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迪從肖申克贖回了什麼?金錢自由與人格尊嚴

2022-11-29 19:39:04 字數 4821 閱讀 7255

[摘要]安迪到底為自己贖回了什麼?為自己,還是為社會,抑或就把這裡的「社會」理解為「人類」?他真的以自己的成功越獄,為我們啟示出了不大為人所意識到的價值嗎?

當感受到不公時,想贖回的是什麼?

袁思文《潛行》

《肖申克的救贖》海報**來自網路

從肖申克到底贖回了什麼?

美國電影《肖申克的救贖》(the shawshank redemption)已經放映過多次,許多天過去,我一直在想這樣乙個問題:電影主人公安迪從肖申克那裡到底贖回了什麼?我更願意把英文redemption理解為「贖回、買回、挽回」的意思,它的本來含義也就是某種債務的償還;一旦理解為「救贖」,反而更多了一些具有某種宗教意味的歧義。

那麼,安迪到底為自己贖回了什麼?為自己,還是為社會,抑或就把這裡的「社會」理解為「人類」?他真的以自己的成功越獄,為我們啟示出了某種不大為人所意識到的價值嗎?

首先,安迪是被冤枉的。冤獄的存在,恐怕古今中外,概莫能免;其次,如果監獄或整個司法系統能認真對待安迪的申訴,這樁冤獄本來是可以避免或得到糾正的。然而證人卻被殺害了,於是作為一部電影,每乙個觀眾就都明白了安迪確實是被冤枉的,而且失去了最後得到糾正的機會。

儘管在現實生活中,事情的真假對錯其實遠不會如電影這樣讓我們都看得一清二楚,但,讓我們假設:如果我們自己就是安迪,我們會怎麼辦?申訴、糾正是肯定不可能了,老老實實改造,爭取減刑,早點出來,這恐怕是唯一現實的選擇。

越獄,只有萬分之一的可能,不是被擊斃,就是被判死刑,立即執行。也許美國的這個州沒有死刑,而安迪又已經被判了終身監禁,那也就是說,越獄這一行為的結果就只會有兩個:不是被當場擊斃,就是維持原判;維持原判等於並未加刑,當然,可能還會有各種折磨,但這些折磨對他來說已經變得無所謂了。

於是,越不越獄,就僅僅變成了在生與死之間的一種抉擇。

安迪自然選擇了生。

這裡的「生」,不僅僅是對生命的維護,其實在監獄裡,活著,總是可能的。這裡的「生」,意味著某種「贖回」,贖回原本屬於自己的東西;這原本屬於自己的東西就不僅僅是生命,更是生命對他個人而言所具有的意義。生命對他個人而言所具有的意義,其實也就是對我們每個人而言都應該具有的意義,只是平時並不大為我們所意識到而已。

這種意義,或者說這種對生命的「贖回」,到底有幾層含義?

首先,或者說最明顯、最直接的,就是金錢上的挽回或補償。我們也可把它理解為「賠付」。在我們這裡,這種「賠付」是一種**行為,如著名的河南趙作海案。

但越獄者是絕不可能獲得這種「賠付」的,哪怕再是冤獄也不行,這裡面其實有乙個很淺顯的道理,就是絕對不能允許有任何形式的直接對抗。

安迪是不可能期待著由**出面進行「賠付」的那一天了,所以他只有以自己的方式對自己在金錢上進行某種「補償」,這就是在監獄裡利用為監獄長諾頓逃稅、洗黑錢的機會,把這些錢轉移到乙個諾頓完全不知情,也看不懂的匿名賬戶上,出獄後再歸為己有。所有這一切當然都是秘密進行的「非法行徑」,但如果監禁他,判他終身監禁本身就是「非法的」,那麼這些行為本身也就獲得了一種天然正當性。這種正當性就建基在「贖回」的正當性之上。

為什麼要「賠償」?戰爭賠償也好,對***或者對集中營中被非法監禁者進行賠償也好,它實際上所要維護的就只是正義。魯迅先生寫《復仇》,所涉及的也是正義。

對被賠償者來說,正義基本上是無價的,人們勉而強之給出了乙個數字,其實這些數字是遠遠「補償」不了正義的。我們一定要記住,人類的某些罪行可能是任何行為都無法「補償」的。

有人說,趙作海十一年冤獄獲賠六十多萬元,靠他自己在外面打工,十一年時間可能也掙不了這麼多錢的。這就完全忽視了正義原則,而且把正義轉換為一種金錢上可以替換的價值。這種趨勢越來越嚴重,包括那些寧可把人碾死也不願送醫院花錢救治的種種惡行,都說明當乙個社會缺乏了對正義的基本訴求時,其後果之可怕會遠遠超出我們的預料。

在這個意義上,「復仇」也許會成為最後的或者說唯一的對正義的補救手段,就如安迪把越獄當成為自己贖回某種「補償」的最後手段一樣。

作為乙個前提,我們先得把這一點肯定下來,這就是對每乙個冤獄者來說,每一所監獄就都是他的奧斯維辛集中營。

所以奧斯維辛並未消失,而且離我們每個人也並不太遠;無視或者隱瞞這一點,在普里莫·萊維(primo levi)看來都是一種怯懦,或者說是集體犯罪。

在萊維的《被淹沒和被拯救的》(the drowned and the s**ed,上海三聯書店二零一三年三月版)中,作者告訴我們,那些體驗過最底層生活的人很少能夠生還,就是倖存了下來,他們的觀察能力、思考能力也會在苦難的折磨和缺乏理解中消磨殆盡。比如當我們的記者去問趙作海如何看待或處理這筆補償金時,趙作海只好為自己編造乙個虛假的理由,或者就直接說這些錢太多了,**願意給多少自己就領多少等等。這種引領虛假記憶和對靈魂的扭曲是極其可怕的,因為諸如「正義」之類的概念不要說趙作海說不出來,就是在我們這些有些文化的人口中,也幾乎已經變得說不出來了,因為它不知不覺中已經變成了乙個令人發笑的詞語,就如很久很久以前在彼拉多(pilate)耳朵中聽到的「真理」一樣。

不可笑而且真正讓人信服的,就只剩下了錢。

其次,安迪所要贖回的當然就是自由。

誰都知道監獄首先剝奪的就是人的自由,人走出或逃出監獄的目的就是要重獲自由。

自由是當人最基本的生存,也就是生命能得到保證時才會想到的;但自由又是乙個有時需要用生命的代價去賭一把的追求,即所謂的「不自由,毋寧死」。

安迪一入獄所想到的就是如何重獲自由;證人的被消滅只是堅定了他越獄的決心,因為他知道他已經不再可能通過任何正常途徑出獄了。

人只有當失去健康後才知道健康的無價;人也只有當失去自由後才理解到自由的意味。但這一切還都是在很淺顯的意義上而言的。更深層次上對自由的理解應該與對資訊的渴望、對正義的訴求、對人的行為的道德理由的思考和表達聯絡在一起。

因為沒有自由,這一切都不可能;那麼,正因為自由使這一切成為可能,反過來想,失去了資訊與正常交往,失去了對正義與對行為的道德理由的思考和表達,也就等於失去了自由。也就是說,自由並不抽象,人獲得自由也並不僅僅是為了能自由走動,而是為了維護自己的那種觀察、記憶與表達的能力。萊維說,在集中營裡,他體會到讓乙個人身心俱疲與讓這個人道德崩潰幾乎是同步的;許多被關在集中營裡的人看起來死於飢餓、寒冷、疲勞和疾病,「但若更仔細地審視,他們的死要歸因於資訊的缺乏」(96頁)。

筆者曾在監獄裡工作過多年,深知對當時的政治犯(「文革」後期,基本上全是冤案,後來也基本上全部平反)來說,自由、正義這些抽象概念之所以從犯人們的口中已全然消失(是否在心中也已消失,不知道),乙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勞動強度之大足以使他們身心俱疲,而且對外面發生了什麼事基本上一無所知,也無心、無暇得知。勞動改造與勞動讓他們無心、無力有任何別的精神追求是密不可分的,而道德崩潰則指的就是任何形式的精神追求的流失。安迪之所以逃跑成功,很重要的乙個原因就在於犯人們之間畢竟還可以交流(比如瑞德對他來說就變得如此重要),而且乙個人住一間房子,也沒有那麼重的體力勞動。

這都是我在看這部電影時所想到的與我曾工作過的監獄的不同。也正是這些不同使肖申克的「贖回」在自由上成為可能。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安迪通過自己的成功越獄,在某種意義上也贖回了自己做人的尊嚴。這種尊嚴除了表現為對惡的懲罰(諾頓不得不飲彈自盡,同時也揭露出了監獄以及整個司法系統的黑暗)外,更主要或更基本的,還是告訴了我們:其實每個人都擁有連自己也不知曉的潛力之源,這種潛力幾乎可以無窮無盡的大。

安迪能成功越獄,首先取決於他對自己所擁有的這種潛力的確信。這是一種很重要的啟示,告訴我們無論你想做什麼,只要盡力,持之以恆,就總有成功的可能。其次,正如我們在電影中所看到的,老犯人之所以對新犯人那麼**地進行打罵,就是想熄滅掉自己早已喪失但在別人(新犯人)那裡還有的某種做人的尊嚴。

美國電影中表現監獄裡犯人們之間進行打鬥、辱罵的影片很多很多,這些打鬥、辱罵並非出於什麼明顯的緣由,而是純粹的故意施惡,故意讓對方痛苦,而對方的痛苦就能起到從人格上羞辱對方的目的。進監獄、坐牢,其本身首先就是一種人格上的否定(至於戴高帽、剪頭髮、遊街、批鬥大會等等示之於眾的形式在人格羞辱上的創新就更不用說了),其次才是懲罰,最後是警戒,防止重新犯罪。《肖申克的救贖》這部電影當然也就如《**山伯爵》等浪漫主義**一樣,將逃跑強化為某種道德責任和非法監禁的必然結果,而且幾乎在所有這類電影中,受到不公正待遇的主人公最後總能獲得成功。

萊維在他的書中告訴我們,許多人用電影中的案例質問被關在奧斯維辛集中營裡的人為什麼不逃跑。萊維說,這些人體會不到當時的納粹不僅從精力上耗盡了猶太人的體力,而且更重要的是完全成功地敗壞了他們的人格。這種敗壞,就表現為脫光衣服、剪光頭髮、當眾下跪、求饒、當眾大小便,或者就如蘇菲那樣在兩個孩子之間進行選擇等等,總之,使其完全喪失人格是進行有效監禁的有效手段,而更多的人卻很少能意識到人格尊嚴對人之為人來說所具有的意義,我們寧可把它理解為一種「精神損害費」——還是要轉換為一種金錢上的數量才行。

我們幾乎可以把「人格尊嚴」理解為一種虛構的東西,它不能當飯吃,也無法當錢花;我們也證明不了它的天然正當或者為其提供某種形上學的存在論根據。我們只能說,無論是中國儒家的內在德行還是西方**教的自由意志學說,其目的都是為了「使人成為人」,成為某種具有精神性要求而且把這種精神性要求看得高於一切的生物。為什麼非得這樣?

又無非是為了使人能具有一種無論是內在(如德行)還是外在(如上帝)的規範意識。也就是說,僅僅靠人制定的法律是無論如何也管理不了社會的。人得有道德,而道德的源泉即來自人格的尊嚴和自我的約束。

贖回尊嚴的最後的表現形式體現在人稱「紅臉兒」的老瑞德(red)身上。當他已經連續四次被拒絕保釋後,對那些決定他命運的人說:我每一天都在悔恨。

回首往事,那個年輕、愚蠢的孩子犯下了彌天大罪,我想和他好好談談,什麼是對,什麼是錯,可我再也找不到他了,因為他已經變成了乙個老人。對我來說,能不能保釋真的已經不重要了,我也一點都不在乎了。沒說出口的那句話就是:

因為我已經贖回了自己的尊嚴。當他說這番話時,整個神情、姿態都與前四次不同,因為他已經是乙個有著自身尊嚴的人了。

在肖申克時的安迪已經盡可能地維護著自己的尊嚴,包括為獄中的犯人爭取到更多的圖書,冒著風險**一次歌劇;最後,再通過自己的成功脫逃,到乙個不知名的小島上過起了優哉遊哉的生活。他認為那才是真正屬於人的生活。逃出肖申克,也就是逃離這個萬惡不赦的社會,這可能嗎?

其實,它只是在暗示我們:「肖申克的救贖」不過只是乙個浪漫故事,真實的生活是怎樣還是怎樣,但當我們的人格受到敗壞,身體受到折磨,精神受到摧殘時,我們拿什麼贖回本當屬於我們自己的東西?

觀《肖申克的救贖》有感

當andy 不顧一切在監獄的喇叭裡放 le nozze di figaro 時,鏡頭緩緩劃過正在廣場上放風的犯人們和獄警們。他們叫人感動地靜立當地,拋卻所有憤懣,狠毒和怨怒,沐浴著我從未覺得如此自由的陽光。莫扎特的樂聲鋪灑在這些人們身上,來自俗世的美妙音符似乎將他們都濯洗得純淨無比。強者自救,聖者渡...

肖申克救贖觀後感

很久都沒有認認真真的看過一部電影了!這次的馬克思概論課老師讓我們看了一部它的名字叫 肖申克的救贖 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是一部很經典的美國影片。這部拍攝在十幾年前的美國電影給我的感受遠遠的超過了我的預期,除影片場景外,我的感受更豐富,也更能明白許多非直觀性的電影內容。尤其...

觀《肖申克的救贖》有感

肖生剋的救贖 觀後感 一條漫長的自由之路,一次靈魂深處的洗滌,一步不永垂不朽的勵志經典。希望遵命神的旨意安睡在內頁被挖空的聖經裡,附在安迪高大的身軀裡,匍匐在500碼的下水道裡,最後,骯髒的下水道把安迪送往了美麗新的世界。這段充滿絕望與沉重的救贖之路經歷了整整十九年的痛苦掙扎與超毅力的堅持與勇氣,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