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中敘事析理方式的意義與實踐把握

2022-08-29 14:18:07 字數 4318 閱讀 7563

另外,敘事析理,它「敘」和「析」的主體是多元的,而不僅僅是教育者。這決定了敘事析理的過程能使眾多的人成為實際的參與主體,在對「親歷」的、「他歷」的、「史歷」 的或「現歷」的事件、故事或事情的「敘」和「析」中,不僅是進行「事」和「理」的表達,而且還常常產生「故事中當事人」的心態、情感或道德的價值傾向,這就是人們所說的「入境」現象。由於「敘」「析」中人的心態、情感或道德的價值傾向的這種「親歷性」,故事中所蘊涵的意義和哲理在「敘」「析」者的意識之中往往較為明晰,感受較為真切。

不僅如此,這樣的敘事析理狀態,往往還能觸發傾聽者的生活經驗、生命體驗和生命追求,產生「感染效應」,使傾聽者為之動容動情,對其中的意義或哲理有所感悟。特別是當這種感染或感悟深入到人的意識和情感中時,敘事析理中的意義和哲理往往會在生活中被時常用以自勉自勵,這就是敘事析理具有體驗性和陶冶性功能的道理所在。

2、敘事析理的基本型別和方式

有效的敘事析理需要對它的各種型別和方式給予恰當地選擇和把握。現實中,由於敘事析理所含意義和進行方式不同,其型別和方式也多種多樣。

就基本的型別而言,包括巨集觀敘事和微觀敘事、歷史敘事和現實敘事、親歷性的敘事和他歷性的敘事、關於社會問題的敘事和關於個體自我問題的敘事等,每一類敘事都有不同的特點,所展現的問題及意義也各有不同,忽略這些,就有可能影響型別選擇的適當性。

就基本的方式而言,包括文字式的敘事和非文字式的敘事,集體形式的敘事和個別形式的敘事,藝術式的敘事和自然式的敘事等。文字式敘事,即對事件、故事或事物的敘述主要通過一定的文字方式來進行,在這裡,文字是指以文字編輯而成的各種書籍或報刊雜誌等,事件、故事或事物都在一定的文字之中,是以文字為主體借助文字得到表達,各種事件、故事或事物等是在人們的閱讀中而被知曉。這種方式的敘事一般比較細緻、全面,較為完整,其內容對任何人沒有差別;非文字式的敘事,即指人在一定情景中直接用口語對已經了解過、記憶過或感受過的事件、故事或事物而加以言說的方式。

這種方式一般帶有即時即景而顯現的特點,敘事主體都是具體的人。由於各敘事主體的在表達方式、情緒情感和經驗等方面的特點不同,對所敘之事的個體化理解不同,因此,這種方式的敘事相互往往具有一定的差別性,帶有明顯的個性化特點;集體形式的敘事即指通過集體來對一定事件、故事或事物的加以敘述的方式。這種方式包括兩種,一種是面向集體的敘事,敘事主體可以是集體的某個成員,也可以是集體以外的人,在這裡,事件、故事或事物主要是講給集體的。

另一種是通過集體本身的活動(演說或表演等活動)而進行的敘事,敘事的主體都是集體內的成員,有時是乙個,有時是多個。集體形式的敘事主要是以集體作為物件,所敘之事大多蘊含相應的集體意義。個別形式的敘事即指以個別方式而進行的敘事,是與傾聽者個別交往或活動中進行的敘事,是個別教育不可忽視的形式之一;藝術式的敘事即指通過各藝術形式而進行的敘事,它往往會使所敘之事鮮活、形象,帶有感染性。

自然式敘事即指在平常的生活或交往中而進行的敘事,這種敘事具有生活或交往的自然性。

3、敘事析理應注意的問題

敘事析理不只是簡單的「敘」和「析」的活動,教育中的敘事析理要體現它的教育性,還必須要注意解決好以下問題:

首先是「敘」和「析」的關係問題。敘事析理包含「敘」和「析」的兩種不同的活動,「敘」是對事件、故事或事物的述說,是事件、故事或事物的語言性再現活動。「析」是對事件、故事或事物進行價值判斷或意義認識的活動。

在敘事中,敘事主體對所敘之事本身不作價值判斷,只是對蘊涵一定意義的事件、故事或事物的原本再現。而析理則對所敘之事帶有一定的價值判斷,是對一定事件、故事或事物所含有的意義的揭示或把握。在教育中,敘事在於呈現與人類生活有密切關係的、含有一定意義的原本事例,析理在於使人從中獲得一定的道理或意義,增強對一定道理或意義的感受和理解,這兩者是相互聯絡不可或缺的。

敘事析理,雖以敘事為主,但不能忽視析理。因為,如果沒有析理,就容易降低人們對「事」 中所含意義或道理的感受程度或思想程度,就不能使人很好地對「事」中所含意義或道理形成明確的意識,所敘之事就不能很好地昇華為人們思想意識中的理,顯示它本來應有的巨大的教育意義。同樣,析理雖然是關乎教育效果大小的關鍵,但也不能忽略敘事。

沒有敘事,析理就沒有具體的生活型別、生活情景,就會缺少鮮活而又實際的生活範例,難以顯現所析之理的生活根基或生活因由,使人容易產生空泛枯燥之感。我們強調敘事、析理的相互聯絡和不可或缺,並不意味著在實際工作中無視具體情況而對敘事和析理「平分秋色」,在時間和空間上等量對待,有一定量的敘事就必須要伴有相應量的析理,而應相機而為。在實際操作上,要依實際情況來靈活把握「敘」「析」結合的具體方式,或先「敘」後「析」,或「敘」「析」相間,或先話其理後言其(事)例。

其次是對「敘」和「析」要恰當把握。一種富有教育意義的敘事,除要清晰完整和具有針對性外,還應注意聲情並茂,表現出「事」的情節或人物的不同。對蘊含著一定道理或意義的主要部分或關鍵之處,要注意以一定的方式使其恰當突出,以便引起人們對它的關注和思考。

敘事也不應毫無因由或毫無需要地進行,要有其即時、即景、即情、即事的關聯和需要。教育中的敘事,不是對事件、故事和事物的簡單再現,也不是單純的生活消遣,而是要傳達一定的事理,實現它的教育意義。因此,也應注重敘事者對所敘之事所具有的意義的理解,敘事者對所敘之事具有的意義理解得越深刻,越有利於所敘之事真切而又鮮活的表達;敘事析理的教育方式不是單純事例加結論的模式。

良好的析理要注意解決好以下問題:一是析理要避免簡單的結論式,應注意分析性地提出問題,引而不發,把問題留給學生,盡可能引導學生自我析理。二是不能把析理過程變成說教,以大道理壓人,一味用故事中的道德崇高來貶低或批評學生在現實中的不當表現,而應注重圍繞所敘之事展開平等的對話和交流,使人在自主的對話交流中領略故事的意義和蘊含的道理。

三是析理的形式應靈活多樣,不可僵化一律。一味的講究正規化(集體會議或教學式)的析理並不一定都能有效,應根據實際情況,或集中或個別的,或討論或思考、體驗的進行析理可能更好些。

第三,要注重敘事析理主體的多元性,在教育中,敘事析理不應只成為教師的專利,其主體既可以是教師,也可以是學生,既可以是家長,也可以是各行業人員或朋友等。在形式上,「一元」與「多元」可以相機交替,或先「一」後「多」,或先「多」後「一」,或以「一元」為主「多元」鋪展等。可以由學生為主體的敘事析理,教師就不要「唯我是聽」,敘事析理主體可以由師生交替承擔的,教師就不要「大權獨攬」。

因為在教育中最為不利的是傾聽者在敘事析理時被變成了被動的聽眾,因此,教師要盡可能的使學生成為敘事析理的主體。要知道,一種最真切、最清晰、有聲有色、聲情並茂的敘事析理,源於敘事析理的主體對所敘事件、故事或事物的全面了解和用心體會。這一過程往往是敘事析理的主體在情感、意識、心理或價值傾向融入事件、故事或事物中的過程,對事件、故事或事物中的意義、道理往往比一般人有更多的、甚至是更為深切的了解或體驗。

可見,注重敘事析理主體的多元性,有利於切實增強教育的廣泛性。

最後,敘事析理也要注重準備性和隨機性的有機結合。有準備的敘事析理和隨機性的敘事析理是教育中不可忽視的兩種不同的教育方式,前者是為完成預定的教育任務而提前做好準備的敘事析理方式,一般是在有組織、有目的、有計畫的正式教育所使用的。後者是非正式教育或正式教育中個別活動與交往時而自然進行敘事析理,事先沒有準備,是根據現實情況和問題而臨時採用的。

教育的時機並不都在正式的教育活動中,非正式的日常生活和交往也往往蘊含許多的教育時機,隨機性的敘事析理正是利用這種時機的有利方式,它在教育的日常生活中特別是在個別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這種隨機性的敘事析理是教育者應有的一種教育意識和能力,它考驗著教育者對學生進行幫助引導的機智是否靈活和相機誘導能力的大小。在日常的教育中,能否使隨即性的敘事析理得到經常利用,不僅取決於教育者教育意識是否強弱,也取決他自身知識是否豐富,對思想道德生活是否關注,並且具有深切的感受和豐富的積累。

有準備的敘事析理,因其常在正式的教育中使用而具有影響的廣泛性,但要使其更為有效不可忽視三個環節:在敘事析理的準備階段,一是要搞好敘事的選擇,使其能很好地適合完成教育任務的需要,也能符合教育物件的特點和他們的精神需求。一般而言,敘事的選擇,應以積極的、正面的為主。

如講成功的、愉快的故事,含有對不幸遭遇的積極態度的故事,展現戰勝挫折的心路歷程的故事,對正面臨的或將可能面臨的成長困惑及解決方式的敘事等。除此之外,也可根據需要適當選擇負面性敘事。失敗、負向生命故事的正向敘說。

二是要搞好敘事析理的設計,包括「怎樣敘事」、「怎樣析理」等都要有適當的確定,使學生能多方面更好的思考或領悟所敘事件、故事和事物所蘊涵的道理,從中領悟其對生活、對生命成長、對社會發展的意義。總之,不管是敘事的選擇還析理的設計,都不可忽視其與即時、即景、即情、即事和即定任務的關聯性;敘事析理過程要重在鮮活多樣和廣泛參與,一是敘事主體和形式要靈活多樣,要有利於使學生成為主體。二是要注重體現「他歷性敘事」與「親歷性敘事」相結合,在可能的情況下,或設定一定的情景,或通過一定的方式,引發學生自我敘事,這對於增強學生對所敘之事的感悟是極為重要的,能為有效析理奠定良好的基礎。

三是析理要有民主自由的氣氛,使人能夠暢所欲言。要尊重學生在敘事析理中的差異性,以平等的態度對待學生的個別性理解,對學生一時不能理解的問題應注意留有餘地,把握適當的時機,通過對話交流進行溝通;敘事析理結束時,除要明晰事件、故事或事物所蘊含的道理外,要注意把這些道理引入對日常生活、社會發展或生命成長的**或思考之中,深化學生的認識和體驗,激勵學生從中領略或感受這些道理對自身生活、生命成長和社會發展的意義。

滑縣半坡店鄉第一初中敘事材料

推進每月一事 行動敘事材料 不為彼岸只為海 追尋教育理想,享受教育幸福。自從加入新教育這個龐大的隊伍,成為一名新教育種子教師,我對自己的要求就是每天進步一點點,不為彼岸只為海。一件事堅持21天,就可以成為習慣,如果每乙個月我們能夠養成乙個良好習慣的話,那麼,培養良好的操守,高貞的氣節,就不在話下。堅...

德育教學敘事王繼鳳

信心 細心促德育 一小學王繼鳳 本學期我們學校實行德育一對一對,讓每一位老師負責一位學生的德育工作,發現他們存在的問題,進行一對一的輔導,這種措施能夠增加學生與老師的接觸機會,及時發現他們存在的問題,並尋求解決措施,對學困生的意義尤其重大。我有幸分管的是六年級一班的鄭德君同學,這個學生長的胖嘟嘟的,...

「德育工作與師德關係教學敘事

有這樣乙個真實的片斷一一辦公室裡,教師指著學生的腦袋大聲責問 你為什麼罵人?學生怯怯地回答 老師,您不是也經常罵人嗎?教師啞然 教師為什麼啞然,學生又為何反唇相譏呢?追溯根源,是這位教師素質和德育教育產生了矛盾,引起學生的懷疑,這是乙個非常幽默而寓意深刻的片斷,它引人發笑,但笑之餘讓人深思乙個嚴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