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鳴曲概念

2022-11-29 04:48:07 字數 3687 閱讀 8010

奏鳴曲(sonata)是種樂器**的寫作方式,此字彙源自拉丁文的sonare,即發出聲響。在古典**史上,此種曲式隨著各個樂派的風格不同也有著不同的發展。奏鳴曲的曲式從古典樂派時期開始逐步發展完善。

19世紀初,給各類樂器演奏的奏鳴曲大量出現,奏鳴曲儼然成為了西方古典**的主要表現方式。到了20世紀,作曲家依然創作著給樂器演奏的奏鳴曲,但相較於古典樂派以及浪漫樂派的奏鳴曲,20世紀的奏鳴曲在曲式方面已有了不同的面貌。亦稱「奏鳴曲套曲」。

由3、4個相互形成對比的樂章構成,用1件樂器獨奏或1件樂器與鋼琴合奏。

奏鳴曲的發展

奏鳴曲一詞來自義大利文sonare,為鳴響之意,在16世紀前就已存在。16世紀時泛指一切器樂曲,與聲樂曲相對。17世紀早期,由五段或更多段對比性樂段組成的器樂合奏作品一般被認為是奏鳴曲,由此發展成巴羅克式的奏鳴曲,三重奏鳴曲是當時的重要體裁,通常有兩種形式:

「室內奏鳴曲」和「教堂奏鳴曲」。到18世紀上半葉,獨奏奏鳴曲取代了三重奏鳴曲的地位,最早為鍵盤樂器創作獨奏奏鳴曲的作曲家是薩爾瓦托雷(salvatore)和庫瑙(其後的獨奏奏鳴曲以d.斯卡拉蒂和d.

阿爾貝蒂等作曲家的作品為代表;**確立了近代獨奏奏鳴曲(古典奏鳴曲)的結構形式,包括四個樂章:第一樂章快板、奏鳴曲式;第二樂章慢板、三部曲式;第三樂章慢板、小步舞曲或詼諧曲;第四樂章快板迴旋曲或迴旋奏鳴曲。18世紀下半葉,海頓、莫扎特省去了以往奏鳴曲中的第二樂章或第三樂章,確立了三個樂章的奏鳴曲形式(快板—行板—快板);在貝多芬的發展下,奏鳴曲體裁又向前邁了一步,就樂章數量來看他的作品包括三個樂章,有的擴充套件為四個樂章(創用小步舞曲,稍後用諧謔曲作為第三樂章),在發展規模上接近交響曲結構;他的32首鋼琴奏鳴曲為這種體裁做出了歷史性的重要貢獻,標誌著奏鳴曲進入成熟的發展時期。

19世紀浪漫主義時期,奏鳴曲始終是由一件或兩件樂器演奏的最重要的器樂體裁,它展現了浪漫主義**的特徵,主要表現在作品的史詩性、標題性、主題的發展性、變奏性和歌唱性等方面;樂章的數目有所發展,多樂章、單樂章(李斯特首創)不一。該時期對奏鳴曲做出重要貢獻的有舒伯特、蕭邦、舒曼、李斯特、勃拉姆斯等作曲家。20世紀的奏鳴曲呈現出多樣化的發展方式,當時重要的作曲家大都寫過這種體裁的樂曲,但風格迥異,形式不同。

例如巴托克的奏鳴曲融入了民間**因素而且具有協奏風格;斯特拉文斯基、欣德公尺特、斯克里亞賓、普羅科菲耶夫的奏鳴曲受到新古典主義的影響;布列茲、潘德列茨基運用新技法進行奏鳴曲的創作。

各時期藝術特色

早期奏鳴曲「sonata」一詞源自義大利語「sonare」,意為「鳴響」,13世紀始見於**用語中。16世紀初泛指各種器樂曲,以與聲樂曲的泛稱康塔塔相對。如g.

戈爾扎尼斯的《琉特奏鳴曲》實即兩首舞曲,g.加布里埃利的《輕和重奏鳴曲》是器樂合奏曲等。繼加布里埃利之後,s.

羅西、m.內裡、b.馬里尼等義大利作曲家,均稱自己所作供樂器演奏的坎佐納為奏鳴曲。

古典奏鳴曲

d大調第四奏鳴曲管樂類

17世紀中葉以後,古典奏鳴曲開始出現並鞏固其某些特徵。其中,義大利作曲家a.科雷利對套曲形式的奠定起了重大作用,他所作的奏鳴曲均由慢—快—慢

1—快4個樂章組成,並交替使用複調**與主調**的寫法;d.斯卡拉蒂則通過500餘首奏鳴曲的創作實踐,確立了古典奏鳴曲式(見奏鳴曲式)。當時的奏嗚曲分為兩類:

一類是源自坎佐納的教堂奏鳴曲,另一類是由一系列舞曲組成的室內奏鳴曲。前者主要在教堂演奏,後者多用於宮廷娛樂,並由此而發展成後來的古組曲。不論教堂奏鳴曲還是室內奏鳴曲,除少數為無伴奏的獨奏形式外,多數均為重奏形式,且普遍運用鍵盤樂器演奏通奏低音。

由於鍵盤樂器屬加用性質,不居重要地位,故在計算聲部時均被略去。如由1件高**器(小提琴、長笛等)、1件低**器(大提琴等)和鍵盤樂器共同演奏的奏鳴曲,不稱三重奏鳴曲,而稱二重奏鳴曲;由兩件高**器(小提琴、長笛或小號等)、1件低**器(大提琴或維奧爾等)和鍵盤樂器共同演奏的奏鳴曲才被稱為三重奏鳴曲。三重奏鳴曲在當時十分盛行,是最常見的體裁之一。

從早期奏鳴曲到古典奏鳴曲的轉變,不僅是結構上、更是風格上的根本轉變。在被稱為前古典派的作曲家薩馬蒂尼、斯塔公尺茨父子、**等人的作品中,教堂奏鳴曲與室內奏鳴曲已日浙混為一體,**轉向主調風格。同時,重奏也不再是最主要的演出形式,而常改由1件樂器獨奏,或1件獨奏樂器與鋼琴合奏。

到維也納古典樂派時期,古典奏鳴曲的結構完全定型。j.海頓、莫扎特都採用了第1樂章為快板樂章和雙主題的原則。

在貝多芬的創作中,各類奏鳴曲佔55首,為其他器樂作品的半數。他的貢獻是:擴大了各樂章的結構,使主題與主題之間的對比更加戲劇化,尾聲成為主要的組成部分。

在貝多芬晚期所作的《第三十一鋼琴奏鳴曲》中,還加進了賦格。與此同時,奏鳴曲套曲形式在室內樂、協奏曲、交響曲等大型器樂體裁中,亦取得了居於支配性的地位。事實上,室內樂中的三重奏、四重奏,是由3件、4件樂器演奏的奏鳴曲;協奏曲是由獨奏樂器與管弦樂隊演奏的奏鳴曲;交響曲是由管弦樂隊演奏的奏鳴曲。

因此,奏鳴曲套曲乃是**史上最重要的樂曲形式之一。浪漫派奏鳴曲大奏鳴曲

從韋伯、f.舒伯特開始的浪漫主義奏鳴曲,與古典傳統有著一脈相承的關係,但在風格上則有明顯的改變,如重視感情表達、旋律優美、和聲色彩濃郁、節奏富於變化、演奏技巧有重大發展等。蕭邦的3首鋼琴奏鳴曲,j.

勃拉姆斯的3首鋼琴奏鳴曲和2首小提琴奏鳴曲,c.-a.弗朗克的《小提琴奏鳴曲》等,都充分發揮了古典奏鳴曲嚴密的形式感與浪漫主義**情思奔放的特點。

f.李斯特的奏鳴曲作品,顯然受到他所首創的交響詩的影響,他在《b小調鋼琴奏鳴曲》中,將長期形成的多樂章套曲結構的特徵,傾注到單樂章中去,並通過主題貫串的手法,開創了大型單樂章奏鳴曲的先河。浪漫派時期重要的奏鳴曲作曲家還有r.

舒曼、e.格里格、c.聖-桑斯、g.

福雷等。近代的奏鳴曲奏鳴曲

20世紀初,與厭棄19世紀傳統的思潮有關,奏鳴曲創作再次出現向不同方向發展的趨勢。а.н.

斯克里亞賓的第5~10鋼琴奏鳴曲,和聲、曲式均有創新,但同時也顯露出神秘主義的傾向。c.德彪西晚年所作的《長笛、中提琴和豎琴奏鳴曲》,則回覆到巴羅克時期的樂器組合方式。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奏鳴曲套曲因新古典主義思潮的興起而重新得到重視。斯特拉文斯基、d.公尺約、a.

奧涅格、f.蒲朗克等都作有此類套曲。特別是p.

欣德公尺特,為各種樂器所作的奏鳴曲達36首。其中有一部分在結構和風格上都與古典傳統保持著密切的聯絡。l.

2亞納切克、b.巴托克、с.с.

普羅科菲耶夫、д.д.蕭士達高維契等人則糅合古典樂派和浪漫派的傳統,融匯民族樂派與近代的種種作曲手法,賦予作品鮮明的個性。

這方面的代表性作品有:巴托克的兩首小提琴奏鳴曲、《鋼琴奏鳴曲》、《兩架鋼琴與打擊樂器的奏鳴曲》以及普羅科菲耶夫的《第七鋼琴奏鳴曲》等。此外,還可看到形式上保留奏鳴曲痕跡,手法上具有偶然性、即興性因素的奏鳴曲,以及按奏鳴曲一詞的古義所譜寫成的器樂小曲。

前者如p.布萊茲的《第二鋼琴奏鳴曲》(1948),後者如j.凱奇《為加料鋼琴而寫的奏鳴曲和間奏曲》中的奏鳴曲等。

凱奇的這一樂曲,實際上是一首古二段式的舞曲,經在鋼琴的琴弦間塞進各種物件後,所發出的音色空茫而冷漠,體現出一種擬古、復古的意向。

典型奏鳴曲小奏鳴曲

大奏鳴曲

係指形式短小、內容單純、易於演奏的奏鳴曲。小奏鳴曲一般有2~3個樂章。第1樂章用奏鳴曲式,但沒有展開部而僅有短小的過渡。

例如m.克萊門蒂、j.庫瑙等所作的小奏鳴曲。

但20世紀以來,f.布索尼、m.拉韋爾、д.

б.卡巴列夫斯基等作曲家所作的小奏鳴曲,則藝術性和技巧性都很高。大奏鳴曲式

所謂「奏鳴曲式」是一種大型曲式,是奏鳴曲主要樂章常用的一種結構形式。它包含幾個不同主題的呈示、發展和再現以及特定的調性布局。由於它通常用於奏鳴曲的第1樂章,並常用快板速度,所以也稱為奏鳴曲第1樂章形式或奏鳴曲快板形式。

百度百科3

小學作文愛的奏鳴曲

在我學習的星海中,讀過不少書,就如顆顆行星,難以數清,最讓我受益匪淺的是著名文學作家路遙的 平凡的世界 看著手中的書頁漸漸變薄,我於心不忍,我惶惶然,它們 是書,已經是我密不可分的朋友了。我沉浸在書的海洋中,更沒有任何能阻擋我在書的世界中漫遊的腳步。平凡的世界 令我意猶未盡,故事講了在舊年代貧困的黃...

花點時間去美文兩篇奏鳴曲

花點時間去好奇 現代人的生活越來越被格式化了,所有的活動都是 有條不紊 循規蹈矩 地進行著。人們常常對於生活中的細微之處視而不見,致使我們一次次地與牛頓 愛迪生擦肩而過也渾然不覺。然而佛曰,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 對這個世界充滿好奇,然後不懈地探索 在探索中發現,在發現中進步,不正是人類不斷前進的動...

解析海頓《降E大調鋼琴奏鳴曲》及演奏

作者 何煒瑋 時空 2013年第07期 摘要 海頓作為維也納古典樂派的第一位大師,其鋼琴 創作貫穿了他的整個 發展過程,他寫了大量的鍵盤奏鳴曲,對後來的莫扎特和貝多芬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降e大調鋼琴奏鳴曲 no.62 是海頓的最後一首奏鳴曲,也是他最大型的一首奏鳴曲,被稱之為他最偉大的奏鳴曲,也是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