遙感複習總結

2021-12-23 20:26:28 字數 4978 閱讀 2465

第一章緒論

1. 什麼是遙感:

廣義理解,遙感泛指一切無接觸的遠距離探測,包括對電磁場、力場、機械波(聲波、**波)等的探測。

狹義理解,遙感是指從不同高度的平台(platform)上,使用各種感測器(sensor),接收來自地球表層的各種電磁波資訊,並對這些資訊進行加工處理,從而對不同的地物及其特性進行遠距離探測和識別的綜合技術。

2. 遙感平台: 裝載感測器的工具或裝置,主要有地面平台(如遙感車、手提平台、地面觀測台等)、空中平台(如飛機、氣球、其他航空器等)、空間平台(如火箭、人造衛星、宇宙飛船、空間實驗室、太空梭等)

3. 感測器:接收、記錄目標物電磁波特徵的儀器(各種光學、無線電儀器),如掃瞄器、雷達、攝影機、攝像機、輻射計等。

4. 遙感的型別:

1)按遙感平台分:

地面遙感:感測器設定在地面平台上,如車載、船載、手提、固定或活動高架平台等;

航空遙感:感測器設定於航空器上,主要是飛機、氣球等;

航天遙感:感測器設定於環地球的太空飛行器上,如人造地球衛星、太空梭、空間站、火箭等;

航與遙感:感測器設定於星際飛船上,指對地月系統外的目標的探測。

2)按感測器的探測波段分:

紫外遙感:探測波段在0.05一0.38μm之間;

可見光遙感:探測波段在0.38一0.76μm之間;

紅外遙感:探測波段在0.76一1000μm之間;

微波遙感:探測波段在1mm一1m之間;

多波段遙感:指探測波段在可見光波段和紅外波段範圍內,再分成若干窄波段來探測目標。

3)按工作方式分:

主動遙感和被動遙感

成像遙感和非成像遙感

4)按遙感的應用領域分

從大的研究領域可分為外層空間遙感、大氣層遙感、陸地遙感、海洋遙感等;

從具體應用領域可分為資源遙感、環境遙感、農業遙感、林業遙感、漁業遙感、地質遙感、氣象遙感、水文遙感、城市遙感、工程遙感及災害遙感、軍事遙感等,還可以劃分為更細的研究物件進行各種專題應用。

5. 遙感的特點:

1) 巨集觀性

2) 綜合性

3) 多時相性(現實性好),週期性(動態監測)

4) 經濟性

第二章遙感的物理基礎

1.電磁波的特性和遙感意義

1)不需要傳播介質

2)電磁波是橫波

3)在真空中以光速傳播

4)電磁波具有波粒二象性:電磁波在傳播過程中,主要表現為波動性;在與物質相互作用時,主要表現為粒子性,這就是電磁波的波粒二象性。

v 波動性:電磁波是以波動的形式在空間傳播的,因此具有波動性.電磁波傳播到氣體、液體、固體介質時,會發生反射、折射、吸收、透射等現象

v 粒子性:它是由密集的光子微粒組成的,電磁輻射的實質是光子微粒的有規律的運動。電磁波的粒子性,使得電磁輻射的能量具有統計性。

傳播過程中,若碰到會發生散射現象,從而引起電磁波的強度、方向等發生改變。

v 波粒二象性的程度與電磁波的波長有關:波長愈短,輻射的粒子性愈明顯;波長愈長,輻射的波動特性愈明顯。

5) 疊加原理:兩列以上的波在同一空間傳播時,空間質點的振動表現為各單列波質點振動的向量合成。

6) 相干性和非相干性

7) 衍射和偏振(遙感器的幾何圖象解析度,波長越長,偏振現象越顯著,偏振攝影和雷達成像)

8)多譜勒效應(合成孔徑側視雷達)

2. 電磁波譜:將各種電磁波在真空中的波長按其長短,依次排列製成的圖表。(在電磁波譜中,波長最長的是無線電波,其按波長可分為長波、中波、短波和微波。波長最短的是γ射線)

3.遙感常用的電磁波波段的特性

1)紫外線(uv):0.01-0.4μm,碳酸鹽岩分布、水面油汙染。

2)可見光:0.4-0.76 μm,鑑別物質特徵的主要波段;是遙感最常用的波段。

3)紅外線(ir):0.76-1000 μm。

近紅外0.76-3.0μm』中紅外3.

0-6.0 μm;遠紅外6.0-15.

0 μm;超遠紅外15-1000 μm。(近紅外又稱光紅外或反射紅外;中紅外和遠紅外又稱熱紅外。

4)微波:1mm-1m。全天候遙感;有主動與被動之分;具有穿透能力;發展潛力大。

4.輻射源: 能夠向外輻射電磁波的物體。任何物體都能夠吸收其他物體對它的輻射,也能夠向外輻射電磁波

1)自然輻射源:太陽輻射——可見光及近紅外遙感的重要輻射源(常用5900的黑體輻射來模擬;短波輻射);地球電磁輻射——遠紅外遙感的輻射源(小於3 μm的波長主要是太陽輻射的能量;大於6 μm的波長,主要是地物本身的熱輻射;3-6 μm之間,太陽和地球的熱輻射都要考慮。)

2)人工輻射源——人為發射,如雷達(微波雷達輻射源,雷射雷達輻射源)

5.黑體輻射:

1)絕對黑體:如果乙個物體對於任何波長的電磁輻射都會全部吸收,則這個物體是絕對黑體。特性:對任何波長的輻射,反射率和透射率都等於0。吸收係數α (λ ,t)=100%

反射係數ρ (λ ,t)=0%

黑體是一種理想的吸收體,自然界沒有真正的黑體。黑色的煙煤α (λ ,t)=99%,),黑體的熱輻射稱為黑體輻射。

6. 蒲朗克公式:描述黑體輻射通量密度與溫度、波長分布的關係(p18)

變化特點:

(1) 輻射通量密度隨波長連續變化,只有乙個最大值;

(2) 溫度越高,輻射通量密度越大,不同溫度的曲線不相交。(在微波波段黑體輻射亮度

與溫度的一次方呈正比)

(3) 隨溫度公升高,輻射最大值向短波方向移動

7.史蒂芬-玻爾茲曼定律

對蒲朗克定律在全波段內積分,得到史蒂芬-玻爾茲曼定律。輻射通量密度隨溫度增加而迅速增加,與溫度的4次方成正比。(紅外裝置測試溫度的理論根據)

8.維恩位移定律

隨著溫度的公升高,輻射最大值對應的峰值波長向短波方向移動。高溫物體發射較短的電磁波,低溫物體發射較長的電磁波。常溫(如人體310k左右,發射電磁波的峰值波長9.35μm )

9.一般輻射體和發射率

對於一般物體而言,需要引入發射率(熱輻射率、比輻射率),表明物體的發射本領

發射率(emissivity ):地物的輻射出射度(單位面積上發出的輻射總通量)w與同溫下的黑體輻射出射度w黑的比值。它也是遙感探測的基礎和出發點。

影響地物發射率的因素:地物的性質、表面狀況、溫度(比熱、熱慣量):比熱大、熱慣量大,以及具有保溫作用的地物,一般發射率大,反之發射率就小

發射率與物質種類、表面狀態、溫度等有關,還與波長有關。

按照發射率與波長的關係,把地物分為: 黑體或絕對黑體:發射率為1,常數。 灰體(grey body):發射率小於1,常數。 選擇性輻射體:反射率小於1,且隨波長而

變化。10.基爾霍夫定律:

在一定溫度下,地物單位面積上的輻射通量w和吸收率之比,對於任何物體都是乙個常數,並等於該溫度下同面積黑體輻射通量w 黑。

在給定的溫度下,物體的發射率=吸收率(同一波段);吸收率越大,發射率也越大。

地物的熱輻射強度與溫度的四次方成正比,所以,地物微小的溫度差異就會引起紅外輻射能量的明顯變化。這種特徵構成了紅外遙感的理論基礎。

11.瑞里—金斯公式:

黑體輻射的微波功率與溫度成正比,與波長的平方成反比。

微波波段與紅外波段發射率的比較:不同地物之間微波發射率的差異比紅外發射率要明顯得多,因此,在可見光和紅外波段中不易識別的地物,在微波波段中則容易識別。

12.大氣的結構

大氣的垂直分層:對流層、平流層、中氣層、熱層和大氣外層。

對流層:航空遙感活動區。遙感側重研究電磁波在該層內的傳輸特性。

. 平流層:較為微弱。

. 中氣層:溫度隨高度增加而遞減。

. 熱層:增溫層。電離層。衛星的執行空間。

. 大氣外層:1000公里以外外的星際空間

13.大氣對太陽輻射的衰減

太陽輻射衰減的原因:散射,吸收,反射

13.1大氣的散射作用

散射作用:太陽輻射在傳播過程中遇到小微粒而使傳播方向改變,並向各個方向散開。改變了電磁波的傳播方向;干擾感測器的接收;降低了遙感資料的質量、影像模糊,影響判讀。

大氣散射集中在太陽輻射能量最強的可見光區。因此,散射是太陽輻射衰減的主要原因

13.2型別:

(1)瑞利(rayleigh) 散射

質點的直徑d << λ(電磁波波長)時,一般認為(d <λ/10),大氣中的氣體分子; 晴朗的天空為藍色; 出現藍色濛霧,紫外區不適於進行遙感

(2) 非選擇性散射

當質點直徑大於電磁波波長時(d >λ), 散射率與波長沒有關係人看到的雲和霧是白色的,就是非選擇性散射的結果

(3)公尺氏散射

質點直徑和電磁波波長差不多時(d λ)

(3)公尺氏散射

質點直徑和電磁波波長差不多時(d λ)主要是大其中的氣溶膠引起的散射。雲、霧等的懸浮粒子的直徑和0.76-15 μm之間的紅外線波長差不多,需要注意。

三種散射作用:

瑞利散射:當微粒的直徑比輻射波長小得多時,此時的散射稱為瑞利散射。散射率與波長的四次方成反比,因此,瑞利散射的強度隨著波長變短而迅速增大。

紫外線是紅光散射的30倍,0.4微公尺的藍光是4微公尺紅外線散射的1萬倍。 瑞利散射對可見光的影響較大,對紅外輻射的影響很小,對微波的影響可以不計。

多波段中不使用藍紫光的原因:

公尺氏散射:當微粒的直徑與輻射波長差不多時的大氣散射。雲、霧的粒子大小與紅外線的波長接近,所以雲霧對對紅外線的公尺氏散射不可忽視。

無選擇性散射:當微粒的直徑比輻射波長大得多時所發生的散射。符合無選擇性散射條件的波段中,任何波段的散射強度相同。水滴、霧、塵埃、煙等氣溶膠常常產生非選擇性散射。

14.吸收作用

大氣吸收電磁輻射的主要物質是:水、二氧化碳和臭氧。

水:分為氣態水和液態水

水汽吸收電磁輻射的波段範圍較寬,從可見光、紅外直至微波,都有水汽的吸收帶。液態水的吸收更強,主要在長波方向。二氧化碳主要在紅外區。

1.35-2.85μm 之間有3個弱吸收帶,2.

7,4.3, 14.5 μm 為強吸收帶。

臭氧紫外線其它吸收電磁波的物質氧氣主要吸收波長小於0.2μm的,塵埃吸收作用很少。

15.反射作用

氣體、塵埃的反射作用很小,反射作用主要發生在雲層頂部,取決於運量,而起各波段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消弱了電磁波到達地面的強度。雲量越多、雲層越厚, 反射越強。

遙感複習總結

一 遙感的基本概念 廣義遙感是泛指一切無距離的遠距離探測,包括對電磁場 力場 機械波等的探測。狹義遙感是從遙遠離地面的不同工作平台通過感測器,對地球表面的電磁波休息進行探測,並經資訊的傳輸 處理和判讀分析,對地球的資源和環境進行探測和監測的綜合技術。遙感系統 目標物的電磁波資訊 資訊的獲取 資訊的接...

測量與遙感複習總結

測量部分 第一章緒論 一 概念 測量學重力鉛垂線基準線水準面大地水準面大地體絕對高程相對高程高差平面圖地形圖斷面圖 二 測量學的任務 測繪測設 三 地面點位的確定座標系統 p7 我國常採用的大地座標系有哪些。1 地理座標 2 獨立平面直角座標或稱假定平面直角座標 3 高斯 克呂格平面直角座標 4 高...

遙感期末複習

遙感導論 dl 斯加洛其 選擇 30分判斷 10分填空20分簡答20分綜合題20 第1章緒論 1 遙感 是指應用探測儀器,不與探測目標相接觸,從遠處把目標的電磁波特性記錄下來,通過分析,揭示出物體的特徵性質及其變化的綜合性探測技術。2 遙感系統包括 被測目標的資訊特徵 資訊的獲取 資訊的傳輸與記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