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症內疚感

2022-12-01 13:21:03 字數 4916 閱讀 4044

**:《精神分析新法》 第十四章

卡倫·霍妮

雷春林、潘峰譯

最初,人們並不認為內疚感在神經症中有重要作用。對它們的研究,都是與力比多衝動或前***的幻想或**的性質聯絡在一起。但是,很少有人像馬西諾斯基那樣聲稱,所有的神經症都是內疚神經症。

只是在「超我」的概念形成之後,人們才開始關注內疚感,並把它們當作神經症原動力中的乙個關鍵因素。實際上,強調內疚感,尤其是無意識內疚感理論和受虐狂概念,只是「超我」概念的其他方面。我之所以把它們分開加以論述,是因為某些我認為重要的問題可以得到恰當的關注。

在某些情況下,內疚感也許就當作內疚感來表達,因此可能使整個情形蒙上陰影。它們要麼是普通的無用感,要麼依附於特殊的行動、衝動、思想、與**有關的幻想、手淫、涉及親愛的人的死亡願望等等。但是,從臨床上來說,導致確信內疚感在神經症中起了廣泛而主導作用的,不光是這些相對來說較小出現的直接表達方式,更是那些經常出現的間接表達方式。

在那些被認為是構成內疚感的眾多現象中,我將討論一些特別重要的。

首先,某些型別的神經症病人沉湎於涉及每件事情的或明或暗的自我譴責:傷害別人的感情,為人卑鄙,不誠實,尖刻,想毀掉每個人,懶惰,虛弱,不守時。這種反責通常與願意承擔不幸事件的責任有關,這種事件大可以大到**一位達官貴人,小可以小到患了感冒。

這類人生病時,這責怪自己沒有保重身體,沒有穿足衣服,沒有及時求醫,或者沒有防範傳染病。如果朋友有段時間沒有拜訪,他的第乙個反應就是思量又思量,是否可能傷害過朋友的情感。如果約會有誤,他覺得肯定是他的過錯,是他沒有聽仔細。

有時候,這種自我譴責表現為沒完沒了地思考他本該說些什麼,本該做些什麼,或者不該忘記做什麼,不該太過分以致排除了其他活動或者造成了失眠。很可能根本無法描述這種沉思的內容:他也許花上數小時苦苦思量他說過的話,別人說過的話,他本來應該說什麼,他說的話有什麼影響;他是否關上了煤氣開關,是否因為沒有關,有人來了會受到傷害;是否有人踩到行人路上的桔子皮而摔倒,而這塊桔子皮他本該撿起來。

我估計,自我反責的出現遠比通常設想的要多,因為它們可能隱藏在看上去象是個人想認識自己動機的願望背後。在這些情況下,神經症患者不會以任何方式公開地自我譴責,而是貌似在「分析」自己。例如,他也許想知道,他是否未曾開始做某項事,以證明自己的吸引力;是否沒有說過傷害別人的話;或者是否他不幹任何工作不是十足的偷懶。

有時候,很難區分所有這些是否是出於想最終有所改善的願望而真誠地質問自己的動機,或者只是一種微妙適應精神分析法的自我反責形式。

另一組同樣說明內疚感存在的現象,其表現形式是對他人的異議極度敏感,或者害怕被人發現。有這種擔心的神經症患者,可能常常害怕別人因與他交往過甚而感覺失望。分析時,這種病人可能將重要資訊留在心裡。

他們對待分析過程,就像犯人對待法庭上的審判;因此他們時時存在戒備之心,但又不知道他們害怕被察覺的究竟是什麼東西。為了排除可能的責罵或指責罵無效,這些病人小心翼翼地不犯任何錯誤並且嚴格遵守法令。

最後,還有的神經症患者似乎喜歡引禍上身。他們的行為非常有挑逗性,以致於他們常常受虐待。他們可能好像很容易闖禍,可能經常生病,丟錢--而且他們可能感到這些事情發生比沒有發生更令他們心安理得。

這些現象也被認為是內疚感的表現,或更確切地說,是需要以受難來贖罪。

從所有這些傾向中得出存在內疚感的結論似乎很有道理。自我反責好像是內疚感較直接的表達方式;顯然,對批評的過度敏感,或對動機表示懷疑,通常是害怕過錯被發現的結果(偷了東西的女僕,若有人隨意問問東西放在哪兒,她就會將此無惡意的東西當作是懷疑她的誠實);有罪受難一直沿用至今。因此,認為神經症患者比普通人更具內疚感是有道理的。

但是,這個假定卻帶出乙個問題:為什麼神經症患者感到如此內疚?他們看上去並不比其他人壞。

弗洛伊德對這個問題的***含在「超我」概念之中。神經症患者雖不比他人壞,但因其嚴厲的道德至上的「超我」的緣故,他們比其他人更容易感到內疚。因此,根據弗洛伊德的闡述,內疚感表現為存在於「超我」與「自我」之間的張力。

但這裡又出現別乙個難題。有的病人願意接受關於他們內疚感的建議,有的則拒絕接受。[「就病人而言,這種內疚感是無聲的,它並不告訴病人有內疚;病人不感到內疚,只是感到有病。

這種內疚感僅僅是以抵制病癒的形式表現出來,要克服它相當困難。而且要說服病人這一動機隱藏在他繼續生病的背後,也相當困難;他緊緊抓住乙個更為明顯的解釋,即分析不是**其疾病的良方。」(《自我與本我》)]解決這一窘境的方法是無意識內疚感理論:

病人可能承受著無意識內疚感的煎熬,可自己對此卻一無所知;他不得不用痛苦和神經症來補償它們。他對「超我」的恐懼如此之大,以致於他寧可保持病狀,也不願認識到他感到內疚和為什麼內疚。

確實,內疚感能夠被壓抑。但是,把無意識內疚感的存在,當作對那些情感所產生的現象的最終解釋,也是不夠的。無意識內疚感理論並不涉及這種情感的內容,不涉及它的為什麼存在,何時以及如何存在。

它僅僅是根據偶然判定必定存在這個人沒有意識到的內疚感,好像只是憑藉間接證據而定,這使得分析失去了**價值,使得這一理論失去了依據。

要想弄清這個問題--這在其他問題也一樣--就可能需要就這一術語的含義達成一致看法,而不將它用於其他目的。在精神分析文獻中,內疚感一詞有時用來指無意識內疚的反應;有時又與懲罰需要同義。[h·南伯格已經把對內疚感等同於懲罰需要的觀點提出正確質疑,儘管是出於其他原因。

見《內疚感和懲罰需要》]在一般語言中,這一術語現在用得既頻繁又寬泛,所以我們常常想知道,當乙個人說他感到內疚時,他是否真感到內疚。

「真感到內疚」是什麼意思呢?我認為,在任何情境中,內疚是由於違反了特定文化中有效的道德要求或禁忌,內疚感就是表明痛苦地意識到做出了這種違反行為。但是,乙個人也許因為關鍵時刻沒有幫助朋友而感到內疚,儘管對他倆來說,現存的準則是相同的。

所以,我們還須補充,在內疚感當中,那種痛苦的意識關係到違反了個人所認定的那種準則。

內疚感可能是一種真實的情感,也可能不是。乙個判斷內疚感是否真實的重要標準,就是看它們是否伴有想作修補或做得更好的真摯願望。一般說來,這種願望的存在與否不僅取決於賦予被違準則的重要性,而且還取決於違反行為帶來的好處。

這些考慮至今可用,無論所犯過錯是一種行為,還是一種情感,是一種衝動還是一種幻想。

當然,神經症患者可能有內疚感。就他的準則包含著真實因素這一程度來說,他對實際或想像的違反行為作出的反應,可能就是一種真實的內疚感。但是我們已經看到,他的準則至少有部分僅僅是別有用心的假象。

它們是虛假的,從這一程度上說,他對違反那種虛假作出的反應與內疚感毫無關係,依照前面的界定,這反應全然是種偽裝。因此,不能認為沒有遵守「超我」的嚴格道德要求就一定會產生真實的內疚感,也不能依據內疚感的表象來下一結論,說這根源就是真正的內疚。

如果我們不接受這種觀點,即我們描述的神經症現象是無意識內疚感的結果,那麼它們的實際內容和意義又何在呢?這個問題的某些方面在討論「超我」的時候已有所提示。但由於其他某些方面須作補充,我在此將它們重複一下。

對任何類似批評的東西過度敏感或對動機表示質疑,主要起因於完美表象與現存缺點或缺陷之間存在的懸殊。由於表象不可不維繫,所以質疑其牢固性就是件令人害怕和惱怒的事。此外,完美主義的準則和擁有這些準則的企圖與個人的自豪聯絡在一起。

這是一種虛假的自豪,取代了真正的自豪。但不管是真是假,這個人自己為自己的準則而自豪,也因為有這些準則而感到高人一等。因此,他對批評又有另一種方式:

羞辱感。這個反應在**中有實踐意義,因為儘管有的病人表達它,另一些病人卻掩蓋或壓抑它。由於他們的完美形象意味著理性,所以他們感到不應該受到分析者的建議的傷害,因為他們來分析的目的明確--就是來傾聽分析者的建議。

如果這些隱藏的羞辱感不能被及時發現,分析就可能因它們而失敗。生病或保持病狀的傾向將與受虐狂現象一併討論。

自我反責通常結構複雜,就它們的含義沒有單一答案,那些堅持給心理學問題指供簡單答案的人,無疑會走上歧途。首先,自我反責是外表完美需求的絕對性帶來的不可避免的後果。日常生活中的兩個簡單模擬或許能說明問題:

如果出於某種原因,贏一場桌球比賽對乙個人來說很重要,那麼比賽時笨手笨腳他就生自己的氣;如果出於某種原因面試中給人留下好的印象對他來說很重要,那麼他會忘記提到某個可以使他長處得以表現要點而生自己的氣,並且還可能事後責備自己,說竟然忘記這一點真是太傻了。我們將這一描述應用到神經症的自我反責。我們已經看到,出於種種原因,外表完美需求是個有強制性的。

對於神經症患者來說,不能維持完美形象就意味著失敗和危險。因此,他肯定會因為某一步驟而對自己感到生氣,不管這一步驟是思想上的情感上的還是行動上的,對他來說,都意味著完美失敗。

這一過程就是弗洛伊德描述的「轉而反對自己」的過程,它暗示著總體上敵視自己。但實際上,個人生自己的氣僅僅是因為某一特殊東西。一般說來,他之所以自責,是因危害到了某一目標,而達到這一目標又很重要,甚至是不可或缺。

我們還記得,這一闡述與對神經症焦慮的闡述相近,在這種情形下,焦慮的確有可能產生。我們或許可推測自我反責本身是否就是企圖對付正出現的焦慮。

自我的責的第二個含義與第乙個緊密聯絡在一起。如前所說,完美主義者特別害怕別人認識到他們的門面僅僅是門面而已,因此他們對批評和責備怕得要命,從這人方面說,他們的自反的責就是企圖預先準備受責備,通過自己提出責備來防止別人提出--甚至,通過明顯苛責自己來平息別人的指責,從中獲得寬慰。這與正常心理有明顯相似之處。

小孩在書上弄了墨水漬,他害怕因此受到責備,所以神情可能極度沮喪,希望藉此平息老師的怒氣,得到幾句寬慰的話,例如書上弄了點墨水漬畢竟不是大罪之類。對小孩來說,這可能是個策略。同樣,反責自己的神經症患者也採取策略性的行動,儘管他自己沒有意識到自己是在這樣做:

如果有人只取他的自我反責的表面價值,他會立即警惕起來;而且,就是這個自我反責極深的人,若有人輕微地批評他幾句,他就會勃然大怒,並把批評當作不公平的待遇而加以怨恨。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應該想起,自我反責不是躲避責備的唯一策略。還有相對一面,即反守為攻,主動進攻的策略倒是合了一句古老的格言:進攻是最好的防禦。

[為什麼安娜·弗洛伊德把這一簡單過程描繪成與攻擊者的等同,這叫人難以理解。參見安娜·弗洛伊德《我與反機械論》(1936)]這是一種更直接的方法,因為它顯露出隱藏在自我反責中的傾向,即那種極力否認存在任何缺點的傾向。這也是更有效的防禦。

但是,只有那些不怕攻擊別人的神經症患者才能使用這一策略。

然而,害怕責罵別人的恐懼卻通常存在。事實上,它是助長引發自我責備的另一因素。這一機制因害怕指責別人而把責備加在自己頭上。

它在神經症中起了乙個非常重要的作用,因為乙個神經症患者通常對他人懷有強烈的責備之心,但同時又非常害怕指責他們。

中學生內疚感量表的編制及其信度子效度檢驗

第 卷第 期 年 月 遼寧醫學院學報 社會科學版 中學生內疚感量表的編制及其信度子效度檢驗 李磊 何欣 袁彥 西北師範大學,甘肅蘭州 錦州市錦州中學遼寧錦州 摘要 目的編制乙份適合我國中學生的內疚感問卷。方法 在查閱相關文獻 編制開放式訪談問卷以及參照國內 外相關問卷的基礎之上蒐集題項並形成初步問卷...

一例強迫性神經症心理諮詢個案報告B

國家職業資格全國統一鑑定 心理諮詢師文章 國家職業資格二級 文章型別 案例報告 文章題目 一例強迫性神經症心理諮詢個案報告 姓名 身份證號 所在省市 廣西?市 所在單位 一例強迫性神經症心理諮詢個案報告 單位 姓名 摘要 本文報告一例強迫性神經症者的心理諮詢體會。病例資料 黃某某,男,32歲,高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