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美爾「藝術距離」的現代性解讀 2023年

2022-11-26 00:24:05 字數 4991 閱讀 9310

「藝術距離」的現代性解讀

齊美爾從現代性體驗這一獨特視角出發,對現代都市生活風格進行了深刻剖析,並對現代文化作了診斷。在他看來,現代性的深入和大量的碎片化景觀對個體的衝擊,導致個體在躁動的現代生存中的無聊、無助以及極度空虛;而且,「藝術距離」

齊美爾「藝術距離」的現代性解讀

齊美爾從現代性體驗這一獨特視角出發,對現代都市生活風格進行了深刻剖析,並對現代文化作了診斷。在他看來,現代性的深入和大量的碎片化景觀對個體的衝擊,導致個體在躁動的現代生存中的無聊、無助以及極度空虛;而且,隨著現代生活的貨幣化,現代文化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中。面對現代人的生存困境,齊美爾提出「距離」概念,認為個體只有通過與物化現實保持距離,才能實現對現代日常生活的審美超越與救贖。

在齊美爾那裡,作為乙個表徵現代性的概念,距離不僅僅體現在社會學和美學視域中,同時它也體現在藝術視域中。如果我們「距離」看作是乙個家族體系,而「社會距離」、「時空距離」和「審美距離」是其中的乙個家族成員的話,那麼毫無疑問,「藝術距離」也是其中乙個非常重要的家族成員。在《橋與門》中,齊美爾寫道:

「藝術家以他藝術的方式對世界作出反應,並形成他的世界觀。」(注:參見[德]齊美爾著,涯鴻等譯《橋與門》,上海三聯書店,2023年版,第127頁。

)也就是說,藝術家總是以他獨特的藝術家的眼光和藝術方式對他所面臨著的現代世界作出反應。對藝術家而言,他所面臨的問題就是如何通過他獨特的藝術表現來反映這個世界及其自我體驗。從這個角度來看齊美爾的距離思想,「距離」在藝術的層面上便呈現為乙個藝術家及其藝術品與他所生存於其中的社會現實的複雜關係,而藝術對稱則是這種複雜關係的乙個典型範例,它是對藝術與現代社會關係的一種平衡,實際上也是希望藝術在社會中保持一種和諧的審美張力。

一、藝術與現實

對齊美爾而言,藝術不同於現實,藝術家對現實的把握建構了種種藝術與現實的複雜關係:

宗教對於我們現實的雙重性,藝術同樣具備,藝術是生活的另一種東西,它是生活的解脫,通過生活的對立面,生活得到了解脫。在這一對立面中,事物的純形式為事物主觀的朋友也好,敵人也好,均無所謂,它拒絕被我們現實所觸動。但是,當藝術內容和幻想進入到遠距離的時候,藝術形式反而離我們近了,比它在實現形式中離我們的距離更近。

現實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我們生活的手段和材料,而藝術作品則保留著它的獨特性。一切現實對於我們來說,最終保留著一種很強的陌生感,人們對於索取和給予的追求,在我們的靈魂和其他靈魂之間,絕對不能相通,毫無逾越希望,澆鑄到藝術形式之中的恰恰是我們的靈魂。由於藝術作品更加獨特,它就比所有的一切更加向著我們。

(注:參見同上書,第141-142頁。)

「藝術是生活的解脫」表明藝術與生活不一樣,進入藝術乃是一種解脫,就如同宗教一樣。這種解脫恰恰是一種距離的體現。藝術是乙個與現實不一樣的虛幻世界,它是與現實有著差距的想象的生活存在。

在討論舞台藝術的時候,齊美爾指出:「演員使劇本形象化,但不能把戲變成現實。因此按其概念,演員的動作只可能是藝術,而絕不可能是現實。

」(注:參見[德]齊美爾,涯鴻等譯《橋與門》,上海三聯書店,2023年版,第197頁。)在這裡,齊美爾再次強調藝術與現實的不同,在舞台藝術中,演員不是將戲劇藝術作品轉變成真實性,而是相反,要把作品指出的現實性變成表演藝術品。

因此,舞台上上演的一切都是藝術的「現實」,而不是真正的現實,不僅舞台藝術,一切藝術均如此。也正是由於藝術與現實的差異,才有藝術與現實之間的關係問題。這種關係在齊美爾那裡實際上是以距離為參照系來加以分析的。

在《貨幣哲學》中,齊美爾曾對「距離」進行這樣的界定:「距離」是人與人以及人與物之間的一種關係,「距離」的實質就在於它創造了一種主客關係,距離是自我與周遭環境的一種關係。「乙個經常用以描述生活內容之構成的形象,是把它們圍成乙個圓圈,圓圈的中心是真正的自我。

有一種關聯的模式存在於這個自我同事物、他人、觀念、興趣之間,我們只能稱之為這兩方面的距離。無論我們的客體是什麼,它能夠在內容保持不變的情況下,更靠近我們視野圈和興趣圈的中心或者外圍。但是這不會使我們與該客體的內在關係產生任何變化,相反,我們只能藉著對兩者的距離的一種確定的或變化的直觀的象徵,來描述自我與其內容間特定的關係。

」(注:參見[德]齊美爾著,陳戎女等譯《貨幣哲學》,華夏出版社,2023年版,第384頁。)在齊美爾眼裡,距離的內在本質是自我同事物、他人、觀念、興趣之間的一種關係,而人與種種事物的內在關聯的多樣性則被理解為二者之間遠近親疏的距離的多樣化。

個體不得不在客體與自身之間建立一段距離,以此獲得關於物件的客觀印象。然而,當我們以不同的距離角度去觀察乙個客體時,所得到的影象是完全不一樣的;在每乙個距離所得到的影象都是正確的,而且只有在這個距離的基礎才可以說是正確的。也正是如此,每乙個所謂的正確的理解,如從另乙個距離角度來看,又都可以說是錯誤的。

(注 wolff, ed., the sociology of georg simmel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1950) 7.

)正如戴維斯所言:從距離的角度出發,齊美爾不僅分析了客體之間的相互隔離和內在關係,而且也分析了它們與**者的分離。**者對客體的不同距離從而形成了不同的**方式,通過這些不同的方式,**者得以體驗到這些客體。

不僅僅在美學的和社會學的體驗方式中**者與客體存在著不同的距離,而且在那些實踐的、科學的、歷史的、宗教的和形上學的體驗方式中也是如此。(注:murray s.

d**is, georg simmel and the aesthetics of social reality, social force51.3 (march 1973): 326-327.

)所以,齊美爾認為,應該承認從不同距離、不同角度看問題的合法性,它們構成了我們與外在事物關係的多重性。對於藝術而言,更是如此:

一方面藝術使我們離現實更近,藝術使現實獨特的最深層的含義與我們發生了一種更為直接的關係;藝術向我們揭示了隱藏在外部世界冰冷的陌生性背後的存在之靈魂性,通過這種靈魂性存在使存在與人相關,為人所理解。然而在此之外,一切藝術還產生了疏遠事物的直接性;藝術使刺激的具體性消退,在我們與藝術刺激之間拉起了一層紗,彷彿籠罩在遠山上淡藍色的細細薄霧。藝術拉近和疏遠人與現實的距離的兩種效果有同樣強烈的吸引力;它們二者之間的張力,這種張力在多種多樣的對藝術品的要求中的分配,賦予每一種藝術風格具體的特色。

(注:參見[德]齊美爾著,陳戎女等譯《貨幣哲學》,華夏出版社,2023年版,第384頁。)

藝術不同於現實,因此,兩者之間存在某種距離,它可以是拉近,也可以是疏遠:藝術不僅具有疏遠人與現實的關係的功能,而且也能拉近人與現實的關係。「拉近」並不僅僅意味著人與現實的關係的靠近,它的深層內蘊在於:

藝術通過特定的表現形式使現實的深層意蘊彰顯出來。這種深意原本隱藏於紛亂的生活背後,通過藝術,人們可以從乙個獨特的角度來反觀現實,達到對現實的更高層次、更深刻的理解與熟悉。如果說拉近揭示了隱藏於現實背後的深意,那麼,疏遠則使現實事物直接消退,將藝術自身的獨特審美特性凸顯出來,使藝術更具魅力。

值得注意的是,齊美爾在這裡強調了兩點:第一,無論是接近還是疏遠,兩種方式均具有強烈的吸引力。也就是說,對藝術來說,靠近現實與遠離現實並沒有優劣高下之分,它們只不過是藝術與現實的兩種關係,或者是兩種距離。

第二,齊美爾指出,接近與疏遠之間存在著某種張力,而這種張力是一種多樣性的存在,正是張力的這種多樣性構成了藝術的不同風格形態和千變萬化的魅力。當然,在接近與疏遠之間,齊美爾更注重個體對生活的疏遠,這也是我們前面所討論的齊美爾距離觀念的核心所在:「每一天,在任何方面,物質文化的財富正日益增長,而個體思想只能通過進一步疏遠此種文化,以緩慢得多的步伐才能豐富自身受教育的形式和內容。

」(注:參見[德]齊美爾著,陳戎女等譯《貨幣哲學》,華夏出版社,2023年版,第363-364頁。)對齊美爾而言,一方面,個體對生活的疏遠是現代主義的主要特徵,現代主義藝術強調自主性,強調對現實生活的變形,其實質就是對日常生活的一種偏離和疏遠;另一方面,個體對生活的疏遠也是現代性發展的歷史必然。

現代性的發展使得貨幣經濟在現代社會中日益膨脹,物質文化的財富也日益見長,對此,現代個體已不堪重負,在這種情形之下,個體要想保全自我的完整性,也必須與外在強大的物質文化拉開距離。這正如約莫斯蒂迪特對齊美爾「距離」的分析:一方面,個體通過「距離」而感知外在事物,另一方面,「距離」也將主體與客體分離開來。

(注:otthein rammstedt, 「on simmel』s aesthetics:argumentation in journal jugend,1897-1906」, theory,culture & society8 (1991):

133. )因此,在現代性語境中,個體努力疏遠物化生活,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因而帶有一種深厚的歷史感。

通過創造距離,藝術家在這種對生活的疏遠中實現對現實的更為深刻的認識。我以為,不論是「拉近」還是「疏遠」主體與現實的關係,實際上都創造了主體與客體的一種距離。為了獲得對事物的更深刻和更真實的認識,我們只能承認這種距離,甚至我們還應努力地主動創造出這種距離。

只有在對距離的體認與創造中,個體才能從外在物化的客觀文化中抽身出來,擺脫與外在事物間各種偽俗的、功利性的親密接觸,重返個體內心。順著齊美爾的分析,我們可以作進一步地發揮。現代藝術感強調的是距離,而距離能使藝術產生特殊的魅力。

藝術距離所散發出的魅力,我們可以理解為藝術的含蓄手法所導致的一種藝術效果。也就是說,從含蓄的藝術風格中尋求理解物件已成為現代藝術的事物的主要特徵。藝術品的朦朧和捉摸不定,滿足和刺激了主體欣賞的多方面需要。

齊美爾指出了現代藝術的含蓄風格的魅力,而藝術品的不完全性、不確定性、未完成性、含蓄性等,均可以看作是現代藝術距離的一種表現。從這個意義上說,距離也是一種藝術的內在形態或風格,現代主義藝術明顯的原始性、直接性、未完成性、草圖性、強烈表現性等等,這些藝術風格從比較的意義上說,都可以視為一種現代藝術規範與古典藝術規範之間的距離,它們導致了現代主義藝術全然不同於古典藝術的精緻、完美、完成性和規範性。

此外,現代人審美興趣的豐富與挑剔拉長了事物成為藝術時所產生的距離,而通過這種距離,則可以超越藝術與我們自我以及世界關係的直接性:

藝術的純粹性要求一種距離的存在,一種情緒的釋放。藝術的根本意義在於,對於藝術家以及對於藝術的欣賞者,藝術使我們超越了藝術與我們自己的關係的直接性、以及藝術與世界關係的直接性。藝術的價值依賴於我們對此種直接性的克服,以至於藝術就彷彿根本不存在著直接性一樣地發揮著作用。

如果能夠肯定的說,藝術品的魅力畢竟是依賴於與原始情緒的共鳴,正是這種原始情緒從根本上激動了我們的靈魂,那麼,我們也得承認,藝術的特別之處不在於情緒的美學形式和直接性,而在於當直接性退隱之後藝術品所獲得的新面目。(注:參見[德]齊美爾著,陳戎女等譯《貨幣哲學》,華夏出版社,2023年版,第87頁。)

論陶瓷藝術現代性轉變

作者 馮云婷 大觀 2015年第03期 現代陶瓷藝術有著鮮明的現代藝術特徵,與傳統陶瓷藝術相比,它更重視作者的創作個性 審美認知和思想觀念,具有更多現代文化的精本文從現代陶藝材質的運用及發展 個性與內涵 形式美追求 多元化創作風格這四個方面談論了從傳統中求變 求新的中國現代陶瓷藝。世界上恐怕還沒有哪...

教育技術的現代性與後現代性

作者 覃志強 教學與管理 理論版 2012年第12期 追求教育現代化目前已經是世界性的潮流,教育現代化程序離不開教育技術的應用與推廣。後現代性是現代社會中與現代性相生相伴甚至對立的另一大思想觀念,它同樣影響著教育技術的應用與發展。理解並把握好現代性 後現代性與教育技術的關係對現代社會教育技術的發展具...

我國近代企業制度的生成及其現代性

作者 張偉東 商業經濟研究 2015年第09期 內容摘要 我國的企業理論研究雖引進了各種經典理論工具,但對於企業發展史的考察略顯不足,對中國現代企業制度生成和演進的特殊性考察較少,難以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企業研究。近代企業由於其所處中國特殊的政治經濟社會環境,處於古典企業向現代企業過渡的重要歷史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