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觀生態學重點總結

2022-06-08 04:21:03 字數 4935 閱讀 6695

景觀的定義:在幾十千公尺到幾百千公尺範圍內由不同生態系統組成的異質性地理單元。是土地的一部分,強調其美學價值,生態價值和社會效益。

(景觀與土地,環境的區別和聯絡?) 景觀:土地的具體一部分,是土地的外延從屬,更代表了一種較為精細的尺度涵義;強調美學價值、生態價值和社會效益;具有異質性;存在形式為實體。

概括其特點可為以下七性:空間異質性、地域性、可辯識性、可重複性、功能一致性、尺度性和多功能性。

土地:側重於社會經濟屬性,主要關注土地的肥力、產權關係、經濟價值;均質性地塊單元。

環境:環繞於人類周圍的客觀事物的整體,包括自然因素和社會因素;存在形式有實體和非實體形式。

兩大學派:美國學派:**於生態學。

側重對景觀生態系統研究,把研究建立在現代科學和系統生態學基礎上,側重對景觀的異質性,多樣性,穩定性的研究。形成從空間格局分析,景觀功能研究,動態監測等一系列方法。

歐洲學派:**於地理學。主要應用景觀生態學方法進行土地評價,利用和規劃,形成了一套景觀生態規劃的理論和方法。

景觀生態學:研究景觀結構,功能,動態變化的學科。

第二章斑塊,廊道,基底模式(patch-corridor-matrix):是用來描述景觀空間格局的基本模式。斑塊:

景觀最小異質性單元。廊道:不同於兩側基質的狹長地帶。

基底:景觀中範圍最廣,相對均質和連通性最強的部分。

景觀結構(landscape structure):景觀的組分構成和空間分布方式。

異質性(difference):在乙個景觀區域中,景觀元素型別,組合及屬性在空間和時間上的變異程度。包括時間異質性和空間異質性。

尺度:研究物件時間和空間上的細化水平。

島嶼生物地理學理論:明確島嶼的概念:與外界有相對明顯的界限;不受外界干擾;內部相對均質;與外界差異顯著。

闡述了島嶼上物種豐富度與面積的關係,遵循那個公式。物種豐富度取決於兩個過程:1.

物種遷入 2.物種絕滅,遷入率和滅絕率與島嶼面積,隔離程度和年齡有關。

距離效應:由於不同種物種在傳播能力上和島嶼隔離程度上的差異相互作用所產生的現象。

面積效應:島嶼面積越小,種群則越小,種群滅亡的概率也就越大。

異質種群(mata-population):空間上彼此隔離,而在功能上又相互聯絡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亞種群或區域性種群組成的種群綴塊系統。

經典型大陸島嶼形綴塊型非平衡態中間型或複合型種群

經典型:由很多生境和大小,形態相近的綴塊組成。滅絕概率相同

大陸島嶼形:由少數很大的斑塊和許多面積很小的斑塊組成。大陸斑塊經常起到庫的作用。

綴塊型:許多相互之間頻繁交流的生境斑塊組成的綴塊系統。

非平衡態:空間上不連續,再定居不明顯,整體處於不穩定的狀態。

景觀連線度:景觀空間結構單元之間的連續性程度。

滲透理論(:研究臨界閥現象。當媒介的密度達到某一臨界密度時,滲透物能突然從媒介的一端到達另一端。

臨界閥現象:事件由於受到某種影響突然進入另乙個狀態。

等級理論:是乙個由若干層次組成的有機系統。由若干亞系統組成。同一亞希統之內的組分之間的相互作用要大於亞系統之間的相互作用。

第三章影響景觀發育的因素生物和環境人為和自然因素。包括:生物之間相互作用,非生物環境的變異,人類定居和土地利用歷史和現狀;自然干擾的頻率。

人為活動對景觀發育的影響:1.改變森林的優勢樹種;2.

擴大或縮小了一些動植物的分布區。3.改變土壤的營養狀況;4.

為外來物種提供機會;5.人類土地利用改變了景觀鑲嵌格局

景觀的基本組成要素: 斑塊:環境資源斑塊(由於環境資源在空間上的異質性所產生的斑塊)

干擾斑塊:由基質內各種區域性干擾所造成的

殘存斑塊:基質受到廣泛干擾而殘留下來未受干擾的部分。

引進斑塊,種植斑塊:人為引種所產生的人工生態系統。

斑塊的度量指標:斑塊大小形狀內緣比數量和構型內緣比:內部與外側邊緣帶的面積之比。

斑塊形狀:半島(peninsula):乙個斑塊狹長的外延部分。

漏斗效應:在半島頂端,動物路徑密度高的現象。

斑塊的空間構型:不是單獨存在,某些特定的斑塊鑲嵌結構在不同的景觀中重複出現。

廊道定義(之前出現過了)

度量指標: 連通性寬度曲度內環境

分類:線狀廊道:全部邊緣物種佔優勢的狹長地帶。

帶狀廊道:有豐富內部物種的較寬條帶。

內部種與邊緣種的數量規律(林帶寬度):內部種在寬度達到7-12公尺左右時能快速增加。

河流廊道:沿河流分布而不同兩側基質的植被帶。功能:控制水流和礦質養分流動。2.作為陸地植物在景觀中的遷移路徑。

基質(定義之前出現過了)

判定標準:1.相對面積2.連通性 3.控制程度

基質的特徵和作用:1.連通性 2.內部相對均質性 3.孔隙度

孔隙度:在景觀基質中所含斑塊密度的量度。

第四章生態流與景觀生態過程

生態流的定義:景觀中的能量、養分和多數物種,都可以從一種景觀要素遷移到另一種景觀要素,表現為物質、能量、資訊、物種等的流動過程。

生態流流動機制

生態流移動機制媒介物作用驅動力作用驅動力:擴散,物質流,運動。擴散:

物體在景觀中的隨機運動。物質流:在重力和擴散力影響下沿能量梯度的運動運動:

消耗能量從乙個地方移動到另乙個地方。

景觀生態流移動模式

1. 連續運動:流的主體在從源到匯移動的過程中,不存在運動速度為0的狀況,既為連續運動。(水)

2. 流的主體從源到匯移動的過程中,其間出現過運動速度為0的狀況,即流的主體在某地出現過停歇,既為間歇運動。(動物的遷徙) 休息站式暫住站式

3. 綜合運動: 連續運動與間歇運動的差別景觀結構的異質性。景觀中異質性作用對生態流的影響: 1. 生態流運動由連續運動變為跳躍運動;

2. 運動中的停頓點增強,流的物質與流程環境間的關係越密切;

3.流的速度降低

4.相鄰景觀要素之間物質流: 水流在土壤中的傳輸方式:

下滲,侵蝕和地表徑流,中間徑流。 水流速度的決定因素 ①水輸入量及其時間; ②土壤結構,特別是土壤孔隙度; ③土壤對水攜帶物質的過濾作用。

養分流,空氣流。

5.養分流:以溶解質的形式隨水流遷移的,屬於土流的一部分。

6.流與景觀結構:景觀中的關鍵點:具有重要內容或源地效應的部位(如大型自然植被)或不尋常的地物(如沙漠中的河流);

②變化較多的區域,特別是生態敏感區,以及那些一旦受到干擾就長時期得不到恢復的區域;

③各種形式的流交匯的地方。

第五章景觀變化及其穩定性景觀變化的判斷標準 ①景觀的基質發生變化,一種新的景觀要素型別成為景觀基質;

②幾種景觀要素型別所佔景觀表面百分比發生足夠大的變化,引起景觀內部空間格局的改變;

③景觀內產生一種新的景觀要素型別,並達到一定覆蓋範圍。

景觀穩定性幾個概念(了解): 恆定性,永續性慣性彈性變幅。。。

穩定性的含義: 一般來說,穩定性包括了兩方面的含義:一是系統保持現有狀態的能力,即抗干擾的能力;二是系統受干擾後回歸該狀態的傾向,即受干擾後的恢復能力

景觀穩定性的尺度問題時間尺度指衡量景觀變化時假定的變化速率。

空間尺度主要是指景觀的異質穩定性,即景觀結構在立地水平上不斷變化和大尺度上相對靜止的統一。

景觀變化的驅動力干擾:是系統中乙個偶然發生的不可預知的事件,是在不同時空尺度上發生的現象。干擾的性質:

1.多重性 2。相對性 3.

尺度性 4.對生態演替過程的再調節 5.不協調的

景觀變化動態是指景觀變化的過去,現在和未來趨勢。它包括兩方面的內容:景觀空間變化動態和景觀過程變化動態。

景觀變化空間模式: ①邊緣式:指新的景觀型別從乙個邊緣單向地呈平行帶狀蔓延,景觀變化從乙個邊緣開始;

②廊道式:指新的廊道在開始時把原來的景觀型別一分為二,從廊道的兩邊向外擴張;

③單核心式:指變化從景觀中的一點或乙個核心處蔓延;

④多核心式:指變化從景觀中的幾個點蔓延,如居民點或外來物種的侵入(郊區化);

⑤散布式:指新的斑塊廣泛散布(如住宅區擴張)

景觀格局演變與干擾景觀格局是景觀異質性的具體表現,同時又是包括干擾在內的各種生態過程在不同尺度上作用的結果。景觀作為乙個整體具有其組成部分所沒有的特性。

景觀對比度:景觀對比度是指(鄰近的)不同景觀單元之間的相異程度。

分為高對比度景觀和低對比度景觀。

景觀粒度:景觀依景觀要素的大小可有粗粒與細粒之分。

粗粒結構與細粒結構的優勢比較: 1.粗粒結構景觀多樣性高,但區域性地區的多樣性卻低(邊界附近例外),這樣的景觀結構可以為保護水源或內部特有物種,提供大型自然植被斑塊,或為工業區建設提供大面積的建築場地,卻不利於多生境物種的生存。

2.細粒景觀整體單調,但區域性多樣性高,更有利於多生境物種的生存,卻不利於內部特有種生存。

3.乙個帶有細粒區域的粗粒景觀具有上述所說的各項優點,是最佳的景觀結構。

景觀格局型別: 均勻分布格局;聚集分布格局;現狀格局;平行格局;特定組合和空間連線。

肖竹寧將景觀格局分類: ①鑲嵌格局②帶狀格局③交替格局④交叉格局⑤散斑格局⑥散點格局⑦點陣格局⑧網狀格局⑨水系格局

鑲嵌格局:由大小差不多,形狀基本規則的斑塊組成。帶狀格局:由平行帶狀分布的要素組成。交替格局:反覆交替出現的帶狀格局。

交叉格局:與交替格局類似,邊界不規則,使景觀組分之間出現交叉。。。。

合理的景觀格局:1.集中與分散相結合將相似的用地型別集中起來,但在建成區保留一些自然廊道和小的自然斑塊,在大型自然植被斑塊的邊緣也布局一些小的人為活動斑塊。

2.粗粒與細粒要素的結合

景觀變化的驅動因子: 自然驅動因子人工驅動因子

人類對自然景觀的干擾程度和影響深度可分為:干擾,改造,構建。

第六章濕地的定義

不論其為天然或人工、永久或暫時,靜止或流動、鹹水或淡水,由沼澤、泥沼、泥炭地或水域地帶所構成的地區,包括低潮時水深6公尺以內的海域。

濕地生態學的研究內容、任務和展望

主要研究內容

濕地中生物個體;

種群及群落與環境的相互關係;

濕地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

濕地生態系統的型別和演替;

濕地的評價與管理

2.主要任務:

主要自然濕地的空間格局與生態過程

景觀生態學定義

1景觀 指由一組以類似方式重複出現的 相互作用的生態系統所組成的異質性陸地區域,其空間尺度在數千公尺到數十千公尺範圍。2景觀生態學 景觀生態學是以景觀為研究物件,重點研究景觀的結構,功能和變化,以及景觀的科學規劃和有效管理的一門巨集觀生態學科。其研究內容包括四個方面 1 景觀功能 2 景觀結構 3 ...

景觀生態學作業

第1次作業 1.景觀有哪些基本特徵?如何理解景觀和景觀要素之間的聯絡與區別?2.景觀生態學有哪些特點?如何認識其學科地位?3.當前景觀生態學研究的熱點問題和熱點地區有哪些?4.景觀異質性與干擾的關係?5.景觀異質性有哪些生態學意義?第2次作業 1.什麼是尺度效應?尺度外推應注意哪些問題?2.試述景觀...

景觀生態學複習答案總結

景觀生態學複習資料 一1 景觀 是以類似方式重複出現的 相互作用的若干生態系統的聚合所組成的異質性土地地域。2 景觀生態學 研究相關景觀系統的相互作用 空間組織和相互關係的一門學科,即研究由相互作用的生態系統組成的異質地表的結構 功能和動態。3 景觀連線度 對景觀空間結構單元相互之間連續性的量度。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