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蒹葭藝術特色鑑賞

2022-05-02 05:27:02 字數 1113 閱讀 9686

這首詩三章都用秋水岸邊淒清的秋景起興,所謂「蒹葭蒼蒼,白露為霜」,「蒹葭淒淒,白露未晞」,「蒹葭採採,白露未已」,刻劃的是一片水鄉清秋的景色,既明寫了主人公此時所見的客觀景色,又暗寓了他此時的心情和感受,與詩人困於愁思苦想之中的淒惋心境是相一致的。換過來說,詩人的淒惋的心境,也正是借這樣一幅秋涼之景得到渲染烘托,得到形象具體的表現。

第一重,詩人苦苦追尋,如夢如幻、如醉如痴、神情恍惚的主觀情愫,與秋晨霧靄、煙水迷離的景致渾然為一。彷彿這迷茫的煙水晨霧就是此時詩人痴醉的夢幻化生而成,情景相生,難分難解。

第二重,詩人執著追求的綿綿情意與「伊人宛在,覓之無蹤」,若隱若現的境界渾然為一。若不是「宛在」,則詩人不復追求,正因為若隱若現,總有乙個縹緲的影子在眼前閃爍,

第三重,詩人左右求索的迫切焦急心情與「可望而不可即」的境界渾然為一。「溯洄」、「溯游」的匆忙連續相從,全出於追求者心情的焦急。而此種焦急之情與可望而不可即,可見而不可求的境況相輔相成,情由境生,境帶情韻。

頗有「河邊織女星,河畔牽牛郎,未得渡清淺,相對遙相望」(孟郊《古別離》)的味道。

第四重,主人公追求無著的惆悵失意心情與深秋一派蕭瑟的景象渾然為一。自古以來,「秋景肅殺,令人傷悲」,詩人追求不獲的失意、煩惱和痛苦與秋霜、秋風、秋景的悲涼之境相交融,此時蕭索的秋境正是此時詩人淒苦心緒的流露與外化。

第五重,「伊人」高潔而富有魅力的精神氣質,被蒹蒼露白、秋水澄明的景致烘托出來,又和烘托他(她)的外部環境融為一體。

正是這種多重意境交相疊合的開放型結構,使這首言情之作成為極富張力、意蘊巨集深、多姿多彩的詩的極品,給予讀者以更豐富的想像、開拓和創造的空間。

《蒹葭》一詩的象徵,不是某詞某句用了象徵辭格或手法,而是意境的整體象徵。「在水一方」,可望難即是人生常有的境遇,「溯洄從之,道阻且長」的困境和「溯游從之,宛在水**」的幻境,也是人生常有的境遇;人們可能經常受到從追求的興奮、到受阻的煩惱、再到失落的惆悵這一完整情感流的洗禮,更可能常常受到逆流奮戰多痛苦或順流而下空歡喜的情感衝擊;讀者可以從這裡聯想到愛情的境遇和喚起愛情的體驗,也可以從這裡聯想到理想、事業、前途諸多方面的境遇和喚起諸多方面的人生體驗。意境的整體象徵,使《蒹葭》真正具有了難以窮盡的人生哲理意味。

王國維曾將這首詩與曼殊的《蝶戀花》「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相提並論,認為它「復得風人情致」這顯然是著眼於它的意境的人生象徵意蘊。

《蒹葭》教學設計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蘇教版語文九年級上冊 第二單元誦讀欣賞 蒹葭 教學設計 一 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蒹葭 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蘇教版語文九年級上冊第二單元誦讀欣賞的一一首愛情詩,採用重章疊句 反覆詠唱的章法和起興的藝術表現手法。抒寫了主人公對意中人的傾慕之戀,以及欲見而不得的惆悵 執著之情。感情是...

初中語文閱讀理解解題技巧之蒹葭意象手法

這首詩以水 蘆葦 霜 露等意象營造了一種朦朧 清新又神秘的意境。實際上,詩中所描述的景象,並非目之所存的現實人事,而是一種心象。這種心象,也不是對曾經閱歷過的某件真事的回憶,而是由許多類似事件 類似感受所綜合 凝聚 虛化成的一種典型化的心理情境。這種心理情境的最大特點,是不粘不滯 空靈多蘊。在水一方...

分析《詩經》的思想內容及藝術特色

q 結合具體作品,分析 詩經 的思想內容及藝術特色。詩經,我國的第一部總集,分為風雅頌三類,賦比興的運用是詩經藝術特徵的主要標誌。賦 鋪陳直敘 詩人將思想情感及相關的事物平鋪直敘地表達出來。比 比方 以此物比彼物,詩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乙個事物來比喻。興 觸物興詞 客觀事物觸發了詩人的情感,引起詩人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