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名的由來

2021-03-04 02:01:56 字數 4687 閱讀 4216

山東:以在太行山之東而得名。唐大部分屬河南道;宋設京東路,後分京東東、西路;金更名山東東、西路,為山東得名的開始;元設山東東西道;明置山東省,後改山東布政使司;清改山東省,省名至今未變。

山西:以在太行山之西而行名。唐大部分屬河東道;宋設河東路;金分河東北、南路;元設山西河東道,為山西得名的開始;明置山西省,後改山西布政使司;清改山西省,省名至今未變。

河南:以在黃河之南而得名。西漢即有河南郡,為河南得名的開始。

唐大部分屬都畿道和河南道;宋設京畿路和京西北路;金改南京路;元設河南江北省和河南江北道;明置河南省,後改河南布政使司;清改河南省,省名至今未變。

河北:以在黃河之北而得名。唐大部分屬河北道,為河北得名的開始。

宋設河北路,後分河北東、西路;金分河北東路設大名府路;元設燕南趙北道;明設北平省,後廢省,所有府和直隸州直屬**,稱北直隸;清改直隸省;2023年**改河北省,省名至今未變。

湖南:以在洞庭湖之南而得名。唐屬江南西道和黔中道,後設湖南觀察使,為湖南得名的開始;宋稱湖南路;元設嶺北湖南道;明屬湖廣省,後改省為湖廣布政使司;清分湖廣省置湖南省,省名至今未變。

湖北:以在洞庭湖之北而得名。唐屬江南東道、淮南道和山南東道;宋荊湖北路,簡稱湖北路,為湖北得名的開始;元設江南湖北道;明屬湖廣省,後改為省為湖廣布政使司;清分湖廣省置湖北省,省名至今未變。

廣東:以廣南東路簡稱得名。唐屬嶺南道;宋以舊廣州轄地置廣南東路,簡稱廣東路,為廣得名的開始;元設海北廣東道;明置廣東省,後改廣東布政使司;清改廣東省,省名至今未變。

廣西:以廣南西路簡稱得名。唐屬嶺南道;宋置廣南西路,簡稱廣西路,為廣西得名的開始;元設廣西兩江道;明置廣西省,後改廣西布政使司;清改廣西省;**仍之;建國後改廣西壯族自治區,區名至今未變。

黑龍江:以黑龍江而得名。清分吉林將軍置黑龍江將軍,清末改黑龍江省,省名至今未變。

遼寧:以遼河流域永久安寧得名。唐屬河北道;遼置東京路;金仍之;元置遼陽行省;明為遼東都司;清設遼東將軍,後改奉天將軍,再改盛京將軍,清末改奉天省;1929**改遼寧省,為遼寧得名的開始;偽滿復改奉天省,1945收復後仍改遼寧省;建國初分遼東省和遼西省,後合併恢復遼寧省,省名至今未變。

浙江:以浙江(又稱錢塘江)得名。唐屬江南東道,設浙東觀察使和浙西觀察使;宋置兩浙路,南宋又分兩浙東路和兩浙西路,簡稱浙東路和浙西路;元設浙東海右道和江南浙西道;明設浙江省,為浙江得名的開始,後改浙江布政使司;清改浙江省,省名至今未變。

安徽:以安慶、徽州各取一字得名。唐大部屬江南西道和淮南道;宋置江南東路和淮南西路;元屬江東建康道和淮西江北道;明境內各府和直隸州直屬**,稱為直隸,後改南直隸;清改江南省,後分設安徽省,為安徽得名的開始;**仍之;建國初分設皖北行署和皖南行署,後合併恢復安徽省,省名至今未變。

江蘇:以江寧、蘇州各取一字得名。唐大部屬江南東道和淮南道;宋置江南東路、兩浙西路和淮南東路;元屬江東建康道、江南浙西道、淮東江北道;明境內各府和直隸州直屬**,稱為直隸,後改南直隸;清改江南省,後分設江蘇省,為江蘇得名的開始;**仍之;建國初分設蘇北行署和蘇南行署,後合併恢復江蘇省,省名至今未變。

福建:以福州、建州各取一字得名。唐屬江南東道,後設福建觀察使,為福建得名的開始;宋置福建路;元設福建海右道;明置福建省,後改福建布政使司;清改福建省,省名至今未變。

甘肅:以甘州、肅州各取一字得名。唐屬關內道和隴右道;宋時東部屬宋秦鳳路,西部屬西夏;金分秦鳳路為秦鳳、臨洮、慶原三路;元初以甘州置甘肅路(不久即改甘州路),為甘肅得名的開始,後改寧夏行省為甘肅行省;明為陝西行都司;清分陝西省恢復甘肅省,省名至今未變。

江西:以江南的西部得名。唐屬江南西道,後設江西觀察使,為江西得名的開始;宋置江南西路,簡稱江西路;元設江西行省及江西湖東道;明置江西省,後改江西布政使司;清改江西省,省名至今未變。

雲南:以在雲嶺之南得名。漢即設雲南縣,為雲南得名的開始。唐為六詔,後為南詔;宋為大理國;元置雲南行省及雲南諸路道;明置雲南省,後改雲南布政使司;清改雲南省,省名至今未變。

貴州:以貴山得名。唐為黔中道;宋屬夔州路;元屬湖廣行省;明置貴州土司,是為貴州得名的開始,後置貴州布政使司;清改貴州省,省名至今未變。

四川:以益利梓夔四路得名。唐大部屬劍南道和山南東、山南西道;宋設川峽路(注:

非川陝路),後分設西川路和峽西路,再分西川路為益州路和利州路,分峽西路為梓州路和夔州路,合稱四川,其間設四川制置使,為四川得名的開始,後改益州路為成都府路,改梓州路為潼川府路,分利州路為利州東、西路。元置四川省和四川行省和西蜀四川道;明置四川省,後改四川布政使司;清改四川省;建國初分為川東、川南、川西、川北四行署,後合併恢復四川省,省名至今未變。

青海:以青海湖得名。唐宋屬吐蕃;元其土地屬宣政院管轄;明屬朵甘都司等;清初為衛藏地,後分設西寧辦事大臣,又稱青海辦事大臣,為青海得名的開始;**初設青海辦事長官,後屬甘邊寧海鎮守使,之後建青海省,省名至今未變。

陝西:以陝原之西得名。唐大部屬京畿道和關內道;宋初設陝西路,為陝西得名的開始,後分設永興軍路,以軍事?

延、?寧、環慶、秦鳳、熙河五路設陝西五路經略使;元設陝西行省和陝西漢中道;明置陝西省,後改陝西布政使司;清改陝西省,省名至今未變。

吉林:以吉林烏拉前二字得名,滿語吉林烏拉意為沿江。唐屬東北民族地;遼屬東京路;金屬上京路;元屬遼陽行省;明屬奴兒幹都司;清設吉林將軍,清末改吉林省,省名至今未變。

寧夏:以西夏安寧得名。唐屬關內道;宋時屬西夏;元滅西夏後以舊地設西夏行省,不久改寧夏行省,治所為寧夏路,為寧夏得名的開始,後改行省為甘肅行省,遷甘州路。

明屬陝西省,改寧夏路為寧夏衛;清改寧夏府,屬甘肅省,並設寧夏將軍;**初設甘邊寧夏護軍使,後置寧夏省;建國後撤消併入甘肅省,後設寧夏回族自治區,區名至今未變。

海南:以海南島得名。唐屬嶺南道;宋屬廣南西路;元設海南海北道,是為海南得名的開始;明屬廣東省;清仍之,正式稱瓊崖為海南島;**仍之,後設海南特別行政區,仍屬省;建國後設海南行政區,仍屬省,1988公升海南省,省名至今未變。

台灣:以台灣府得名。唐宋均為化外地;元在澎湖設巡檢司,兼管台灣漁民;明為荷蘭所佔,明末鄭成功收復,設東寧省及承天府;清鄭氏,設台灣府及臺廈道,是為台灣得名的開始,並正式稱台灣島,後改台廈道為台灣道;清末設台灣省,後為日佔,仍稱台灣;**收復,恢復台灣省,省名至今未變。

**:以清正式定名得名。唐宋為吐蕃;元屬宣政院;明稱烏思藏,設都司等;清初稱衛藏,衛即前藏,藏即後藏;後正式定名為**,為**得名的開始;清設**辦事大臣;**初**地方;建國後仍之,後改**自治區,區名至今未變。

內蒙古:以漠南蒙古得名。唐為突厥地;宋時出現蒙古部落;後建元朝,其地直屬中書省及嶺北行省;明分達靼韃及瓦剌;清統一蒙古,以漠南蒙古居內地稱內蒙古,漠北蒙古居邊外稱外蒙古,並屬理藩院。

**初分屬熱河、察哈爾、綏遠等特別區,後均改省;建國前中共以今內蒙古東部設內蒙古自治區,區名至今未變。

新疆:以其為新闢疆土而稱新疆。唐宋為西域;元明為察哈台汗國和窩闊台汗國地;清統一其地,其北部稱回部、南部稱準部,合稱回疆,設伊犁將軍,又以其為新闢疆土而稱新疆(其時貴州新闢疆土亦稱新疆);清未設新疆省,是為新疆得名的開始;**仍之;建國後改新疆維吾兒自治區,區名至今未變。

我國湖泊名稱趣談我國是乙個多湖泊的國家,天然湖泊遍布各地,或大或小,不一而足。通常小而圓的稱為「池」、「塘」、「潭」,面積較大的稱為「湖」、「泊」。不同湖泊,名稱的由來都有其特定的自然和人文背景。

湖泊與河流一樣,多是文明的發祥地,在古代,稱湖泊為澤,如雲夢澤(今江漢平原,現洞庭湖為其中一部分)、震澤(今太湖一帶)。隨著人類對自然界認識的深入,歷史時期民族融合,以及清朝以後漢文化的逐漸主宰,文獻中對湖泊名稱的記載多以當地各民族居民對其的習慣稱謂加以音譯而名。在音譯規範化的過程中,特別注重吸納如藏、蒙、維等少數民族對湖泊的習慣性或具有宗教等特殊文化背景的名稱,2023年以後,在《漢語拼音方案》的基礎上,國家在充分尊重當地民族習慣、宗教信仰和其它文化背景的基礎上,統一湖泊在各類出版物尤其是地圖上的名稱,並一直沿用至今。

然而,中國幅員遼闊,各地方言稱謂不可能一概統一,這在湖泊名稱上體現得非常明顯。除眾所周知的「湖」(如江西的鄱陽湖)、「泊」(如新疆的羅布泊)外,湖泊的名稱可謂五花八門。比較常見的有:

(1) 東北地區的「泡」(如吉林的月亮泡、黑龍江的連環泡)、「窪」(如吉林的元寶窪);

(2) 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尤其是江浙一帶的「蕩」(如江蘇的元蕩)、「澱」(如河北的白洋淀)、「氿」(如江蘇宜興三氿之東氿、西氿和團氿)、「漾」(如浙江的麻漾);

(3) 西南地區高原的「海子」(如四川九寨溝的海子群),比較大的謂「海」(如雲南的洱海、陽宗海)。

(4) 「海」、「諾爾」是蒙古族對湖泊的主要稱謂之一,如內蒙古的岱海、黃旗海、查干諾爾;

(5) 「潭」、「塘」、「淖」、「池」等是古人對湖泊古稱謂沿襲至今,如台灣的日月潭、浙江的官塘、內蒙古的白鹼淖、吉林的白頭山天池;

(6) 「錯」是藏族對湖泊的稱謂,因此帶「錯」的湖泊主要分布在**、青海等地區,湖泊名稱也多是根據藏語音譯而得。如著名的納木錯、羊卓雍錯。有意思的是,有些湖泊,即使是藏人也了解甚少,故名字也相對簡單,如錯那(**有2個這樣同名的湖泊)、錯鄂;

(7) 「庫勒」是新疆地區湖泊的別稱,如阿什庫勒;

(8) 「茶卡」是**等地對鹽湖的稱呼。如扎布耶茶卡。

每個湖泊的名稱都有一定的象徵意義,如納木錯,蒙古族人稱之為騰格里海,意為「天湖」。**的依布茶卡,藏語意為猞猁穴鹽湖;著名的黃河上游姊妹湖——扎陵、鄂陵湖,藏語分別表示「灰白色長湖」和「青藍色長湖」。新疆的羅布泊,又名羅布淖爾,蒙古語意謂「多水匯集之湖」,而今羅布泊已經完全乾涸。

在一些民族交錯居住的地區,湖泊往往有不同的名字,如新疆的艾比湖,又名庫爾湖(維語音譯),「艾比」系蒙古語音譯名,指當地一種地方風的名字。青海湖,因湖水清澈碧藍,湖面廣袤如海而名,又名庫庫諾爾、錯鄂博,前者系蒙古語音譯,意為青色的海,後者系藏語音譯名,意即西海。內蒙古的呼倫湖,又名達賚諾爾,呼倫為突厥語,意為海;達賚諾爾是蒙語,意為海一樣的湖泊。

地名的由來

1 天橋 原天橋位於天壇西北,南北向跨過龍鬚溝。此橋是皇上去天壇祭天的必經之橋,意為通天之橋,故稱 天橋 原來的天橋是有橋的,明朝在此建有漢白玉單孔高拱橋,以通 御路 皇帝又稱為天子,天子所走之橋,故叫天橋。這就是天橋一名的由來。天橋平時有木柵欄封起來,除了皇上老兒其他人等不許通過,一般官民只能走兩...

中國各地方地名的由來

華北與東北 天津 意為 天子的津渡 明代永樂帝朱棣在這裡率領大軍渡過海河南下推翻建文帝。邯鄲 城市名押an韻,邯鄲意為 邯山至此而盡 鄲同單,單 意思是山脈的盡頭,邯鄲是中國沿用最古老的地名之一。秦皇島 秦始皇求仙入海之島,秦皇島是中國唯一用古代帝王稱號來命名的城市。太原 取 廣大的平原 之意。大同...

中國各地省市典型地名由來

北京 北京上古時稱幽陵,夏朝時稱冀州,周朝時稱薊,春秋戰國時是燕國的都城,故稱燕京。秦置廣陽 漁陽,西漢設幽州,東漢為廣陽 薊縣,北魏稱燕都,隋改涿郡,京杭大運河的北端就從這裡開始。唐改稱范陽,安史之亂時,安祿山就是從范陽起兵的。唐以後又一度稱幽州。遼建都在上京,把這裡作為陪都稱幽都,也稱南京,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