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四到小六的詩歌總結

2021-10-26 20:48:26 字數 4067 閱讀 9158

四上:詩篇名。北宋蘇軾作。西林,即廬山西林寺。緣:因為。 此山:指的是廬山。

題西林壁

蘇軾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簡析〕 蘇軾由黃州貶赴汝州任團練副使時經過九江,遊覽廬山。瑰麗的山水觸發逸興壯思,於是寫下了若干首廬山記遊詩。《題西林壁》是遊觀廬山後的總結,它描寫廬山變化多姿的面貌,並借景說理,指出觀察問題應客觀全面,如果主觀片面,就得不出正確的結論。

開頭兩句「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實寫遊山所見。廬山是座丘壑縱橫、峰巒起伏的大山,遊人所處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這兩句概括而形象地寫出了移步換形、千姿萬態的廬山風景。

後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說理,談遊山的體會。為什麼不能辨認廬山的真實面目呢?因為身在廬山之中,視野為廬山的峰巒所侷限,看到的只是廬山的一峰一嶺一丘一壑,區域性而已,這必然帶有片面性。

遊山所見如此,觀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這兩句詩有著豐富的內涵,它啟迪我們認識為人處事的乙個哲理——由於人們所處的地位不同,看問題的出發點不同,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難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認識事物的真相與全貌,必須超越狹小的範圍,擺脫主觀成見。

這是一首哲理詩,但詩人不是抽象地發議論,而是緊緊扣住遊山談出自己獨特的感受,借助廬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語言深入淺出地表達哲理,故而親切自然,耐人尋味。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與其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眉州(今四川眉山縣)人。有《東坡七集》《東坡樂府》等。

遊山西村

陸游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

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

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

陸游是南宋偉大的愛國詩人,一生勤奮創作,詩歌數量驚人。據他自己說:「六十年間萬首詩。

」流傳至今的《劍南詩稿》仍儲存了九千三百多首,在兩宋詩人中翹居首位。這些獨具風采的詩篇,其主要內容正如錢鍾書先生在《宋詩選注》中所說:「一方面是悲憤激昂,要為國家報仇雪恥,恢復喪失的疆土,解放淪陷的人民;一方面是閒適細膩,咀嚼出日常生活的深永的滋味,熨貼出當前景物的曲折的情狀。

」這首《遊山西村》所描繪的內容屬於後者。

「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這是一聯膾炙人口的名句。它的妙處,不僅在善於描寫難狀之景以及對仗的工巧,而是在於「等閒語言變瑰奇」,出語自然天成,又富於哲理,耐人咀嚼。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李白故人西辭黃鶴樓, 烟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 唯見長江天際流。

[注釋]

1.黃鶴樓:故址在今湖北武漢市武昌蛇山的黃鵠磯上,傳說有神仙在此乘黃鶴而去,故稱黃鶴樓。

2.孟浩然:李白的朋友3.之:往。

4.廣陵:即揚州5.故人:老朋友,這裡指孟浩然。

6.烟花:指艷麗的春景7.盡:消失。

8.唯見:只見9.天際:天邊。

四下:獨坐敬亭山

李白 眾鳥高飛盡 , 孤雲獨去閒 。

相看兩不厭 , 只有敬亭山 。

注詞釋義 :

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縣北,山上舊有敬亭閒:悠閒。

兩不厭:詩人把山擬人化了,覺得自己與敬亭山互相看不夠。厭,滿足,厭倦。

古詩今譯

成群的鳥兒高飛無蹤影,一片雲兒獨自飄去悠然。和我終日相對卻看不夠的,只有閑靜的朋友敬亭山。

名句賞析

首小詩是李白在**上遭到打擊以後,第二次漫遊安徽宣城時所作。前兩句寫眼前景,借「高飛」的「眾鳥」和「獨去」的「孤雲」,創造出乙個孤寂清幽的意境,寄託了詩人超脫現實、追求心靈平靜的願望。後兩句將山人格化,說只有敬亭山才是自己真正的知己,詩人對現實社會中世態炎涼的厭惡之情,在這兩句看似平淡的詩句裡得到了含蓄的表達。

望洞庭劉禹錫)

湖光秋月兩相和, 潭面無風鏡未磨。

遙望洞庭山水翠, **盤裡一青螺。

譯文:洞庭湖的水光與秋月交相融和, 水面波平浪靜就好像銅鏡未磨。

遠遠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綠, 恰似**盤子托著青青的田螺。

賞析:這是詩人遙望洞庭湖而寫的風景詩,明白如話而意味雋永。第一句從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寫起,表現湖面的開闊廖遠,這應該是日暮時分的景象,天還沒黑但月亮已經出來,如果天黑就看不出兩者色彩的融合了。

第二句用鏡子的比喻表現夜晚湖面的平靜,因為太陽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鏡子沒磨時光澤暗淡的樣子。第三句寫遠望湖中君山翠綠的色彩,這裡的「山水」實際只是指山,即湖中的君山。用「山水」屬於古代漢語中「偏義複詞」的用法。

第四句再用乙個比喻,將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擱在**盤子裡的青螺。全詩純然寫景,既有描寫的細緻,又有比喻的生動,讀來饒有趣味。

《憶江南 (叄首)》

白居易江南好,風景舊曾諳: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能不憶江南?

唐代詩人白居易是繼李白、杜甫之後有一位最偉大的詩人,他曾經在江南有一段時間的從政經歷,在杭州西湖的白堤,就是他的功績。他的三首《憶江南》成為至今仍盛傳不衰的文學奇蹟。其中第一首最為人知,雖然只是著意寫了江景,但感染力卻很強。

第二第三首是寫了杭州和蘇州,歷來有「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的說法,蘇杭被公認為人間天堂,至於蘇杭誰更優,歷來也有很多爭議。這裡,白居易最憶的是杭州,其次才是吳宮(蘇州)。但並不能說明,杭州在白居易的心目中更好,因為杭州對於詩人來說已經是「何日更重遊?

」,有太多的不確定性;而蘇州則是「早晚復相逢」,憶念自然少些。

江南憶,最憶是杭州:

山寺月中尋桂子,郡亭枕上看潮頭。

何日更重遊?

江南憶,其次憶吳宮:

吳酒一杯春竹葉,吳娃雙舞醉芙蓉。

早晚復相逢。

鄉村四月

(宋)翁捲

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聲裡雨如煙。

鄉村四月閒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

【賞析】這首詩以白描手法寫江南農村春的景象,前兩句著重寫景:綠原、白川、子規、煙雨,寥寥幾筆就把水鄉初夏時特有的景色勾勒了出來。後兩句寫人,畫面上主要突出在水田插秧的農民形象,從而襯托出「鄉村四月」勞動的緊張、繁忙。

前呼後應,交織成一幅色彩鮮明的圖畫。詩的前兩句描寫初夏時節江南大地的景色,眼界是廣闊的,筆觸是細膩的;色調是鮮明的,意境是朦朧的;靜動結合,有色有聲。「子規聲裡雨如煙」,如煙似霧的細雨好像是被子規的鳴叫喚來的,尤其富有境界感。

至於不正面直說人們太忙,卻說閒人很少,幾乎是沒有的。那是故意說得委婉一些,舒緩一些,為的是在人們一片繁忙緊張之中保持一種從容恬靜的氣度,而這從容恬靜和那清麗的景物描寫的水彩畫式的朦朧色調是和諧統一的鄉村四月份畫面。這等悠然的意境,天下何人不嚮往啊。

四時田園雜興(其一)

南宋范成大

晝出耘田夜績麻, 村莊兒女各當家。

童孫未解供耕織, 也傍桑陰學種瓜。

[注釋]

1. 雜興:隨興寫來,沒有固定題材的詩篇。 2. 耘田:再田間鋤草。

3. 績麻:把麻搓成線4.

各當家:各人都擔任一定的工作5. 未解:

不懂;不知道6. 供:從事,參加7.

傍:靠近8.肥:

指果肉肥厚。

[簡析]

《四時田園雜興》是詩人退居家鄉後寫的一組大型的田家詩,共六十首,描寫農村春、夏、秋、冬四個季節的景色和農民的生活,同時也反映了農民遭受的剝削以及生活的困苦。這是其中的一首,描寫農村夏日生活中的乙個場景。

首句「晝出耘田夜績麻」是說:白天下田去除草,晚上搓麻線。「耘田」即除草。

初夏,水稻田裡秧苗需要除草了。這是男人們幹的活。「績麻」是指婦女們在白天幹完別的活後,晚上就搓麻線,再織成布。

這句直接寫勞動場面。次句「村莊兒女各當家」,「兒女」即男女,全詩用老農的口氣,「兒女」也就是指年輕人。「當家」指男女都不得閒,各司其事,各管一行。

第三句「童孫未解供耕織」,「童孫」指那些孩子們,他們不會耕也不會織,卻也不閒著。他們從小耳濡目染,喜愛勞動,於是「也傍桑陰學種瓜」,也就在茂盛成陰的桑樹底下學大人們種瓜。這是農村中常見的現象,卻頗有特色。

結句表現了農村兒童的天真情趣。

詩人用清新的筆調,對農村初夏時的緊張勞動氣氛,作了較為細膩的描寫,讀來意趣橫生。

四時田園雜興(其二)

南宋范成大

梅子金黃杏子肥, 麥花雪白菜花稀。

日長籬落無人過, 惟有蜻蜓蛺蝶飛。

[注釋]

①梅子:梅樹的果實,夏季成熟,可以吃。

②麥花:蕎麥花。蕎麥是一種糧食作物,春秋都可以播種,生長期很短。花為白色或淡紅色,果實磨成粉供食用。

從四級449到六級606的經驗

我的四六級應試經驗 給和我曾經一樣抱怨 英語基礎差 而畏懼四六級的同學。我在大學本科階段一共參加了四次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其中四級和六級各兩次,每次的考試成績分別是 英語四級 第一次 449 英語六級 第一次 521 英語四級 第二次 622 聽力224 閱讀204 綜合65 寫作和翻譯129 英語...

從四級449到六級606的經驗

我的四六級應試經驗 給和我曾經一樣抱怨 英語基礎差 而畏懼四六級的同學。我在大學本科階段一共參加了四次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其中四級和六級各兩次,每次的考試成績分別是 英語四級 第一次 449 英語六級 第一次 521 英語四級 第二次 622 聽力224 閱讀204 綜合65 寫作和翻譯129 英語...

習作六綜合性學習「輕叩詩歌的大門」活動總結

一 活動目標 交流匯報個人或小組的活動總結,總結綜合性學習的收穫 不足和建議。二 活動準備 帶上自己活動過程中隨時記下的點滴收穫和體會以及活動前擬訂的活動計畫。三 活動時間 一課時四 活動過程 一 提出目標,回憶過程 1.中華民族是乙個詩歌的王國,詩歌曾經浸潤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上兩個星期,老師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