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京圃在村鎮銀行發展論壇上的講話

2022-01-12 07:19:32 字數 5450 閱讀 6878

創新村鎮銀行發展模式推進城鄉統籌發展

各位來賓,女士們、先生們、朋友們:

大家下午好!非常高興參加第三屆中國村鎮銀行發展論壇,我謹代表中國建設銀行對論壇的順利舉辦表示祝賀,並預祝論壇取得圓滿成功。借本次論壇的機會,我願與各位**交流建設銀行在發展農村金融業務以及村鎮銀行建設方面的一些認識與思考。

一、城鄉統籌發展代表了我國未來社會經濟發展趨勢,對於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意義重大

金融危機後,過渡依賴投資的經濟發展模式已顯現出弊端,不可持續;隨著中國實力增強而不斷增加和公升級的**摩擦,使得出口也面臨著很大的不確定性,我國經濟已經走到了關鍵的轉折時期。2023年**經濟工作會議指出「綜合國際國內經濟形勢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已刻不容緩」。2023年**1號文中強調「把擴大農村需求作為拉動內需的關鍵舉措,把發展現代農業作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大任務,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推進城鎮化作為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持久動力」,其中,關鍵在於擴大內需,特別是居民消費。

約九億的農村人口無疑是推動此項轉變的主力,解決好他們的生產、生活和發展問題,激發其消費需求,增強消費實力,決定著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成敗,也為未來中國經濟拓展了新的增長點。

在這一大背景下,中國的農村發生了哪些變化?對未來的影響如何?建設銀行面對未來市場變化要採取哪些應對措施和準備?

帶著這些問題,今年3月份我行與全國工商聯聯合組織赴浙江、蘇州開展調研。調研發現,浙江、蘇州兩地城鄉統籌發展呈現三個主要特點:一是在農民居住方式上,由分散居住向社群化集中居住方式轉變。

這是兩地**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基本出發點,即認為,只有改變幾千年來一直沿襲的農村居住方式,才能改變農業生產方式,才能把農民從對土地的一味依賴上解脫出來,才能徹底解決農民致富和持續增收的問題。為此,浙江省**提出了「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二是在農業生產方式上,由傳統的家庭生產向企業化生產方式轉變。

幾千年來,農業始終是我國的頭等大事,但長期以來的家庭化生產使得農業基本上還是「靠天吃飯」,抵禦自然災害和市場風險的能力低下,農產品標準不統

一、定價不統

一、附加值含量低。農民居住向社群集中為農業的規模化創造了前提,即農業生產方式的企業化。浙江、蘇州等地**成立了土地流轉機構,鼓勵並牽線各類經濟合作組織、農業企業承租農民的承包地,或吸引農民以承包權入股,企業拿到農民的土地後,進行統一規劃、統一開發、統一銷售,實現農業的標準化、機械化和品牌化。

三是在工業生產方式上,由簡單、粗放的鄉鎮企業生產向園區化生產方式轉變。在過去多年的實踐中,發展鄉鎮企業經濟是帶領農民致富的重要手段。然而,受各種條件的制約,農村鄉鎮企業呈現多而小、散而弱的特點,鄉鎮企業大多存在產品質量不高、生產環境惡劣、市場開拓難的問題,發展步履維艱。

因此,徹底改變鄉鎮企業的現狀,增強其市場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就必須走集約化發展的道路,實現集約化的最佳途徑就是園區化。

未來幾年,浙江計畫培育200個左右的中心鎮,2023年整治3000個村,完成農民住房改造30萬戶。蘇州計畫到2023年,農民集中居住達到50%左右,村鎮工業企業集中度80%以上,高效農業面積比重達60%;到2023年底,全市社群股份合作社股份分紅率達30%,土地入股比例達40%以上,農產品由專業合作社組織產銷達50%以上,農民財產投資性收入比重達40%左右。

我們認為,浙江和蘇州的城鄉統籌建設實踐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和成功經驗,這與包括**財政補貼、減免稅收等從**到地方已經採取的眾多發展農村經濟的措施相比,對於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徹底解決三農問題,上述兩地的做法無疑是最具成效和可持續性的,必將成為未來**推進全國三農改革的首選措施。目前,除浙江、蘇州外,北京、廣東,包括四川等地的部分地區也開始了以城鎮化改造為主要手段的城鄉統籌建設探索。可以預見,隨著浙江、江蘇經驗的逐步成熟和推廣,在未來三到五年,廣東、福建、江蘇、山東等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將全面進入城鄉一體化建設高峰階段;未來五到十年,隨著經濟發展和財力的增強,包括中、西部在內的廣大內陸地區也將全面鋪開。

二、城鄉一體化程序中蘊藏著巨大的金融需求,是商業銀行未來重要的利潤增長點和實現業務轉型的有力依託

城鄉統籌發展是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實現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是縮小城鄉差距,改變城鄉二元結構,建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有效途徑,代表了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趨勢和方向。同時,統籌城鄉發展必將引起城鄉金融需求的快速變化,城鎮化建設,現代農業建設,園區工業建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生態建設等,都需要大量資金投入,「三農」的金融需求將比過去更加迫切,內容也更加豐富。

建設銀行行作為首家完成股份制改造並在海內外上市的國有大型商業銀行,經過幾年的改革發展,經營實力和管理水平顯著提高,為服務「三農」、發展農村金融業務提供了基礎和條件。我們認識到,國有大型商業銀行落實**的號召,順應農村經濟金融發展形勢,積極開拓農村金融業務,既是履行企業社會責任的需要,也是銀行自身持續發展的需要。特別是面對傳統銀行業務領域競爭日趨激烈的局面,對優質客戶、優質專案,銀行的議價能力越來越弱,收益空間正被逐步壓縮。

從長遠來看,在保持傳統業務領先地位的同時,我行應提前在制度安排上、在能力建設上著手,積極穩妥進入農村金融領域,將發展農村金融業務作為戰略轉型和業務結構調整的重要組成部分。

為此,我行高度重視並大力發展農村金融業務。截至年5月末,我行涉農貸款餘額6775億元,比年初增長15%,高於全行平均增幅6.39 個百分點。

與此同時,自2023年以來,我行積極實踐通過發起設立村鎮銀行方式發展農村金融業務,已先後籌建14家村鎮銀行,其中6家已開業。目前,開業經營滿1年的湖南桃江、浙江蒼南兩家村鎮銀行業務發展良好,資產質量優良,支援「三農」初顯成效,並已實現盈利。截至5月末,桃江建信村鎮銀行貸款餘額1.

65億元,比年初增長35%, 其中涉農貸款佔94%,蒼南建信村鎮銀行貸款餘額2.68萬元,比年初增長83%,其中涉農貸款佔82%,兩行均無不良貸款。依託建行的整體優勢,通過村鎮銀行的參與,豐富了當地金融產品,促進了當地金融服務水平的提公升,使廣大農戶切實得到了實惠。

農村金融業務與大型銀行的傳統業務有很大差別,大型銀行在開展農村金融業務的過程中不能簡單照搬或移植現有的管理經驗,而應充分考慮農村金融業務的特殊性,結合各地區農村經濟的差異性,探索創造靈活、簡便和高效的經營與服務模式。下一步,我行將繼續積極探索發展服務「三農」業務和支援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建設的新模式,在加強對已設村鎮銀行的有效管理的基礎上,統籌研究村鎮銀行的選址布局,根據城鄉統籌的發展趨勢和需求特點,未來重點從新農村建設、現代農業發展和工業園區建設三個領域重點考慮村鎮銀行的業務發展模式。

三、創新村鎮銀行發展模式,是完善農村金融體系,加大支援「三農」力度的重要途徑

在國家政策的扶持下,經過多年的發展,農村金融體系不斷完善,初步建立起多元化、多層次、多種形式,互為補充、合作發展的農村金融體系。但是由於受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影響和制約,農村金融仍然是整個金融體系中最為薄弱的領域。儘管縣域金融機構雖然數量龐大,但農村金融支援和服務能力仍然嚴重不足,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於傳統農村金融機構的經營模式難以適應農村金融市場資訊不對稱、風險高的特點,其資金或流向城市、或利率過高,金融資源難以得到合理配置;另一方面,單一農村金融機構的產品研發能力比較薄弱,資源投入也相對有限,產品設計未充分考慮農村、農業生產經營活動特點,與城市金融產品差異較小,產品的適用性無法滿足日益旺盛的農村金融需求。

最終導致的結果就是農村金融機構非農化傾向和農村金融資源外流嚴重,農村金融功能被弱化。特別是隨著城鎮化程序的不斷深入,農村地區金融需求也日趨多元化,呈現跨地域、跨產業的特點,農村金融需求已不僅僅侷限於傳統農業範疇。因此,我們認為中國的農村金融體系建設,特別是以村鎮銀行為代表的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發展,需要在體制、機制和經營模式上不斷創新。

首先,需要在組織模式上創新,有效解決單點村鎮銀行規模不經濟問題。儘管村鎮銀行具有決策鏈條短,機制靈活,市場響應速度快的優勢,但作為新生事物的村鎮銀行,在其運營與發展中存在地域狹窄,社會認知度低,融資難、成本高和創新難等問題。同時,從主發起人商業銀行角度來看,村鎮銀行布局分散、管理半徑大,經營規模小、管理成本高、風險管控難度較大等突出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商業銀行管理經驗和技術優勢的發揮。

因此,我們認為農村金融的難題不能通過簡單增加單點金融機構數量來解決,而必須在組織模式機制上有所突破。在借鑑境外合作夥伴先進經驗的基礎上,針對上述問題,我行正在探索以規模化、專業化、集中化模式發展村鎮銀行,拓展農村金融的總體設想。通過規範化批量設立村鎮銀行,整體規劃業務發展,集中提供it支援和專業化營運與風險管理,有效降低風險成本和營運成本,提高風險控制和安全運營水平,實現村鎮銀行的規模效益。

成本的降低最終將體現為產品**優勢,從而惠及「三農」。

其次,需要在經營模式上創新,發揮規模化經營優勢,為農村產業鏈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務。當前,縣域金融機構的商業模式大多引導著農村金融資源流向城市和非農產業,這是農村金融服務規模小、「三農」金融支援嚴重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通過與富有農村金融業務經驗境外戰略夥伴的合作,我們發現其經營模式中的兩個成功實踐值得借鑑:

一是覆蓋農業產業鏈的產品服務體系。把向產業鏈上游的農機具生產廠商提供中期貸款,向產業鏈中游的農業生產者提供長期基建貸款和短期收成貸款,以及向下游的銷售商提供國際結算、賬款保理、**融資等各種結算和融資服務結合起來,並靈活運用特殊擔保、農業保險等風險分散方法,通過提高資金使用效率降低下游客戶借貸成本,同時有效控制風險。二是豐富的農業附加產品和服務。

把**補貼政策納入信貸流程,將補貼作為還款**,並提供申請補貼**服務,同時也提供農產品**變動趨勢、農業氣象服務等。儘管我國在土地所有制、農業產業化程度、法制環境等方面與國外存在一定差異,但我們認為上述做法的實質是通過金融手段引導更多的金融資源從城市和工業流向農村和農業,從而實現工業反哺農業、城市帶動農村,形成城鄉互補共促,改變二元體制的經濟和社會結構,逐步縮小城鄉分配差距。這對我們創新農村金融機構經營模式還是很有借鑑意義的。

在規模化、專業化、集中化模式發展村鎮銀行的基礎上,村鎮銀行作為乙個整體共同為上下游的企業和農戶提供多元化、全方位的金融服務解決方案。即將農業產業鏈上游的生產資料生產企業、中游的農戶、種植養殖企業和下游的流通企業整體性納入到金融服務體系中,建立產業鏈上各利益主體之間的價值轉移和價值共享機制,使產業鏈底端的廣大農民分享受到質量高、成本低、更有效率的金融及附加服務。

第三,村鎮銀行還處於發展初期,在探索自身發展道路的同時,尚需得到政策的大力扶持。國家相關部門應努力營造村鎮銀行發展的外部環境。一是加強支付結算系統建設,將村鎮銀行納入其中,目前建設銀行發起設立的村鎮銀行都是依託當地分支行的**支付子系統,緩解了因村鎮銀行無法加入人民銀行支付系統而造成的「孤島」問題,但從村鎮銀行規模化設立的思路來看,這一問題仍亟待解決。

二是加快利率市場化改革,使村鎮銀行可以依據市場變化,合理調整產品定價,有效提高業務競爭能力。三是繼續給予村鎮銀行合理的財政稅收優惠政策,建立村鎮銀行服務「三農」和支援新農村建設的正向激勵機制,使村鎮銀行實現可持續性發展。四是大力發展農村保險體系、信用體系的建設。

通過農業保險的介入,不僅降低農業生產的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也可形成農業生產與農村金融市場良性互動機制。健全的信用體系則有利於金融機構降低經營風險。建立農村信貸登記系統,通過信貸登記不斷積累借款人的信用。

女士們、先生們,我們深深感受到,中國社會正在孕育著一場史無前例的變革,與歷史上眾多偉大的改革一樣,這場變革同樣起源於農村,著眼於農民,但它的意義不僅僅是為了實現農民至富和農村安定,而是通過從根本上改變歷史沿襲的農民居住方式和農業生產方式,打破城鄉二元結構,真正實現城鄉一體化,逐步消除傳統意義上的農民和農村,徹底解決這一困繞了中國社會幾千年的難題。在這場變革中,商業銀行,特別是國有商業銀行不可避免地被推到了前台,公眾銀行的屬性和逐漸呈現在眼前的龐大市場要求我們必須自覺服從和服務於此,在推動國家改革和進步的同時,實現自身的轉型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