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年度初級經濟管理學及財務知識基礎要點

2022-11-19 16:42:06 字數 5081 閱讀 1315

一、 物質資料生產和基本經濟規律

1、物質資料生產及其必備的基本要素

(1)物質資料生產

勞動者按照預期目的,運用勞動資料加工於勞動物件,改變勞動物件的形狀、性質或地理位置,使它適合人們需要的過程。

(2)物質資料生產必備的三個要素——人的勞動、勞動資料、勞動物件

2、社會生產關係及其主要型別

(1)社會生產關係

人們在生產資料所有制基礎上形成的,並在社會生產過程中發生的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等關係的總和。

(2)社會生產關係的基本型別——以生產資料所有制為基礎

以生產資料私有制為基礎的生產關係

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的生產關係(原始社會的生產關係)3、社會基本矛盾及其運動過程

(1)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構**類社會的基本矛盾。

(2)運動過程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生產關係對生產力也具有反作用。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也有反作用。

4、社會基本經濟規律的客觀性及其型別

(1)經濟規律的客觀性

客觀經濟條件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尊重經濟規律

(2)經濟規律的型別

在人類各個階段中都起作用的經濟規律——生產關係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

在幾個社會階段中起作用的經濟規律——價值規律

只在乙個社會階段中起作用的經濟規律——剩餘價值規律、按勞分配規律

二、 社會經濟制度的變革和演化

1、人類社會經濟制度演變的原因及經歷的主要階段

(1)社會基本矛盾的運動是社會經濟制度變革的根本原因。

(2)人類社會經濟制度的演變經歷了五個階段:原始社會制度、奴隸社會制度、封建社會制度、資本主義社會制度和社會主義社會制度。

三、自然經濟與商品經濟

1、自然經濟的概念和基本特徵

(1)自然經濟的概念

為了滿足生產者或經濟單位自身需要而進行生產的經濟形式。

(2)自然經濟的基本經濟特徵——自給自足

2、商品經濟產生的基本條件

(1)社會分工

(2)生產資料和勞動產品屬於不同的所有者,存在具有獨立經濟利益的經濟實體。

3、商品經濟發展的基本過程

(1)簡單商品經濟: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

(2)發達商品經濟:資本主義社會

從生產資料所有制、商品生產和交換的目的、市場、市場體系、市場機制等幾方面區分。

四、市場與市場體系

1、市場與市場體系的基本概念

(1)市場的概念

狹義:商品交換的場所、渠道或領域。

廣義:一切商品和生產要素交換關係的總和,包括有形的和無形的市場。

(2)市場體系的概念

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商品市場和要素市場在相互聯絡、相互作用過程中形成的市場有機整體。

2、市場體系所具有的基本功能

(1)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功能(2)經濟聯絡功能(3)利益關係調整功能

(4)資訊產生和傳遞功能 (5)社會評價功能

四、商品經濟與市場經濟

1、商品經濟與市場經濟之間的區別和聯絡

(1)區別

商品經濟

a. 直接以交換為目的經濟活動方式,商品生產者之間的關係通過等價交換實現。

b. 商品經濟是相對於自然經濟、產品經濟而言的。

市場經濟

a. 市場經濟是通過市場或市場機制來配置資源的一種經濟執行方式。在資源配置中,市場機制起基礎性作用,通過市場機制(**機制、供求機制、競爭機制)來引導和調節企業和居民的行為。

b. 市場經濟是相對於計畫經濟而言的。

(2)聯絡

商品經濟是市場經濟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和前提,市場經濟是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作用的商品經濟。

商品經濟的充分發展必然過渡到市場經濟,市場經濟是發展的商品經濟。

2、資源配置的基本方式

(1)市場配置方式:市場執行機制、企業、**、競爭、市場經濟

(2)計畫配置方式:計畫配額、行政命令、國家、全面計畫、計畫指標、行政手段、集中

3、經濟制度和經濟體制之間的關係

(1)經濟制度決定經濟體制的特點。

(2)社會經濟制度的性質和特點也要通過與其相適應的經濟體制反映出來,是經濟制度的具體表現形式。

第二章商品經濟的基本原理

一、商品的基本屬性和本質特徵

1、商品的基本屬性

商品的使用價值

(1商品具有的效用,即能滿足人類某種需要的屬性。(2自然屬性。

(3反映人與自然的關係。

商品的價值

(1)凝結在商品中的一般人類勞動。(2本質屬性、社會屬性。

(3)體現著商品生產者之間相互比較勞動耗費和交換勞動的社會經濟關係。

2、生產商品的勞動二重性

具體勞動

(1)在一定具體形式下進行的勞動。(2)具體勞動創造使用價值。

(3)體現人與自然的關係,是勞動的自然屬性。

(4)生產不同使用價值的勞動在質上是不同的,在量上無法比較

抽象勞動

(1)撇開勞動的具體形式的一般人類勞動。(2)抽象勞動形成商品價值。

(3)體現了商品生產者之間的社會經濟關係,是勞動的社會屬性。

(4)對於生產任何商品的勞動來說都是相同的,只存在量的區別。

3、商品價值量的概念及其決定因素

(1)商品的價值量決定於生產這種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

(2)單位商品的價值量與包含在商品中的社會必要勞動成正比,與生產該商品的勞動生產率成反比。

二、貨幣的產生和職能

1、貨幣產生的過程

(1)簡單或偶然的價值形式(2)擴大的價值形式(3) 一般價值形式(4)貨幣價值形式

2、貨幣的本質和基本職能

(1)貨幣的本質

固定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體現著商品生產者之間的社會經濟關係。

(2)貨幣的基本職能

價值尺度——基本職能流通手段——基本職能

貯藏手段(必須是足值的貨幣)

支付手段——延期支付、支付債務、租金、利息、工資等世界貨幣

3、貨幣流通的基本規律

(1)概念

一定時期內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其基本內容是:商品流通中需要的貨幣量由流通中的商品**總額和貨幣流通的平均速度來決定。

(2)公式

一、 價值規律及其作用

1、價值規律的基本內容和表現形式

(1)價值規律的基本內容

商品的價值量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來決定;商品交換以價值量為基礎,實行等價交換。

(2)價值規律的表現形式

價值規律對生產和交換活動的支配作用是通過**運動表現出來的。

商品的**與價值不一致:**以價值為基礎,圍繞價值上下波動。

2、價值規律在商品經濟中的主要作用

(1)調節資源配置和經濟活動。

(2)刺激商品生產者改進技術、提高勞動生產率,有利於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3)促使商品生產者在市場競爭中實現優勝劣汰。

第三章剩餘價值的產生與流通

一、貨幣轉化為資本

1、資本總公式及其存在的矛盾

(1)資本流通的總公式

資本流通的完整形式應該為:g—w—g』,g』= g+△g,(資本總公式)

△g是資本在運動過程中的價值增值額,稱為剩餘價值(m)。

資本流通中最根本的特點,就是貨幣在運動中產生了剩餘價值,轉化為了資本。

資本就是能夠帶來剩餘價值的價值。

(2)資本總公式的矛盾

從形式上來看,資本總公式中的價值增值同價值規律是矛盾的。按照價值規律的要求,在流通過程中,無論是g—w,還是w—g,商品的價值量都不發生變化,但是,資本總公式呈現出來的現象是,經過流通過程,資本的價值發生了增值。

2、勞動力成為商品是貨幣轉化為資本的前提

勞動力的特殊性:勞動力的使用價值在創造自身價值的同時,能夠創造比自身價值更大的價值。

二、勞動力成為商品

1、勞動力成為商品必須具備的條件

(1)勞動者必須有人身自由,可以自由地支配自己的勞動力;

(2)勞動者喪失了一切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只能靠出賣勞動力為生。

2、勞動力商品的價值和使用價值

(1)勞動力的價值

勞動力商品的價值,是由生產和再生產勞動力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

勞動力所必需的勞動時間可以歸結為生產生活資料所必需的勞動時間。具體包括三個部分

三、剩餘價值的生產

1、資本主義的生產過程是勞動過程與價值增值過程的統一

(1)資本主義生產過程首先表現為生產各種物質資料的勞動過程。

(2)資本主義生產過程又是生產剩餘價值的價值增值過程,這是資本主義生產的根本目的。

2、資本的價值形式

(1)根據資本在剩餘價值生產中所起的作用不同,資本在價值形式上區分為不變資本與可變資本。

(2)不變資本:以生產資料形式存在的資本,在生產過程中不改變自己的價值量。

(3)可變資本:以勞動力形式存在的資本,在生產過程中發生了價值的變化,即發生了價值增值。

3、剩餘價值的生產方法

(1)資本家獲取剩餘價值的基本方法有兩種:絕對剩餘價值生產和相對剩餘價值生產。

(2)絕對剩餘價值生產

在雇傭工人必要勞動時間不變的條件下,由於工作日的絕對延長而進行的剩餘價值生產。

(3)相對剩餘價值生產

① 在工作日長度不變時,由於縮短必要勞動時間,相應延長剩餘勞動時間而進行的剩餘價值生產。

② 相對剩餘價值生產是以社會勞動生產率提高為條件的。 社會勞動生產率提高——生產資料價值下降——勞動力價值下降——必要勞動時間縮短——生產相對剩餘價值

四、價值轉化為生產**

1、剩餘價值轉化為利潤

(1)剩餘價值是可變資本帶來的,利潤是生產成本(資本家全部預付資本)的產物。

(2)剩餘價值是利潤的本質,利潤是剩餘價值的表現形態或轉化形式。

2、利潤轉化為平均利潤

(1)矛盾

① 各個生產部門資本有機構成的不同,決定了其具有不同的利潤率,等量資本不能獲得等量利潤。② 資本的特性:等量資本獲得等量利潤。

(2)矛盾的解決:資本在部門之間的轉移——平均利潤率的形成

(3)平均利潤率 = 剩餘價值總量/社會總資本

(4)平均利潤:各個生產部門的資本家按照平均利潤率所獲得的利潤。

3、價值轉化為生產**

(1)隨著利潤轉化為平均利潤,商品價值也就轉化為生產**。

(2)生產**:是由商品的生產成本加平均利潤構成的**。

經濟管理學

管理經濟學習題 一 選擇題 4 下列哪一項不是經濟的重要特徵?a.經濟制度 b.個人偏好 c.利用資源生產商品的技術 d.資源稟賦 e.上述各項都是 5.從經濟的觀點看,資源配置問題說明的是 a.人們的需要是多方面無止境的 b.資源的供給是有限的 c.一種資源有許多種可供選擇的用途 d.一種資源總有...

經濟管理學

1管理經濟學的理論支柱不包括 c a建立經濟模型b機會成本原理 c 理論d需求彈性理論 3導致需求曲線發生位移的原因是 b a 因 變動,引起了需求量的變動 b.因供給曲線發生位移,引起了需求量的變動 c.因影響需求量的非 因素改變,從而引起需求的變動 d.因社會經濟因素發生變動引起產品 的變動 7...

861經濟管理學基礎

861 經濟管理學基礎 含 經濟學 管理學 考試目標 本考試大綱的制定力求反映會計學 財務管理專業學位的特點,科學 準確 規範地測評考生經濟學 管理學的基本素質和綜合能力,具體考察考生對經濟學 管理學基礎理論 基本方法的掌握與運用,為國家培養具有良好職業道德和職業素養 具有較強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