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社會經濟統計調查制度改革

2022-10-22 16:12:05 字數 5338 閱讀 8573

農村社會經濟統計調查是取得農業統計資料的重要方法,建立高效、完善、滿足各級**對農村管理需要的現代農村統計調查制度則是保障科學的調查方法得以正確實施的關鍵,也是我國農村社會經濟統計調查改革取得成功的關鍵。經過二十多年統計方法制度改革,各種調查方法在我國的農村社會經濟統計工作中得到不同程度的運用,特別是近幾年,多種調查方法的綜合運用正在不斷深入。雖然各種調查方法在農村社會經濟統計調查中大顯身手,但由於多方面因素的影響與制約,目前我們的農村社會經濟統計調查工作還存在許多問題,現行農村社會經濟統計在很大程度上不適應當前的農村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

因此,深化我國農村社會經濟統計工作的改革具有重要意義。

一、存在的主要問題

當前農村經濟體制、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現行的農業統計工作不論在管理體制、統計制度、調查方法上,還是在基層人員力量配備、基層資料的準確性和及時性等方面均存在一定問題,主要表現在:

1、管理體制不順,監督不到位。我國現行的統計體系實行「統一領導、分級負責」的管理體制,統計業務上以上級統計部門管理為主,在行政上以當地**領導為主。這種雙重管理的體制弊端主要集中反映在基層,地方**掌管統計部門的人事任免和經費分配等生殺大權,吃誰的飯當然得聽誰的話。

《統計法》所賦予統計機構和統計人員的獨立性和抗干擾能力,越到基層折扣越大,無法從根本上擺脫「統計圍繞計畫轉」的通病,既是「裁判員」又是「運動員」的縣級以上統計部門也顯得無能為力。由於缺乏有效監督機制,農村基層統計的權益得不到應有的保障,此弊一日不除,源頭資料質量難有保障。

2、指標體系不完善,部分指標設計落後。現行農業統計制度是計畫經濟的產物,農業統計指標設定陳舊過時,無用或者用處不大的指標較多,反映生產的指標多,反映效益、市場變化情況及新農村建設的指標少。而各級**和社會所急需的農業產業化、農業科技推廣應用、農業投入產出、農產品市場化等指標更是少有涉及,或者雖有涉及卻取數難度大,資料質量難有保障。

所以農業統計制度從指標設計、調查方法到執行結果,僅能從數量上反映產品多少,不能從質的方面全面反映農村經濟和結構的變化,更不能準確反映「三農」問題。需要的不多、無用的不少是當前農業統計指標體系的主要問題。

3、基層統計人員任務繁雜,力量配備不足。目前特別村級統計人員任務繁雜、變換頻繁,加上年輕人外出居多,導致統計員青黃不接、素質偏低。俗話說「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村級統計人員現在主要為村會計擔任,他們身兼數職,日常事務繁雜,凡事都以應付為主,資料上報估計成分較大,因此漏報、瞞報、虛報、遲報等統計違法行為時有出現。

報表難蒐集、資料難搞準是農村基層統計工作的兩大主要難題。

4、源頭資料採集方法缺失,執法難度大。目前農業統計資料多數是從村級起報,村級上報的資料就是我們農業統計的源頭資料。現行的《農林牧漁業統計報表制度》中規定:

農村基本情況(浙a301表)、農村能源和農業物資消耗情況(浙a305表)、桑園面積蠶繭產量(浙a308表)、茶葉和水果生產情況(浙a309表)、畜牧業生產情況(浙a312表)等年報和畜牧業生產季節報(浙a405表)由市、縣(市、區)統計局負責組織分鄉鎮資料的上報工作這段描述並未提及具體的統計調查方法,只限定「由市、縣(市、區)統計局負責組織分鄉鎮資料的上報」。其中並沒有提及源頭資料採集方法,在各級組織上報過程中,也都只是將報表層層往下級布置。村級是最基層單位,各行政村少則幾百多則幾千人口,種植面積多的村有上萬畝,如此讓乙個統計員要準確填報出農村統計的各項指標實在難以想象。

但上級布置的報表不能不報,如此資料大小全憑統計員一人說了算,資料質量只能寄託在統計員的責任心和能力上,根本沒有制度加以保障,致使上級統計部門發現資料質量存在問題進行查詢也顯得底氣不足。源頭資料採集方法缺失,留下了資料質量難保證的系統性隱患,也給統計執法帶來很大的難度。

5、與部門分工不明確,數出多門。目前農村統計中的很多資料,統計部門與有關部門存在重複統計和數出多門的現象,如農作物播種面積、糧食產量、畜禽存出欄等資料統計部門有,農業、畜牧等有關部門也有,甚至統計系統內部也存在著重複統計的現象。再準確的統計也存在一定的誤差,更何況統計途徑不同,資料迥異是必然的。

數出多門導致資料打架現象時有發生,造成資料真假難辯,甚至誤導讀者和使用者,給農村統計工作帶來相當大的被動。

6、考核層層緊逼,嚴重干擾資料質量。近年來,從**到地方各級**都高度重視農村工作,也加強了對下級**的考核力度,形成一級考一級,一直考到鄉鎮,而且很多考核對各級領導和單位都至關重要,如實行**主要領導、分管領導負責制、簽訂責任狀、一票否決制、考核結果與獎金掛鉤等嚴格的考核辦法。在如此強有力的政策和考核機制下,屬於地方**的統計人難免受到影響,在資料使用上往往是按需而定,造成資料失真,統計資料可信度受到質疑,統計權威性受到嚴峻挑戰。

二、農村統計體制和方法制度改革措施

(一)實行體制改革夯實鄉鎮基礎

資料質量是統計的生命。當前,要改變農村統計資料質量不高的現狀,必須進行統計體制改革,規範和加強農村統計基礎,增強統計抗干擾能力,重點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改革統計管理體制,加強國家統計局的垂直領導。

農村基層統計工作要擺脫困境,根本出路是實行革命性的變革,強化國家統計系統的垂直統一管理,只有體制理順了,一切問題才能迎刃而解。要實現鄉鎮統計科室從鄉鎮剝離,成立隸屬於區縣一級統計局的統計所(站),真正實現統計的垂直管理。省以下統計系統也要實行「垂直管理」。

這樣才有利於維護統計系統的獨立性,使統計資料科學化,有利於準確評價社會經濟發展,有利於整合統計資源、提高統計水平。

2、建立以鄉鎮為中心的基層統計網路,加強和規範農村基層統計

加強基層基礎工作建設,事關農村統計發展的全域性,是維護統計信譽的關鍵環節,也是切實履行統計調查職能的重要措施。基層基礎不牢靠,統計調查就失去了準確、可靠、權威的基礎;資料不准,其它就更無從談起。我們要想提高資料質量,全面、客觀、真實地反映經濟社會現象,要想提高工作水平,樹立統計權威,提公升統計形象,這一切要求和希望,最終實現的基礎都在於基層。

只有搞好基層統計工作,資料質量才能從源頭上得到保證,才能搞好優質服務,樹立起統計調查的權威。「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寓意統計調查事業的根基在於基層,基層工作不紮實、不牢固,統計大廈就不穩固。「標本兼治,治標必先治本」,再好的統計方法制度沒有精幹的統計人員去實施、沒有乙個好的管理體制作保證,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鄉、村統計是農村統計的基礎和資料源頭。隨著**提出的在全國範圍內大力推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構建和諧社會、小康社會以來,各級黨政和社會各界對農村統計資料和資訊的需求量大大增加、要求大大提高,我們要充分利用這一有利時機,緊緊抓住鄉鎮統計的薄弱環節,切實加強和規範農村基層統計基礎建設。

(1)建立健全鄉鎮統計站建設。鄉鎮統計站管理機制必須要有所創新,最充分地發揮其應有作用,不然終將被淘汰。因此我們應該首先讓鄉鎮統計站建制,定人定編,配備專職統計員,可由縣統計局統一招考,也可以試行聘用制,但必須保持相對穩定。

村級應聘用輔助統計員,由鄉鎮統計站負責管理,經濟上直接給予補貼。

(2)積極爭取統計經費,納入財政預算。可根據各鄉鎮前兩年的平均統計經費開支,結合當地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狀況,合理核定乙個保底額作為專項統計經費,盡可能從工作環境、生活待遇、辦公條件等方面改善基層統計工作的條件。並通過建立激勵機制,做到獎懲分明,以調動鄉鎮統計人員的積極性。

(3)加強基層統計培訓。農業統計要從以全面統計為主,逐步過渡到以抽樣調查為主的統計方法,這就對鄉鎮統計人員的業務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此必須組織對農村基層統計人員進行業務培訓,學習統計專業知識。要採取多種形式,利用多種機會,搞好鄉鎮統計人員的上崗培訓和專業培訓,重點要抓好農村社會經濟統計基礎知識、理論和基本技能、先進的統計理論與方法、農村統計報表制度、計算機應用和統計法相關知識的培訓,並通過考試和考核,實行上崗證制度,使選配人員達到任職資格和條件,努力打造一支政治上強、業務上精、作風上硬的統計隊伍。

(4)加快鄉鎮統計資訊化建設的步伐。統計科學技術是創新的動力,是實現統計工作現代化的必要條件。鄉鎮統計站應配備專用計算機,建立專用傳輸網路,用好用活計算機;要開發研製統一平台下的農村統計調查資料處理系統,實現網路環境下的資料處理、資料管理和資訊服務;在此基礎上,要充分利用建立資料庫的時機,逐步實現常規統計報表業務處理與資料通訊、資料管理、統計資訊諮詢服務等環節的一體化作業,把鄉鎮統計站建設成為鄉鎮社會經濟資訊中心。

(二)實施制度改革完善指標體系

1、改革全面統計,確立抽樣調查的主體地位。農業統計方法雖然進行了一些改革,但與農村社會經濟體制改革和政治體制改革相比,顯得相對滯後。國家統計局早就制定了以週期性普查為主體,輔之以重點調查、典型調查的統計調查方法制度。

但由於種種原因,在現行農業統計方法中,農業統計仍佔絕對「比重」。因此,在農業統計方法制度改革中,除週期性普查外,應大力推行抽樣調查,全面報表應盡量少或不用,確立抽樣調查在農業統計制度中的主體地位。

為滿足各級**管理經濟需要,在確定樣本時,可採用樣用擴充的方法,將上級樣本與本級樣本有機融合,將多目標調查在一套樣本中融合。這樣同時滿足了上級與本級的需求。在樣本資料推算過程中,允許採用「結構比例推算」等靈活多樣的方法。

這樣可以較少的人力、財力和物力取得資料,同時減少了調查過程中人為因素的干擾。不僅提高了工作效率,也提高了資料質量。

2、減輕基層壓力,減少工作量。我國統計人員數量、經費和文化結構均呈倒金字塔結構,因此,減輕基層工作壓力是農業統計改革任務之一。然而,基層統計工作者工作量不降反增,且難度加大。

從近年來的統計制度改革來看,越改調查專案越多、報表種類越多、指標分類越細,對基層統計工作實際欠考慮,導致統計人員忙於應付。指標涉及面之廣,指標體系之複雜,並不是鄉村兩級統計人員能夠在有限的時間之內能收集到的。這也直接導致資料質量下降。

因此,加快農村統計方法制度改革,減輕基層負擔勢在必行。

3、創新統計理念,完善指標體系。「窮則思變,變則通」。統計環境在變,我們也只有跟著變才能佔據主動地位。

我們要敏銳地捕捉農村統計工作中的新情況,發現新問題,反映新特點。以國際通行的統計觀念、執行標準,結合新農村和小康社會建設新需求,改革農村統計中不合時宜的做法,理順渠道、整合資源,建立一套特色鮮明、科學統一的農村統計制度方法。

①清理、精簡統計報表和指標,規範、推行「一套表」制度。取消計畫經濟色彩濃重或者取數難度大的指標,增加反映農村新時代特徵的新技術、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等指標。指標設定要遵循層次分明、定義明確、標準統一的要求,能滿足各級黨政領導決策和農業經濟核算的需要。

要統籌規劃各種農業統計報表,將種類繁多的報表作適當的整合,做到不重不漏,在基層推行「一套表」。

②推行多主題抽樣調查,建立科學的、行之有效的調查方法體系。在國家農業普查的基礎上,儘量減少全面報表,替之以方案簡單、取得資料快捷的抽樣調查。根據調查需要,結合實際情況,研究具體指標取得資料最有效的方法。

改變以前乙個主題一套方案、一套樣本、一種調查方法的做法,探索多主題、多種調查方法相結合的調查方式。以最經濟的方式取得資料,避免造**、財、物的浪費和資料混亂。

③強化農村經濟執行的動態監測、跟蹤,拓展農村統計分析研究領域。現行的農村統計制度方法顯得過於笨拙,難以及時反映農村社會經濟出現的新特點、熱點。動態監測正是常規報表制度的有力補充,它能及時反映社會經濟出現在新問題、新動向,並能對發展趨勢作出分析判斷,是我們出精品統計服務的有力工具。

因此,強化動態監測、跟蹤,是統計調查迫切需要和任務。建立通暢的統計渠道,採用重點調查和典型調查等調查方法,結合重大事項報告制度等手段,對農村社會經濟發展過程**現的新問題、新動向進行監測、跟蹤。

社會經濟制度 1

第一章社會經濟制度 物質資料生產和基本經濟規律 社會經濟制度的變革和演化 自然經濟與商品經濟 市場與市場體系 商品經濟與市場經濟 資源配置方式與經濟體制 一物質資料生產和基本經濟規律 1 物質資料生產的概念 勞動者按照預期目的,運用勞動資料加工於勞動物件,改變勞動物件的形狀 性質或地理位置,使它適合...

經濟師《初級基礎》 社會經濟制度

2011年經濟師 初級基礎 社會經濟制度 考試目的 測查應試人員是否掌握社會經濟制度變革的基本規律和基本過程,自然經濟 商品經濟 市場經濟的概念和基本特徵,資源配置的基本方式,經濟制度與經濟體制之間的關係。考試內容 一 物質資料生產和基本經濟規律 物質資料生產及其必備的基本要素,社會生產關係及其主要...

社會經濟調查方法與實務課程考試說明

2004年5月 第一部分期末考試說明 一 考核物件 本課程考核物件為 電大開放專科學生。二 考核方式 本課程採用學習過程考核和期末考試相結合的方式。學習過程考核主要指平時作業,其成績佔學期總成績的20 期末考試成績佔學期總成績的80 學習過程考核形式為平時作業,期末考試形式為閉卷筆試。三 命題原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