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課程 課程型別 課程功能 課程結構

2022-04-06 23:39:44 字數 4734 閱讀 7466

一、課程的定義和內涵

研究課程改革,必須對課程及其相關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有乙個比較明確的界定。據不完全統計,中外學者對「課程」有近百種定義,既有狹義的,也有廣義的;既有靜態的,也有動態的。隨著社會進步和教育科學發展,課程的定義也不斷趨於完善。

我國著名學者鐘啟泉將課程定義為:

課程是旨在遵照教育目的指導學生的學習活動,由學校有計畫、有組織地編制的教育內容。(廣義)

課程是旨在保障青少年一代的健全發展,由學校所實施的施加教育影響的計畫。(狹義)

近年來,課程理論發展迅猛,以上述定義為基礎,根據國內外學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可將課程的定義歸納為:

課程對育人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活動方式的規劃和設計,是教學計畫、教學大綱和教材全部內容及其實施過程的總和。(廣義)

課程是學校或培訓機構為實現一定的培養目標而精心選擇的教育與訓練內容的範圍及其安排的總和。(狹義)

下表可幫助我們加深對課程內涵的理解:

在上述三個層次中,課程方案的規劃和設計是「龍頭」。因為規劃和設計必然要使用某種課程模式,體現其課程觀念,並拉動另兩個層次的編制和實施。從課程的定義不難看出課程改革在教學改革中的地位和作用。

課程是廣義教學的一部分,課程論是教學論的乙個分支;課程又涵蓋了狹義的教學,包含了大綱、教材、教學手段以及教法和學法。

——摘自蔣乃平:《職教課程探索的三個層級》

二、課程的地位和作用

課程在學校教育中處於核心地位,教育的目標、價值主要通過課程來體現和實施,因此,課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內容。

課程是實現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徑,是組織教育教學活動的最主要的依據, 是集中體現和反映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的載體,因此,課程居於教育的核心地位。

——摘自朱慕菊主編:《走進新課程》

三、課程的型別及其演變

課程型別又稱課程形態、課程原型。而學科課程、活動課程(又稱經驗課程或兒童中心課程),是兩種最基本的課程型別相關課程

學科課程(以學科為中心融合課程

課程核心課程(以人類的基本活動為中心) 廣域課程

活動課程(以兒童為中心)

隨著社會進步和教育科學發展,出現了一種介乎於學科課程和活動課程之間的課程型別——核心課程。核心課程在教育大詞典裡有兩種釋義:一是指最主要的學科即主幹科目;二是指一種課程原型,體現了一種特有的教育觀。

核心課程既不以學科為中心,也不以兒童為中心,而是以人類的基本活動為中心。這種教育觀適應了工業化社會大生產的需要,對職業教育產生了重大影響。現今被人們強調的職業分析,就是以人類基本活動——職業的實際需要為中心組織教學內容的基礎,是核心課程的理念在職教領域中的一種體現。

與此同時,學科課程也發展出三類改進型別:相關課程、融合課程和廣域課程,這三種改進型別實際上是學科不同程度的綜合化。

在工業經濟後期向知識經濟轉化的過程中,眾多國家職教課程產生了質的變化,多元整合型課程——一種新型的課程型別應運而生。多元整合型課程是指採用多種課程型別之所長,經取捨、重組而成的現代職教課程型別。

——摘自蔣乃平主編:《職教課程探索的三個層級》

為什麼要對現行的課程結構進行調整?

課程結構調整就其實質而言,就是重新認識和確立各種課程型別以及具體科目在學校課程體系中的價值、地位、作用和相互關係。

課程型別主要有:

① 學科課程與經驗課程

這是從課程內容所固有的屬性來區分的兩型別。其中,學科課程的主導價值在於傳承人類文明,使學生掌握人類積累下來的文化遺產;經驗課程的主導價值在於使學生獲得關於現實世界的直接經驗和真切體驗。

② 分科課程與綜合課程

這是從課程內容的組織方式來區分的兩種型別。其中,分科課程的主導價值在於使學生獲得邏輯嚴密和條理清晰的文化知識,而綜合課程的主導價值在於通過相關學科的整合,促進學生認識的整體性發展並形成把握和解決問題的全面的視野與方法。

③ 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

這是從課程計畫中對課程實施的要求來區分的兩種型別。其中,必修課程的主導價值在於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共性,而選修課程的主導價值在於滿足學生的興趣、愛好,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個性。

④ 國家課程、地方課程與校本課程

這是從課程設計、開發和管理主體來區分的三種型別。其中,國家課程的主導價值在於通過課程體現國家的教育意志,地方課程的主導價值在於通過課程滿足地方社會發展的現實需要,校本課程的主導價值在於通過課程展示學校的辦學宗旨和特色。上述各類課程所具有的特定價值以及每組課程型別所具有的價值互補性,意味著它們在學校課程結構中都擁有著不可或缺的地位,即學校的課程結構應當是由各種課程型別共同構成的乙個有機的統一體。

——摘自朱慕菊主編:《走進新課程》

四、課程功能的轉變

課程改革的核心目標即課程功能的轉變:改變課程過於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

即從單純注重傳授知識轉變為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生存,學會做人,打破傳統的基於精英主義思想和公升學取向的過於狹窄的課程定位,而關注學生「全人」的發展。這一根本性的轉變,對於實現新課程的培養目標,在基礎教育領域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學生具有社會責任感、健全人格、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終身學習的願望和能力、良好的資訊素養和環境意識等具有重要意義。

——摘自朱慕菊主編:《走進新課程》

在傳統的教育模式中,教育的目標是知識的傳授。課堂上教師把重點放在包括考試內容的練習,並下意識地排除對創造性和批判性思維的培養等有幫助的訓練。學生學得很辛苦,但他們的腦子裡塞滿的實際上是零碎的知識,而沒有學習的方法。

長此以往,學生會失去學習的興趣和能力。要改變這一現狀只能從轉變課程功能入手,如下面模式所示:

轉變課程功能示意圖

資訊時代更重要的教育目標,已經不是知識與技能,而是情感態度、思維與學習的過程與方法。知識不是衡量21世紀所需人才的主要依據,能力和態度成為人才素質的核心內容。

因此,課程的功能絕不僅僅是傳授知識,而應當通過課程使學生學會做人、學會求知、學會生活、學會勞動、學會健體、學會審美,使學生得到全面和諧的發展。在新的課程中,課程功能的轉變,主要是通過制定課程標準、編寫教材、實施教育與評估來實現的。在各學科課程標準與教材編寫中,都力爭體現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方面的整合,從而實現課程功能「三位一體化」。

能否在新課程中實現「三位一體化」,是衡量我國課程功能是否真正轉變的重要依據。

——摘自甘露:《從教學大綱到課程標準看課程功能的轉變》

(《教育導刊》2023年2月、3月號)

五、課程結構的調整

1.我國現行的課程結構

我國現行的課程結構,存在著較嚴重的不足。

① 首先,在學校課程中學科課程佔據絕對主導地位,而經驗課程則微乎其微;分科課程佔據絕對主導地位,而綜合課程則微乎其微;必修課程佔據絕對主導地位,而選修課程則微乎其微;國家課程備受關注,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得不到實質性的開發。,學生在這種單一課程的「滋養」下,其片面發展在所難免。

② 其次,學校課程中各具體科目之間的比重失衡,(基礎教育中)語文、數學等科目所佔的比重過高,擠占了其他學科的時間,從而直接影響了學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發展。

針對現行課程型別結構單一的狀況,在新的學校課程結構中設計了與學科課程相對應的經驗課程,與分科課程相對應的綜合課程,與必修課程相對應的選修課程,並為開發與國家課程相對應的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提供了較大的空間。學校課程型別的多樣化是全面實現課程價值的一種重要方式,多種課程型別的有機結合將有助於學生的全面發展,這將為從根本上改變我國學生過分追求學業高分、綜合素養低、主動學習能力弱的狀況提供有利條件。

2.新課程結構的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的體現

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既是本次課程結構調整的三條基本原則,又是新課程結構區別於現行課程結構的三個基本特徵。這是我們全面領會和理解新課程結構的三把鑰匙。

課程結構的均衡性是指學校課程體系中的各種課程型別、具體科目和課程內容能夠保持一種恰當、合理的比重。根據新課程的培養目標,新課程結構包容了各種型別的課程和多種與現實社會生活以及學生的自身生活密切相關的科目,同時通過課時的比例調整,使其保持適當的比重關係。這是從課程方案層面體現出來的均衡性。

如何在實踐層面上落實?

首先要承認每門課程的獨特性和獨**值,它們在實現新課程的培養目標上都能做出自己的貢獻。

其次要承認每門課程的特殊性和侷限性,沒有一門課程能夠包打天下,實現所有的課程目標。課程之間的協調與合作是整體發揮課程功能,全面實現課程目標的必然要求。

再次要承認課程之間在教學任務上有輕重之分。義務教育階段設定的各門課程依據培養目標的要求、學科自身的特點以及課程之間的關係,在課程開設順序上有先有後,在課程內容安排上有多有少,在課時比例設計上有高有低,從而使各門課程在義務教育階段所處的位置和所承擔的任務有所不同。從這個角度來說,各門課程要區別對待,但這種區別對待的目的正是使課程之間保持一種均衡,從而實現課程的整體優化。

從學生角度來說,均衡性也決不是指學生各學科或各領域平均發展,而是指個性的和諧發展。

課程結構的綜合性是針對過分強調學科本位、科目過多和缺乏整合的現狀而提出的。它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加強學科的綜合性

就一門學科而言,注重聯絡學生經驗和生活實際;就不同科而言,提倡和追求彼此關聯,相互補充。新課程結構重視了學科知識、社會生活和學生經驗的整合,加強了學科之間的相互滲透,從而改變了現行課程過分強調學科本位的現象。

第二,設定綜合課程

這是課程結構綜合性的集中體現。例如,在基礎教育的「綜合型」的課程計畫中,原有的物理、化學和生物被集成為科學;歷史、地理被集成為歷史與社會;美術、**被集成為藝術;這三個科目皆屬於綜合課程的範疇。此外,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以及綜合實踐活動作為高度整合的綜合課程在課程計畫中都占有一席之地。

顯然,在新的基礎教育課程結構中,綜合課程已經成為學校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如此,國家積極倡導各地實施以綜合課程為主的課程計畫。綜合課程的開設將會有力地改變現行課程科目過多或缺乏整合的現狀。

從實踐層面講,實施綜合課程一定要以綜合的觀念為指導,真正發揮綜合課程的價值和作用。

功能室課程簡介

體育室依託學校的豐富的體育器材,能夠開展多種多樣的體育活動,活動室內有呼啦圈 毽子 圍棋 象棋 跳棋等,活動室還提供籃球 足球等各類室外運動設施。同時,還新添置了實心球 羽毛球 桌球 跳山羊 積分器等。這裡是孩子們磨鍊意志,健康 快樂成長的搖籃。美術活動室本著 培養學生興趣,提高學生技能 的教學思想...

本課程結課考核方法

1 講座 40 考勤10 2 期末考核 50 講座位同學一組,每組準備乙個題目,講3 5分鐘。1 某一種處理垃圾的微生物 2 某一種轉化石油的微生物 3 某一種轉基因食品 4 某一種生產生物柴油的生物 5 某一種生物感測器 學術 基本要求 1 獨立完成,不能抄襲 一旦證實全文抄襲,成績定為不及格 2...

課程改革專案結題 驗收書

1 概括介紹專案完成的主要任務 目標和所採用的研究途徑和方法 1 專案完成的主要任務 1 完成了啤酒生產企業相關崗位研究 出版了課程教材 啤酒生產技術 2 完成基於校企深度融合的 啤酒生產技術 教學模式 課程標準 課程設計 3 完成了崗位培訓包 試題庫建設 4 發表研究成果 3篇 5 探索了適應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