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隻眼睛看課改

2022-11-28 11:18:07 字數 3791 閱讀 9199

中小學課改四年的回顧與反思

一、經驗:三大解放

綜合全國各地有關專家(主要是余文森教授)的研究和筆者個人的看法,我把小學初中課改的實績或經驗概括為三大解放:解放了學生,解放了課堂,解放了老師。

解放了學生。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首先表現在學生變得愛學習了。其次是學生的綜合素質提高了。

具體表現在四個方面:(1)、蒐集和處理資訊的能力提高了;(2)、交流和表達的能力提高了;(3)、質疑、創新能力提高了:(4)、動手實踐能力提高了。

解放了課堂。首先是課堂教學目標變了。過去的課堂教學目標只重視結論,課改則把過程、方法視為課堂教學的重要目標,盡量讓學生通過自己的閱讀、探索、思考、觀摩、操作、想象、質疑和創新等豐富多彩的的認識過程來獲得知識,使結論和過程有機地融合起來,知識和能力和諧發展。

過去的教學只注重知識的授受,而課改則強調關注學生的情感生活和情感體驗,努力使課堂教學過程成為一種愉悅的情緒生活和積極的情感體驗;關注學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養成,努力使教學過程成為一種高尚的道德生活和豐富的人生體驗。其次是課堂教學活起來了。現在課堂上不僅學生解放了,教材開放了,而且教學過程也開放了,教學時空也開放了,課堂教學不再是乙個封閉系統,也不再拘泥於預先設定的固定不變的程式,師生在教學過程中的即興創造也得到鼓勵,而且也不再認為只有在教室才叫上課了。

解放了教師。首先,課改使教師的學生觀、課程觀、教學觀得到了改變。學生觀的改變主要體現在確立了學生本位的觀念,突出了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性,即自主性、能動性、獨立性與創造性。

課程觀的改變主要體現在教師不僅明確了新課程的民主性、科學性,而且以教材為平台和依據,充分挖掘、利用各種課程資源,並使之轉化為教師的自覺行為。教學觀的改變主要體現在教師逐步形成了「教學是一種對話」的意識,從而把過去單純的傳授知識的過程,轉化為師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共同發展的過程。其次,課改使教師的角色變了。

這一點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1)、教師從過去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擁有者,轉變成教學的組織者、幫助者、合作者,從過去的尊貴者、訓導者、管理者轉向引導者、激勵者、服務者。(2)、教師從過去的單純的教學工作者轉變為教育教學的研究者。

(3)、教師從過去作為課程的從屬者的身份,變成了課程的建設者,即課程的主體,乃至成為課程本身。教師的這種主體作用,既表現在對教材創造性的使用上,也表現在創造教材,即開發課程資源上。

二、教訓:形上學猖獗,形式主義盛行

已經進行了4年的小學初中課改實驗,成績是巨大的,歷史性的,影響也是深遠的。但是,我們應該清醒地看到,其中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這些問題概括地說就是:形上學猖獗,形式主義盛行。

具體表現在「四個滿堂」、「四個虛假」上。

四個「滿堂」即「滿堂問」、「滿堂動」、「滿堂放」、「滿堂誇」。

「滿堂問」。有的教師把新課標提倡的「對話」理解成「問答」,於是把過去的「滿堂灌」變成「滿堂問」,雞零狗碎的、毫無啟發性、毫無智力價值的問題充斥課堂。長此以往,教學會成為智力的屠宰場,教師會把學生越教越笨。

「滿堂動」。有的教師把新課標所提倡的「活動」形式主義化,於是課堂上學生一會兒忙活這,一會兒忙活那,教室裡亂糟糟、鬧哄哄,還美其名曰「動中學」、「做中學」。這種外在多於內在、動手與動腦相脫節的「活動」,目的性差,為活動而活動,有活動沒體驗、沒反思,喪失了活動的價值。

有的語文課堂上過多的「活動」沖淡了語文課的語文味,甚至使語文課不成其為語文課。有部分年輕教師只會組織學生活動,而不會講課。實際上,科學的課堂活動觀,首先是實質性的活動觀,就是說要讓學生的思維等內在精神世界產生活動;其次是一種動靜相宜的辨證活動觀,就是說教學既要讓學生動,又要讓學生靜,該動時動,該靜時靜。

教師既要善於組織學生活動,又要善於講課。

「滿堂放」。就是滿堂放課件。有的教師以為「現代教學**」=「現代教學觀念」。

於是,一些多**教學走入誤區,出現了讓人擔憂的現象:一是裝點「門面」的多**教學;二是「翻版式」的多**教學;三是多**用得過多過濫。現在有一部分教師最怕停電,因為一停電就不能放課件,不能放課件他就不會講課。

多**技術進入課堂,應該為教學實際服務,應該為提高教學效率、追求良好教學效果服務,並不是「多多益善」。「現代教學手段」也不等於「現代教學」,衡量教學的先進與落後,不是僅僅看教師是否使用了什麼現代技術,使用了多少,而是要看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學習效果與發展的實際。所以,運用多**技術教學,既可能提高教學效率,也可能降低教學效率;既可以體現先進的教學思想,也可以體現落後的教學觀念。

僅就語文教學而論,有的教師把課文連注釋全部搬上課件,把在想象中非常優美的語言形象(如「桃花源」),拙劣地用**等視角形象加以展現;把本來應是多元的、個性化的答案,在課件中單一化、唯一化,然後誘導學生鑽進教師事先設計好的套子裡,使之「就範」,等等。諸如此類的做法在一些課堂上十分流行。毫不客氣地說,這種做法是的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傳遞的是陳腐落後的教學觀念。

「滿堂誇」。即滿堂表揚。本次課改強調教師要尊重、賞識學生,但有的校長教師理解成對學生只能表揚,不能批評,於是,有的教學過程充斥著對學生的廉價誇獎,無論學生的表現是值得表揚還是不值得表揚。

有的校長片面理解某些時髦說法,在全校教職工大會上大講特講什麼「學生永遠都是對的」,無限誇大表揚的效果,同時無限貶低批評的作用。這都是不正確的。實際上,尊重具有相對性。

對乙個人的尊重不是無原則的包容,不等於一味地順從和遷就,更不等於放縱和無序。真正尊重乙個人就要更嚴格的要求乙個人。因此,科學的尊重觀絕不拒絕批評,尊重也不排除懲戒。

課堂上教師過多的隨意性誇獎實際是教師不負責任的一種表現,因為它不僅不能對學生產生積極的價值導向,反而可能導致學生淺嘗輒止,甚至誘導學生養成隨意應付的品質,從而對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產生負面影響。

「四個虛假」即「虛假地自主」、「虛假地合作」、「虛假地**」、「虛假地滲透」。

「虛假地自主」。主要表現在把學生的自主學習等同於「自己學習」。在有的課堂上,教師一味強調學習內容由學生自己確定、學習方式由學生自己挑選,學習夥伴由學生自己選擇,使課堂活動淪落成一種「自流活動」。

有的課改實驗區認為他們課改最重要的經驗和收穫是:「以前是學生跟著老師走,現在是老師跟著學生走。」但是,人類教育發展史告訴我們,在教育中,對兒童自主選擇以及懷疑一切的討好,比之強調服從、控制玩劣,更具有煽惑力,但卻更愚昧更可怕因而更值得警惕。

「虛假地合作」。一些教師片面追求課堂小組合作學習這一形式,對教學目的、教學時機及教學過程沒有進行認真的設計,只要有疑問,無論難易及價值,都要進行小組討論,從表面上看,課堂氣氛比較活躍,但從實際效果看,多數問題討論淺嘗輒止。討論過程中,優秀者的意見和想法代替了小組其他學生的意見和想法,學習成績差的學生成了討論中的「三陪」——陪聽、陪說、陪造氣氛。

「虛假地**」。其表現主要有二,一是將**「泛化」,就是無論什麼內容都拿來**一番,從而導致**的淺層化和庸俗化。二是把**神化,即把中小學生的**活動無限拔高,用科學家、專家的**性質和水平來看待學生的**性學習,從而導致對學生的**性學習不屑一顧,而不是把著眼點放在學生**素養的提高上,使學生的好奇心和**慾望喪失。

「虛假地滲透」。有一些教師脫離具體的教學內容和特定的情景,孤立地、生硬地貼標籤式地進行所謂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有些教師這樣做得還很賣力,但從效果看,既空洞又無力。

需要特別提出並加以強調的是,在新課改程序中,一些喬裝打扮的陳腐之見以新觀念的面目浮出水面,堂而皇之地招搖過市。例如,教學中「注重知識傳授」,根本、永遠不存在「過於」的問題(著名教學論專家王策三語),但遺憾的是,我們到處都能看到一種「輕視知識」的教育思潮在我國當下的教育界洶湧澎湃,「知識不再重要」、「知識不是目標」、「知識不是目的」、「不要再抓知識點了」之類的所謂「新觀念」大行其道,似乎是誰講「重視知識」誰落後。這種輕視知識的教育思潮如不得到有效遏止,後果不堪設想。

我甚至認為,如果說前幾年的課改存在著真正落後的舊觀念舊做法頑強地否定新課改的問題,那麼,幾年後的今天,最大的問題也許是,新課改中日益泛起的形上學、形式主義傾向有可能否定乃至葬送課改自身。

最後,我想套用一句名言來結束這篇文章:課改,我愛你!但是你要警惕啊!

《第三隻板凳》優秀讀後感

我曾經讀過乙個叫作 第三隻板凳 的故事,故事大意是說愛因斯坦童年時,一次美術老師要班上每個孩子都交乙份自己親手製作的手工作品。課上同學們都交了各種各樣精美的作品,只有愛因斯坦的小板凳顯得破爛不堪。老師評價說這個小板凳是世界上最糟糕的作品。小愛因斯坦當時雖然很難堪,但他鼓足勇氣大聲對老師說,這是他用心...

第三隻眼看腦白金的營銷策劃17

提起腦白金,老百姓早已家喻戶曉 談到腦白金的營銷,業內人士莫不拍案叫絕。作為單一品種的保健品,腦白金以 快速啟動市場 迅速拓展全國領域 的特點,導演了該領域的神奇現象。歷經四個春秋,常勝不衰,在2001年1月又創下了單品銷量2個多億元的佳績,突破了中國保健品行業單品單月的銷售記錄,的確值得我們去研究...

寬城第三中學物理學科課改方案草案

組內交流互學是學生對課下自學的乙個補充和提公升。針對重點任務,教師以各種形式進行安排 分配。小組內合作 達成共識。在這個過程中,尤其要發揮優等生的幫扶作用,落實牽手責任,小組內不會的同學要匯報沒有學懂的問題,優等生要給予指導和講解,對全班同學都不十分明確的問題,全組同學要展開討論,各抒己見共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