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大學生創業對比調查報告

2022-09-02 09:45:02 字數 3534 閱讀 7996

在當今中國的教育體制下,自主創業的「熱」是有原因的。一方面,它可以增強大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組織協調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團隊合作精神和社會適應能力;而另一方面,不論是在公共話語空間還是在高校內部,「就業難」都是不可迴避的話題,創業成為了解決大學生就業的乙個比較現實的選擇。現代大學生創業,已經不僅僅是為了獲取財富,而且融入了更多的作為社會人應承擔的責任。

創業的中美差異

雖然自主創業一次次被中國大眾所關注,卻始終未成氣候。在西方發達國家,大學生自主創業非常普遍,比如美國大學生創業的比重就高達20~23%。而在我國,大學生創業的比重相對偏低,就一些分析資料來看,大學生創業的比重還不到1%。

在一些發達國家,創業計畫大賽往往是優秀學生創業者誕生的搖籃,但在中國卻出現了差異。在三年前的第四屆「挑戰盃」中國大學生計畫競賽中,廈門大學做了一次大型的問卷調查,有52.8%的人宣告參加競賽的目的是為了增加工作經驗和結識工商界精英,這無疑表明,過半的人參加計畫競賽並不純粹是為了創業,而是為了給找工作時增加籌碼。

美國是世界上創業投資最發達的國家,有成熟的資本市場,風險投資資金充足,資訊服務行業發達,各種諮詢服務機構齊全。而目前,中國的資本市場落後,創業投資處於起步階段,融資相當困難,因而許多優秀的創業計畫難以付諸實踐。

從創業模式來看,西方高校起步早,且崇尚創新和個人價值,大學生的創業計畫多數都具有可行性。而在中國,雖然各高校bbs創業論壇有大量「創業宣言」和尋求創業合作的帖子。但就記者觀察,大多數創業者僅構思了乙個大概的方向,對運作模式、盈利點、投入產出、計畫書等一些創業應該考慮的基本問題,無法給出清晰解釋。

就創業領域而言,美國大學生一般選擇高科技領域創業,而中國則有相當大部分是從事家教、開小店、農業養殖等創業活動。

除了受經濟發展、社會環境等方面的影響外,高等教育模式的不同也造成了差異。如美國的教育是服務型、開放型的,學生往往具備了較強的獨立意識和競爭性格。而中國的教育是管理型、封閉型的,大部分學生接觸社會的機會不多,普遍缺乏創新精神和冒險精神。

加上太過注重學習的過程與形式,而忽略了學習的目的,因而走出校園譜寫創業史的不多。

生存才是硬道理

「企業家成長機制與創業環境」課題組曾對上海某著名工科高校34名創業學生進行了一次追蹤調查。這些創業學生普遍感到創業後第一年、第三年是兩個重要的坎。其中,創業一年後能夠堅持創業的已不到10人,創業企業能夠存活超過三年的僅6家。

這些資料初步顯示,大學生創業存在著「一年之痛」和「三年之癢」的情況。

不少大學生對創業抱有「一年觀察期」和「三年承受期」的心態。一旦「創業」,就意味著時間、精力、資金等的投入,甚至是放棄其他就業選擇,而當他們感覺回報太低或者不確定時,就會選擇更為穩妥的就業機會。

馮錫平告訴記者:「在創業的過程中,常常是要忍受心理煎熬的。因為你不知道努力是否有可能得到回報,究竟什麼時候能盈利。

甚至在企業上了乙個平台之後,你還會忍不住問自己,明天該怎麼辦,是不是會有新的危機?我的第一次創業堅持了十個月就結束了,但也不是沒有收穫的,至少在第二次的選擇過程中,我為自己降低了門檻,我想我首先要做的事情是生存下來。」

如今的創業就像是寬進嚴出的大學門檻,入門容易,畢業很難。但遺憾的是,大多數人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有人在大學生中做過乙個期望值調查,結果顯示,如果進行創業,有25%的人期望三年內達到年利潤300萬以上,有39%的人期望三年內達到年利潤100萬,只有5%的人期望三年內能夠存活。

對於思維迅速,接受新事物和新概念能力很強的大學生來說,創業像是個一觸即發的彈簧座椅,初速度猛烈,但減速又相當明顯。初速度越快,也許落地的毀壞程度就越大。許多大學生在創業失敗一次後,就再也沒有鬥志了。

「失敗並不可怕」,這句話只有在創業者意志堅定、風險意識不斷加強的前提下,才不致淪為一句大話。

會拼才會贏

對於那些身在象牙塔而心繫創業「江湖」的大學生而言,來自親歷「江湖」的前輩們的忠告應該是最中肯、最有幫助的。

「從以往情況看,大學生走的多是it的路子,現在看來,這個行業留給學生的空間已經很小。因此應先深刻了解市場和自己,切忌眼高手低。實際上,大學生尤其是本科階段的學生,技術研發能力有限,找能解決實際生活問題的小專案更容易得到風險投資商的青睞。

或者說,如果能找到好的切入口也是不錯的選擇,比如蘋果的創始人賈伯斯就有很好的市場眼光,設計往往都不是他的,但他能看到新方向,他為此興奮得大喊大叫,也掙得盆滿缽滿。但中國缺少這樣的人。」曾經嘗試在網際網路行業創業的學生小馬告訴記者。

有很多學生時期創業的「過來人」紛紛表示,優勢互補的團隊是自主創業的基礎。大學生創業團隊往往從友誼開始,但在實際操作中,會出現很多利益協調以及發展理念的分歧。一旦成員之間產生嫌隙,就很容易以散夥為終局。

因此,只***創業團隊形成最大的合力,才能在市場競爭中取勝。

另乙個重要方面是,創業前一定要做足準備,結合自身條件,充分考慮外在因素,做好創業策劃。而計畫必須建立在現實、有效的市場調查基礎上,不能憑空想像。要根據計畫書的分析,制定出企業目標和詳細的工作步驟。

同時,要有周密的資金運作計畫,並為自己營造乙個好的創業氛圍。

此外,暨南大學創業經濟研究與實驗中心主任張耀輝教授在接受《環球》雜誌採訪時指出:「客觀地說,不是所有的大學生都具備創業的素質和潛能,應該對他們進行適當的分流,引導他們去做最適合自己的事。那些在理論和學術上有天賦和造詣的學生就不適宜加入創業的洪流。

」我們需要怎樣的土壤

據不完全統計,中國大學生創業成功率只有2%~3%,遠低於一般企業的創業成功率。原因何在?乙個很重要的原因是當前中國的創業環境有待改善。

對於大學生創業,**的幫扶作用不可小視。近年來,為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國家出台了一系列優惠政策,全國各地也都推出了相應的政策。頻頻舉行的全國性或地區性大學生創業大賽以及各地的青年創業實習基地等,都為大學生創業大開方便之門。

但這些政策的落實情況並不理想,尤其是在經營領域、融資渠道和稅收優惠等關鍵問題上,「雷聲大,雨點小」。

北京創業指導中心的車處長對記者坦言:「嚴格地說,目前的創業環境是對大學生不利的。北京現在正在醞釀這方面的政策,但到現在為止還沒有新的政策出台,而舊的政策只涉及到大學生就業的問題,對創業方面並沒有面向大學生的單獨政策。

」有調查顯示,45.5%的學生因為「缺乏啟動資金」而導致創業夢擱淺。據了解,上海市大學生科技創業**會經常被問到的乙個問題是:

「投入幾千萬給學生,然後看其中80%~90%關門,**值得這麼冒險嗎?」實際上,不管扶持的專案成功還是失敗,給予大學生創業者支援和機會,培養具有創新意識的綜合性人才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

高校在大學生創業中所起的作用和所能提供的服務則是多方面的,其中,規範、適用、系統的創業教育是重中之重。在一些條件比較成熟的學校開設大學生創業方面的課程,教會大學生熟悉取得經營資格的程式和籌措資金的渠道,了解經營方面的經驗和原則,防止違規操作,是一種非常好的教育方式。

張耀輝向記者闡述了他的觀點:「近年來,創業教育逐漸鋪開,這個概念正在得到推廣。而我認為,除此以外,教師們要擔當起責任,帶頭創新,引領學生去突破。

我們對創新的理解,是不是只是創造發明?乙個行業的形成,比如速食麵、礦泉水,技術含量非常低,研發投入也少,但從創新的意義上來說,它對人類的改變是非常大的。整個創業最關鍵的問題就是要把思想向商業轉化。

創新應該是經濟的概念,不是科技的概念。」

相對於歐美比較成熟的市場環境,中國的創業者肩上的負擔更重,大環境也讓他們更感艱難。只有在全社會的支援和理解下,才可能形成社會市場的良性競爭,並讓真正的人才脫穎而出。

路還很長,充滿了艱難和挑戰,但前途不會黯淡。

大學生創業調查報告

調查顯示,學生對創業目的很明確,但對創業本身的預期卻顯得含糊不清。在 您對創業的預期 調查選項中,有近一半的學生表示 只作過渡打算,沒有明確預期,走一步算一步 打算做大,上市的學生,雖然也有50 左右,但其中絕大部分學生仍不透徹明了上市的過程及意義,更多的只是一種希望或奢望。四 最佳時機 與 最適合...

大學生創業調查報告

13 會計學 創業實踐調查小組 大學生創業 調查報告 報告員 吳佳怡 2016年4月22日 目錄一前言 二調查內容 一 調查時間 二 調查地點 三 調查物件 四 調查範圍 五 調查主題 六 調查目的 七 調查方法 八 調查團隊 九 調查問卷數量 三調查分析 一 對創業的認識 二 對創業教育的認識和看...

大學生創業調查報告

當太多太多創業的名人佳績出現在眼前,身處象牙塔的學子不願在一旁觀望,跟隨著前輩們的足跡,紛紛跳入創業的大潮。可成功是難以複製的,創業初的一腔熱血未必就能換來財富與經驗。資金的匱乏,管理經驗的缺少,市場調研的不全面,社會 家庭的冷眼相對,都不斷地對那些毅然走在創業路上的學子們以打擊。有人說創業的結果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