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小秦嶺地區構造特徵及其演化

2022-10-14 16:36:07 字數 1117 閱讀 7992

【摘要】本文首先從地理環境與構造格局兩方面對陝西小秦嶺地區的地質構造背景進行了分析,並對該區在斷裂、褶皺構造、侵入體構造和單斜構造方面表現出的區域構造特徵進行了分類闡述,進而總結出該區的地質演化過程中經歷了多次擴張收縮的脈動式運動。

【關鍵詞】陝西小秦嶺;地質構造;侵入體構造;演化特徵

1.陝西小秦嶺地區地質構造背景

1.1地理環境

小秦嶺地處華北陸台南緣、東秦嶺東西複雜構造帶北緣、新華夏系太行山隆褶帶西南端,是我國重要的**地之一。小秦嶺山勢由北向南依次變緩,南坡水系源遠流長,溝谷切割較深。該區氣溫較低、無霜期短,屬於典型的暖溫帶山地氣候。

該區交通較為便利,區內有隴海鐵路自北穿過,南部盆地區有312國道、洛華公路穿過。主要礦產資源有金、鐵、鉛、煤、石墨和大理石等。

1.2構造格局

小秦嶺地區地殼組成具有典型的雙層結構特徵,並以上太古界出露於北部太華臺拱的太華巖群為蓄晶基底。蓋層出露於南部金堆城台凹,其組成分為元古界和下古生界。小秦嶺地區經過多期變形-變質作用,即早期的粘塑性變形變質、中期的塑性變形變質和晚期的脆性變形疊加,最終形成三大構造格局,即北部的太華隆起帶、中部的石門坳陷帶和南部的北秦嶺北緣構造帶。

1.2.1太華隆起帶

太華隆起帶分布於小秦嶺構造帶周圍,主要經過四期變形褶皺而成,但對於各期的褶皺形式目前的學者眾說紛紜,林寶欽(1989)、吳文奎(1989)等認為第一期為平臥褶皺,第二期為同斜褶皺,第三期為倒轉褶皺,第四期為開闊褶皺。蔡乃仲(1989)認為該區為三期同褶皺,每次主應力方向都發生變化,主要變化形式可總結為:南北向-東西向-南北向,並使褶皺軸面反覆彎曲。

從巖相分布來看,太華巖群可分為上太華巖群和下太華巖群,其中前者含有一套孔茲岩係特徵的副變質岩,原岩為各類沉積岩、火山沉積岩;後者為變質岩漿巖,原岩為斜長角閃岩。

1.2.2石門坳陷帶

石門坳陷帶地處小秦嶺構造帶中部,包括巡馬道斷裂至石門斷裂之間的地區。主要是由第

三、四紀的山地復背斜受到侵蝕而成,主要有路家街向斜和石門背斜,前者表現為高聳的向斜山地,形成機理為:堅硬的石英岩多集中在軸部附近,出露位置較高,且小斷裂與節理均不發育,構造活動弱,抗侵蝕能力強。而石門背斜位於山地邊緣,軸部張節理發育,大斷裂切割、岩體破碎現象顯著,極易受到侵蝕。

但隨著山地隆起的不斷摺疊、侵蝕作用不斷積累,進而形成了背斜山與向斜山並存的局面。

06 15年陝西中考數學小幾何證明

06 20 本題滿分8分 如圖。o為的對角線ac的中點,過點o左一條直線分別與ab cd交於點m n,e f在直線mn上,且 07 19 本題滿分7分 如圖,在梯形中,延長到點,使,連線 1 求證 2 若,求四邊形的面積 08 18 本題滿分6分 已知 如圖,b c e三點在同一條直線上,ac 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