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周易中的故事

2021-09-22 02:01:16 字數 5547 閱讀 4214

張毓梁士強

主題詞:《周易》中的故事史料價值

主題詞:《周易》中的故事史料價值(二)

4、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既濟·九三)

震用伐鬼方,三年有賞於大國。(未濟·九四)

「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小人勿用。」這是《既濟》篇「九三」這一自然段的內容。

「震用伐鬼方,三年有賞於大國。」這是《未濟》篇「九四」這一自然段的內容。

在這兩篇文章中,引用了同乙個故亊。講的是商朝第22代君王高宗武丁32年,商、周聯合征伐鬼方國的故事。只是兩篇文章的內容不同,背景也不一樣。

既濟,即:既然已經渡過了濟水,到達了彼岸。大家就應齊心協力去完成任務。

但由於當時的組織結構太完整、工對,稍不注意就會發生問題。故它的命題內容揭示:「既濟,亨,小利貞。

初吉,終亂。」這表明,當時商、周兩家的關係很好,所以聯合起來去攻打鬼方,行得通(亨)。鬼方囯——即原居住在河北北部、山西北部和內蒙古以北的鬼方國部族。

這個戰役的規模很大,時間長達三年,才取得階段性勝利。

「小人勿用」,可有二個解讀方法。其一,當時是商、周聯合,其它小方國的人馬沒有用。第二,戰爭結束後,商高宗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把季歷軟禁起來。

但這對周的發展來說,沒用。也就是沒什麼大的***——卻產生了激勵周人的功能。

「九三」,在《周易》中,屬於威鎮一方的諸侯。這說明,周在當時很有實力。因周在當時,是周文王的父親季歷在位。

季歷在與商的聯合作戰中,是全力以赴,立了功。但也暴露了實力。戰爭結束後,商嘉封季歷「西北侯」爵位。

可商又畏懼周,就把季歷軟禁起來。季歷從此過上了囚禁生活。季歷憤恨交加,到商太丁時,病死於商。

史稱,季歷為商所殺。周、商從此結怨。周文王去世後的第四年,周武王經「牧野戰役」推翻了商朝。

「震用伐鬼方,三年有賞於大國」,是《未濟》篇「九四」這一自然段的內容。

《未濟》和《既濟》的內容相反。《未濟》的內容顯示:這是新時期、新階段、新任務的剛剛開始。

事業尚未成功,諸君必須努力!「九四」,位居公卿。它表明,周文王已經是子承父職。

故其內容是:「貞吉,悔亡。震用伐鬼方,三年有賞於大國。

」這是對過去商、周聯合伐鬼方的經驗教訓的總結。處在創業時的周文王認為,只有堅持正當、奮發圖強才能得到吉祥。過去的就過去了,沒什麼可悔恨的。

當初,周,動用了那麼多的人財物,以威武雄壯之師去攻打鬼方。三年後,商(大國)僅僅只賞給了乙個「西北侯」爵位的稱號,還帶來了許多問題。這都是過去的歷史,現在應向前看,積極努力,創造未來。

這說明,商、周之間,當時只是方國與方國的關係,沒有明顯的君臣關係。並且認為,與商聯合伐鬼方,周吃了大虧。為解開這一怨仇,到商王帝乙時,採用「和親政策」,將女兒許配周文王,這商、周兩家才又開始往來共處。

這是下乙個故亊的內容。是「帝乙歸妹,以祉元吉」故事裡的故事。

5、帝乙歸妹,以祉元吉。(泰·六五)

帝乙歸妹,其君之袂不如其娣之袂良。月幾望,吉。(歸妹·六五)

這兩個自然段的內容,講的是:商朝第29代君王帝乙,將女兒許配周文王為妻的故事。這是一樁少女、大男,以「和親政策」實施為目的的政治婚姻。

也是我國歷史上「和親政策」具體實施的乙個典型案例。

乙個故事,分別在《泰》和《歸妹》兩篇文章中引用,《周易》的作者,可真是謀篇布局的高手。

都知道,泰,是開泰、安泰。《泰》篇內容揭示:處泰時,正氣上公升,歪風邪氣下降。天下和諧安泰,百業興旺,適於治理。以小的努力,可得到大的收穫(小往大來)。

處在相對穩定的社會環境條件下,商王帝乙為解開商周聯合伐鬼方,以及季歷被囚、病死於商而結下的怨恨。「六五」——帝乙這位君王,為求得社會能和平安定,人們能得到幸福。決定採用「和親政策」,願意將女兒嫁給周文王為妻。

這本身就是一種祝福,祝天下暢通幸福。這就是帝乙採用「和親政策」的目的,以此解開週商之怨,重歸於好。

據《中華上下五千年》記載:帝乙將女兒許配給文王,並親自把女兒從河南安陽(朝歌)送到陝西的渭水河邊。周文王對此熱烈歡迎,並在渭水上搭橋迎親。

儀式十分隆重。這一和親政策的兌現,就這樣記了下來。

可還有一件亊,作為補充記此,可以作為參考。資料記載,周文王之軍曾占領黎、邗。據《中囯古代史教學參考地圖集》顯示,「黎」在當時可能是個部族方國,在山西省長治一帶,一說在長治西南。

到過長治的人,都知道黎城的方位,也可能是古今差異;「邗」在河南省沁陽西北,太行山南麓。它,北倚太行,南臨濟水,地勢優越。而且,黎、邗兩地,離朝歌都不太遠,往來方便。

但帝乙為女兒婚姻,卻遠途涉跋——渡濟水、跨河水、直到渭水河邊,就等於把女兒送到了家。其情其義,感動了周文王。

周文王在位50年,三分天下擁有其二,就是不去消滅殷紂王。直到他死後的第四個年頭的春天,他的兒子周武王才發動牧野之戰,殷紂王**而死。這大概就是「和親政策」的緣故。

所以,《三國演義》裡說,曹操不取代漢獻帝,就是要「吾效文王耳」。

「帝乙歸妹,其君之袂不如其娣之袂良。月幾望,吉。」它是《歸妹》篇「六五」這一自然段的內容。

「歸妹」,是指少女出嫁,要囬到自己的家。我國的傳統是:男以女為室,女以男為家。

《歸妹》篇講的就是,少女要結婚、要岀嫁、要囬到自己的家。但是,嫁給誰?怎麼樣岀嫁?

這就涉及到了愛情、婚姻和家庭問題。在《周易》的64篇文章、450個自然段中,涉及愛情、婚姻和家庭問題的,除《幹》、《坤》兩篇之外,約有25篇文章中的46個自然段、都講到了這些個內容。典型的有《屯》、《泰》、《大過》、《鹹》、《家人》、《歸妹》等

七、八篇。當時存在的婚姻形式有多種,例如:自主婚、搶婚、走婚、陪嫁婚和政治婚姻等。

「帝乙歸妹」是政治婚姻,其內容與形式也就不一樣了。「六五」——帝乙在女兒結婚時,給女兒陪送的衣物、或穿的服裝,卻還不如陪嫁的少女(娣)的衣物良好。但在周文王的眼裡,迊娶囬來的妻子,很美麗。

她,就如同天上的月亮,而且簡直就像十

五、十六的月亮那樣,光彩照人。兩相對比,還是人品為第一,衣物為其次——吉祥、如意啊!

這說明,判斷亊物的標準是什麼?一定要明顯、準確。商、周和親,是為了兩國的和平、安定。

所以,周文王始終保持著與商的這一關係。就是紂王將他囚禁羑裡,又釋放囬來,也沒有像戲劇裡《吳漢殺妻》那樣的故亊產生。只是在歷史上,人們都知道《昭君岀塞》,卻很少聽到「帝乙歸妹」的故亊與傳說。

6、箕子之明夷,利貞。(明夷·六五)

不明,晦。初登於天,**於地。(明夷·上六)

上邊的兩個內容,是《明夷》篇正文六個自然段中的第

五、第六——即「六五」、「上六」這兩個自然段裡講的故亊。《明夷》全篇講的是:昏主在上,天下遭殃!這,又是怎麼樣形成的?人,處在這一環境條件下,又該如何保護、儲存自己呢?

《明夷》篇的符號邏輯語言是離下坤上。呼讀方法是:離為日、為火,坤是地。

呌「地火明夷」。它象徵:日頭的光芒強烈地射入地下,地下就像著了火一樣,人和物無處躲藏而受到了創傷、傷害,故命名為「明夷」。

夷與『痍「通,即創傷、傷害。

處明夷時,在明夷這一亊物發展變化的六個階段中,前五個階段中的人和亊,皆是受害者。「上六」,是不明而晦暗的夷主。

「六五,箕子之明夷,利貞」,講的是箕子受到傷害的故事。箕子,是紂王的重臣、近臣,又是其叔父;處在明夷時,箕子是紂王親近之人。當時,紂王為徵東夷,把國內青壯年幾乎都抓去當兵打仗,國內稅賦加重,百姓生活艱苦。

箕子看到連年戰爭與政策的失敗,曾多次向紂王進諫而無效。朝中其他大臣,誰多說幾句話,就沒有好下場。殺比幹、囚箕子等,都是在這一形勢下發生的。

箕子為避免進一步受到**,才採用了韜光養晦之計——自汙自賤、裝瘋於市。將正義與光明隱瞞而不外露,以求自保、自存。直到周武王滅紂之後,箕子才恢復原形,供亊於周,開始工作。

「不明,晦。初登於天,**於地。」這句話,是《明夷》篇「上六」這一自然段講的故事。

它講的是:處在明夷時,上六,居明夷的最高、最上、最末,是明夷之主。他不明、晦暗。

象徵昏主在上,天下遭殃。所以,處在明夷時,下面所有受到的創傷、傷害,皆是由他造成的。在流傳的《周易》版本中,有的把「上六」比為紂王。

因為「箕子之明夷」是紂王造成的。

紂王,是帝乙的兒子。**《封神演義》中講,紂王自幼力大無比,能托樑換柱。這是作家筆下塑造的形象。

但帝乙確實很喜愛他這個兒子,讓他繼承了王位。開始時,紂王也確實很精幹,一心想當個中興之主。特別是在徵東夷——經營東南的初期,成績顯著,人們讚美他,說他就像太陽一樣,掛在天上。

這是因為,商朝自高宗武丁之後,亊業就日漸衰敗。故紂王繼位後,一心想當個中興之主。他除治理內部外,對東、南方不穩定的部族、方國以兵征伐,收到了效果。

但他把國內的青壯年幾乎都編入軍隊開赴前線,後方百姓負擔過重,怨聲難免。紂王的聲譽也就一再跌落。一些重臣、近臣又因進諫而受到**。

在這個時期的周文王,卻正在羑裡過囚禁生活,對商紂的情況了解得很清楚。所以,他在《周易》中預言:上六——紂王,昏暗不明。

開始一些人把他捧到了天上,最後摔下來就會跌入地里——「初登於天,**於地。」在這一點上,還真讓《周易》說中了,算準了。可這又恰恰證明,《周易》這本書裡所講的,就是:

對人類社會生活中週期性演變的基本規律揭示、掌控命脈的藍本——機密內容的記載。說它是個「大算命的藍本」,也不能說錯了。

在見到的資料中,有人考證、統計後說,商紂王共有70條罪狀,壞得離奇。但這大多數、或絕大多數,卻都是後來的各朝代陸續加上的。在這一點上,還是周文王預見的比較準確。

紂王只顧在東南方用兵,後方空虛,民眾怨恨。所以,後來周武王在發動牧野戰役時,又運用閃電戰術,紂王無備,又無兵可調,故「前徒倒戈」後,武王率軍直逼朝歌,紂王**身亡,失敗了。

紂王失敗後,就成了著名的昏君、暴君。可是《周易》中卻沒有武王伐紂的記載。這說明:《周易》成書在前,戰役在後。

對「初公升於天,**於地」;顧頭不顧尾;顧前不顧後的事例,在歷史上一針見血的,都不如《周易·明夷》篇說的明白。

我們在研究《周易》這本書的10多年裡,漸漸認識到,《周易》這本書,從《比》到《未濟》這8篇文章中的記載,簡直就是一部商朝的興衰史!現在,把我們記亊用的《殷墟吟》介紹如下,供愛好研究《周易》的同人一起討論。

三驅顯比邑人敬,拓劈農耕不朽功。

王亥赴易求發展,高宗聯季北疆通。

帝乙歸妹西周順,品說登天入地翁。

瞻前亡後敗牧野,初吉終亂警世同。

以上,從「喪羊於易」開始,講的都是有關商朝的故事,只是少了開創商朝的奠基者——成湯的故事。《周易》把這個內容放在第八篇《比》中講,我們把它當作第七個故事。它就是:

7、顯比,王用三驅,失前禽。邑人不誡,吉。(比·九五)

這就是商武王成湯,被夏桀囚在夏颱放出來之後,在郊野見人們四面下網圍獵。他勸人們撤去三面,只留一面,給獵物創造乙個逃生的機會和條件。他認為,對動物,也不可以趕盡殺絕。

對此,人們都說他品德高尚,可以為王。

《比》這篇文章的符號邏輯語言是坤下坎上。呼讀方法是:坤為地,坎是水。

呌「地上有水,比。」它象徵:地上有水。

水與地、地與水,是相親相依,你挨著我,我靠著你,親密無間地團結在一起,故命名為「比」。

比,就是挨著、靠著。比喻親密無間,精誠團結。故「象辭」解釋說:

「地上有水,比;先王以建萬國,親諸侯。」「建萬國,親諸侯」的這一偉大理想,如何實現?需親密無間,精誠團結!

建立這樣乙個生動、活潑、團結、向上的社會生活環境,需要多少人、需要付出多大的努力和代價啊!歷史上,西周末期,周平王遷都洛陽時,還有諸侯、方國140多個,到東周,三家分晉時,還有20多個。春秋戰囯亂悠悠,七雄爭霸,最後秦統一中華,實行集權制。

這一體制,到漢時得到鞏固、執行,後來才逐漸完善。可又因為過於完整工對,失活力而缺改革,故導致「初吉,終亂。」可見,要建立、或經改革而建設乙個新的體制,是多麼不容易的一件亊啊!

小木偶的故事續

小木偶的故事續 我能行 小木偶會了人類所有的表情,所以交了不可計數的好朋友,其中有乙個特殊的朋友,是乙個從波爾卡鎮來的陶瓷小人。還有乙個和小木偶最熟悉的小鳥,她一身天藍的羽毛。她一直跟著小木偶,有時累了還臥在小木偶的頭上。好像是小木偶的守護神。小木偶住在一大片森林裡,小木偶給這片森林起了乙個名字,叫...

續寫小木偶的故事

韓霆鈺指導老師常軍玲 自從小木偶有了所有的表情,他很快樂的生活著。有一天,老木匠又給他買了一頂小紅帽,小木偶戴著小紅帽走在大街上,心裡喜滋滋的,甭提多高興了。小紅狐遠遠地看見小木偶嶄新的小紅帽,又想故伎重演。小紅狐追上去討好地說 小木偶,好久不見,想死我了。你的小紅帽真漂亮,可以讓我試一試嗎?小木偶...

續寫《小木偶的故事》

寮步鎮中心小學四 1 班劉俊偉 小木偶擁有了所有的表情,他向警察局走去。進了警察局後,小木偶來到了熊警察面前,認真的對熊說 熊大哥,我是小木偶,那是我的。熊說 哦,你是那個小木偶,你怎麼有證據證明那揹包是你的呢?小木偶堅持說 我雖然沒有證據,但我有證人。你問為什麼那揹包是我的,因為我喜歡紅色,老木匠...