》56卷,今本二十二卷。該書收錄豐富,體例較完備,記載較全面,為後世所重視,在考證古籍存佚、辨識古籍真偽和校勘古籍異同等方面均起過重要作用。

該書著錄五萬一千一百八十餘卷,超過南宋官修《中興館閣書目》所著四萬四千四百八十六卷。其「解題」的參考使用價值,也較《中興館閣書目》為優。私人藏書目錄在數量、質量方面同時超越官修目錄,該書是其轉折點。

從此,官修目錄改記藏書為只記本朝著述,隨之興起補各朝著述的熱潮。著錄圖書 3096種,分53類,大致依經、史、子、集順序編排。各類根據需要撰寫小序。

該書是第一部以「解題」為書名的目錄,其「解題」(提要)即於書名之下記載篇帙、作者、版本等情況,並評論圖書得失。該書收錄豐富,體例較完備,記載較全面,為後世所重視,在考證古籍存佚、辨識古籍真偽和校勘古籍異同等方面均起過重要作用。

5、七略分為輯略,六藝略,諸子略,詩賦略,兵書略,術數略,方技略七部。

中國第一部官修目錄和第一部目錄學著作。西漢經學家、天文學家、目錄學家劉歆在西元前6~前5年間編成,為**新校本圖書的總目錄。先是西元前26年漢成帝劉驁命光祿大夫劉向領導**的校書工作:

由劉向校經傳諸子詩賦,步兵校尉任巨集校兵書,太史令尹鹹校數術,侍醫李柱國校方技。校定本既成,概由劉向寫一敘錄,隨書奏上。劉向所寫敘錄單行錄出後,彙編為《別錄》 ,計有20卷。

西元前6年劉向死。漢哀帝劉欣命劉歆繼承父業,將新校本集中於天祿閣,綜合編目成《七略》7卷。[1]

西漢成帝河平三年(前26年),傑出的學者劉向、劉歆父子受命主持了我國

七略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整理群書的工作。在每一部書整理完畢時,劉向便撰寫一篇敘錄,記述這部書的作者、內容、學術價值及校讎過程。這些敘錄後來匯集成了一部書,這就是我國第一部圖書目錄《別錄》。

劉向死後,劉歆繼續整理群書,並把《別錄》各敘錄的內容加以簡化,把著錄的書分為六略,即六藝略、諸子略、詩賦略、兵書略、術數略、方技略,再在前面加上乙個總論性質的「輯略」,編成了我國第一部分類目錄《七略》。 《別錄》、《七略》奠定了我國目錄學的基礎,也形成了我國目錄學的特點,這個特點,就是清代章學誠《校讎通義》中所說的「辨章學術,考鏡源流」。例如《七略》,它以六略三十八類的分類法,條分縷析先秦到西漢的各種文化學術流派;以輯略的形式,在整體上評述了各種文化學術的興衰分合;以各書敘錄,具體而微地介紹了各種學術文化著作的優劣真偽是非,不啻是一部先秦至西漢的學術文化史。

可惜的是,《別錄》、《七略》在唐末就佚失了。

也許有人會問:既然它們都佚失了,你怎麼知道它們奠定了我國目錄學的基礎和特點,怎麼知道它們的分類、輯略、敘錄的內容和作用呢?這就因為《別錄》,尤其是《七略》的概貌,基本上儲存在《漢書·藝文志》裡了。

特點《七略》是一部分類目錄,第一次展示了我國古代的圖書分類方法,它以學術性質作為分類標準。

在著錄上確立了較為完全的著錄方法,除編有內容提要外,還利用了「互見法」和「分析法」

《七略》創立出的分類法和著錄法對我國圖書館目錄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6、《漢書·藝文志》,是我國現存最早的目錄學文獻。這部最早的系統性書目,是班固撰寫的,簡稱《漢志》。屬於史誌書目。

《漢書》十志之一,該書是作者根據劉歆《七略》增刪改撰而成的,仍存六藝、諸子、方技六略三十八種的分類體系,另析「輯略」形成總序置於志首,敘述了先秦學術思想源流。其中刪兵書十家,增《七略》完成後,劉向、揚雄、杜林三家於西漢所撰寫的著作。總共著錄圖書三十八種,五百九十六家,一萬三千二百六十九卷。

中國最早的史誌目錄,《漢書》十志之一。東漢班固在撰《漢書》時,為紀西漢一代藏書之盛,根據《七略》改編而成。分六藝、諸子、詩賦、兵書、數術、方技6略,共收書38種,596家,13269卷。

班固自稱對《七略》「今刪其要,以備篇籍」而成《漢書·藝文志》。具體做法是:①保留《七略》的6略38種的分類體系。

②新增入 《七略》 完成以後劉向、揚雄、杜林三家在西漢末年所完成的著作。③對《七略》所著錄的圖書基本上按照原來的情況儲存下來,但對著錄重複和分類不妥的地方加以適當的合併或改移,例如凡從某類提出的圖書在總數下註明「出」若干家、若干篇;凡由於重複而省去的圖書都註明「省」若干家、若干篇;凡增入或移入的圖書都註明「入」若干家、若干篇。④將《七略》中「輯略」的內容散附在 6略和「詩賦略」除外的各種之後;⑤刪簡《七略》中各書的提要,必要時節取為注釋(見《別錄》、《七略》)。

《漢書·藝文志》開創了史誌目錄的先例,漢以後史書多仿其例而編有藝文志或經籍志。由於《七略》已佚,《漢書·藝文志》便成為中國現存最早的圖書目錄。宋代王應麟撰有《漢書藝文志考證》10卷,清代姚振宗撰有《漢書藝文志拾補》6卷和《漢書藝文志條理》8卷。

7、《隋書·經籍志》四卷。唐魏徵(580-643)等撰。是唐代官修的一部目錄,是繼《漢書·藝文志》後,我國現存最古的第二部史誌目錄。

此《志》原是唐貞觀年間《五代史誌》的原稿,後併入《隋書》、系根據柳□的《隋大業正御書目》作為底本,並參考阮孝緒的《七錄》分類體系而成,利用隋代遺書一萬四千四百六十六部,八萬九千六百六十六卷與《隋大業正御書目》核對,刪去重複,按經、史、子、集四部四十類著錄,既反映隋朝一代藏書,又記載六朝時代圖書變動情況,並最終確立了四分法在目錄學中的地位,也是現存最古的四分法目錄書。

值得注意的是,《隋志》是經史子集四部後附入道佛二家,所以也不是完全的四分法,確切說應該算是六分之法。

8、《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書名。清永瑢、紀昀主編。編纂《四庫全書》時,將「著錄書、「存目書」逐一撰寫提要,於乾隆四十六年(公元2023年)彙編成此書,二百卷。

收錄古籍計一萬零二百八十九種,是內容豐富、較系統的研究古典文獻的重要工具書、解題式書目的代表作。為便於翻檢,次年另編《四庫全書簡明目錄》二十卷。不收存目書,提要從簡。

中華書局一九六五年新印《四庫全書總目》。《欽定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簡稱四庫全書總目、四庫總目、四庫提要,共二百卷,是中國清代紀昀等編纂的一部大型解題書目,是中國古典目錄學方法的集大成者。

總目以經史子集提綱,部下分類,全書共分四部、四十四類、六十七個子目,錄收《四庫全書》的著作3461種、79307卷,又附錄了未收入《四庫全書》的著作6793種、93551卷。各書之下編有內容提要,「先列作者之爵裡,以論世知人;次考本書之得失,權眾說之異同;以及文字增刪、篇帙分合,皆詳為定辨,鉅細不遺;而人品學術之醇疵、國紀朝章之法戒,亦未嘗不各昭彰癉,用著懲戒」,詳為考辨。

中國古代文學感想

中國古代文學是乙個歷史源遠流長的發展過程。它與中國大歷史 文化緊密相連,顯示出特有的名族性 傳承性 時代性的特徵。它以漢名族文學為主,同時相容了其它少數名族的歷史與文化,構成蔚為大觀的中國古代文學。論是中國古代的詩歌,還是散文 戲曲 都有著明顯的的可以追尋的歷史。並且呈現著在創作和理論上的不斷發展,...

中國古代文學史

全國2007年4月高等教育自學考試 中國古代文學史 一 試題 課程 00538 一 單項選擇題 本大題共30小題,每小題1分,共30分 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乙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 填寫在題後的括號內。錯選 多選或未選均無分。l.今夫舉大木者,前呼 邪許 後亦應之,此舉重勸力之歌也 出...

中國古代文學知識

神話傳說 中國古代氏族社會時,人類對自然界和社會現象不能科學地解釋,就借助於想像和幻想,創造了許多故事。神話是純粹的虛構,傳說有歷史的影子,比較著名的有 精衛填海 女禍補天 羿射九日,嫦娥奔月 夸父逐日以及黃帝,堯 舜 禹等。詩經 中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成書於春秋時期,共305篇,亦稱 詩三百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