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的地名的來歷

2022-11-04 13:03:07 字數 739 閱讀 2440

重慶是一座有著悠久歷史文化的名城。遠在兩萬多年前的舊石器時代,這片土地上就出現了人類的生息繁衍活動;到新石器時代,已有較稠密的原始村落,分別居住著夷、濮、苴、奴、賓、共、等八個民族。正是這些最早的重慶居民,創造了重慶最古老的歷史文明。

約在三四千年前的夏商周時期,以重慶為中心地帶的大片地區,已形成強大的奴隸制部族聯盟,統稱「巴」。相傳夏禹王分華夏為九州,梁州所屬就有"巴"。在甲骨文中,也有關於"巴方"的記載。

郭沫若先生對此有詩讚曰:「巴蜀由來古,殷周已見傳」。從「巴」到「重慶」,名稱屢經歷史的變遷。

周慎靚王五年(前316年),秦滅巴國,置巴郡。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分天下為三十六郡,巴郡為其一。漢朝時候巴郡稱江州。

魏晉南北朝時期,先後更名荊州、益州、巴州、楚州。隋文帝開皇元年(581年),以渝水(嘉陵江古稱)繞城,改楚州為渝州。這就是重慶簡稱「渝」的來歷。

北宋徽宗崇寧元年(2023年),因渝人趙諗叛誅事,朝廷慮「渝」有「變」之意,改渝州為恭州。孝宗淳熙十六年(2023年),皇子趙接踵於正月封恭王,二月受內禪即帝位,自詡「雙重喜慶」,遂將恭州公升格命名為重慶府。重慶得名迄今已八百餘年。

重慶自秦以來,歷代王朝都在此設定郡、州、路、道、府等行政機構。辛亥革命後,2023年設重慶商埠督辦;2023年設市;2023年5月5日,國民黨**頒令,將重慶公升格為直轄市。抗日戰爭爆發後,國民黨**西遷重慶,於2023年11月定重慶為「戰時首都」,2023年再定重慶為「涪都」。

連同遠古巴國的建都、元末明玉珍的大夏國建都,重慶在歷史上就有三次成為國都。

重慶地名的語言學分析

作者 陳詩雨 文教資料 2014年第17期 摘要 地名是一定的社會群體為特定的地域所約定俗成的專有名詞。從語言學角度分析,重慶地名在用詞特徵上,專名多用與山石 河水和動植物有關的詞語,通名則豐富多樣,隨意性強 在結構方式上,多數已發展成為成熟的 專名 通名 型 在修辭上,善用多種修辭格,其中以借代法...

重慶區縣地名由來

渝中區 渝州之中心。重慶簡稱 渝 渝中區以位於重慶市主城區中部而得名。1995年由市中區更名為渝中區。大渡口區 長江邊的義渡。清末巴縣一士紳在長江以北設義渡,該渡口為沿江數十渡口之首,大渡口由此而得名。1965年建區。江北區 長江和嘉陵江之北。以位於長江 嘉陵江北岸而得名。1955年由重慶市第二區更...

蘇州重要地名來歷及含義

人民路 宋代稱大街。後因形如臥龍,遂名臥龍街。後改護龍街。抗戰勝利後,一度改為中正路,解放後更名為人民路。十全街 原名十泉街,因舊有十口古井得名。後改為十全街。期間改為友誼路,1980年恢復稱十全街。十梓街 由原十梓街 嚴衙前 天賜莊合併而成,期間改為紅旗東路。嚴衙前為明代學士嚴吶故里。1980年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