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以人為本管理創新體制建構

2022-04-04 10:12:23 字數 3524 閱讀 6004

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從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高度,第一次提出了要建立健全"黨委領導、**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突出強調要"在服務中實施管理,在管理中體現服務,把管理寓於服務之中",體現了社會管理理念的深刻變化。這是一種既符合現代治理善治理念、又符合我國國情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制度創新。

社會管理是**職能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廣義上的社會管理又不限於**的社會管理職能,它還包括其他主體以及社會自身的管理。作為**職能之一的社會管理,是指國家通過制定一系列社會政策和法規範,對社會組織和社會事務進行規範和引導,培育和健全社會結構,調整各類社會利益關係,回應社會訴求,化解社會矛盾,維護社會公正、社會秩序和社會穩定,維護和健全社會內外部環境,促進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和自然協調發展的一系列活動以及這些活動的過程。廣義上的社會管理則是多元主體以多樣化形式進行的上述活動以及這些活動的過程。

回顧這些年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程,可以清楚地看到,在理論上,我們黨對社會管理的認識在不斷深化。在實踐中,不斷深化社會管理體制改革,推動了各項社會事業蓬勃發展。同時,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就業方式、利益關係和分配方式愈趨多樣化,社會問題增加,社會矛盾增多,社會管理的難度加大,社會管理的法規亟待完善,社會管理的體系亟待健全,社會管理的體制亟待創新。

因此,面對新形勢、新任務對社會管理工作提出的新挑戰、新要求,我們必須科學判斷、準確把握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國際國內環境,科學判斷、準確把握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徵,轉變社會管理理念,創新社會管理體制機制,整合社會管理資源,完善社會管理法律法規,提高依法管理社會的能力和水平,切實加強和改進社會管理工作,維護和促進社會穩定和諧。

一、堅持以人為本,創新社會管理理念。

目前,社會管理在體制上的不適應首先體現在社會管理理念不夠準確。我國社會管理的理念比較陳舊,一些地方領導幹部仍然只重視經濟增長,對社會民生管理缺乏熱情,對當地社會基礎設施的基本情況了解甚少,對常規化和科學化的社會管理研究不多。在社會管理過程中沒有很好地貫徹落實"在服務中實施管理,在管理中體現服務,把管理寓於服務之中"的理念,仍然存在管控思想嚴重、服務意識淡薄的問題。

我們國家"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不僅對我國經濟發展有著高屋建瓴的重要指導意義,而且對我國社會發展也有著同樣重要的意義。堅持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和本質要求,也是社會管理必須堅持的根本原則。社會建設和管理,必須以此作為指導思想,真正把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想問題、辦事情、定政策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過程中,把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高度和諧作為目標,把求得人的徹底解放作為人類最終的發展目標,推進"以人為本"的改革,真正保障"以民為本"。因此,推進社會管理體制創新,加強社會管理,必須要遵循"以人為本"的理念,緊緊抓住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這個靈魂,突出廣大人民群眾社會管理的主體地位。在加強和改進社會管理中堅持"以人為本",必須關注社會困難群體,保障他們的基本生活,維護他們的合法權益,尊重他們的人格尊嚴,體現社會主義人道主義和人文關懷;必須實現成果共享,使構成我們社會的各個階層,參與社會發展的不同群體,都能夠實現各盡其能、各得其所、共同發展,使不同階層、不同群體共享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

二、轉變**的社會管理職能。

加強社會建設和管理,首先要實現**職能轉變,把從政為民、服務社會的價值追求內化為一種穩定的制度功能,並在推進改革的過程中牢固樹立現代市場經濟理念和現代民主政治理念。為此,要理順**與市場、**與企業、**與社會的關係,把**的職責和功能限定在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合理邊界。

轉變**的社會管理職能,首先要完善**的社會公共管理職能。長期以來,我國偏重於經濟發展,忽視社會發展,使經濟與社會發展不協調,現在要順應全球社會公共管理新趨勢,加快傳統的"經濟管理為主"向"社會管理為主"轉變,不斷完善**的社會公共管理職能,從實施全面管理的全能**變為實施公共管理的有限**,使自身公共管理職能得以強化。其次要改進**管理社會的方式。

乙個現代公共服務型的**必須能夠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站在全域性的、整體的高度,找準定位,明確今後發展的戰略模式、戰略重點、戰略目標,在此基礎上制定具體的規劃,以落實發展的理念和戰略;能夠按照精簡、統

一、效能的原則,建立決策、執行、監督相協調的權力運作機制,構建新的**工作執行體系,不斷提高行政效能。再次要提高**的社會綜合治理水平,一方面,以切實轉換**職能為抓手,實現真正的"政企分開"和"政社分開",對工、農、學、商等群眾組織和各類社會組織,減少過多的行政干預。另一方面,加強**的市場化和企業化改革。

最後還要形成科學民主的決策機制,加大社會各界參與,構築民主化、多元化、制度化的科學民主決策機制,全面實現依法決策、科學決策和民主決策。

三、確立多元化的社會管理主體,充分發揮其社會建設與管理的功能。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初步確立以及公民社會的初步發展,社會結構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社會事務、社會問題、社會需求、利益關係等都出現錯綜複雜的傾向,**越來越難以單獨承擔社會管理的任務,因而,社會管理的主體應盡快從過去的一元化向多元化轉變,形成乙個以**為主導、社會組織為中介、基層自治組織為基礎、社會成員廣泛參與的社會管理主體構成的新格局,充分發揮**、社會組織、基層自治組織、社會成員各自在社會管理方面的積極作用。因為只有科學整合各種社會資源,充分調動全社會的力量,探索多元化的社會治理機制,才能有效解決目前複雜的社會矛盾和社會問題。

四、推進社會管理體制創新,加強社會管理。

社會管理體制是影響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乙個關鍵性因素,因此,必須依據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內在要求,不斷改革與完善現行的社會管理制度,使之切實成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制度保障。在推進管理體制創新的過程中,要進一步推進行政體制改革,改進**管理方式,強化服務意識,推行電子政務,整合行政資源,降低行政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努力形成行為規範、運轉協調、公正透明、廉潔高效的行政管理新體制。進一步理順社會管理各部門的關係,規範它們的職能許可權,建立健全各管理部門互相支援、緊密配合、共同促進社會各項事務管理的綜合執法新體制。

進一步整合社會管理資源,推進公共設施建設和管理的社會化程序。健全和完善黨委領導、**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努力形成社會管理和社會服務的合力。

五、積極完善社會政策,維護社會公平正義。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隨著全社會民主法制意識的增強,人民群眾的公平意識越來越強,對黨和**維護和實現社會公平的要求越來越高。這就要求我們,要牢固樹立社會公平意識,充分認識到,維護和實現社會公平既是我們黨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要求。維護和實現社會公平,不僅涉及收入分配、利益調節等經濟問題,而且涉及公民權利保障、**施政、司法公正等政治、社會問題。

要從法律上、制度上、政策上努力營造公平的社會環境,切實保障人們在政治、法律、機會、權利和分配上的平等地位,保證社會成員都能夠平等地接受教育,都能夠平等地進行勞動創造,都能夠平等地參與市場競爭、參與社會生活,都能夠平等地依靠法律和制度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乙個國家、乙個社會,只有具備完善的社會政策,才能實行科學、有效的社會管理。完善的社會政策,對於協調利益關係,化解社會矛盾,提高社會發展的質量,保障社會良性執行,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要把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作為社會政策的重要取向,正確處理公平和效率的關係,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在經濟生活中把效率放在第一位,在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中把公平放在第一位。堅持著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調節過高收入,加強對收入分配的巨集觀調節,科學調整不同階層的利益結構,逐步扭轉城鄉差距和地區差距擴大的趨勢。

以人為本創新人才管理激勵機制

1 創新人才選拔任用機制 民營企業要創造乙個公開 平等 競爭 擇優的外部環境,增強企業人才的危機感和責任感,改革單一的委任制,更多地採用招標聘任 推選聘任等方式,選拔和使用優秀人才。人才是企業發展的重要動力,人才選拔任用機制的創新對於人才的成長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2 創新人才效益分配機制 充分體現人...

以人為本創新管理全面發展2019述職報告

5 全力配合確保了食宿建設工程的順利實施與建設。上半年,經過全體師生的共同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我們清醒的認識到,工作中還存在著不足,如我們的教育教學管理還不夠精細化,業務研究不平衡,班級管理不高效,部分教師身上不同程度地存在著重考試科目,輕考察學科 重知識教學,輕實踐操作的思想 學校安全工作可...

以人為本,創新管理,推進學校內涵發展

作者 趙寬鵬 學子 教育新理念 2013年第06期 蔡元培之於北京大學,梅貽琦之於清華大學,張伯苓之於南開大學,都有力地說明 一位素質高 業務精 能力強的校長,對於一所學校有多麼重要。校長是乙個學校的靈魂,學校的發展取決於校長的管理理念和育人觀念。作為基層的小學校長,我時時刻刻都感到一種沉甸甸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