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規劃與分析教程期末考試重點

2022-05-12 07:38:53 字數 5082 閱讀 2561

一、名詞解釋

1,區域的概念:地球表面(層)上被某種特徵(特別是具有社會經濟學意義的特徵)所固定的空間區域系統。

2.節結區(功能區、樞紐區):由區域內的核心以及與其功能上緊密相連、具有共同利益的外圍地區所組成。例如,城市經濟區,即是以城市為中心,其集聚和輻射能力達到的地區。

3,區位商:是產業的效率與效益分析的定量工具,是一種較為普遍的集群識別方

法,是用來衡量某一產業的某一方面,在一特定區域的相對集中程度。

4、霍夫曼係數:霍夫曼係數=消費資料工業淨產值÷生產資料工業淨產值。在工業化程序中,霍夫曼係數具有隨著經濟的發展而不斷下降的趨勢。

5、區域發展:國家和區域的經濟增長、社會發展及其地域結構的變化。

6、區域空間結構:在一定地域範圍內,各種經濟之間相互聯絡、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空間組織形式。

7、經濟區:在勞動地域分工基礎上形成的、不同層次和各具特色的經濟地域。

8、主體功能區:是指根據不同區域的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發展潛力,按區域分工和協調發展的原則劃分的具有某種主體功能的規劃區域。

二、填空選擇

1、人地關係階段包括那些?(填、選)

答;人作為地的奴隸階段人試圖成為地的主宰階段人作為地的夥伴階段

2、簡述錢納裡的區域經濟發展階段(填選)

答:(1)傳統社會階段 (2)工業化初期階段 (3)工業化中期階段/重化工業階段

(4)工業化後期階段 (5)後工業化社會階段 (6)現代化社會階段

3、簡述胡佛--費希爾的區域經濟增長階段理論(填)

答:(1)自給自足階段 (2)鄉村工業崛起階段 (3)農業生產結構轉換階段 (4)工業化階段 (5)服務業輸出階段

4、區位因素的構成:自然因子,運輸因子,勞動力因子,市場因子,集聚因子,社會因子。

5、區位論的發展階段;代表人物及其理論的名稱?

1、古典學派時期:杜能的農業區位論、龍哈德的「區位三角形」、韋伯的工業區位論

2、近代學派時期: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論、廖什的市場學派、俄林的一般區位論

3、現代學派時期(二戰後):理論地理學,以區位論為核心邦吉的《理論地理學》

6、區域開發決策的程式?

1、發現問題,確定目標;2、擬定備選方案;3、選擇方案;4、方案的實施與修正

7、區域發展重點包括包括哪些、部門重點包括哪些?

區域發展重點即實現區域發展目標的突破口,包括部門重點和地區重點,靠重點部門、重點地區的發展帶動整個區域的發展。部門重點包括戰略產業(先導產業、主導產業和支柱產業)和瓶頸產業。

8、結構化**方法,包括哪兩種?其中哪種又包括5種方法?

1、確定性**:

1)平均增長率模型2)費爾哈斯模型3)宋建人口**模型

4)彈性分析**模型5)時間序列分析法

2、回歸分析**

9、地域分工理論包括哪些?

亞當.斯密絕對成本學說、李嘉圖的比較成本學說、赫克歇爾―俄林理論模式(生產要素稟賦理論)、新**理論、國家競爭優勢理論

地域分工:指各個地域依據各自的條件與優勢,著重發展有利的產業部門,以其產品與外區交換,又從其他地區進口其所需要的產品,這種乙個地區為另乙個地區生產產品並相互交換其他產品的現象。

三、簡答題

1、區域系統的特徵:(一)綜合性與整體性 :綜合性是指系統要素的多樣性,既有自然因素,又有社會因素和經濟因素; 整體性是指區域系統的各個部分是相互聯絡、相互制約的,只有綜合協調社會、經濟、生態、環境等各個方面才能獲得最佳的整體效能。

(二)動態性與開放性:區域系統的結構、組成要素的水平與速度等均處於動態變化之中。能與外界進行著能源、原材料、產品、人員、資金和資訊的流動。

(三)層次性和巢狀性:任何乙個區域都可以按照某種規則劃分成若干個子系統;同時,也是某個更大系統的子系統 ,由此形成區域系統的層次結構。巢狀性:

同乙個區域可以通過不同的標準劃分成不同的層次、結構,不同層次結構相互交叉、符合就可以形成復合的巢狀結構。

(四)自適應性與自組織性:區域系統是乙個整體,外界環境的任何變化,都會引起系統結構與要素的變化,建立起新的穩定結構和狀態,從而適應新的環境。

自適應包括三個方面:第一是系統對外界環境變化的自動反應性;第二是系統受外界環境變化干擾後自動恢復平衡的穩定性;第三是系統為適應新的外界環境變化而發生突變,導致系統結構變化與重組的演化性質

(五)空間性與地域性 :區域系統總是和一定的空間相聯絡; 系統要素的空間分布、地區空間範圍、空間距離、空間聯絡等在區域系統中有重大作用,對區域系統的組成部分如社會、經濟、政治組織的行為有極大的影響。這就是區域系統空間性的含義。

空間性導致地域性:不論發達地區還是發展中地區,其內部差異總是存在的。這種差異可以是水平、速度上的差異、功能差異,也可以是地域分工上的差異、結構差異。

2、區域經濟系統形成和發展的客觀基礎

答:自然稟賦的差異性:自然條件的差異性,資源的稀缺性,生產要素分布的不均衡性和不完全流動性。

因此,自然稟賦的差異和要素的不完全流動性是區域經濟的靈魂與活力所在,是區域經濟分異的前提,也是區域經濟多樣性、互補性和區域分工。(二)經濟活動的極化性。區域經濟差異產生的更為根本的因素是人為因素,這就是人類經濟活動的極化性。

經濟活動的極化性表現為規模經濟和集聚經濟。(三)空間距離的不可磨滅性:區域之間是有距離的。

距離成本對區域自然稟賦優勢的發揮和空間集聚經濟的實現產生極為重要的影響,使經濟活動侷限在一定的地域空間範圍內。

3、區域系統的演化:1、演化方向——由簡單到複雜:結構日趨複雜,功能日趨多樣,系統與環境相互作用日趨增強。

2、地域演化——點→線→網→面共同發展、相互促進的局面。3、演化模式漸變模式:區域系統演化是逐步展開的,缺乏中斷或跳躍。

突變模式:區域系統演化在逐步進行過程中,出現突然的中斷或跳躍,一段時期後,又進入了漸變的軌道。

4、演化機理:資訊流、物質流、能量流、資金流、技術流、**的流進流出,導致系統的進化。

4、簡述羅斯托經濟成長階段理論的主要內容

答:羅斯托認為區域經濟是乙個普通的機體,其成長和發展過程可以分成六個不同的階段,分別為:一是傳統社會。

不存在現代科學技術,生產主要依靠手工勞動,農業居於首要地位,消費水平很低,家庭和氏族起著重要作用。

二是為起飛創造前提的階段,即從傳統社會向起飛階段過渡的時期。

三是起飛階段。即突破經濟的傳統停滯狀態。起飛需要3個條件:

①較高的積累率,即積累佔國民收入的10%以上;②要有起飛的主導部門;③建立能保證起飛的制度,例如建立使私有財產有保障的制度、建立能代替私人資本進行鉅額投資的**機構等。

四是成熟階段。主導部門:重化工業

特點是,現代技術已被推廣到各個經濟領域;工業將朝著多樣化發展,新的主導部門逐漸代替起飛階段的舊的主導部門。

五是高消費階段。主導部門:耐用消費品工業,如家電、小汽車

六是追求生活質量階段主導部門:第三產業

5、簡述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空間結構演變的基本規律?

答:區域經濟空間結構總是不平衡分布的。而經濟要素總是向條件好或比較好的地區流動,因而區域經濟總是從區域內地理條件較好的地區開始,逐漸壯大,經過一段時間之後逐步向其他地區擴散開來。

區域經濟的空間運動過程可劃分兩個階段:一、以向中心極核集聚為主的階段。如果中心極核為一點,如交樞紐、大的礦產資源賦存地或優良的港灣,則經濟要素的集聚;如果中心極核是某條線及線上的一系列的點,如交通幹線及其沿線的大中城市。

海岸及其主要港灣,則經濟要素的集聚方式主要是點集聚。二、以由中心極核向外擴散為主的階段。該階段的擴散方式有三種,1、指經濟要素由中心極核向周邊地區逐漸鋪開、依次擴散的鄰里擴散。

2、指經濟要素不是首先向周邊地區擴散,而是由中心極核向下一級的中心極核擴散的等級擴散。3.、隨機擴散。

6、簡述配第一克拉克定理的內容

答:配第—克拉克定理: 隨著經濟的發展及人均國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勞動力首先由第一產業向第二產業轉移,進而再向第三產業轉移,這樣,第一產業的勞動力比重將逐步下降,第二產業尤其是第三產業勞動力的比重將逐步上公升。

7、簡述你對區域可持續發展的理解?

答:區域可持續發展強調的是區域長期的、整體的發展要求,重在動力機制及其賴以存在條件的維護。由於區域系統具有層次性和差異性,所以,區域可持續發展研究要針對不同層次、不同型別區域提出切實可行的對策措施。

可持續發展的內涵:1、可持續發展的系統觀2、可持續發展的效益觀3、可持續發展的人口觀4、可持續發展的資源觀5、可/持續發展的技術觀6、可持續發展的體制觀和法制觀7、可持續發展的群眾觀8、可持續發展的社會平等觀9、可持續發展的全球觀

8、簡述空間擴散過程跟方式?

答:空間擴散源於乙個特定地方的技術、發明、新產品、新現象等逐漸被其他地方接受、應用的空間過程,乙個完整的空間擴散過程由四個典型的擴散階段構成:擴散的起始階段、近距離迅速擴散階段、遠距離迅速擴散階段、擴散的飽和階段。

空間擴散方式——就近擴散:經濟要素由集聚地區向周圍地區的擴散。(周圍地區與集聚地區有相似的外部環境、聯絡方便等)

跳躍式擴散:經濟要素由集聚地區越過周圍地區而向其他地區擴散。(原因:

接受擴散的地區整體發展水平比較高,具備接受擴散的良好條件;接受擴散的地區存在某些方面的發展機遇,如可開發的資源、比較大的市場、優惠政策等。外商投資大多屬於此類。)

等級擴散:集聚地區的經濟要素按照中心地等級體系由上到下地進行擴散。(等級擴散的方式,先擴散到其他地區的大城市,然後由大城市擴散到中等城市,由中等城市擴散到小城市,最後到鄉村。

高新技術的擴散屬於此類。)

隨機擴散:經濟要素無規律的擴散。(原因:

地區間資訊不暢,集聚地區在進行擴散時,已知選擇範圍有限;某些社會因素[如長官意志、親友關係]和心理因素[如個人偏好],使擴散的地區選擇偏離經濟合理的原則。

9、經濟區及其型別?

答:經濟區:在勞動地域分工基礎上形成的、不同層次和各具特色的經濟地域。

型別:(一)經濟型別區——指內部經濟活動特徵相似的經濟區。

特點:區內經濟活動在某個或某些方面相似程度高。

如,根據經濟發展水平,分為:發達區、中等發達區、欠發達區(我國的東、中、西部三大經濟帶);根據經濟發展所存在問題,分為:貧困區、蕭條區、過密區、過疏區。

(二)部門經濟區——是指某個經濟部門的相關組織在一定地理空間範圍內集聚所形成的經濟區。1、按經濟部門不同分,如,工業區、農業區、商業**區、旅遊區等。這些部門經濟區內又可以細分,如工業區可以分為原料工業區、加工工業區等;農業區可以分為種植業區、林業區、畜牧業區、水產區等,種植業區可以分為小麥種植區、玉公尺種植區、大豆種植區等;2、按內部行業數量分,綜合性部門經濟區(由乙個部門的多個行業組成,如綜合農業區)、單一部門經濟區(如,部門農業區);

區域分析與區域規劃期末考試試題樣卷

一名詞解釋 每小題3分,共15分 1 區域發展 一般是指在一定時空範圍內所進行的以資源開發 產業組織和結構優化為中心的一系列經濟社會活動。2 土地利用分割槽 又可稱土地用途分割槽,是指以土地利用現狀和土地資源的適宜性為基礎,結合社會發展 國民經濟和環境保護的需要,按土地利用方向的不同,將規劃地區劃分...

區域規劃理論期末考試試題

一名詞解釋 每小題3分,共15分 1 區域發展 一般是指在一定時空範圍內所進行的以資源開發 產業組織和結構優化為中心的一系列經濟社會活動。2 土地利用分割槽 又可稱土地用途分割槽,是指以土地利用現狀和土地資源的適宜性為基礎,結合社會發展 國民經濟和環境保護的需要,按土地利用方向的不同,將規劃地區劃分...

區域分析與區域規劃思考

1 怎樣理解自然資源的兩面性和相對性?自然資源具有兩重性,既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又是環境要素,人類要生存和發展就必須要利用和開發自然資源,但是自然資源又是環境要素,反過來制約和影響著人類的生存和發展,例如,煤炭作為能源資源,煤炭的過度使用導致了溫室氣體的過度排放,最終導致溫室效應,海平面上公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