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中考語文「點對點」系列專題6文言文閱讀

2022-10-05 00:03:09 字數 4463 閱讀 1391

第一課古代寓言二則

一、課內基礎知識

(一)通假字

置之其坐:(坐,同「座」,座位)

反歸取之:(反,同「返」,返回)

(二)一詞多義

度 先自度其足 (量長短)

吾忘持度/寧信度(這裡指量好的尺碼)

置鄭人有且置履者(備辦,這裡當「購買」講)

而置之其坐(放)

市至之市(集市)

市(集市)罷(集市)

之置之其坐:代詞,這裡指量好的尺碼

至之市:動詞,到…去

而忘操之:代詞,這裡指量好的尺碼

反歸取之:代詞,這裡指量好的尺碼

何不試之以足:代詞,指鞋

是吾劍之所從墜: 助詞,無實在意義

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代詞,指劍

而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表順承關係的連詞,可譯為然後、就,或不譯

至之市,而忘操之:表轉折關係的連詞,但,卻

舟已行矣,而劍不行:表轉折關係的連詞,但,卻

(三)古今異義

行古義:走。例如:舟已行矣,而劍不行。

含義:可以,有時也可以作「行走」講。

(四)特殊句式

鄭人有欲買履者 (定語後置,有個想要買鞋子的鄭國人)

試之以足(介賓短語後置,以足試之)

無自信也(賓語前置,信自,相信自己)

楚人有欲涉江者(定語後置,有個想要渡江的楚國人)

(五)出自本文的成語:

(1)鄭人買履:鄭,春秋時代乙個小國的名稱,在現今河南省的新鄭縣;履,革履,就是鞋子。諷刺了那些盲目教條、墨守陳規、不尊重客觀事實的人。

(2)刻舟求劍:典出《呂氏春秋·察今》,該寓言本意是勸勉為政者要明白世事在變,若不知改革,就無法治國,後引伸成不懂變通、墨守成規之意。

(六)課文解析

1、《鄭人買履》中那個買鞋者是乙個什麼樣的形象?這則寓言有何有何寓意與現實意義?

《鄭人買履》中的買履者是乙個十分死板,固執的又愚蠢的人。 寓意:諷刺那些做事不注意從實際出發,教條主義的人。

現實意義:我們在處理實際問題時,不能盲目照搬照抄現成的東西,而要注意一切從實際出發,以免出現不應該的失誤

2、朗讀課文過程中,我們能感受到鄭人怎樣的心情與神情?路人問話時會流露出怎樣的語氣?

發現自己「忘持度」時,鄭人內心會充滿懊惱之情;回答別人時,會表現出執迷不悟的神氣;路人問話會流露出疑惑之情。

3、《鄭人買履》開頭「鄭人有欲買履者」,在有的教材版本中選用的是「鄭人有且置履者」。二句話的意思是否一致?為什麼?

「欲」可解釋為「想要」;「且」可解釋為「將要」;「買」與「置」意思相近。這兩句話整體意思基本一致,只是個別字不一樣。

4、楚人「惑」的原因是什麼?這給我們怎樣的啟示?

原因是他不知道船和劍的關係是一動一靜,而把兩者都看成靜的了。這啟示我們要尊重實際,用發展變化的觀點來看問題。

5、兩則寓言中的「鄭人」和「楚人」有什麼共同點?你認為現實生活中還有這樣的人嗎?如果有,請舉出例子說明。

兩人都思想僵化,不懂得實事求是的道理。因此,事情就做不成:鄭人買不到鞋,楚人找不到劍。

聯絡實際舉例,可以舉死搬教條,硬套框框,而不顧客觀實際的人,也可舉一味憑主觀想像從事,無視變化了的客觀實際的人。

6、《刻舟求劍》的故事為什麼要詳寫「刻記號」這一細節?

「刻舟」時把握十足的神態和「求劍」時的茫然沒有結果的無奈相趣成趣,這一細節生動刻畫了這個愚蠢不知變通的傢伙的心理狀態。想象「刻舟」時的神態和「求劍」時的茫然,用自己的話表述。

7、《刻舟求劍》這個寓言有什麼現實意義呢?

現實意義,當今社會是乙個改革開放的新時代,我們在改革程序中,一定會碰到許多新的問題,但我們面對現實,思想不能僵化,而要善於變通,只有這樣才能搞好改革,才能將改革不斷的推向深入,我們的事業才能取得最後的勝利。

8、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這個刻舟求劍的楚人「惑」的原因是什麼?這給我們怎樣的啟示?)

原因是他不知道船和劍的關係是一動一靜,而把兩者都看成靜的了。這啟示我們要尊重實際,用發展變化的觀點來看問題。

9、 這兩則寓言中的「鄭人」和「楚人」有什麼共同點?你認為現實生活中還有這樣的人嗎?如果有,請舉出例子說明

答:兩人都思想僵化,不懂得實事求是的道理。因此,事情就做不成:

鄭人買不到鞋,楚人找不到劍。(聯絡實際舉例,可以舉死搬教條,硬套框框,而不顧客觀實際的人,也可舉一味憑主觀想像從事,無視變化了的客觀實際的人)

10、讀了這兩則寓言後,請說說你對寓言的認識。

答:用假託的故事來說明某個道理,帶有諷刺性

二、練習題

(一)甲文:

鄭人有欲買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謂曰:

「吾忘持度!」返歸取之。及返,市罷,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試之以足?」曰:

「寧信度,無自信也。」

乙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1、區別下列加點的詞不同的意義。

① 先自度其足 (    )

吾忘持度  (    )

2 先自度其足

其劍自舟中墜於水 (     )

3 至之市   (    )

而忘操之  (    )

2、解釋下列加點的詞。

(1)而忘操之2)及返

(3)遂不得履4)遽契其舟

(5)何不試之以足6)其劍自舟中墜於水

3、翻譯下列各句。

①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②寧信度,無自信也。

4 是吾劍之所從墜。

5 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4、找出甲文中兩個通假字。

(1)    通       (2)   通

5、給甲文擬個標題,並說說這個寓言諷刺了什麼樣的人?

6、 乙文中那個楚國人能找到他的劍嗎?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乙個什麼道理?

(二)拔苗助長

宋人有憫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以為無益而捨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長者,揠苗者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

〖注釋〗  芒――疲乏,芒芒然,很疲倦的樣子。病――勞累。

1、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憫其苗揠之苗則槁矣( )

2、解釋文中加點的字。

憫長揠謂

予趨槁非徒

3、對下列加點詞歸類正確的一項是

①宋人有憫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      ②返歸取之

③其子趨而往視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4、翻譯下列句子。

1 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

2 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

③非徒無益,而又害之。

5、宋人為什麼要拔苗?其結果如何?

6、讀完寓言後,想想看,這個寓言說明了什麼道理?

(三)月懷一雞

今有人攘其鄰之雞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請損之,月攘一雞,以待來年然後已。"如知其非義,斯速已矣,何待來年?

注釋:攘――竊取、偷盜。斯――那麼就應該的意思。道――個人的舉止言行。

1、解釋下列加點的詞。

其或是:

損已非義

2、下列對加點字「之」的用法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①今有人攘其鄰之雞者  ②或告之曰   ③是非君子之道      ④請損之

a、①②③④都相同     b、①③相同②④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d、①②③④都不相同

3、翻譯下列句子。

①是非君子之道。

②如知其非義,斯速已矣,何待來年?

4、這篇寓言告訴我們乙個什麼道理?

(四)(一)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①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②也。」又譽其矛曰:

「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其人弗能應也。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韓非子》

[注釋]①鬻(yù):賣; ②陷:穿透

(二)鄭人買履

鄭人有欲買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

「吾忘持度。」反歸取之。及反,市罷。

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試之以足?

」曰:「寧信度,無不自信也。」《韓非子》

1、 解釋加點的字:

譽之曰( ) 吾矛之利( ) 物莫能陷也( ) 於物無不陷也( )

或曰( )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 )而置之其坐( ) 而忘操之( )

2、 下列句子中的「之的用法與例句相同的一項是:( )

例句:反歸取之。

a、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 b、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c、至之市d、而忘操之

3、 解釋下列句中的「其」字:

又譽其矛曰 ( ) 其人弗能應也 ( )

先自度其足 ( ) 而置之其坐 ( )

4、 翻譯句子:

①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②及反,市罷。

2019中考語文專題複習句子排序專題

句子排序銜接專題 四川省南充市 7 下列句子排序恰當的一項是 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靜後的景況。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借這幾句詩來描寫江南的雪景,豈不比我的文字直截了當,美麗得多?前村深雪裡,昨夜一枝開 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

2019中考語文專題知識點梳理

一 考點分析 考點1 朗讀 斷句 停頓。正確劃分朗讀節奏,關鍵在於準確理解文句的意思,把握住其內在的邏輯意義。考點2 文言實詞 1 重要實詞文言文注釋中的重點詞語。2 一詞多義 3 古今異義詞 4 通假字 5 詞類活用 名詞活用為動詞例 東面 面向 而視 愚公移山 名詞活用作狀語例 箕畚 用箕畚 運...

2019中考專題複習 光學

1 2013資陽 下列有關光現象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2 2013營口 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3 2013徐州 如圖是把一副眼鏡放在太陽光下,在地面上看到的情形 由此可以判斷鏡片是 4 2013徐州 在研究凸透鏡成像規律的實驗中,當蠟燭距凸透鏡20cm時,在光屏上成縮小的實像 則凸透鏡的焦距可能是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