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地貌學考試

2022-10-08 22:51:09 字數 4910 閱讀 1490

緒論1、地質學(geology)是研究地球(主要是岩石圈)的物質組成、結構、運動、變化和發展以及古生物、古氣候演化歷史的一門學科。

研究物件:地球(主要是岩石圈)

內容:物質組成---礦物、岩石

變化發展:內動力地質作用和外動力地質作用

研究物件的特殊性:時間悠久性、地區差異性、變化的複雜性

(1)地質思想萌芽時期(西元前---18世紀中葉)

2、地質學的發展階段 (2)近代(經典)地質學時期(18世紀中葉---20世紀初)

3)現代地質學時期(20世紀初---現在)

3、地貌:地球表面有各種高低起伏的形體,如山地、丘陵、平原、盆地、河谷、沖溝等等,這些形體總稱為地貌(或地形)。

4、地貌學(geomorphology)就是研究地球表面形態和結構特徵及其成因機制、分布和發展規律科學,所以地貌學也叫地表形態學。研究物件:地形。

地貌學的研究內容:地貌的形態、結構、組合及空間分布特徵,形成地貌的各種動力地質過程,地貌的發育和演化規律以及地貌與人類生存環境、人類活動、經濟建設的關係。

5、地貌形態 ① 正(向)地貌:是高出某一近似水平面的凸起地形,如山地、丘陵等;

② 負(向)地貌:是低於某一水平面的凹下地形,如盆地、窪地、河谷等。

6、地貌的基本要素:(1)地形面:可以是平面、曲面或波狀面。

例如山坡面、階地面、山頂面和平原麵等。(2)地形線:兩個地形面相交構成地形線(或乙個地帶),或是直線,或是彎曲起伏線。

例如分水線、谷底線、坡折線等。(3)地形點:兩條或幾條地形線的交點,或孤立的微地形體構成地形點,這實際上是大小不同的乙個區域。

例如山脊線相交構成山峰點或山鞍點、山坡轉折點和河谷裂點等等。

7、地貌的基本形態和形態組合

自然界的地貌形態常以單個形態或形態組合的方式存在。

通常將地貌形態中較小、較簡單的地貌形態稱為地貌基本形態,例如沖溝、沙丘、沖積錐等。另一類範圍較大,包括若干地貌基本形態的組合體,稱為地貌形態組合,例如山地、荒漠等。

地貌形態組合可以是簡單的同一時代同一型別的地貌組合,也可以是複雜的不同時代不同成因的地貌組合。一般較大的地貌都是複雜的地貌形態組合體。

(1)星體地貌 (4)中型地貌

8、地貌的相對等級 (2)巨型地貌 (5)小型地貌

(3)大型地貌

9、順構造和逆構造地貌:正向構造(如背斜、穹隆、地壘)與高地(山地、台地)相一致,負向構造(向斜、構造盆地、地塹等)與低地(谷地、盆地、湖泊等)相一致,則稱為順構造地貌;反之,各種正向構造與低地相一致,負向構造與高地相一致,稱為逆構造地貌。

10、地貌形成的動力

(1)內(營)力作用

主要是指由地球內部物質運動引起的地殼構造運動、岩漿活動和**活動等。

(2)外(營)力作用

主要是指起源於太陽能、重力能和潮汐力影響而產生的冰川、水流、海浪、風和生物等的作用。

(3)內、外(營)力作用的關係

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同時出現,彼此消長,互相影響,不能將地表形態的形成與發展視為某種單一的動力作用的結果。

在地貌形成發展的過程中,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具有同等重要的意義。只是在某一時期的某一地區,可能某種動力作用佔據主導地位,而另一種動力作用佔據次要地位。

從地貌的長期發展來看,內力作用主要是形成地表的基本起伏、塑造地表的大型地貌骨架,作用結果趨向於增強地形差異;外力作用則是削高填低,其作用結果趨向於減弱或消除地表起伏的差異。

地貌的形成和發展是內、外力作用在特定的地質地理條件下共同產生的結果。這種內、外力的相互作用貫穿於地球形成以來的整個地史演化過程中。

11、地質地貌學實踐意義

(1)在農業方面:合理利用土地,農業規劃,農田水利工程,防止土壤侵蝕與水土保持,土壤調查與土壤改良,防風固沙,找尋地下水源等。

(2)在工程建設方面:水庫及壩址、開鑿運河,河道、河口、三角洲的整治和開發利用,道路、港口工程中選線和確定建港位置,以及城市、工業與大型建築位置的評價和選擇等。

(3)在礦產資源尋找和勘察方面:風化礦床中的鎳、鉑、鋁土礦等多產於剝蝕夷平的準平原上,沉積砂礦如砂金、鉑、砂錫礦、鎢、金剛石以及其它重砂礦床等,常見於古、今河床和濱岸特定部位。

此外,地貌學在環境、災害研究中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一章地球的基本知識

1、地球的平均密度5.516g/cm3,地球內部壓力是隨深度加大而逐漸增高的。深度每增加1km,壓力增加27.5 mpa。

2、實際測得的重力值與理論重力值之間的差值,稱重力異常。

當實測重力值 > 理論重力值,稱正異常

當實測重力值 < 理論重力值,稱負異常

在埋藏有密度較小物質(如石油、煤、鹽等非金屬礦產)的地區,常顯示負異常;而埋藏有密度大物質(如鐵、銅、鉛、鋅等金屬礦產)的地區,就顯示正異常。

3、地磁三要素:磁場強度、磁偏角、磁傾角

4、地球的彈塑性:地球具有彈性,表現在地球內部能傳播**波,因為**波是彈性波。地球也具有塑性,地球的自轉能引起地球赤道半徑加大而成為橢球。

在應力的作用下引起岩石發生彎曲而不破裂等,這些都說明地球具有塑性。

5、地球的圈層結構

(1)地球的外部圈層:大氣圈(atmosphere)、水圈(hydrosphere) 和生物圈(biosphere)。

對流層:平均厚度12km,含大量水蒸氣和塵埃。表現為強烈的對流。風、霜、雨、雪、雹、霧等氣象現象均發生於此層。

平流層:從對流層頂到地表以上55km的範圍。大氣呈水平運動。幾乎不含水蒸氣、塵埃,無天氣現象。

大氣圈的五個次級圈層: 中間層:從平流層頂到地表以上85km的範圍。大氣呈對流運動。存在電離層,可反射無線電波。

暖層:從中間層頂到地表以上800km的範圍。內部存在多層的電離層,也稱電離層,強烈反射無線電波。

擴散層:從暖層頂到外層空間。物質多以原子、離子狀態存在。是地球物質向宇宙空間擴散的部位。

(2)地球的內部圈層

2023年英國科學家斯托克斯(證實**時產生兩種彈性波,透視地球內部靠的是**波(既**法),它們是迄今為止,僅有的能穿越地球內部的旅行者。 縱波的速度快總是領先,又稱p波。橫波滯後,又稱s波。

6、其中最主要的不連續介面有2個,稱一級介面

(1)莫霍面:莫霍面出現的深度,全球平均為33km,在太洋之下平均為僅為7km。莫霍面之上稱地殼;之下稱地幔。

在莫霍面上面,縱波從7.0km/s迅速增加到8.1km/s左右;橫波速度則從4.

2km/s增加到4.4km/s左右。

(2)古登堡面:在此不連續面上下,縱波速度由13.6km/s突然降低為7.

98km/s;橫波速度則從7.23km/s突然消失。此介面位於地下2898km深度。

此介面之上到莫霍面稱地幔。此介面之下到地心,稱為地核。

7、地殼:從地表到莫霍面,由固體岩石組成。在垂直方向,大陸地殼還可分為上、下兩層,其間存在乙個次級介面,稱為康拉德介面,康拉德介面僅存在於陸殼中,上地殼平均密度約2.

7g/cm3,平均厚度約10km,下地殼平均密度3.0g/cm3。這說明,不僅地球不均一,而且地殼在縱向上也是不均一的。

橫向上又分為陸殼和洋殼兩部分。介面之上,花崗岩質,稱矽鋁層。介面之下,玄武岩質,稱矽鎂層。

把各種元素在地殼中的平均含量百分比,稱為克拉克值。

8、軟流圈(asthenosphere):也稱低速帶,位於岩石圈(地殼和33m-50m地幔的岩石共同組成)之下。其下界約在地表以下250km深度(70—250km),該層不完全為固相,可能是熔融物質和固體物質的混合帶,這樣大大降低了其強度,故稱軟流圈。

軟流圈可以緩慢地流動。地殼和軟流圈之上的固態上地幔合稱為岩石圈。

9、海底地形:大陸架、大陸坡、海溝、洋脊、海山

第二章礦物

1、礦物——指岩石圈的化學元素的原子或離子在地質作用下形成的,在一定條件下相對穩定的、具有一定的化學成分和物理性質的單質或化合物天然物體,是組成岩石的基本單元。

2、單質礦物:是由單獨一種元素組成的。

3、晶質體:內部質點(原子、離子、分子)呈有規律的排列,可形成規則的幾何外形。有顯晶質和隱晶質。非晶質體:內部質點沒有規律,不成幾何外形,分為玻璃質體和膠質體。

4、類質同像——組成礦物的離子被性質相近的離子所置換,而置換後礦物的晶體結構不變。

同質多像——指同樣的化學成分,在不同的外界條件(溫度、壓力和介質條件)下,結晶出不同晶體結構和性質的礦物。

5、單體的形態—指礦物單個晶體的外形。礦物集合體的形態---同種礦物的多個單體聚集在一起所形成的整體

6、顯晶集合體》2mm (用肉眼或放大鏡可以辨別出礦物顆粒界限的集合體),隱晶質:<2mm

杏仁體(<1mm)和晶腺(>1mm)

結核(>2mm)和鮞狀體(<2mm)

鐘乳狀和葡萄狀集合體

塊狀7、礦物的硬度:是礦物抵抗外力刻劃的能力

8、解理:礦物在外力作用下,沿一定結晶方向破裂成光滑平面的效能稱為解理,裂開的光滑平面叫做解理面。分為五段:a 極完全解理 、b完全解理、c中等解理、d不完全解理、e極不完全解理

斷口:礦物在外力作用下,沿任意方向破裂,同時破裂面呈凹凸不平的表面。常見的有:

a貝殼狀、b鋸齒狀、c參差不齊、d土狀。注意:一般解理發育的礦物無斷口,斷口發育的礦物無解理。

自然元素礦物硫化物礦物

9、礦物分類鹵化物礦物

氧化物和氫氧化物礦物碳酸鹽礦物

硫酸鹽礦物矽酸鹽礦物

第三章岩石

(一)1、岩漿—在上地幔和地殼深處(軟流圈)形成的,富含揮發組分的高溫粘稠的矽酸鹽熔融體。

成分:矽酸鹽熔漿和揮發性成分,但以矽酸鹽熔漿為主,質量達30%—80%。

**:上地幔軟流層

原始岩漿只有兩種:基性巖漿(玄武岩岩漿)和酸性岩漿(花崗岩岩漿)

2、酸性岩漿(花崗岩岩漿)矽酸含量多、溫度低、液態揮發物含量少的岩漿粘性大,不易流動,相反,基性巖漿(玄武岩岩漿)粘性小,易於流動。

3、岩漿作用與岩漿巖:岩漿形成、運移、冷凝成岩的整個活動過程稱岩漿作用;由岩漿冷凝而成的岩石叫岩漿巖。

4、噴出作用(extrusion,eruption)與噴出巖: 岩漿噴出地表的活動稱為噴出作用,由岩漿噴出作用所形成的岩石稱為噴出巖。噴出地表而逸散了氣體的岩漿稱為熔漿,熔漿冷凝形成的岩石稱為熔岩。

地質地貌學綜合實習報告

普通地質實驗室實習實習 一 礦物 一 認識礦物的形態及主要物理性質,學習肉眼識別礦物物理性質的方法。實習 二 礦物 二 觀察認識常見礦物的特徵,初步掌握礦物的鑑定描述方法。實習 三 風化作用在校園後山觀察 認識風化作用產生的地質現象,觀察風化殼剖面特徵並像素描圖 初步掌握野外觀察分析地質現象及地質素...

地質地貌學綜合實習報告

普通地質實驗室實習 實習一 礦物 一 認識礦物的形態及主要物理性質,學習肉眼識別礦物物理性質的方法。實習二 礦物 二 觀察認識常見礦物的特徵,初步掌握礦物的鑑定描述方法。實習三 風化作用 在校園後山觀察 認識風化作用產生的地質現象,觀察風化殼剖面特徵並像素描圖 初步掌握野外觀察分析地質現象及地質素描...

《地貌學》考試大綱

一 考試範圍與要求 考試範圍為地表各種地貌型別的特徵及其成因。包括地貌的形成因素 構造地貌 流水地貌 喀斯特地貌 冰川地貌 風成地貌及黃土地貌 海岸地貌 地貌型別以及地貌災害與防治。要求學生熟悉地表各種地貌的特徵並能分析其成因。二 考試的形式與試卷結構 考試的形式 閉卷 筆試,考試時間為120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