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土壤型別專題實習報告

2021-09-28 21:45:41 字數 5297 閱讀 4503

內江師範學院

地理與資源科學學院

自然地理綜合實習

實習報告

專業:地理科學

班級:2010 級1班

姓名: 王志雄

學號:20101541111

****:152********

2023年5月29日星期二

實習目的:通過實地取樣、觀察,了解峨眉山土壤型別特徵,及其與植被、氣候及生物群落形成的關係,將理論的土壤樣本分析加以實地驗證,更好地掌握土壤性質及使用價值。

實習時間:2023年5月12日—2023年5月21日

實習路線:內江→成都理工大學→都江堰水利工程→峨眉山→樂山大佛風景區→內江

實習內容:1.了解峨眉山土壤山地垂直地帶譜;

2.掌握峨眉山區各種土壤型別及特徵;

3.熟練土壤剖面形態的觀察方法。

土壤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是人類不可缺少的和不可再生的自然資源。峨眉山的特殊地理位置和顯著的氣候特徵以及其複雜的成山環境為峨眉山土層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同時也正是這些特殊的成土要素,使得峨眉山土層垂直地帶譜明顯,有利於進行土壤研究和觀察。本區在受東南風的影響下,降水充沛,濕度大,屬我國**帶溼潤氣候,地帶性土壤為中**帶黃壤和紅壤。

由於其所處地理位置和垂直海拔,使土壤的垂直分布現象異常明顯。其主要土壤型別有以下幾種:

一、 潮土、紫色土

1. 垂直帶海拔:600公尺以下。

2. 分布範圍:峨眉山師範學校附近的丘陵坡地與樂山大佛寺、烏尤寺一帶。

3. 特徵:

(1)潮土:地勢平坦、土層深厚、土質肥沃、耕作方便、適種面寬、是省內的糧油高產土壤。

(2)紫色土:一般含碳酸鈣 ,呈中性或微鹼性反應、有機質含量低,磷、鉀豐富土層淺薄,通常不到50厘公尺,超過1公尺者甚少。

4. 形成機制:

(1)潮土:潮土主要進行著瀦育化過程和以耕作熟化為主的腐殖質積累過程

a. 瀦育化過程:瀦育化過程的動力因素是上層滯水和地下潛水。

潮土剖面下部土層,常年在地下潛水乾濕季節週期性公升降運動作用了,鐵、錳等化合物的氧化還原過程交替進行,並有移動與澱積,即在雨季期間,土體上部水分飽和,土體中的難溶性feco3還原並與生物活動產生的co2,作用形成fe(hco3)2而向下移動。雨季過後,則fe(hco3)2隨毛管作用而由底層向土體上部移動,氧化為fe(oh)3,具體化學反應可參考如下。

feco3+co2+h2o一fe(hco3)2

fe(hco3)2+o2+h2o一fe(oh)3+co2

由於這種每年的週期性氧化還原過程,致使土層內顯現出鏽黃色和灰白色(或藍灰色)的斑紋層(銹色斑紋層)。錳也發生上述類似的氧化還原變化,因此常有鐵錳斑點與軟的結核,在氧化還原層下也可以見到砂姜,一般是地下水的產物 。潮土上種植的小麥

b.腐殖質積累過程:潮土絕大多數已墾殖為農田,因此其腐殖質積累過程的實質是人類通過耕作、施肥、灌排等農業措施,改良培肥土壤的過程。潮土腐殖質積累過程較弱,尤其是分布在黃泛平原上的土壤,耕作表土層腐殖質含量低,顏色淺淡。

所以也稱之為淺色腐殖質表。

(2)紫色土:峨眉山紫色土母質主要是侏羅系和白堊系紫色岩層。以泥(頁)巖和砂岩為主,大多為鈣質膠結。

二、 山地黃壤

1. 垂直帶海拔:600~1500公尺。

2. 分布範圍:峨眉縣、萬年寺一帶。

3. 特徵:

a. 黃壤土體構型為:o-ah-abs-bsg-c型。

b. 因黃化和弱富鋁化過程使土體呈黃色而獨具鮮黃鐵鋁b層;粘粒矽鋁率為2.0~ 2.5,矽鐵鋁率2.0左右;粘土礦物以蛭石為主,高嶺石、伊利石次之,亦有三水鋁石出現;黃壤質地一般較粘重,多粘土、粘壤土。

c. 由於中度風化強度淋溶,黃壤呈酸性至強酸性反應。交換性酸以活性鋁為主,土壤交換性鹽基含量低,鹽基飽和度小於20%,比紅壤低。

d. 因濕度大,黃壤表層有機質含量高,較紅壤高1~2倍,且贅合淋溶較強;腐殖質組成以富里酸為主;黃壤質地粘,有機質含量高。開墾耕種後表層有機質可急劇下降,而鹽基飽和度和酸鹼度均相應提高。

4. 典型剖面:

a、枯枝落葉層:地面凋枝殘葉數量變化較大,呈半分解狀態。

b、腐殖質層:約10~20cm,暗灰棕至淡黑色,具核狀或團塊狀結構,土中蚯蚓等較多。

c、澱積層:15~60cm厚不等,呈鮮豔的黃色或蠟黃色,質地粘重,塊狀結構。表面附有鐵質膠膜。

5. 形成機制:

黃壤的形成包含兩個過程:富鋁化作用和氧化鐵的水化作用。峨眉山黃壤為第四紀紫色岩層風化產物。

a. 富鋁化作用指鐵、鋁在風化殼或土壤中富集的過程,是所有發育於熱帶、**帶土壤的共有過程。由於這些地區高溫多雨、岩石風化作用強烈,在成土過程中矽酸鹽礦物以及水溶性鹽、鹼金屬和鹼土金屬先後受到破壞和淋失,移動困難的鐵、鋁含量就在土壤中相對增多。

b. 氧化鐵的水化作用是由於土壤終年處於雨量足、雲霧多、相對濕度大(通常在75%以上)、水熱狀況穩定的環境中,土層經常保持濕潤狀態,土壤含水量較高(土壤吸濕水含量在10%左右),因而土體中大量的氧化鐵發生水化作用而形成針鐵礦,使心土層呈黃色。

三、 山地黃棕壤

1. 垂直帶海拔:1500~1700公尺。

2. 分布範圍:茶棚子、九老洞一帶。

3. 特徵:

是山地棕壤和山地黃壤之間的過渡土壤型別。肥力高於山地黃壤、表層有機質含量高,但下層急劇降低。土壤表層呈暗棕色,下層為黃棕色。

酸性反應,ph值5.0-6.0。

為重壤到輕粘土,團粒結構。

4. 典型剖面:

a. 殘落物層:植物殘落很薄而不連續。成半分解狀態。

b. 腐殖質層:厚約10~20cm,暗灰棕色,具粒狀團塊狀結構,疏鬆多孔。向下逐漸過渡。

c. 澱積層:約40~80cm,質地粘重。基本色調為棕色,結構呈稜狀和塊狀,結構體面常有棕色或暗棕色膠膜,有時存鏽斑。再下為母質層,多系雜色的半風化物。

5. 形成機制:

它形成於**帶濕潤的山地常綠闊葉和落葉闊葉混交林下。植被生長茂密,加之氣候溫暖、潮濕,土壤風化作用較強,有機質積累快,兼具黃壤與棕壤的發育特徵。但肥力高於山地黃壤。

表層有機質含量高,但下層急劇降低。土壤表層呈暗棕色,下層為黃棕色。酸性反應,ph值5.

0-6.0。為重壤到輕粘土,團粒結構。

成土母質以花崗岩、二長花崗岩等為主的坡積物。

四、 山地棕壤

1. 垂直帶海拔:1700~2100公尺。

2. 分布範圍:羅漢坡、大乘寺一帶。

3. 特徵:

土壤為間棕色,下層黃棕色、棕褐色。土層深厚,但層次過渡不明顯。上層為中壤質,下層為粘壤質。

土體中夾礫石極多。土壤近中性或微酸性,ph值5.4-6.

2左右。由於水熱條件較好,有機物分解快,腐殖質含量高,養分豐富,土壤肥力高。是東坡分布寬廣的森林土壤。

4. 典型剖面:

a. 枯枝落葉層:厚約2~10cm不等。

b. 腐殖質層:厚約10~20cm,灰棕色,粒狀或團塊狀結構。

c. 粘化澱積層:厚約30~40cm,棕色,有時為黃棕色,呈明顯的稜塊狀結構,在結構體表面存暗色鐵錳膠膜。澱積層以下逐漸過渡為母質層。

5. 形成機制:

山地棕壤的形成和山地灰棕壤類同(山地灰棕壤是在山地寒溫帶或山地溫帶生物氣候條件下形成的土類。林下土壤風化程度較弱。針葉林的枯枝落葉在冷濕條件下真菌活動較強,而產生大量有機酸中和土中鹽基,加之易溶性殛素流失嚴重,使土壤酸化。

再者,有機質層下的淋溶與有機酸的淋洗,土中鐵、鋁產生移動而出現灰化作用。土壤酸度大,ph值4.8-5.

3,並由上而下逐漸減弱。腐殖質層有機質含量很高,但下層急劇減少。再下緊接淋溶層有一定灰化作用。

整個土壤剖面層次清晰,呈棕黑色至黃棕色,團粒結構,下層為塊狀。),但分布海拔較低,環境相對較幹、暖一些。故常和山地灰棕壤呈復區分布。

五、 山地暗棕壤(又名暗棕色森林土)

1. 垂直帶海拔:2100~2900公尺。

2. 分布範圍:洗象池一帶,臥雲庵附近。

3. 特徵:

a. 暗棕壤表層有機質含量較高,可達50g/kg~100g/kg,有的甚至高達200g/kg。而且,明顯具有森林土壤的特點,即有機質含量有表層向下銳減。

腐殖層不厚,一般只有20cm左右。表層腐殖質中胡敏酸含量較多,h/f>1.5,向下明顯降低,至20cm以下只有0.

5~0.6;活性胡敏酸含量佔胡敏酸總量的百分數在剖面中由上向下遞增,由45%~85%,說明土壤中富裡酸和活性胡敏酸有較強的向下移動能力。

b. 土壤陽離子交換量以表層最高,可達25~35cmol/kg,向下則明顯降低。鹽基飽和度也有與陽離子交換量相同的變化趨勢,表層可達60%~80%。

與鹽基飽和度相關的ph值在表層可達6.0左右,向下降低,下層只有5.0左右。

c. 土體中的鐵和粘粒有比較明顯的移動過程,而鋁移動則不明顯。a層粘粒部分的sio2/r2o3多在2.

2以上。sio2/al2o3在3.0以上;b層的sio2/r2o3為2.

02,sio2/al2o3為2.82;底土層的矽鐵鋁率則又有所增大。粘土礦物鑑定表明,暗棕壤的粘土礦物主要以水化雲母為主,並且含有一定兩的蛭石、高嶺石。

d. 土壤水分狀況終年處於濕潤狀態,季節變化不明顯。土壤表層含水量較高,向下劇烈降低,相差可達數倍。

枯枝落葉層含水量可高達400g/kg~800g/kg,50cm以下只有200g/kg~300g/kg,由於濕度較高,土溫溫度降低,土壤凍期較長,凍層厚度較深,有的地區6月間20~30cm土層尚未融化,有些地區甚至到8月土層尚不能完成融化,造成滯水現象比較嚴重。

e. 暗棕壤的質地大多為壤質,從表層向下石礫含量逐漸增加,粘粒在b層中有所增加,但與棕壤相比不十分明顯。

4. 典型剖面:

a. 枯枝落葉層:3~5cm,由母本凋落物和草本殘體組成,下部呈半分解狀態。

b. 腐殖質層:厚6~12cm,灰棕色,具粒狀和團塊狀結構,根系密集。

c. 灰白層:厚15~35cm,灰黃色或淡灰色。腐殖質,氮素與代換性陽離子均無突然降低現象。鐵、鋁有一定程度淋漓作用,但不明顯。

d. 澱積層:厚約25~30cm,暗棕色,緊實,質地稍粘重,呈不穩定的塊狀或團塊狀結構。向下過渡為棕色或雜色的母質層。

5. 形成機制:

a. 弱酸性淋溶過程:紅松為主的針闊混交林,林分組成複雜,地被物生長茂盛,森林每年有大量的凋落物,其中所含各種養料元素經微生物分解後補充到土壤中,林下的草本植物有龐大的根系,有機質解過程較快,土壤積累了大量的腐殖質。

其組成一胡敏酸為主弱酸性,代換性鹽基含量豐富,鹽基飽和度高,因此暗棕壤具有較高的肥力。

b. 溫帶濕潤森林下腐殖質積累:溫帶溼潤氣候條件下樹木鬱閉,濕潤,降水量大,集中於夏季,土壤中產生了強烈的淋溶過程,致使暗棕色森林土成弱酸性反應,並含有一定量的活性鋁。

季節性凍層的存在削弱了暗棕色森林土的淋溶過程,因被淋洗灰分元素受到凍層的阻留。由於凍結,土壤溶液中的矽酸脫水析出,澱附於全土層內,致使整個土壤剖面均有矽酸粉末附著於土壤結構表面,於後成為灰棕色。

六、 漂灰土

1. 垂直帶海拔:2900~3099公尺(峨眉山最高海拔)。

峨眉山實習報告

峨眉山雄姿的真正崛起是從白堊紀末開始的,是大自然內外營力長期作用的結果。白堊紀後期,受四川運動的影響,峨眉山原始水平狀的沉積岩層變形 移位,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褶皺,規模不一的斷層。其中峨眉山大斷層,峨眉山大背斜開始發育,峨眉山主體開始崛起。到始新世末期印度板塊與我國的揚子板塊相碰撞,導致喜馬拉雅褶皺公...

峨眉山實習報告

實習報告一 峨眉山龍門硐地質實習 一實習地點 四川峨眉山龍門硐 二實習時間 2015年6月19日 三實習天氣 晴四實習目的 1 以黃灣大橋開始,觀察峨眉山地層 2 觀察岩石形成的環境 3 岩性的成因 4 岩性的觀察與描述 5 岩石型別的判斷 6 羅盤的使用 五實習內容 峨眉山玄武岩產狀屬於裂隙式噴發...

峨眉山實習報告

篇一 峨眉山實習報告 實習報告 峨眉山地質構造 一 實習時間 2010 4 19 2010 4 29 二 實習路線 內江 成都 峨眉山 樂山 內江 三 指導老師 鄒紅 周麗 四 實習目的及要求 1.通過實習,獲得地質地貌實體的感性認識,鞏固加深課堂所學的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2.通過對野外地質 地貌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