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貌學課堂教案

2023-01-10 04:36:06 字數 4945 閱讀 3999

第一章緒論

第一節地貌學的研究內容

一, 地貌及地貌學

1,概述

固體地球表面是起伏不平的,因此他可被分成多個規模不等,起伏各異,高低有別的形態單元。就地球上最大規模的形態單元而言,是大陸與海洋的分異。在大陸上疊加著山地,平原,丘陵,高原等次一級的形態單元;而在海洋中又有大洋盆地,大洋中脊,海溝和島弧等,在大陸的山地中,地表起伏又可被分為沖溝,河谷等小級別的形態單元。

地球表面上這些各種各樣的形態單元就構成了千差萬別的地貌。

地貌學是研究地球表面起伏形態及其發生,發展,分布,動態規律的科學。

2,地貌與地形的差異

不同地貌有著不同的成因,如大陸和海洋,它們與整個地球內部物質構成和運動有關,確切的講,與地殼組成和岩石圈運動相關聯;而沖溝和河谷的形成和發展又與氣候控制的流水相聯絡。因此要研究地貌的成因,演化與分布,僅分析地球表面的起伏,高低是不夠的,還應注意固體地球較深部位的構成和運動規律,固體地球表面以上的大氣圈的運動和氣候帶展布規律。所以說,地貌不僅是地球表面起伏的形態,而且還包括構成這些起伏的地殼和岩石圈物質以及作用於其上的大氣和生物過程。

僅研究地球表面起伏的是地形學,這就是地貌與地形的差異所在。較科學地說,地貌學是研究地貌及其成因,發展和結構的科學。

二, 地貌學的研究內容

1,地貌的形態特徵及物質組成

2,地貌的形成

不同地貌有著不同的成因,但概括地講,地貌是由兩種原因造成的。一是地球的內力作用,二是外力作用。所謂內力作用是指由地球內部的熱能,化學能,重力能及地球旋轉能引起的作用,它主要包括地殼運動,岩漿作用,變質作用,火山和**等。

外力作用是指地殼表面以太陽能,重力能,日月引力能為能源,通過大氣,水,生物等形成一系列地表作用過程。外力作用按外力性質主要分為如下幾類:流水作用,地下水作用,波浪作用,冰川作用,風沙作用。

這些外力作用在地貌形成上主要表現為風化,侵蝕,搬運和堆積作用。外力作用造成風化,侵蝕,搬運和堆積四個方面相互聯絡,不可分割。

地貌是內外營力共同作用的結果,內力作用造就地表的起伏,外力作用使地表原有的起伏不斷降低變緩,因此地貌形成過程中的內外營力是一對矛盾。地貌的形成不僅取決於內外營力作用型別的差異,而且還取決於內外營力過程的對比。

3,地貌的發展

地球表面所有的地貌都不是一成不變的,它們總是處於發展變化之中。因此地貌學不僅研究的地貌特徵,還研究過去的地貌和推測未來的地貌發展趨勢。

① 古地貌:形成於地質歷史時期,並與現代的構造和氣候條件不相符合的地貌。

② 歷史地貌:形成於歷史時期的地貌

③ 地貌演化的基本特徵

繼承性趨向性不可逆性變異性階段性

各種型別和成因的地貌在地球上的分布不是雜亂無章的,它們具有其內在的規律性,就內力為主形成的地貌來說,地貌的分布與一定的大地構造格局,構造活動相聯絡。以青藏高原大地構造格局來說,自南而北以次分布有喜馬拉雅山脈-印度河雅魯藏布河谷地-岡底斯山脈-藏北高原-唐古拉山脈-羌塘高原-崑崙山脈-柴達木盆地-祁連山脈。它們的形成與青藏高原自南向北的大地構造格局有關,各山脈都位於不同時期板塊碰撞帶上,構造相對活動,而主要的高原為具有較老結晶基地的地塊,構造相對穩定並具有整體性。

各種外力作用深受氣候和自然條件的影響,氣候和自然環境的水平地帶性和垂直地帶性決定了以外力為主形成的地貌也具有水平和垂直地帶性分布規律。例如,在熱帶濕潤地區,外力作用主要為流水作用和喀斯特作用,地貌主要為流水地貌,喀斯特地貌和坡地地貌。而在雪線以上的高山和高緯度地區,氣候寒冷,終年積雪,形成的地貌主要是冰川地貌。

在寒帶和雪線與林線之間的亞高山地區,雖不能終年形成冰川,但氣溫的年較差和日較差較大,地表經常處於凍融狀態,形成的地貌主要是冰緣地貌和各種凍土現象。在副熱帶高壓控制地區,降水稀少,氣候乾旱,地表裸露,風沙作用盛行,形成的地貌主要是荒漠地貌。

綜上所述,地貌學的研究內容主要是地球表面的各種形態特徵,形成地貌的內外營力作用,地貌的形成機制,演化規律,內部結構和空間分布特點。

第二節地貌的構成和形態測量

一, 地貌的構成

1, 要素地區表面任何一種地貌都是由多次重複,彼此互相交替的各個地貌形態所組成的,而每個形態又都是由地貌要素構成。地貌要素主要包括兩個方面,幾何形態要素和組成物質要素。

① 幾何形態要素

地貌的幾何要素主要分為三種:地貌面,地貌線,地貌點

地貌面根據其產狀可以區分為平面(傾角小於2度)和斜坡(傾角大於2度)

地貌線兩地貌相交形成的一條線,有時稱為稜。地貌線可以是直線也可以是曲線。

地貌點三個或三個以上的地貌面相交形成的點

② 組成物質要素

地貌的組成物質要素主要分為兩種:基岩物質,沉積物質。

地貌的形成演化資訊隱藏在構成地貌的要素中間,分析地貌的要素特徵是研究地貌形成演化的基礎。

2, 地貌的基本形態與組和形態

① 基本形態由乙個或幾個地貌幾何形態要素組成的形態比較規則的幾何體稱為地貌基本形態。乙個地貌基本形態是由乙個單一的地貌過程形成的。例如,乙個洪積扇由扇頂,扇緣和扇面組成,其形成於溝口出山口的堆積。

② 組和形態在成因上相互聯絡的多個地貌基本形態有規律的組合在一起構成的地貌形態稱為地貌的組合形態。例如,乙個河谷形態,他由河床,河漫灘,谷坡及階地四個地貌基本形態有規律的排列在河流兩側構成。這四個地貌基本形態在成因上相互聯絡。

現代河床和河漫灘由現代河流作用形成,而階地是由古代河流作用形成,而谷坡是因河流下切造成的坡地過程形成。

地貌組和形態有大有小,根據其規模的大小可將地貌組合形態分為如下幾類:

星體地貌例如,陸地和海洋(佔據面積在幾十萬和幾百萬km2以上)

巨地貌例如,山系(佔據面積在幾萬和幾十萬km2以上)

大地貌例如,山脈(佔據面積在幾百和幾千km2以上)

中地貌例如,河谷盆地(佔據面積在幾十km2)

小地貌例如,單個洪積扇

微地貌例如,沙波紋

二, 地貌形態的描述和測量

地貌學是研究地貌的科學,地貌形態特徵的研究是地貌學研究的主要內容之一,也是研究地貌形成,發展的基礎。因此地貌形態特徵的研究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那麼地貌形態特徵如何測量,又是用何指標反映它們的呢?

下面介紹幾種基本的地貌形態的描述和測量方法。

1, 面積

2, 高度和深度高度和深度指標是描述地貌形態最重要的指標之一。根據地貌的高度和深度,陸地地貌可分為低地貌(0-20m)和高地貌(>200m);海洋地貌可分為:淺海地貌(0-200m),次深海地貌(200-3000m),深海地貌(3000-6000m),超深海地貌(>6000m)。

3, 垂直切割深度指乙個地貌單元內最高點與最低點之間的高差。根據地貌的垂直切割深度,可將地貌分為:平原(<50m),丘陵(50-200m),山地(>200m)

4, 地面坡度坡度對研究現代地貌過程和了解地貌發育有很強的重要作用。根據坡度可以對地貌進行分類。蘇聯學者根據地面的平均坡度將地貌形態分為:

平坦平原(<0.50),波狀平原(0.5-10),平原丘陵(1-4o),丘陵(4-7o),山地(7-24o),高山(>24o)。

5, 水平切割密度單位面積上侵蝕網的長度。根據地面的水平切割密度也可將地貌進行分類。前蘇聯學者根據水分線距侵蝕谷地線的遠近,將地貌分成如下幾類:

弱切割地貌(>1000m),中等切割地貌(500-1000m),顯著切割地貌(100-500m),強切割地貌(50-100m),極強切割地貌(<50m)。

三, 地貌年齡

1, 地貌年齡

所謂地貌年齡是指某一地貌形成的年代。根據地貌學現在的研究水平,地貌的年齡有三個概念來表示,即相對年齡,地質年代和絕對年代。

① 相對年齡地貌的相對年齡源於美國的地貌學家的「地貌侵蝕迴圈理論」。根據d**is的觀點,地貌發育是有階段性的,不同階段的地貌有不同的形態特徵,根據地貌發育的階段性,他將地貌發育階段分為「幼年期」,「壯年期」,「老年期」。地貌的相對年齡就是指地貌發育的這種相對階段。

② 地質年齡某一地貌形成的地質時期。

③ 地貌的絕對年齡某一地貌形成的絕對年代,通常以距今多少年來表示。

2, 確定地貌年齡的方法

① 相關沉積法

② 年界法

③ 殘留風化殼法

④ 巖相過渡法

第三節地貌學的基本研究方法

地貌學的基本研究方法包含兩個方面

一, 野外研究方法

1, 形態研究包括形態的特徵,組合,分布和測量。

2, 組成物質研究包括物質的顏色,形態特徵(例如:球度,磨圓度等)

3, 形成條件的研究包括新構造運動狀況,地質與構造特徵,各種外力特徵。

4, 地貌過程的觀測

5, 地貌成因分析

二, 室內研究方法

1, 地形圖分析

2, 遙感分析

3, 沉積物分析

粒度分析

化學分析

礦物分析

掃瞄電鏡分析

4, 模擬研究

5, 年代分析

c14測年自然界中存在c12,c13,c14三種碳同位素,其中c14不穩定發生衰變,假定自然界中c14含量不變,加之c14有一定半衰期約2023年,就可以測定一些與自然界不發生碳同位素交換的地質樣品的年齡。

k-ar法自然界中有k39,k40,k41三種鉀同位素,其中k40為長壽同位素半衰期為128,000y。k40可通過β衰變和k層電子俘獲變成ca40和ar40,通過測試樣品中ar40和剩餘的k40的含量,可以確定樣品形成年代。

鈾系法熱釋光古地磁

第四節地貌學的發展簡史

一, 地貌學在國外的發展概述

學說學說

學說五六十年代部門地貌學的發展

系統地貌理論

板塊構造理論對地貌學的影響

二, 我國地貌學的發展

第二章全球大地構造地貌

引言一, 地貌是內外力相互作用的結果

地貌形態不僅是外營力作用的產物,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受內力作用控制。可以說,地貌是內外營力綜合作用的產物。在研究地貌的發生和演化規律時,兩種營力都不可忽視。

二, 內力作用與構造地貌

反映內力作用的地殼變動,岩漿活動和地質構造的地貌,稱為構造地貌。簡而言之,主要由內力作用形成的地貌稱為構造地貌。改造地貌學就是研究各種內力作用與地貌之間的關係的。

它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從內力因素方面解釋地貌發生發展;二是根據地貌形態分析內力作用的性質,強度,型別和特徵。兩個方面相輔相成,不可分割。

地貌學複習

24.泥石流的形成條件 有豐富的碎屑物質可供泥石流形成時組成固體物質。有充分的水分條件 暴雨,冰雪融化,冰湖潰決。有比較陡的溝谷縱剖面,以利於加速泥石流的流動。25.泥石流的地貌特點 形成區地形多為三面環山,一面出口的瓢狀或漏斗狀,地形比較開闊 周圍山高坡陡 山體破碎 植被生長不良,這樣的地形有利於...

地貌學實習報告

嘉陵江北碚段地貌調查報告 實習時間 年月日 指導教師 實習地點 嘉陵江北碚段 1 研究區地理位置 1 地理單元 嘉陵江北碚段位於川東平行嶺谷華鎣山帚狀山脈北碚向斜北段。2 行政位置 重慶市北碚區朝陽街道和北溫泉街道。3 經緯度 29 50 n,106 26 20 e 29 51 n,106 25 1...

《地貌學》考試大綱

一 考試範圍與要求 考試範圍為地表各種地貌型別的特徵及其成因。包括地貌的形成因素 構造地貌 流水地貌 喀斯特地貌 冰川地貌 風成地貌及黃土地貌 海岸地貌 地貌型別以及地貌災害與防治。要求學生熟悉地表各種地貌的特徵並能分析其成因。二 考試的形式與試卷結構 考試的形式 閉卷 筆試,考試時間為120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