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思想其實並不消極

2022-10-15 12:33:08 字數 4596 閱讀 9337

當今的社會,科學和技術在飛速地發展,現代化的程度越來越高,然而伴隨的是整個社會對於物質財富的追逐,導致真誠失落、道德滑坡、犯罪增加,人們的精神世界反而越來越空虛……也許,在長期被忽視的古老傳統中,蘊含著現代人所需要的智慧型。其中,老子思想中豐富的生活智慧型,正可以作為現代人尋找文化對策、解決生活危機的新的智慧型源泉。

老子思想,綜羅百代,廣博精微,是中國文化精神的根基。老子思想的核心用乙個字來概括就是「道」。道,是天地的本然,是世間的大規律,是萬物的本根,是最終極的存在。

道家絕不是什麼消極出世,道家是一種大智慧型,是「無為而治」,是「莫之能爭」!道家講的是自然虛靜,是本立道生,是無用之大用。

他教導人們的不是只知功利、競爭,只知不斷地進擊,永遠地擴張,而是教你淡泊,教你退守,教你灑脫,教你具有健康的人格與心態。從這個意義而言,老子是哲學家,也是一位心理學大師,也是人生的導師。那麼,就用老子思想為我們現代人把把脈,看看在這樣乙個喧囂的時代,如何安放我們的心靈。

內容提示:本期從老子的處世哲學出發,從無為、守柔、寡欲、不爭等多個角度,深入**了老子思想對現代生活的影響。老子的思想,長期以來被認為是消極的、避世的。

但如果我們對其真正了解以後,就會發現這些貌似消極的言辭後面,其實蘊涵著積極而深刻的智慧型。

【原文】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直解】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為美,那是由於有醜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為善,那是因為有惡的存在。所以有和無互相轉化,難和易互相形成,長和短互相顯現,高和下互相充實,音與聲互相諧和,前和後互相接隨——這是永恆的。

因此聖人用無為的觀點對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聽任萬物自然興起而不為其創始,有所施為,但不加自己的傾向,功成業就而不自居。正由於不居功,就無所謂失去。

【點睛】人生沒有完美可言,完美只在理想中存在。生活中處處都有遺憾,這才是真實的人生。因而人不能苦悶於對「完美」的追求之中,這樣可能會留給我們更多的遺憾。

追求完美固然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但如果過分追求完美,這樣就會使人處於緊張狀態中,時間久了,必然會崩斷人生的琴弦。

【原文】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慾,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慾,使夫知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直解】如果社會上沒有崇尚有才華的人,就不會導致老百姓相爭,如果珍貴的東西大家都不認為他是珍貴的話,那麼就不會偷竊之人,就不會導致民心迷亂。所以聖人的治理原則就是:要使人民都虛心待人,使人民衣食充盈,使人民沒有野心,使人民身體強健,全民都形成了謙虛謹慎不出風頭、安居樂業不欲壑難填的風尚,即使其中有個別的「聰明人」,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了,聖人按照「無為」的原則去做,辦事順應自然,那麼社會就不會不太平了。

【點睛】老子認為,名利都是人外在的價值追求,物欲橫流是禍亂的根源。林語堂也說,「爭臉」是許多人的人生第一要義,「甚至傾家蕩產而為之,也不為過」。在他看來,虛榮的「面子問題」無疑是許多人劣根性的表現。

虛榮會開花,但不會結果。如果不能依照自己的「本來面目」去生活,無異就是否定自己而導致生活的潰敗及精神上的困擾與煩惱。

【原文】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直解】世間萬物生機,生生不息,就好像乙個神奇的母親的存在一樣,我們管他叫做「玄牝」,「玄牝」就是「道」。「道」就是天地萬物生生不息的根源。冥冥之中它好像是客觀存在的,「道」是永不枯竭的。

【點睛】人是水做的,人體的70%都是水。只有綿綿若存,迴圈往復,才能用之不勤。所以說,身體用之多,易損。

其實,人身本來就是乙個空谷,古人曾形容它叫臭皮囊,它是生命的歸屬,並非生命永恆的擁有。「寂然不動,感而遂通」 ,人要隨時隨地知時知量,知止知休。

現代社會,我們都很累,因為人生本來就不輕鬆,光「責任」二字就可以壓彎你的腰,有些事也不是說放下就可以放下的。所謂提得起放得下只是一種追求。乙個人的心不可能真如「明鏡臺」,藏點秘密、留點隱私也在情理之中,但是放棄那些本不該壓在心頭的負擔,拂去那些本不該落在心頭的「塵埃」,也並非難事。

所以,為了你的身心健康,別讓心太累。

【原文】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耶?故能成其私。

【直解】天地是永久存在的,天地之所以能永久存在,是因為它不是為了自己的運動變化規律而存在,而是萬事萬物運動變化規律平衡的集合,因為它是和諧平衡的,所以它能夠永世長存。當乙個人是為自己,而是為別人,那這個人也是永世長存的。聖人總是把人民或者他人的利益放在前面,人民也會把聖人的利益放在前面;聖人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而把人民的安危放在前面,人民會全力以赴的保護他的安危,正因為聖人大公無私,所以人民會把他該他得到的都給他。

【點睛】古人說。投之以桃,報之以李。在生活中,我們何嘗不是這樣感受著世界的多彩呢。

陽光無私地給我們溫暖,所以我們禮讚它的偉大;大地真誠給我們養分,所以我們高歌它的奉獻。給予是無私的,幫助是美好的。因為給予,我們才有回報。

為別人著想,替自己打算,花點小錢,吃點小虧不算什麼。這何嘗不是一種深謀遠慮的精明之舉呢。吃小虧佔大便宜,古今亦然。

謙卑,其實是一種自信

【原文】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耶?故能成其私。

【直解】天地是永久存在的,天地之所以能永久存在,是因為它不是為了自己的運動變化規律而存在,而是萬事萬物運動變化規律平衡的集合,因為它是和諧平衡的,所以它能夠永世長存。當乙個人不是為自己,而是為別人,那這個人也是永世長存的。聖人總是把人民或者他人的利益放在前面,人民也會把聖人的利益放在前面;聖人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而把人民的安危放在前面,人民會全力以赴的保護他的安危,正因為聖人大公無私,所以人民會把他該他得到的都給他。

【點睛】古人說。投之以桃,報之以李。在生活中,我們何嘗不是這樣感受著世界的多彩呢。

陽光無私地給我們溫暖,所以我們禮讚它的偉大;大地真誠給我們養分,所以我們高歌它的奉獻。給予是無私的,幫助是美好的。因為給予,我們才有回報。

為別人著想,替自己打算,花點小錢,吃點小虧不算什麼。這何嘗不是一種深謀遠慮的精明之舉呢。吃小虧佔大便宜,古今亦然。

【原文】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直解】繽紛的色彩,使人眼花繚亂;嘈雜的音調,使人聽覺失靈;豐盛的食物,使人舌不知味;縱情狩獵,使人心情**發狂;稀有的物品,使人行為不軌。因此,聖人但求吃飽肚子而不追逐聲色之娛,所以摒棄物慾的**而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方式。

【點睛】人們如果被物質世界的表面所迷惑,而擾亂了內在世界的信仰,將使得自己處於一種盲目的功利心態中和一種真假難辨的狀態中。如果長期處於一種被外在的物質世界所掠奪之中,就會使自己的內在心靈受到傷害,行為脫離正軌。

人的一生,需要我們放棄的東西很多。古人云:「魚和熊掌不可兼得」。

如果不是我們應該擁有的,我們就要學會放棄。幾十年的人生旅途,會有風風雨雨,山山水水,有所得也必然有所失,只有我們學會了放棄,才會有擁有乙份安然祥和的心態,才會活得更加充實、坦然和輕鬆。

【原文】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者,則可以寄於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者,乃可以託于天下。

【直解】世人得是名利的心太重,所以得到榮寵和受到屈辱都擔驚受怕。畏懼大的禍害也因為害怕。我們之所以有大的禍患,那是因為我們常想到「自己」的關係。

假設我們忘掉「自己」那麼還有什麼禍患呢。所以,如果有乙個人願意犧牲自己為天下人服務,就可以把天下交給他。

【點睛】別把自己太當回事,說到底是一種生活態度,一種對待自己的態度。把自己看得輕一點再輕一點,還會有那麼多的寵與辱嗎?把自己放得輕鬆一點就能解決很多問題,而不至於陷入無盡的煩惱與痛苦之中。

《天下無雙》中有這樣乙個有趣的場景:梁朝偉主演的角色深深吸了一口氣說:「我不過是塵世間的一粒微塵,這樣想來就不再難過傷心了。

」是啊,我們自己何嘗不應如此。

【原文】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

歸根曰靜,靜曰覆命。覆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知常,容。

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直解】到達心境空明,萬念萬欲俱化為虛無的頂點,安守著至誠至信的寧靜。世界也處於不停地變化之中。芸芸眾生,紛紛回歸它們本原。

到達了它的本原,明察了自己的本心叫做「靜」,「靜」叫做回覆到自身的本來,天然的本性;保持純真自然的本性、清靜無為的本心才是長久的生存之道;懂得這個規律並能切實施為稱之為明智。

不懂得這個規律而輕舉妄動、恣性肆意,就會遇到凶險;把握了這個規律就能深通一切,明察秋毫。融會貫通就能達到至大至正的境界;達到無所不在、無時不在、充塞天地、縱橫古今的境界;進一步天人合一:我即宇宙,宇宙即我,從而真正進入了道的境界。

循道而行方能保得真正長久,始終不會失敗,永遠也不會滅亡。

【點睛】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空雲卷雲舒。其意既是方法,也是心態,運用之妙,則存乎一心。動心不如靜心。

所謂「靜若處子,動若脫兔 」,沒有先期的「靜」,也定沒有後期的「超脫」和「速度」。

柔軟,其實是一種堅韌

【原文】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知其白,守其辱,為天下谷。

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樸。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

樸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智不割。

老子及其思想的幾點總結及見解

一 總結 揭世弊,思所出 為人 治國 用兵之道,巧述以例,貫之以矛盾相依之理 時抒己之道不為所用之憤 然此一切皆為一 生 字,故曰重死。這是我對 老子 一書的概括。二 老子給後人的印象 老子其人有春秋說與戰國說,前者較盛行,於此不做考證,暫取春秋說。其時教育為高層統治者所壟斷,其下層根本無機會讀書史...

老子思想在企業管理中的運用

管理學專題結課 姓名專業 學號一 道德經 部分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 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慾以觀其妙 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道德經第一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

有關孔子老子的名言名句

唯上知與下愚,不移。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性相近也,習相遠也。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